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糖普遍存在於水果和蜂蜜裡,其甜度是所有天然糖類中最高的。另外還有以澱粉為原料的人工果糖,也能夠代替蔗糖,在相同甜度下可減少廠商成本,因此這種高果糖糖漿被廣泛用於加工食品如糕點、甜食和飲料內。高果糖糖漿系列中以用於飲料的HFCS-55(55%果糖、41%葡萄糖、2%麥芽糖、2%蔗糖)最為常見。果糖在體內的代謝情況與葡萄糖不同,似乎不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所以過去認為果糖在控制糖尿病上的效果較佳;但現在這觀點已遭受挑戰。許多研究指出,果糖會導致新陳代謝異常,讓糖尿病和心臟病的罹患率增加。果糖在肝內的轉化還傾向生成脂肪,可能使肝臟將更多威脅心臟的三酸甘油酯輸入到血液裡。此外,果糖的化學結構會刺激食慾,容易引起饑餓而造成肥胖。瑞士洛桑大學生物暨醫學系生理學部門在2010年的回顧中指出:「果糖是葡萄糖的同分異構物,不過前者只能被肝臟轉化,所以兩者的代謝有明顯的差異。由於果糖的升糖指數低,最初被認為適合糖尿病患者。然而在實驗中,齧齒動物長期攝取大量的果糖會導致胰島素抗性、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壓。對於人類,這樣的證據即使較少,但可以確定大量的果糖會造成血脂異常、並損害肝臟的胰島素敏感性。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含糖飲料的消費(包括蔗糖、或者葡萄糖與果糖的混合物)與高熱量攝取、體重增加、以及代謝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相關。與蔗糖裡的果糖相比,來自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果糖也相當令人擔憂,因為可能引起更多不利的副作用。」臨床試驗已表明,果糖攝取較多會導致胰島素抗性、高胰島素血症和葡萄糖耐受異常;於是它透過提高胰島素抗性和胰島素水平,間接增加血中的尿酸濃度、以及痛風的風險。而果糖在肝臟的代謝要先磷酸化,此過程會消耗ATP、增加尿酸的前趨物AMP,所以果糖又再度刺激尿酸的產生。相比之下,葡萄糖及其它的單糖就沒有同樣的效應。根據2010年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風濕科暨臨床流行病學組的流行病學調查:「果糖豐富的飲料如甜的汽水和柳橙汁,會增加血中的尿酸濃度。此處搜尋了從1984至2006年在《美國護士健康研究》裡的資料,分析78906名原本沒有痛風病史的婦女,結果發現在22年的追蹤期內,記錄了778件的確診病例。問卷資料表明,提高含糖飲料的飲用率與痛風風險的增加相關。每天喝一份果糖豐富的飲料,相關的絕對風險分別為汽水的36例、以及柳橙汁的14例(每十萬人/每年);每天喝兩份,則增至汽水的68例和柳橙汁的47例。」(本文作者/朱槿梵)(摘自/揭開食物的密碼/凡識書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