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

累到只想躺著!這樣做為身體充電吧!

累到只想躺著!這樣做為身體充電吧!#身體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以職業婦女的身分過日子,是相當艱辛的事。我也是一邊養育八歲、兩歲的兩個孩子,一邊工作,所以總是忙得不可開交。趕在時間內將老大送去學校,再將老二托付給保母,然後才急急忙忙地趕去上班。每逢週末,總要忙著整理一週以來顧不到的廚房、擦掉殘留在水槽和地板的汙垢,還要清理冰箱,可說是一人扮演醫師、媽媽、主婦三種角色。但對於生活過得比我更忙碌的職業婦女來說,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某某女士是補習班講師,又身兼主婦和三兄妹的媽媽,她委屈地說,自己總是覺得身體沉重,每天下班回家後就覺得精疲力盡,根本沒有力氣再處理家務事。檢查結果出爐,果然不出我所料,三十七歲的她有嚴重的退化性脊椎狹窄症,皮膚也很粗糙,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了五、六歲,而且臉色暗沉,總是眉頭深鎖,臉上彷彿寫著「我好累」一樣。會這樣也是情有可原,她不但睡眠不足,飲食習慣更是亂七八糟。她說,孩子們飽餐一頓後,她會一邊收拾善後,一邊站在水槽旁,用一碗湯隨便打發一餐,連水也幾乎不怎麼喝。她的血糖值在空腹狀態下介於100 ∼ 140之間,有點偏高,雖然有拿糖尿病的藥物,卻經常忘記服用。通常檢視病患們的X 光片時,腹部會在X 光片的畫面範圍內,可是她的腹部卻超出X 光片,幾乎要跑到外面去了。明明才三十幾歲,腹部的脂肪層卻厚到僅次於五十多歲正值更年期的女性。原因在於,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不規律飲食習慣所致。由於蛋白質攝取不足,導致肌力明顯下降,相較於同齡女性,女性荷爾蒙數值也偏低。為了活化身體的功能,有必要改善飲食習慣和進行肌力運動。三餐規律配合運動,連腰痛都治好了「三餐要規律地進食,脂肪才不會囤積。人類的身體不是笨蛋,一旦用餐間隔變長,下一次用餐時,身體便會將大部分的卡路里累積起來,不當作能量使用。吃早餐時,請務必要吃蛋白質。」我請她購買分別包裝成一餐分量的減肥專用雞胸肉,並建議她每天早上都要吃。最重要的是,開立能強健深層肌肉的運動處方箋給她。一個月後,不僅血糖和血壓回到正常值,荷爾蒙數值也達到平均值。這也如實反映出「為使女性荷爾蒙數值維持正常,運動是必須的」這一點。腰圍也減少了十五公分,令她開心不已。Doctor's talk只要肌肉量夠,吃再多也不容易胖睡眠品質比睡眠時間重要,疲勞不是睡得多就會消失,如果睡眠品質不佳,再怎麼睡也覺得累。一旦到了更年期,女性荷爾蒙就會急速減少。然而,分散與分解脂肪細胞是女性荷爾蒙的功能之一,這就是為什麼二十多歲時全身上下發胖長肉,但是四十多歲起只有腹部發胖的原因。因此,到了女性荷爾蒙開始減少的三十多歲時期,肌肉運動是不可或缺的。只要肌肉細胞發達,吃再多都會被當作能量使用,不會發胖。解痛伸展操-消除腹部贅肉的運動 瑜伽棒抬上半身【每次10秒,反覆15次】功效大量使用腹肌和臀部肌肉,能刺激並鍛鍊深層肌群。對於固定脊椎有一定效果,同時也能讓身體充滿彈性。更能鍛鍊強化脊椎和包覆脊椎的肌肉,舒緩腰部疼痛。1. 趴姿,雙手打開至與肩同寬,並放在瑜伽棒上。2. 一邊吐氣,一邊繃緊臀部和背部肌肉,將瑜伽棒往身體方向拉過來,並挺起上半身。Point 這時應避免腰部過度彎曲。 跪姿腰部伸展【每次5秒,反覆10次】功效 放鬆腰部肌肉及鍛鍊柔軟度,同時也能有效舒緩腰部疼痛。1. 呈四足跪姿,雙手打開至與肩同寬,雙膝打開到與骨盆同寬。2. 眼睛直視腹部,將背部往上捲起,腳背壓地。Point 這時應避免將臀部往後移。(本文摘自/鬆筋膜‧除痠痛‧雕曲線的強肌伸展解痛聖經:不吃藥、免手術,有效改善激痛點的114個修復運動/聯經出版公司)

減醣不可不知:補好油保護身體細胞!

