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刀

不用開刀!高能量射線破壞腦瘤

不用開刀!高能量射線破壞腦瘤#開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如果腦部腫瘤可以不用開刀,想必會減輕許多病患恐懼的壓力,署立雙和醫院自6年前引入「加馬刀原型機」後,造福許多病人,加馬刀的立體定位技術,可讓加馬射線以不同角度聚焦在腫瘤上,破壞它、使組織壞死、並逐漸萎縮,達到治療的效果。署立雙和醫院今日上午十時舉辦「腦部手術免開刀」記者會,邀請神經外科潘宏基教授替大家說明,加馬刀的原理是利用腦部磁振造影掃描、找出腫瘤位置,再聚焦200條加馬射線照射病灶、過程中都是經過精密計算、避免破壞周圍神經和正常腦細胞,而受到高能量照射的腫瘤會逐漸萎縮,所以不用開刀移除,就有治療的效果。放射手術時間短 副作用少進行加馬刀放射手術治療時間約莫1個半小時,病患手術治療後觀察復原情況,最快第2天就能出院,算是副作用小、危險性低的腦部手術;潘醫師表示,此手術是透過高能量照射讓腫瘤萎縮,術後1個月回診讓醫師觀察復原狀況,日後定期追蹤,大約半年-2年定期回診檢查一次、確保腫瘤沒有復發的情形,因此醫病關係並非一次手術就結束,病人定期回診,讓醫師守護你一生的健康。呼籲健保給付 造福更多病患加馬刀手術在治療腦膜瘤、聽神經瘤、腦部動靜脈畸形、惡性癌症轉移瘤和三叉神經痛,都有不錯的效果、且安全性相當高,若病患年紀大或身體狀況不佳、不適合全身麻醉且腦瘤位置位於重要神經區等情形,可選擇此手術來治療顱內的深部危險病灶;目前健保有部分給付加馬刀手術,病患可透過醫院遞交書面申請、由健保局專案審查通過後,就能獲得健保給付。但國內目前對加馬刀的效果不甚瞭解、給付的標準也很模糊,透過潘教授本身5千多個病例證實加馬刀的確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潘醫師希望健保局能放寬標準,造福更多經濟有困難、且不適合開腦手術的患者。

神奇?尿失禁20年 1週可治癒?

神奇?尿失禁20年 1週可治癒?#開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啊!輕輕一動褲子就濕了!這可不是女性生理期,忍耐幾天就能結束的,女性長期尿失禁的困擾比生理期還討厭,更令人感到尷尬,漏尿問題伴隨而來的臭味更是讓生、心理備受煎熬,醫生表示婦女尿失禁的治療已達國際水準,病患不要再害怕就醫而讓自己吃苦了。怕開刀 尿失禁大抵有三種 藥物也能治療 臨床上,一名60歲的張姓女子長期有頻尿、尿失禁、夜尿等症狀,因害怕開刀忍了20年,因日前看到可經由微創手術進行治療的新聞,才提起勇氣前往豐原醫院婦產科求診,透過張崑敏醫師的詳細問診和解尿日記瞭解病因後,透過藥物和簡單運動,不到一週的時間已逐漸痊癒。婦產科張崑敏醫師表示,造成尿失禁的種類有許多種,並不是每類型都必須開刀,常見的「膀胱過動症」及「混合型尿失禁」使用藥物治療和保守療法就能明顯改善;僅有「壓力型尿失禁」才需經由手術治療,叮嚀民眾不要因為擔心要手術或認為這是老化現象而拒絕就醫,其實只要透過專業泌尿科醫師檢查和治療,就能輕鬆解決困擾。冤枉路 疾病困擾求助醫師是上策張女士表示,尿失禁已困擾20年,當初是害怕要開刀才會不敢就醫,不但影響正常的社交活動、連生活、睡眠品質也不佳,前往醫院求診後,醫師確診為「膀胱過動症」,只需透過藥物治療、飲食控制、膀胱訓練和簡單的骨盆運動,就讓20年的老毛病不到一週時間快痊癒,她後悔為何不及早就醫。「膀胱過動症」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症狀是急尿感、合併急迫性尿失禁、頻尿和夜尿等情形;醫師表示,目前治療尿失禁的技術已和歐美並駕齊驅,大多利用微創手術就能完成治療,不僅傷口小、術後不適也少、復原時間快,可大大減輕民眾的困擾。

