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

落實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 對抗結核病

落實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 對抗結核病#結核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余燦華表示,結核病為透過飛沫或空氣傳染的慢性傳染病,常見症狀有咳嗽、胸痛、體重減輕、倦怠、食慾不振、發燒及咳血等,比起麻疹及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不算傳染力高的疾病,最常見的感染發生在與傳染性個案同住或較為親近的密切接觸者。受到結核病感染後,一生中有5~10%的發病機會,且結核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所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結核病防治的首要關鍵。「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 出現咳嗽兩週(2分) 咳嗽有痰(2分) 體重減輕(1分) 沒有食慾(1分) 胸痛(1分)合計5分(含)以上,務必儘快就醫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的抗結核藥物非常有效,只要遵從醫囑持續服藥,多數在2週內即可大大降低傳染力,規則服藥6至9個月即可治癒。如市民接獲通知為結核病個案的接觸者,請勿過度擔心,並儘速持衛生單位開立的「TB接觸者就醫轉介單」,至醫院胸腔科或感染科進行後續追蹤及檢查。結核病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規律服藥,不但可避免傳染給家人、親朋好友,又可恢復健,因此,期望可藉由大眾的力量,一同對抗結核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市民,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10條:「政府機關、醫事機構、醫事人員及其他因業務知悉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之姓名、病歷及病史等有關資料者,不得洩漏」,違反者將依同法第64條規定,處新臺幣9萬以上45萬以下罰鍰。有關結核病防治相關資訊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首頁/主題專區/疾病防治(https://health.gov.taipei)查詢、洽詢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或防疫專線(02)2375-3782,皆有專人提供諮詢服務。

人人都有的疤痕 卡介苗接種不可省

人人都有的疤痕 卡介苗接種不可省#結核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個人身上或許都有因為曾經受傷留下的疤痕,但是大家共同擁有的疤痕,就是位在左上臂注射卡介苗後留下的疤痕。這個疤痕是為了保護你我的健康而留下。卡介苗對於嚴重的結核疾病具有防護效果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陳文發說明,卡介苗也稱為BCG疫苗,在結核病防治的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雖然對於防治一般肺結核疾病的效益差強人意,但對於嚴重的結核疾病,如散播性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與結核性腦膜炎,仍有防護成效。台灣的結核病盛行率確實逐年下降,但目前仍未降低至足以貿然取消卡介苗的接種。在台灣,卡介苗接種皆由受過嚴格訓練的護理師採由皮內注射方式接種。接種後大約2週內會形成一個紅色小結節,可能稍微搔癢但不會造成發燒。這時只要持續觀察,不必擦藥或覆蓋;4至6週後,結節可能會潰爛或形成膿瘍,甚至稍微流出帶點血水的組織液或膿,照顧者可以無菌紗布或棉棒拭淨即可,避免擠壓,如果分泌物較多容易沾到衣物,可用無菌小紗布覆蓋。接種部位即使有上述狀況,大部份在3個月內都會乾掉結痂,形成疤痕。極少數寶寶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同側腋下及頸部淋巴結異常腫大需就醫陳文發醫師表示,卡介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對極少數嚴重免疫不全的寶寶可能發生感染的機會,或是部份免疫力正常的寶寶,接種後也可能發生注射部位潰瘍以及腋下或頸部淋巴腺炎等常見但不嚴重的不良反應。少部分接種卡介苗的嬰幼兒,接種3個月後傷口仍持續化膿、紅腫變大,或者觀察到同側腋下淋巴結、同側頸部淋巴結異常腫大,這時就要考慮帶寶寶就醫。陳文發醫師解釋,卡介苗接種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機率不高,如卡介苗骨炎和骨髓炎,發生機率為百萬分之50左右。過去觀察到卡介苗骨炎和骨髓炎的發生可能跟出生早期接種卡介苗疫苗相關,因此自2016年1月1日起,卡介苗適合接種的年齡由出生24小時後接種,調整成出生後5至8個月接種。輕微局部的不良反應則採取保守治療,可以持續觀察並定期回診,只有少數的寶寶需要使用細針抽吸膿瘍或使用抗結核藥物治療,大部分患者幾乎不必開刀。切忌自行塗抹藥膏 造成反效果陳文發醫師呼籲家長,如果接種卡介苗3個月後的嬰幼兒傷口仍持續化膿、紅腫擴大,或觀察到同側腋下淋巴結、同側頸部淋巴結異常腫大,切忌自行塗抹藥膏(包括類固醇或抗生素),或將疫苗注射處覆蓋中草藥等,甚至無故讓寶寶白白挨刀。應該求助小兒科醫師,讓專業兒科醫師進行判斷及處置。