減醣不可不知:補好油保護身體細胞!#身體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執行減醣飲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總熱量的攝取,適量的增加蛋白質以及油脂的攝取,特別是脂肪的部分,我們的身體需要優質的脂肪來提供細胞修復以及運作。不同的脂肪酸在我們體內扮演不同的角色,好比飽和脂肪主要提供我們能量,Omega 9 相對穩定,具有極佳的抗氧化作用,Omega 3 及Omega 6 是細胞膜的原料,在免疫系統中也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們分別負責啟動發炎及消炎的免疫反應,保護身體不受外來物的侵害。因此,藉由平衡體內油脂,可以使全身細胞代謝變佳,反而可以養成不易發胖的體質。低醣高脂飲食的實際案例減醣好油的飲食方式,國外一般稱為LCHF(低醣高脂飲食法),有別於高葡萄糖飲食,對腦部的運作有著極大的貢獻。最早源自於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對癲癇兒童的治療。多年來,眾多的癲癇兒童已經藉由這種飲食法,得到非藥物的有效控制。由於著重於脂肪的攝取,正好彌補了幼兒於胚胎時的發育缺陷。當今常見的幼兒精神疾患,如過動、自閉、亞斯伯格、癲癇、妥瑞氏症等,皆可藉由高脂低醣的飲食方式,獲得極佳的改善。並可進一步解決此族群兒童,伴隨產生的皮膚過敏、腸黏膜、鼻黏膜缺損及腎上腺亢奮等外胚層相關症候群。相較於美國1993 年的錯誤飲食金字塔政策,造成了廣大的慢性病效應。瑞典政府當局經由飲食營養專業機構,歷經2 年,檢視超過16000 篇相關研究論文,率先於2013 年10 月27 日,正式宣布拒絕實施美國既有的飲食金字塔政策,改以高脂低醣的飲食方式,為最新瑞典國民飲食政策方針。高脂低醣的飲食方式,使得瑞典國家選手在2014 及2015 兩年,世界腦力錦標賽中皆奪得亞軍。由此可看出,一個成功的公共衛生政策,可帶來民族智力地的全面提升。使用油脂當身體的能量來源,能讓細胞產生最少的垃圾,且減少細胞內氧氣的耗損,進而能有效的支援心臟及肌肉的運作,可大大提升了運動員及特種軍人的體能表現。從實驗對象觀察,執行低碳水化合物、高優質脂肪飲食的馬拉松選手Tim Olsen,於2012、2013 連續兩年贏得美西馬拉松總冠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此外,低碳水化合物及高油脂的飲食,也大大降低了潛水者上岸後,常見的癲癇症狀;因此,美國海軍特種部隊海豹部隊(Navy Seal)隊員,更是全面性的執行減醣好油飲食。(本文摘自/減醣‧好油‧綠拿鐵:四階段減醣步驟,3個月瘦14公斤,三餐最方便迅速、能量滿分的飲食計畫/常常生活文創)

