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知名法官陳伯均因登山迷路不幸離世,究其原因,主要是陳伯均與妻小共4人在前往池有山3.5公里處的三叉營地迷路,而他獨自下切找路,妻子等候多時聯繫不上報案求援,卻是天人永隔。登山達人表示,以台灣地形來說,如果登山時在山中迷路,千萬不要下切找路,建議「停留在原地」或是「往高處走」才是上策。
日前知名法官陳伯均因登山迷路不幸離世,究其原因,主要是陳伯均與妻小共4人在前往池有山3.5公里處的三叉營地迷路,而他獨自下切找路,妻子等候多時聯繫不上報案求援,卻是天人永隔。登山達人表示,以台灣地形來說,如果登山時在山中迷路,千萬不要下切找路,建議「停留在原地」或是「往高處走」才是上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股四頭肌的訓練,主要可以增加肌肉量,減輕膝蓋負擔,不過除了運動強度高的,也適合有膝蓋關節問題的人,進行肌群復健,只是這部分的伸展動作,強度和進行方式,也不同。因此無論男性或女性,股四頭肌都是非常重要的肌力訓練課題!對男性能看出是否作好重訓基本功,對女性有助於擺脫象腿、肉肉腿!2招股四頭肌訓練及伸展動作,助減輕膝蓋磨損與疼痛動作1.高腳杯深蹲訓練部位:股四頭肌、腿後腱肌群、臀大肌、腓腸肌、比目魚肌。步驟:(1) 採站姿,雙手可持壺鈴或啞鈴,輕靠在自已胸前,較為省力。(2) 雙腿打開與肩同寬並微微外八,維持骨盆與脊柱在良好曲線,腹部核心穩定。(3) 吸氣下蹲至大腿約與地面呈平行。(4) 再吐氣用臀部與腿部力量往上回起始位置。動作2. 抗力球伸展伸展部位:股四頭肌。(1) 準備好抗力球與瑜珈墊,左腳呈現弓箭步、右腳跪在瑜珈墊上,而右腳小腿靠在抗力球上伸展。(2) 當右腳小腿越往臀部方向靠近,股四頭肌的伸展會越多,重複並交替動作。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斷食期間活動照舊?很多未經專業訓練的斷食營,都犯了嚴重的錯誤,例如他們會在斷食時做運動,但這其實是萬萬不可的。輕者會造成身體不適,產生危機反應,嚴重的話甚至導致休克。正確的斷食營裡,應該是一群人坐著或躺在長椅上,蓋著薄被,或者在微風徐徐的溫暖花園裡作日光浴,絕對不可以做體操或爬山健行。清水斷食初學者可從週末斷食開始嘗試在此特別強調,進行清水斷食期間,千萬不能從事耗費腦力或體力的工作,所以進行斷食療法時,一定要請假在家休息(或是住進斷食中心裡面)。如果初學者想要在家試試,可以先從為期兩天的「週末斷食」開始。配合上班的作息,星期五中午吃飽一點,下午回家之後就不再進食。一直到星期天晚上或星期一早上,才慢慢恢復進食。斷食的時候,我們身體會很想要「節約能源」,所以如果在斷食時,我們仍進行爬山、走路、用腦這些耗費熱量的活動,那麼身體就會進入兩難的抉擇,到底該節能,還是蠟燭兩頭燒?身體該怎麼辦?於是就會啟動緊急系統,分泌腎上腺素,跟著身體就會出現心跳加速、心悸、發抖、畏寒、胃痛、頭暈眼花、冒冷汗等一系列症狀。所以,我特別強調,斷食期間千萬不可運動。不過坊間很多斷食營,會叫學員運動,然後把誘發的危機反應,解讀成身體的好轉反應,這是相當錯誤的觀念,需要更正,請特別注意。腦力耗費的能量比體力還要多另外,或許會有人認為,斷食不要浪費體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什麼也不要耗費腦力呢?只是動腦又有什麼關係嗎?當然有!因為科學早已證實,腦力所耗費的能量,其實是比體力還要多的。我很多年前就發現,用功讀書比運動還容易肚子餓,週末放假當空呆子,一整天下來都不會餓。所以不要以為上班沒有耗費體力,斷食必須請假在家,不可從事腦力活動。斷食會導致生命危險?很多西醫對斷食的認識僅止於不良斷食所誘發的「危機反應」,所以認為斷食會對身體造成許多傷害,甚至警告會導致器官衰竭、休克死亡等。清水斷食,真有這麼危險嗎?其實也不需多加辯解,從人類歷史上看,就可以發現很多名人都有長期斷食的體驗,他們不都是熬過來嗎?世界上的古文化和古宗教,幾乎都有斷食的存在,我們不也都活下來了?人體所積存的養分,其實是夠我們撐過斷食療程的。這些族群不適合斷食根據美國斷食論文的統計,20世紀以來,一直到1985年之前,共有數百人參與過醫療斷食,但這之中死亡的只有7位,而這7位當中,有5位在斷食時服用西藥,(斷食時服用西藥或維他命都很不妥當),另外2位對整個斷食過程交代不清。試想,通常會參與醫療斷食者,都是一些重病患者,例如嚴重的癌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這些患者本來死亡率就高,但反而參與斷食時,絕大部分都沒有死亡,可見斷食本身危險性並不高。雖然斷食很安全,但是若有下列情形的人,例如嚴重貧血患者、正在懷孕、正在哺乳的人、紫斑症、嚴重營養不良等等,還有年紀過輕的幼兒,都不適合從事斷食。(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新自然主義)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下床踩地腳跟就感到刺痛,當心是足底筋膜炎!就有一位45歲的男性,連假和家人出遊爬山返家後,約兩週右足都疼痛到無法行走,經醫師診斷為足底筋膜炎,經過藥物及復健治療才逐漸改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符民意醫師說,足底筋膜位置連接跟骨和趾骨,是足部吸收震動能量的主要結構,如果足底筋膜承受過度的牽拉或傷害時,會產生退化甚至發炎疼痛。鞋子、姿勢不對 筋膜都易出問題而為什麼會發生腳底痛呢?醫師解釋,大多都是因為暖身不足又使用過度,例如站太久,走太多的路及穿了不對的鞋子,包括鞋底磨得太薄或鞋子太硬也是誘因之一;這些都會使足底筋膜受傷發炎。而足底筋膜炎常見症狀是長時間休息後,開始踩踏行走時,足跟會發生劇痛,例如早上下床的第一步,多走動幾步後會較為緩解,但走多走久後,疼痛又會再次加重,且部位大多在足跟偏內側。符民意醫師也指出,大部分病患只要避免引起疼痛的活動(例如跑步或長時間行走),並且在活動完立即冰敷痛處,即可減少發炎疼痛。也可到復健科接受物理治療,例如超音波、經皮神經電刺激治療。病況嚴重時,可用局部注射改善。保養3步驟 遠離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雖擾人,但只要適當改變運動型態,並且及時接受治療,確實復健並堅持自我足部照顧伸展運動,就可改善症狀。而他也教導民眾3招簡單的平日足底保養運動:1)弓箭步或用浴巾牽拉前腳掌來伸展阿基里斯肌腱,每次維持20秒,反覆10次為一組,每天做3組。2)腳掌往外往內翻轉以伸展足底筋膜、或嘗試以腳趾抓地毯,以強化足底筋肉。3)腳底滾球按摩,以坐姿用腳底輕踩水瓶或圓棍來回滾動,每次3到5分鐘,每日2至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