不只染肺部!嬤「肺外結核」膽囊發炎

不只染肺部!嬤「肺外結核」膽囊發炎#結核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結核菌只會感染肺部形成肺結核?感染結核菌會引發咳嗽?其實並不全然如此。82歲的吳阿嬤感染結核菌,竟侵襲膽囊,造成上腹痛及拉肚子,是少見的「肺外結核」,發生在膽囊更極為罕見。原本以為是胃病,相關檢查後研判是膽囊癌,最後卻證實是結核菌感染。肺外結核約占10% 肝臟、勒膜發生率較高彰化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伊文表示,結核菌大部分在肺部發病,感染身體的其他地方稱為肺外結核,大概占10%,一般發生在肝臟、肋膜、脊椎、淋巴、泌尿道等,很少肺外結核發生在膽囊,全世界醫學發表的案例也非常少。一般感染肺結核的患者,會出現咳嗽2周以上、發燒甚至咳血症狀,阿嬤20年前曾患過肺結核,研判是結核菌隨著淋巴或血液在膽囊著床,之後結核菌進入冬眠期,阿嬤免疫力下降後發病。上腹痛只吃胃藥 恐延誤膽囊炎病情黃伊文主任說明,結核菌非常頑固,透過空氣傳染,經過肺部,大部分在肺部著床,少數在其他器官著床,全世界1/3人染結核菌,但大部分人因為被免疫系統壓制,不會發病。雖然致死率不到2%,但老年結核病患者常因合併症死亡。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安順提醒,很多人上腹痛以為是胃痛,但很多是膽囊疾病,包括膽結石、膽囊炎甚至膽囊癌,尤其膽囊癌發現常已末期。一旦上腹痛,不要自以為胃痛而吃成藥了事,拖延恐怕延誤病情。

職場結核病率最高!預防必知3重點

職場結核病率最高!預防必知3重點#結核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結核病是臺灣近幾年慢性法定傳染病中病例數最多的疾病,雖然結核病發生率已下降,然而從已經發病的個案著手顯然是不夠的,還須配合預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結核病發生率。臺北市人口密集,人與人接頻繁,且職場與校園眾多,統計106年臺北市結核病確診個案數為870人,其中校園(5-24歲)約佔5.5%,職場(25-64歲)約佔41.8%,佔總確診數47.3%。預防結核病 環境通風、篩檢、預防投藥很重要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陳少卿表示,預防結核病可從「環境通風」、「早期篩檢」和「預防性治療」3大面向著手:(1)保持所處環境通風,增加室內新鮮空氣交換。(2)定時進行胸部X光檢查,留意結核病早期症狀,平時以7分篩檢法監測症狀,咳嗽兩週2分,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體重減輕1分,當症狀達5分以上就醫檢查。(3)潛伏結核感染者,預防性投藥減低未來發病風險。室內通風雖然最簡單,卻也最容易被忽略。臺灣地處亞熱帶,夏冬兩季為保持室內恆溫,門窗緊閉。如果空氣中含有結核菌的飛沫或懸浮粒子,就提供了結核病傳染的最佳環境。室內空氣的換氣不佳,影響空氣汙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氣品質的方法如養成隨時開啟窗戶或用風扇協助換氣;室內人與人座位間距至少一個人寬,避免過度擁擠;使用空調系統時,注意外部空氣應能與室內空氣循環。結核病主要傳染途徑 飛沫或空氣陳少卿科長提醒,結核病主要傳染途徑為飛沫或空氣傳染,結核病患者在吐痰、咳嗽、講話、唱歌或大笑時,產生約1至5μm大小帶有結核桿菌的飛沫,若不小心吸入患者產生的飛沫,就有可能感染,利用保持室內空氣通風及改善環境能稀釋帶菌的空氣濃度,降低被傳染的機會,只要平時多一分留意,結核病就不會找上門。臺北市提供社區17場免費X光篩檢服務,民眾可利用時間至各區健康服務中心進行檢查,若結果為疑似肺結核也不須過度驚慌,儘速至醫院複查並配戴口罩,結核病正常服藥6至9個月就可治癒。有關結核病防治相關資訊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s://health.gov.taipei/Default.aspx?tabid=580 查詢,或洽詢市民當家熱線1999或防疫專線2375-3782由專人諮詢。