肥胖者 身體易處於慢性發炎狀態

肥胖者 身體易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身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體重過重、肥胖有時候不全然是自己的問題,有時存在一些難以控制的先天或外在因素。不過也有很大部分是我們可以付出一些努力去做到的。近年來,全球肥胖盛行率20年來成長一倍,台灣地區從11.8%增加到 23.0%。雅德麗生活診所陳彥伯醫師表示,以前在手術室擔任麻醉科醫師的時候,80 kg 以上的病人不多,但近幾年真的有增加。手術內容有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也有下背痛椎間盤突出(有的情況會俗稱:骨刺)。這些都是屬於隨著年齡增加會退化常見的手術,因為是常見身體上負重的支撐點,但在體重比較重的人身上,需要手術的年齡有提前的傾向。肥胖造成慢性疾病 造成醫療負擔先進國家現在普遍面臨人口老化跟肥胖人口逐年增加的問題。老化需要長期照護人力、肥胖跟上面表格列出來的這些疾病都有相關,可以預見台灣國民健康保險的支出一定也會逐年增加。因此國家除了讓醫護同仁繼續在醫療的末端(醫院)拼命的扶傷救急(刪醫院的診察費、藥費、排檢查費用),也需要讓大家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健康,對自己的健康負責。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網站,陸陸續續都有不錯的免費刊物,比如「肥胖100問+」pdf 手冊,可供大家下載。各地區醫院也因應政府政策有推出健康指引、減重衛教等服務。腰圍與腰臀比 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在亞洲地區建議正常體重維持 BMI 在18.5 kg/m2 到 24.5 kg/m2 之間。BMI 超過 25 kg/m2 屬於過重,27 kg/m2 以上屬於肥胖族群。過往研究針對 BMI 跟一些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癌症等等)之間的關聯。其實除了BMI,男生女生的腰圍(男生建議小於 90 cm,女生建議小於 80 cm)與男女生腰臀比,與代謝症候群有很大的相關,甚至也是其中一個診斷的參考。這兩者會比BMI更精準點出內臟脂肪的分佈,有些族群BMI高是因為肌肉組成量大,這與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性就比較小。有代謝症候群的人 身體易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有代謝症候群的人也常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這些慢性疾病共存,身體容易處於一個慢性發炎的狀態。因此在一生當中罹患心臟病、中風的機率,統計上來說相較同年齡層沒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會分別高出3倍跟2倍。陳彥伯醫師解釋,當我們體重增加的同時,心臟需要輸送更多的血液往全身,因此全身組織的耗氧量也會增加,長久下來心臟需要增加輸出力,心臟自己會慢慢地代償變大。但是心臟變大也不是沒有極限的,到一個程度之後即使在變大也不會增加輸出力了,反而讓心臟本身冠狀動脈的循環輸送效率變差,就會進展成心衰竭,就會喘,會吸不到氣,這時候是很辛苦、很不舒服的。為生活忙碌 但最無可取代的依然是健康我們有可能在疾病一開始的時候沒有注意,到身體出狀況那天才發現...而也可能我們意識到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又因為林林總總的原因,自己後來也就認為「算了,就這樣吧...」。但如果你重視自己的健康,體重是有機會一點一點矯正回來,維持在健康的合理範圍內。

頭痛頻發作!勿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

頭痛頻發作!勿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身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頭痛是很多人會遇到的常見問題。可能會耽擱既定行程,影響工作效率,甚至讓人擔心是不是腦袋出了問題。臺南市立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青芳表示,頭痛好比上帝在我們身體安裝的警鈴,然而為何警鈴會響?不外乎兩大因素:1、真的危險示警;2、警報器故障或過於敏感。頭痛的示警 可分辨危險級或黃色警告真的危險示警,例如:顱內構造異常,包含顱內腫瘤,腦部創傷出血,腦膿瘍,腦部動靜脈畸形等之紅色警告;有時候它只是黃色警告,告訴我們身心過於勞累,該休息了,例如:原發性頭痛,包含偏頭痛,緊張型頭痛等。警報器過於敏感,也就是大腦結構正常,卻過度敏感,頻頻引發頭痛,例如:慢性每日頭痛等,還大大降低生活品質。頭痛可能是無害 但身體正發出警訊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南丞表示:頭痛常伴隨著頭暈,頭暈也常伴隨著頭痛。頭痛與頭暈(眩暈)可以是一種疾病,也可以是一個症狀。許多內科疾病,甚至情緒、睡眠品質、藥物以及壓力等等,都可以引起頭痛或頭暈。它們可以是無害的,也可以是個警訊。頭痛或頭暈,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排除器質性問題後,調整生活作息及解除誘發因子,往往能回復平靜生活。活水神經内科診所神經科主治醫師柯登耀常被問到:到底頭痛會不會傷腦筋?他說答案是會,但也是不會!在看診一個頭痛病人時,對身為醫師的人最在意的大概是病人會不會「次發性頭痛」了。當中當然有不少是因顱內的問題所造成,如腦部腫瘤、腦血管病變、腦炎或腦膜炎、代謝問題或荷爾蒙不平衡引起的腦部障礙、或是因藥物造成的腦部功能受損。這類的頭痛就極可能會傷腦筋,引起思考或認知上的障礙。而對於大多數原發性頭痛而言,科學家和醫師經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在頭痛發生時,是會影響我們的認知能力的,但是頭痛結束後是會復原。應盡速就醫的頭痛警訊,包含:1、突發性猛烈型頭痛,常常會被形容”畢生沒這麼痛過”2、頭痛更頻繁更嚴重,狀況跟以前不一樣3、頭痛合併神經學異常,例如:肢體無力、口齒不清、眼歪嘴斜、視力模糊等等4、初次頭痛大於50歲5、長期慢性病人(癌症,嚴重感染,免疫不全病人等)的初次頭痛6、頭痛伴隨全身症狀,例如發燒、體重減輕等等。經常性的偏頭痛 是失智症的一個危險因子近年來也逐漸發現常常偏頭痛,是會造成腦部小血管的傷害,特別是預兆偏頭痛關聯性更是顯著。另外經常性的緊縮型頭痛發作似乎有可能引起腦神經構造上的改變,但相關的證據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佐證。這兩三年來也陸續有一些研究結果,發現經常性的偏頭痛發作似乎是失智症的一個危險因子,特別是中年時期的偏頭痛發作與阿茲海默氏症的發生有明顯的相關性。所以似乎就連過去認為不會影響腦部功能的原發性頭痛,也可能會傷腦筋了!