腦瘤免開刀?加馬刀可望免開腦隔空治療

腦瘤免開刀?加馬刀可望免開腦隔空治療#開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腦瘤不用開刀就可以治癒?花蓮慈濟醫院,在2003年,引進加馬刀治療腦部腫瘤,服務個案超過900例。花蓮慈濟醫院蘇泉發醫師指出,在加馬刀治療過程,病人戴上立體定位儀後,躺在治療床上,不必全身麻醉,不必劃開頭皮打開顱骨,經加馬刀精準的照射,使腫瘤不再成長,甚至能縮小到幾乎看不到。蘇泉發說,事實上只要各種邊緣清楚且直徑小於三公分、體積小於十五西西的腦瘤,都可以運用加馬刀立體定位放射術治療。對於直徑超過三公分的腫瘤,若無法以傳統手術完全移除,可先手術將腫瘤體積變小,再接受加馬刀,都有不錯的效果。全球接受加馬刀治療的病例中,先天性腦動脈畸形是一大適應症,腦瘤中包括聽神經瘤、腦下垂體瘤、顱咽管瘤、腦膜瘤、轉移性腦瘤等也都是適應症。而對於已入侵血管或壓迫到腦幹的大腫瘤,為避免手術完全移除過程引發大出血的風險,同樣先以手術移除部分腫瘤使腫瘤體積變小,再施以加馬刀治療,或以體積分段式加馬刀立體定位手術,是可嘗試的新方法。

腦上動刀活跳跳 美男子邊開腦邊彈吉他

腦上動刀活跳跳 美男子邊開腦邊彈吉他#開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美國一名熱愛音樂的男子,不幸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導致他會不由自主的出現抽蓄的症狀,而為了改善其症狀,醫生建議他必須進行開腦手術,在腦中植入調節器以改善症狀。但是,這名男子卻提出要求,希望是在清醒的時候,進行開腦手術,並且還要求手拿吉他彈奏,而醫院為了紀念這是第五百個病患,進行清醒腦部手術,也把手術過程,全程在網路上直播。報導這則新聞的CNN主播,也不敢相信這名進行大腦手術的病人還能活潑亂跳的,唱歌拿吉他,還開心的與護士聊起天來,而當地醫生表示,讓病患彈吉他是希望利用彈吉他的方式,來確認此調節器有沒有效果。 

88歲嬷罹肺癌 放射手術代替開刀

88歲嬷罹肺癌 放射手術代替開刀#開刀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對於癌症病人,醫師大多施以外科手術處置,但有些病人並不適合開刀如:年紀過大或有慢性疾病、併發病症等,以及不願意開刀的病人,北醫附醫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丁禮莉表示,可以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來取代。根據歐美的10年研究報告,其效果和外科手術相當,「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目前已被美國列入早期肺癌及攝護腺癌的正規治療項目,而肝癌也即將被列入選項之一。丁禮莉表示,一名高齡88歲的楊女士三年多前被診斷為肺癌第一期,因年事已高且有心臟疾病,外科醫師認為不適合開刀,因此為楊女士安排採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楊女士共接受5次放射手術治療,分5天完成,每次進行15分鐘,病人不用住院及用藥。追蹤三年來控制很好,經影像檢查也顯現原發部位已無腫瘤,楊女士可正常生活,除原先的慢性疾病外,肺癌並未造成她的傷害。丁禮莉指出,「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在早期肺癌的5年控制率有90%,而對早期攝護腺癌更有90%以上的成功率。北醫附醫三年多來以「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共執行肺癌16例、攝護腺25例、肝癌16例,均獲得90%的成功率,且病人並未出現明顯副作用,其長期存活率仍持續追蹤中。北醫附醫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郭嘉駿表示,相較於外科手術,「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屬於非侵入性治療,安全性高,病人也不用住院。北醫附醫將設備升級為「動態4D弧形刀」,對於不適合開刀的早期癌症病人,只需接受3至5次的療程,每次治療時間約15分鐘,也減少家屬照顧的負擔。台安醫院攝護腺中心主任陳欣宏表示,「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是一個很好的癌症治療選擇,值得告訴病人,並加以推廣,但也提醒第三及第四期癌症病人不能單獨以外科手術或放射線治療,須輔助其他荷爾蒙療法,才會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國術館「喬一喬」 處理不當反挨刀