洗腎病患當心!潛伏結核發病率23倍

洗腎病患當心!潛伏結核發病率23倍#結核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結核病是國人感染率最高的法定傳染病,研究指出世界約有1/3人口是「潛伏結核感染者」,一生約5至10%機率發病,而洗腎及糖尿病友則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高危險族群。新北市衛生局106年調查發現,洗腎病人發病率為一般民眾的23倍,糖尿病友則將近5倍。免疫力夠時不會發病 為潛伏結核感染新北世衛生局副局長許朝程表示,結核菌在肺部被肉芽組織包覆,免疫力夠時可控制不發病,稱為潛伏結核感染。遭感染後,1年內發病機率最高,兒童比成人的機會高,而接觸者發病機率為一般民眾的8至240倍。經潛伏結核感染檢查為陽性之結核病接觸者,接受潛伏結核感染預防性治療,可降低日後9成發病風險。呼籲洗腎患者、糖尿病友(45歲以上、糖化血色素大於9.0%)等高危險族群持健保卡及相關證件(洗腎患者持重大傷病卡)可到衛生所免費檢驗,在發病前預防性投藥,降低發病風險。新型抽血試驗搭配預防藥物 降低發病機率許朝程副局長表示,「丙型干擾素釋放抽血試驗」搭配預防性治療藥物「速克伏」可提供更多的保護力。新北市持續追蹤105年間1,085名潛伏結核感染者,有884人接受治療,其中有2人發病,發病機率為0.23%;而未接受治療的201人中,已有9人發病,發病機率為4.48%,顯示未及早接受預防性投藥治療的發病機率是接受治療的20倍。臺大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樹金忠指出,結核病患者只是冰山一角,潛伏結核感染者才是水面下的大冰山,隨著結核病的診斷與治療進步,需改變以往注重發病後治療的防治策略,同時注重高危險族群的「潛伏結核感染」預防性治療,才能有效降低結核病。「丙型干擾素釋放抽血試驗」快速且具有高度專一性及敏感度;新型治療藥物「速克伏」則讓服藥時程從9個月吃270次藥減少到3個月12次,免費、便利且維護自身健康,亦可避免發病傳播給他人,相關資訊可上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ntpc.gov.tw/或撥打防疫專線(02)2258-6923查詢。