一週做多少運動 對身體最有益?

一週做多少運動 對身體最有益?#身體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運動對身體有益,那麼應該要做多少的運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在運動醫學的聖經「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測試與運動處方指引」中來找答案。書中提到,「對於靜坐、少動的人群而言,即使是透過增加體力活動來提高些微能量消耗,都可以使其獲得健康益處」,可見得即使是少少的體力活動,都會對健康有所幫助,而且每週運動只要三至五天即可;若每週運動多於三天,則體適能的提高就會趨緩;若運動超過五天,體適能的提高就會出現高原期,並且會增加運動傷害發生的機率。一定要每週運動150分鐘,才有效嗎?美國運動醫學會和心臟病協會都一致認同,每週透過體力活動累積消耗一千大卡的熱量,確實對健康有益。這個運動量大約是每週運動一百五十分鐘,可以大致換算成一週五天、每天步行三十分鐘,一次約走三千至四千步。因此,對長坐、少動的一般人來說,最簡單的運動指引是每週進行五天「中等」強度的運動,或者三天「激烈」強度運動,或是每週三到五天,「中等」與「激烈」強度相互結合的運動。這時候一定會有人想問:如果連每週運動一百五十分鐘都做不到的話,該怎麼辦呢?其實,理論歸理論,大家都知道運動有好處,應該要多運動,但是要一個非常忙碌或者根本不喜歡運動的人,每個禮拜找五天,每次做三十分鐘的運動,成功的機率趨近於零;所以,能不能動得更少一點,但還是能獲得健康的效果呢?麥克‧莫里斯是一位英國醫生兼BBC記者,他也想知道是不是能動得少、但同時獲得健康的效果,他訪問了許多專家,幫大家找到了解答。麥克本身有糖尿病的家族史,他先接受胰島素敏感度的測試,發現自己有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情形,也就是身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度很差,很有機會成為糖尿病患者。接著,他開始進行速效運動,每個禮拜找三天,在腳踏車上狂飆二十秒三回合,也就是每次運動的時間,合計都只有「一分鐘」。但重點在於,麥可的運動強度非常激烈,要用盡全力地猛踩腳踏車,持續二十秒不能停,這樣的速效運動執行了四周之後,他再次接受測試,發現胰島素敏感度居然提高了25%。提高運動強度,每週只做3分鐘也OK!這個實驗似乎是在暗示著,即使沒有達到每週共計一百五十分鐘的運動,即使只是每週只有三分鐘的運動,還是能夠對身體健康帶來好處,關鍵可能是在於運動的激烈程度,而非運動的時間長短,即使是很短的時間,只要有運動,一樣能對健康有益。根據以上的實驗,或許我們應該要稍微改變一下運動觀念,如果你真的非常忙碌,或者真的很討厭運動,希望你也不要放棄;不管怎樣,有動就是健康的,如果要發揮運動最高的效益,那就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其所能的做最激烈的運動,越是氣喘吁吁,越是費盡洪荒之力,越是對身體有幫助。如果想要實際執行速效運動,那麼可以將運動分成二十秒、三回合,每周三次,用你喜歡的任何運動方式來執行,只要安全就可以了。例如:短跑衝刺、腳踏車、跑樓梯、游泳、跳繩⋯⋯等,只要在二十秒之內,盡全力運動,讓自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的程度就可以了。但要注意的是,進行激烈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讓身體溫度熱起來,並讓肌肉放鬆,否則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以腳踏車為例,在速效運動前,先慢慢騎幾分鐘當成暖身,等身體溫度提高,感覺肌肉不再緊繃之後,就全力踩踏二十秒,重複三回合。不過,無論以哪一種運動當作速效運動,建議還是要先做書中的熱身運動,將全身的肌肉部位喚醒、熱開,對於預防傷害會更有效。提醒大家,如果運動完之後,覺得肌肉變得緊繃痠痛,運動完後一定要伸展、按摩,讓肌肉放鬆休息。(本文摘自/運動功能修復全書/幸福文化)

