#考試

壓力好大!7成國中生仍深陷考試泥沼

壓力好大!7成國中生仍深陷考試泥沼#考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美美!你今天數學考試考幾分?有沒有輸坐在你隔壁的婷婷?」作為家長的你,當孩子回家,第一句問候語不是說「你累不累?」、「今天上學快樂嗎?」而是開口就吐出一口壓力鍋,直接問考試成績幾分,讓孩子深陷競爭的泥沼,始終不能喘氣嗎?根據《天下雜誌》的調查顯示,近七成的國中生認為,考試與家長的期待,是他們主要的壓力來源,顯見十二年國教上路前,孩子的壓力並無因為新制的推動而有所減輕。5成學校照樣公布考試排名在十二年國教即將正式上路的時刻,《天下雜誌》進行了「12年國教國中現場大調查」,從教學效能、學習工具和學生壓力源等面向,進行探討,調查發現,有40.2%的學生課業壓力源是來自考試、26.9%是因為父母的期待、17.5%是由於自我要求、8.5%是因為跟同學競爭、6.9%是來自老師的要求,等於近7成的孩子,還是深陷考試壓力,值得注意的是,近5成的國中生指出,學校還是會公布考試排名。12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謝國清就表示,他常提醒家長,迎接放學回家的孩子,不要開口第一句就是「你今天考試考幾分?」簡單的一句話,卻會造成孩子很大壓力。3成國中生 上課聽不懂而所謂的「活化教學現場、提升學習成果」是推動12年國教的重點項目之一,但卻有31.3%的學生,對於老師上課的內容一知半解,有30.8%同意「上學是件浪費時間的事」,讓人擔憂,新的教學方式不但無法讓孩子輕鬆學習,更可能讓教學效率變差。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潘慧玲指出,這3成聽不懂的孩子在課堂裡猶如「客人」,教育工作者應反省,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吸收知識、融入課程。而十二年國教的新式教學方法,目的是為了要減輕孩子成績所帶來的壓力,但目前看來,老師教學的方式,除了讓孩子聽不懂之外,更有可能導致課後補習的現象越趨嚴重,壓力卻不減反增,恐是教育工作者目前需好好思考的主要問題之一。 

樂閱讀/考試激發戰鬥力和效率 有利職場生涯

樂閱讀/考試激發戰鬥力和效率 有利職場生涯#考試

考試帶來的緊繃感,能激發潛能。參加完考試的孩子,獲得最多的就是「奮鬥力」,即為了達到目標咬牙苦撐,使盡全力。人類本來就喜歡輕鬆,只有讓自己置身在嚴苛的狀況下,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奮鬥力。為了應付已經決定好的考試而唸書時,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完成許多事。「沒時間」可說是所有考生共通的課題。就是因為時間所剩不多,「如何有效率地運用時間」就成了致勝的關鍵。因為必須常思考該如何有效率地運用時間,我的兩個女兒後來也養成了做任何事之前,先思考「效率」的習慣。女兒們透過考試獲得的「奮鬥力」和「有效率地利用時間」,對她們往後的人生會產生極大的幫助。就像已經跳過的跨欄,下次再跳就會變得比較容易,咬牙撐過考試的孩子,之後遇到困難時,也能同樣努力克服。不要覺得孩子很可憐,要用「鼓勵」換取活力。一旦養成了「自動思考時間效率」的習慣,做任何事都能迅速掌握要領,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懂得有效率地運用時間,對工作和家庭來說,非常有幫助。就算一開始是因為父母的要求才接受考試,為了通過考試卯足全力的經驗,會帶給孩子許多好處,身為父母的你我,應該要讓孩子知道,「努力」是多棒的一件事,從中獲得的經驗更是重要。為了考試而唸書的確很辛苦,但是,請不要覺得接受考試的孩子「很可憐」。假如父母有這樣的想法,孩子的心態也會變得消極,完全使不上力。他們會覺得自己真的很可憐,在考試結束前只能忍耐,考試只是等待痛苦的結束,態度變得「很被動」,無法主動做任何事。「考前衝刺期」是獲得許多經驗的大好機會。首先,父母對「考試」這件事要表現得正面積極,給予鼓勵、讚美孩子並認同。這麼一來,孩子就會變得有活力。為了讓孩子們透過考試獲得更多的「財產」,父母一定要給予聲援並細心守護。(本文作者/江藤真規)(摘自/平凡媽媽教出會唸書的孩子/采實文化出版)

樂閱讀/是誰在乎第一名?