國術館「喬一喬」 處理不當反挨刀#開刀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七十歲的賀伯伯,在浴室中不慎跌倒,好不容易爬起來了,肩膀卻感到一陣劇痛,賀伯伯趕快到隔壁的國術館,給熟識的拳頭師父「喬一喬」,沒想到不但沒有好轉,還愈來愈痛,兒子見狀,趕緊將老爸送到醫院。阮綜合醫院骨科陳正彥醫師表示,賀伯伯是很典型的肩關節脫位,也就是俗稱的「脫臼」,最好能在3天內送醫處理,若超過1週持續劇痛,恐怕就需要開刀治療。肩關節脫位分前脫位和後脫位兩種,一般以「前脫位」較為常見,多見於20歲到50歲的青壯年及男性中學生,有的病人還伴有肩部骨折。會發生肩關節脫位,常見於撞擊性運動或容易跌倒的活動,如籃球、排球等,在衝撞之間突然的外力衝擊,或是投擲動作太過用力、投擲過程忽遇阻力。此外,如在進行柔道、角力等身體接觸的技擊運動,在摔倒過程中以手撐地,或是肩膀著地等,都可能造成肩關節脫位。除了先天性肩關節發育不良或缺陷,如果肩關節首次脫位處理不當,或是關節周圍軟組織未修復好,即過早活動,日後可能惡化產生習慣性脫位。發生脫臼的時候,患者會感覺肩關節疼痛劇烈,不能自由活動,頭部也會偏向傷側,受傷的肩膀會下垂,無法活動,肩部也會失去原本圓渾輪廓,肩峰突出且平直。此外,當患者的手肘緊貼胸前,手掌會無法搭上對側肩膀,或當手掌搭到對側肩部時,手肘會無法貼近胸部。  陳正彥醫師表示,第一次脫臼發生時,多採用關節復位術,並「靜觀其變」。但是對好動年輕人,以及愛好運動的人來說,卻有相當高的復發率,容易預後不良。近年來,因為關節鏡手術的發展,開始針對年輕人,運動員,愛好運動的患者,或是特殊職業的軍人、警察等,在發生第一次肩關節脫臼後,以微創傷口的手術技術,適時修補剝離的肩盂唇韌帶,減少日後復發的機會及其困擾,與復發後再治療的複雜性。另一方面,保守復健治療對於創傷後出現習慣性脫位患者來說,效果並不好。最好方式是以手術方式矯正,縫合撕離的韌帶並收緊鬆弛的關節囊膜,術後以肩吊帶保護2~4週,並開始被動關節活動,8週開始肌力訓練,12週恢復日常生活活動,4至6個月恢復運動。事實上,一般脫臼都可以透過復位方法來治療;很多人以為脫臼找國術館師傅喬一喬就會好,雖然這些師傅可能學習復位手法,但因沒有透過 X 光片確認,容易誤判,使病情加劇,建議民眾還是前往大醫院檢查治療。