每天30秒骨盆回正 喚醒身體自癒力

每天30秒骨盆回正 喚醒身體自癒力#身體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肩頸、背部、腰部及膝蓋疼痛,經常反覆發作的原因,可能是電腦3C族、運動不當、循環不良、筋膜張力失衡、壓力造成緊張…等等造成,雖然已經去看過醫生、做過治療了,但是這些經常緊繃的部位卻還是容易重覆發炎受傷、疼痛,這是因為日常的姿勢不對,一不小心就駝背、翹腳、聳肩、坐不正……,造成身體骨盆歪斜、肌筋膜緊繃!矯正平常的錯誤姿勢,藉由身體的正位練習,一來可以把身體骨骼和筋膜線完全伸展開來,也能讓核心肌群可以好好地發揮作用,矯正好骨盤和坐骨,就能改善免疫力、婦科疾病、頻尿及便祕等等毛病,還能去除身體多餘脂肪。當骨盆回到正確位置上,就能解除肌肉僵硬緊繃造成的全身痠痛、也能消除緊張,讓身體自然而然地放鬆。透過每天練習由淺入深的伸展動作,不但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利用動態瑜伽也可以改善歪斜或者因生產被撐寬的骨盆。側跪拉伸 改善腿水腫、腳沈重現代人經常因為久站或是久坐而有下肢水腫、無力的問題,有時還會覺得雙腳很重,走起路來很吃力,這都是因為我們坐太久,骨盆周圍的循環不良所造成的。「側跪拉伸」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改善腳沈重的問題,更可以讓我們上半身更有線條美,女孩們平常可以多做。  錯誤動作:膝蓋彎曲角度90度就好,不用過大 正確動作:練習步驟步驟1)側跪姿。左手放在左腿旁,左腳彎曲平放地板上,右手放於右腳內側,右腳彎曲膝蓋90度,朝向右方。步驟2)吸氣預備,連續兩次吐氣、彎曲膝蓋兩次。步驟3)吸氣,右腳膝蓋伸直,拉長右腿內側與後側,骨盆往左邊推、左手往左上方延伸拉長。步驟4)連續兩次吐氣,彎曲膝蓋,吸氣伸直膝蓋,拉長左側骨盆與身體。步驟5)換右邊做步驟1~4,左右均做完為一回。 POINT:每一回的口訣為「吐吐吸」◎多練習有益於骨盆的穩定◎鍛鍊身體筋膜的側線、深前線上下拉出馬甲線 改善小腹凸小腹凸真的不代表你很胖,而是你骨盆的位置前傾與前側筋膜無力,所以才會讓你的小腹看起來變成大腹便便。別擔心,我們只要一天3∼5次的把前側筋膜拉長,讓骨盆回歸到原有的位置,突出的胃與小腹就會乖乖地回到應有平坦的位置了。 錯誤動作:身體往側面推時,胸肩要打開 正確動作:練習步驟步驟1)站姿, 雙腳打開跟肩膀一樣寬, 雙手平放在身體兩側。步驟2)吸氣, 腳尖踮高, 雙手從前方拉高至頭頂。步驟3)吐氣,膝蓋蹲,雙手再從前方由下往後拉。重複這樣的動作四次。步驟4)吸氣,再一次踮腳尖,雙手拉高至頭頂。步驟5)右手拉著左手腕, 保持身體穩定不動。步驟6)左骨盆水平的往左邊推,吸氣身體回正,吐氣再往左邊推。重複這樣四次。步驟7)吸氣回正, 吐氣膝蓋蹲,換邊重複步驟3~6,左右均做完為一回。 POINT:一天做4回合◎保持骨盆穩定,身體維持在正中的位置◎鍛鍊身體筋膜的淺前線、深前線 (本文摘自/骨盆回正:療癒身心的練習帖/幸福文化)