樂閱讀/是誰在乎第一名?#考試

讀書、考場勝者固然可喜,挫敗了也不表示自己無能。生命裡原本就有各式各樣的第一名、第一志願,有人也許善於數學、物理,也有人善於歌唱、繪畫,生命的定義不必透過考試、排名才能獲得肯定。擅長數理解題的,並不一定會跑會跳、歌唱得好;文章能寫得感人肺腑的,並不一定史地分數高;不同個體,自有不同的思維和理想,也才能創造出各種不同的生命風貌,第一名、第一志願跟人生幸福與否,是沒有等號相通的。青春e世代的兒女面對未來,應該積極增添的是個人專業能力,例如:如果你喜歡電腦操作,就朝電腦程式設計工程師或網際網路發展的目標走;如果你偏愛佳餚美食,那就藉此深入參與實務烹飪或找機會去餐廳打工,親自觀察接觸,第二個「阿基師」金牌大廚,第二個「吳寶春」麵包烘焙大師的名號,說不定就是你將來的代稱呢!至於喜歡隨性塗鴨繪圖的你,將來也可以成為3D立體動畫高手哩!親愛的爸爸媽媽們,請別沉迷在「第一名」的虛幻框架裡,孩子身心發展的健康,比你的顏面光采與否,來得更重要呀!(本文作者/陳美儒)(摘自/接住孩子的青春變化球/時報出版)

考生壓力過大 易罹患「腸躁症」

考生壓力過大 易罹患「腸躁症」#考試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國中基測報名在即,大部分學生都很容易緊張,且同時合併有拉肚子、心悸、胸悶、頭痛等症狀,以致於記憶力減退、不容易專心、讀書效率不佳。一名國三學生至門診就醫時就表示心情煩躁、無法定下心來,總覺得胸悶、坐立不安、失眠的情形,晚上雖然疲倦,又難以入眠,因頻頻腹瀉至腸胃科求診,醫師則診斷為壓力引起的「腸躁症」。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胡慧芳表示,這名國中生是典型青少年焦慮症的患者,患者常常合併有憂鬱與焦慮的症狀。個人體質因素與課業問題、同儕互動、以及經濟與家庭因素等環境壓力,都是造成焦慮症的病因。它的症狀除焦慮緊張外,也會合併自律神經失調,包括頭痛頭暈、心悸胸悶、腸胃失調、手腳發麻等。若無適當治療,除導致考試表現失常外,症狀也會持續到成年期。在治療方面,可以同步採用放鬆訓練、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在家庭方面,父母的期待與子女情緒困擾有密切關係。期待過高,會令孩子過度焦慮,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但過低的期望,孩子也會缺乏學習動機,如何給予子女適當的期待和支持,為人父母需要智慧。胡慧芳建議以下四點,一、放鬆訓練,藉由一整套的鬆弛練習,以「腹式呼吸」為核心,教導個案學習調整自己的呼吸,放鬆自己的肌肉,以便能緩和並控制生理焦慮的反應。二、認知治療,探討個案過度擔心的想法是否合理,並找出適當的替代性想法。適當且持續的運動。三、「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一百三」有助放鬆身心、改善睡眠。四、良好的壓力管理。控制不必要的氣力的損耗;增加個人適應環境的力量。五、足夠的人際支持與情緒宣洩