姿勢不良關節易退化 恐需開刀治療

姿勢不良關節易退化 恐需開刀治療#開刀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現代人工作忙碌,長時間都固定頭頸的姿勢來做事。更多人常整天盯著電腦,下班往沙發或床上一坐,看電視也姿勢不良。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謝榮豪醫師表示,姿勢不良容易好發頸椎退化。因此長骨刺、椎間盤突出等疾病便慢慢因為這些職業病或壞習慣而產生。其症狀包括頸肩痠痛,活動受限,上肢痠麻痛,更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肌肉無力、步態遲緩或者癱瘓,此時就需要手術的治療了。有效的手術除了可以減輕症狀,能達到神經減壓的好效果。但是往往有些病人卻抱怨 「手術後整個脖子變得好僵硬!活動嚴重受限、不靈活!」。這是因為傳統神經減壓手術後是同時施以骨融合手術,會讓原本可以活動的椎間盤軟骨關節變得像骨頭一樣硬梆梆,雖然達到穩定性,但卻喪失部分活動性,開刀的節數越長,不適感就越明顯。經廣泛且嚴密的研究與測試,2000年在歐洲的比利時施行世界上第一例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累積十年來的經驗,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的好處包括:1.盡量保持手術區域頸椎的正常活動,包括前屈後仰、側彎以及維持正常脊椎弧度和椎間盤高度,不至於發生頸椎前屈畸形。可以提昇術後的生活品質,早日回復正常生活。2.減少傳統骨融合內固定手術後鄰近脊椎的加速退化,導致日後可能病變甚至需再次手術。3.術後不需長期配戴保護頸圈(約1~7天):傳統骨融合手術後通常需戴頸圈 2~3個月,造成生活以及外觀上的不便。所以如果謹慎挑選病人,不但可以治療椎間盤壓迫神經的病痛,還可以擁有上列的好處。任何手術或器材沒有絕對完美的設計,尤其對於不適合施行的病人,更要小心避免。絕對禁忌的情形包括:1.腫瘤。2.感染。3.外傷造成骨折或構造不穩定。4.骨頭本身代謝性病變或嚴重骨質疏鬆。相對不適合的情形包括:1.頸椎退化嚴重:例如嚴重骨質增生、椎間盤和關節已經骨化硬化、頸椎弧度已經呈現變形。2.超過兩節以上的人工椎間盤置換術。3.對金屬植入物過敏。除此,因為健保不給付,價格相對昂貴。並且有可能因為異位性骨化(精細的手術技巧和慎選病人可以減少此項干擾),造成一年後約有將近兩成病人不能保有人工椎間盤的活動度。這是需高度顯微手術技巧的手術,除了要做到徹底的神經減壓,也需更細膩的置入準備與定位。失之毫釐就可能差之千米。因此當然要選擇學有專精、經嚴密訓練的神經外科醫師,透過仔細病史詢問、身體和神經學檢查、影像判定,排除種種上述不適合情形的病人,有良好的醫病溝通下,才適合施行此種手術。

疼痛問題 新式治療方法不需開刀

疼痛問題 新式治療方法不需開刀#開刀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現代人常有疼痛的問題,小從腕燧道症、足底筋膜炎、五十肩、網球軸、肩頸與肢體的疼痛、顏面三叉神經痛,大到高疼痛值的疼痛疾患,像是下背痛、帶狀性神經皰疹、坐骨神經痛、等等。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子旻表示,過去傳統的治療方式不外乎開刀、吃藥、注射藥物,復健等方式進行治療但是目前新式的治療方式是直接針對神經去做所謂「疼痛調控術」的一種控制方式,搭配復健術,來達到最自然,最積極性的保守性治療的一種醫療方式。「高頻熱凝脈衝療法」是藉由一臺精密調控的儀器,跟一支帶有絕緣體但前端裸露金屬放電範圍,如針一樣細的套管,經由測試確認患部位置及疼痛是否與患者平常時的疼痛位置及疼痛方式相同。在確認之後,進行放電脈衝的治療(大約六分鐘)。放電脈衝(Pulse Radio Frequency)可改變神經元的「內外電位差」,藉由釋放脈衝的儀器在神經上輸出高周波的數位電流來改變神經系統的傳導,藉由此種的方式改變對痛覺的敏感度,有效的降低疼痛感,而成效好者,甚至可以在六分鐘的治療之後,可立即感受到疼痛感被去除。高頻熱凝脈衝止痛治療法,具持續性又長久尤其對五十肩,足底筋膜炎的病患改善效果最佳,但楊子旻醫師提醒,為了不要再次造成傷害,一定要改變以往一些姿勢不良的習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