長期單側耳鳴 勿輕忽身體的警訊

長期單側耳鳴 勿輕忽身體的警訊#身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耳朵裡有個聲音嗡嗡響不停,是很多人都有過的困擾,絕大多數的耳鳴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表示有地方出現異常,提醒我們該檢視自己的健康狀況,找出引起耳鳴的真正原因。若是有規律性的耳鳴,尤其是咻咻叫這種特別聲音,及合併眼瞼結膜及眼眶充血水腫,就要立即就醫,以免是血管病變,嚴重恐失明。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發行的《勞動力健康報第15期》,人的耳朵分為內耳、中耳、外耳,外界的聲波會經過外耳,引起鼓膜振動,使能量傳達到位於中耳的三小聽骨,同時把訊號放大、傳到內耳中的液體,再透過液體把能量傳給內耳,內耳的聽覺細胞才會產生電擊刺激神經,最後才傳到大腦,由大腦分辨聲波的訊號。日本耳鼻喉科醫師田英明指出,在聲音變成腦部訊號的過程中,若是某處出了問題,就可能會造成耳鳴。 出現耳鳴無需緊張 但也不能輕忽常見的耳鳴原因包括:暴露在大音量的噪音中、極端的壓力或創傷、耳蝸中的聽覺毛細胞退化、耳硬化症、梅尼爾氏症、睡眠障礙、細菌感染、聽神經瘤、鼻咽癌、偏頭痛、更年期失調、胃食道逆流、外耳病變、耳膜破洞、內耳聽覺細胞受損、聽覺中樞有問題……等,都可能造成耳鳴,所以一旦出現耳鳴的症狀,雖無需緊張但也不能輕忽。耳鳴與耳塞感、幻聽症狀不同耳鳴的症狀,會一直聽到單調、無意義的聲音,類似像嗡嗡叫的聲音。而飛機起降時、搭電梯或是登高山,常有一種耳朵悶住、塞住的感覺,其實這叫做耳塞感或耳悶感,和耳鳴不同。這時候壓力無法平衡,就會產生耳悶感,通常只要嚼口香糖,或是吞一下口水,耳悶感、耳塞感就會消失。幻聽則是耳內聽見有意義的聲音,不是外界的聲音,例如旁邊好像有人在你耳邊說話、喊你的名字,或是一直重複相同的音樂聲,這可能是精神出現異常的症狀。預防耳鳴的生活保健如果只是單純的耳鳴,和情緒、壓力有關係,要有效預防耳鳴發作,建議日常生活中要遵守幾項原則:1)遠離噪音環境,像工廠、機場、火車站、KTV、百貨公司等場所。2)避免聽大聲音樂,戴耳機或聽隨身聽時保持適度音量。3)禁止喝酒,因為許多人戒酒後,耳鳴會自然消失。4)不要暴飲暴食及吃過鹹的食物。5)避免從事壓力大的工作,因為用腦過度,缺乏休息,容易引起耳鳴。6)充足的睡眠,或是適度的休息。7)保持平常心,避免生氣、緊張、焦慮、情緒不穩。8)避免內耳毒性藥物,像某些利尿劑、阿斯匹靈等藥物,都會引發耳鳴症狀。當出現耳鳴的症狀,應就醫檢查,若有不明原因的持續性單側耳鳴、平衡感異常、臉麻或頭昏感應就醫檢查確定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疤痕變色藏疾病?觀察身體12警訊