用營養加分吃出好成績-營養師考前教戰守則

用營養加分吃出好成績-營養師考前教戰守則#考試

再過不到一個月就到基測考試,對每天挑燈夜戰睡不好的考生來說,越接近基測大考,越需要保持頭腦清醒。但天氣炎熱、考試壓力大,導致食欲變差、飲食不均衡,運動量不足又常熬夜,免疫力無形中快速降低,反而容易增加生病的機會。有鑑於此,康聯預防醫學資深營養師趙思姿建議,家長可在此最後階段替考生們多補充有益腦神經發展的營養素,包含蛋白質、維生素B、鐵、鈣及抗氧化物等,或多吃一些含有DHA的深海魚類及含有卵磷質的豆類,都可以幫助活化腦力、維持記憶力。三餐定食定量 營養均衡事半功倍許多家長認為唸書會消耗許多能量多,會為孩子準備許多零食,甚至鼓勵增加食量。事實上,孩子在學習時大腦消耗葡萄糖,如果大量進食反而讓血液轉移到胃部,大腦不足就容易打瞌睡,相對反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建議考前一個月,三餐定食定量,家長在正餐間可準備小份水果,適時補充熱量即可。康聯預防醫學趙思姿營養師表示,家長在此階段可以替考生應多補充蛋白質,以及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的蔬果,因為足夠的維生素可以活化免疫細胞的功能,抵抗細菌與病毒入侵。針對依賴喝咖啡、濃茶提神熬夜唸書的考生,趙營養師也建議,喝咖啡雖可提振精神,但作用消失後反而更易疲累,考生不妨可以多吃全穀類或全麥類製品,因為有豐富的維他命B群,可以讓代謝變好、提振精神。此外,多吃一些含有DHA的深海魚油及含有食用含膽鹼、卵磷脂的豆類,可以活化腦力、提升記憶力。充足睡眠舒緩壓力 保持思路暢通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五月份剛發布「考生睡眠時數」調查結果,發現7成5考生睡不飽,平均每天睡眠只有6.4小時。基本上,長期睡眠不足容易導致大腦混沌、情緒焦慮,因此,趙思姿營養師建議考生在最後一個月盡量要讓睡眠充足,除了提早睡覺、保持運動習慣外,多吃蔬菜、水果和牛奶,適時補充維生素A、B、C、鈣質,不僅能幫助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還可舒緩焦慮情緒。此外,牛奶、香蕉及小米裡含有色胺酸,能幫助體內合成抗壓賀荷爾蒙,這時候可再補充一些碳水化合物,例如,可以讓更多色胺酸進入腦部發揮作用,可以舒緩壓力、幫助睡眠。網路下載考生食譜菜單設計/康聯預防醫學營養師 梁育群為讓家長在考前一個月可安心準備餐點,康聯預防醫學營養師梁育群特別為考生設計幾種營養食譜,供家長們參考,亦歡迎至康聯官網<營養小棧>下載: http://hcc.healthconn.com/hcn/nutrition_stationList.ac

健康教育不能為考試 建立正確價值觀

健康教育不能為考試 建立正確價值觀#考試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現今大多數人都知道「健康即是財富」、「預防重於治療」等名言。但當「健康」與「名望」、「利益」、「權力」等相提並論時,它的重要性卻又被重新排列了。健康教育在教導人們更重視自己的健康,它是一門應用多種科學領域知識的行為科學。其包含有三個基本概念:認識每個人的生長與發育(Growing and Developing)、學習人際關係(Interacting),以及知道如何去做決定(Decision making)。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晏涵文認為,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僅在傳授衛生的知識,更重要是健康態度的養成和健康行為的實踐,可以從中看出一個人對健康的價值觀。衛生知識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不斷增加,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以傳統填鴨式、應付考試的記憶教學方法已不合適。若我們不能培養教導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工作的技能,適應明日的生活環境,那麼這種健康教育是不完全且無用的。美國著名的「學校衛生教育研究」(School health education study)發展出一種比傳統健康教學事實教學法(Factual approach)更有彈性、更合適的觀念教學法(Conceptual approach)。這種教學法不以傳授事實為終極目標,它還強調許多事實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些觀念和子觀念(subconcepts)是由許多的事實做基礎。觀念教學法不是直接去教觀念,而是藉教學去形成觀念。有些教育家認為傳授事實,甚至觀念,還不足以達到教育的目標,而建議更進一步以個人的「以你為中心」(You-centered)的教學法才能達成。價值澄清法(Value clarification approach)即屬此類。幾乎所有健康教育的內容都牽涉到價值教學。下列教學法,如陪席式討論、學生辯論、專家辯論、視聽器材輔助教學、社區領袖談話、學生報告、小組討論、個別研究、角色扮演等都可讓學生經歷某種程度的價值化過程。(資料來源:健康九九網站 健康專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