疤痕變色藏疾病?觀察身體12警訊#身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一般人多半是因為頭痛、關節痛,或行動不便等,有痛感才去看醫生!但事實上我們可能經常忽略了身體發出的無言警訊。身體的機制是互動的,腦和身體本為一體,總司令部如果下了命令沒人聽,那就完了;而下面的部屬得不到上層的指令,也不知道該做什麼,每一個細節都是環環相扣,互相作用影響的。自我觀察 與自己的身體溝通前面教大家如何觀察走路,就是要把身體應有的樣子找回來,現代人常以為世界就在外面、在書本上,不在身體裡、不在肚子裡,都忘記了身體傳達的訊息,自我觀察走路,可以把自己跟身體的溝通再找回來一些,不斷地自我訓練,如果身體上有些限制,就要花時間來改善。除了走路是一種全身性的觀察指標之外,透過氣在體內運行,感覺肌膚、牙齒、關節等組織器官的變化等,多方齊下便能了解我們的身體:1) 皮膚/如果梳頭髮時,感覺某一些頭髮特別敏感,這是內熱上升的開始。或是髮根感覺疼痛,則是內熱上炎的危險訊號,要特別注意。頭皮終日搔癢,是腦部缺氧了。另外皮膚冷熱不勻或變色了,小心可能是血液循環失常的徵兆。2) 痣/如果身上長出了新的痣,或痣長大了,或顏色變了,請不要忽略它,那是深層病變默默發展的訊號。3) 硬結/如果身上發現了許多硬結,有的硬得像骨頭,別以為是骨頭長的跟別人的不一樣,或是比別人多長一些骨頭,其實是「氣結」。如果手指關節特別粗,那可能是關節炎初期徵兆。4) 脖子/如果脖子或稱頸子經常很緊、很硬,要特別注意了。因為脖子是人體與腦部的溝通樞紐。5) 舌/如果有口臭、口苦、口乾,舌頭呈現黃、白、深紅、紫色,甚至變胖、變厚、變大,邊緣有皺紋,或上有裂痕的情形,千萬不要大意。因為舌頭沒有皮膚保護,同時是內臟、血液最直接的表徵,所以體內起了變化便可以從舌頭看出來。每天清早起床時,舌頭最能顯現身體內部的氣象,請每天花十秒鐘觀察它。6) 酸麻脹重/如果有酸、麻、脹、重、痛、熱、冷、痹的感覺,那是病氣,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請注意。尤其是當左手臂內側有麻痛感,又有一點胸悶時,要特別注意,那可能是一向強壯的心臟所發出的求救訊號。7) 感覺/如果經常覺得累、氣短、頭痛、頭暈,甚至有暈倒的經驗,請不要忽略它。8) 情緒/如果經常無緣無故的感覺不愉快、恐懼,或愛發脾氣,可能是臟腑起了變化,導致情緒起伏不定。9) 痕/因外傷、手術而留下的疤痕,也可能成為某些慢性病的病根!如果發現疤痕顏色與皮膚顏色不協調,請不要浪費時間趕快做檢查。或是按壓疤痕時會產生疼痛感,也請及時留意。10) 扭傷/如果經常無故突然跌倒、扭了腳踝、傷了腰或硬了脖子,千萬不要以為是單純的肌肉問題,它可能是某一相關經絡或臟腑的衰弱表徵!11) 尿/如果尿變多了、次數頻繁了、漏尿、夜尿,尿色太深、太淡、起泡沫或有血色、長時間感冒不癒,代表腎臟可能因某種原因超出正常負荷,請立刻求醫!12) 推拿/當推拿師在施行治療時,請仔細感覺身體疼痛的程度、深度、廣度和型態,有助於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如果脊椎上有痛點,又深且極痛,形如釘子,那是病程已久,請不要拖延,以免誤了治療時機。防範的契機很重要為什麼要一直強調了解身體機制的重要性,因為這樣生病時,身體自己就會知道,不用等醫生照X光,自己就可以先感覺問題所在。防範的契機很重要,一定要先知道自己是否生病,了解自己何時快要進入警戒區,就可以趕快採取行動;相反地,如果沒有採取行動,病症就會繼續發展下去。掌握問題的先機,等於是已經把病治好一半了,因為從此時開始,可以正式面對它,掌握病機與時機,就可以採取醫療行動。採取行動就是踩煞車,為自己的身體把關,把生病的風險減少一半。(本文摘自/讓身體聽你的:風行全球的活氣健康法/圓神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