女童發燒數日沒好 竟是結核病

女童發燒數日沒好 竟是結核病#結核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13歲的國一女生小潔斷斷續續發燒、咳嗽,已經服藥好幾天,可是症狀並沒有明顯改善,後來更開始有頭痛、視力模糊等新症狀,父母帶至小兒科就醫,急診安排胸部X光檢查發現,小潔患有大葉性肺炎而安排住院治療,住院後又因為頸部僵硬等症狀,進行影像與脊髓液檢查,繼而發現同時罹患無菌性腦膜炎。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何宗憲指出,一般人很難把古老的結核病與兒童連在一起,但事實上,台灣平均每年約有500位兒童結核病例,兒童感染結核菌之後,比成人容易發病,而且較容易出現肺外結核與全身性感染,唯結核病兒童體內的菌量通常較少,且較無繼發性抗藥性的現象,同時肺部空洞病變很罕見,因而傳染性一般較成人為低。肺結核併發結核腦膜炎 占病例2成根據成大小兒感染科的研究統計,在1998~2012年的24年期間,即有80位罹患結核病的兒童病患曾在成大醫院接受治療,其中肺結核與肺外結核約各占一半,常見的兒童肺外結核包括淋巴結、腦與脊髓、骨骼與腸胃道等部位,像小潔這樣的案例,即是肺結核併發結核腦膜炎的最嚴重情況,占了將近全部兒童病例的兩成,對病人造成生命威脅。何宗憲醫師表示,診斷兒童結核病,需要詳查接觸史,進行結核菌素皮膚測驗,檢查胸部X光正面與側面影像,結核菌耐酸性染色與培養,其中,對於結核菌素測驗/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結果為陽性者,若胸部X光等檢查並無發病徵候,且最近接觸有具傳染性之結核病患或有結核病家族史的兒童,則需進行潛伏結核感染(LTBI)治療,以降低兒童初次感染結核菌以後發病的機率。

接觸結核病患者未治療 10歲女童也中鏢

接觸結核病患者未治療 10歲女童也中鏢#結核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一位10多歲女童,因其表姊有開放性肺結核,經檢測後符合潛伏結核感染之治療。但家人考量年紀輕恐怕藥物的副作用,未接受預防治療。一年後發生喘鳴、咳嗽,輾轉多家大型醫院,以氣喘治療症狀未改善,最後經支氣管鏡檢查,發現是氣管結核引起呼吸道狹窄,也就是結核病接觸者未接受潛伏結核感染之治療所導致。預防性投藥 可減少9成發病率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內科吳盈勳醫務秘書指出,潛伏結核感染(LTBI)之治療,在世界衛生組織2035年邁向消除結核目標的過程中,占有重要角色。有鑑於此,疾管署於2016年3月推行全面潛伏結核感染之治療。由於卡介苗施打及潛伏期的因素干擾,傳統的結核菌素皮膚測試(TST)無法真正反映結核菌感染的檢測,這些結核菌潛伏感染的病人若能真確的檢測,給予預防性投藥,可以減少90%以上的發病。3月起符合條件者 檢測由健保給付目前透過市售檢測試劑組,可利用其不因BCG造成TST偽陽性之影響,檢測出潛伏結核感染,作為結核病接觸者之追蹤及治療依據。以前需自費2500至3000元,多數人無意願檢驗。但是自今年(105年)3月1日起,若接觸者符合條件,將可納入健保給付,以減少民眾負擔。檢測的目的在於:若陽性病人建議使用藥物預防治療,以降低90%以上的發病率。目前疾管署對高風險對象的管理,希望在2020年達到潛伏結核感染治療比率85%,使結核病新案發生率在2020年降至32例/每十萬人口(目前為49例/每十萬人口)。世界衛生組織2035年消除結核之全球目標為10例/每十萬人口,所以仍需要漫長的努力才能達到目標。

注意!「潛伏期」為治療結核病關鍵

注意!「潛伏期」為治療結核病關鍵#結核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3分之1的人口受到結核菌感染,即所謂潛伏結核感染者,感染者終其一生約有10%的發病機會,因此,疾管署特別製作肺結核手冊,透過繪本的形式,讓大家更瞭解結核病及潛伏結核感染。結核病治療後 再度受到感染的機率極低疾管署表示,這本手冊除了針對結核菌的特性,以及結核病治療與副作用進行介紹外,更強調結核病的治療關鍵在於潛伏期的預防性治療,因為結核菌無所不在,人人都可能是結核病的接觸者,但潛伏結核感染者不具傳染力,在潛伏期僅需服用1種藥物,體內潛藏的結核菌即可被消滅,且保護力可高達97%,而感染者接受治療後,再度受到感染的機率極低,發生副作用的情形亦較少。糖尿病、身體老化 皆可能會進展為結核病經過多年的努力,臺灣結核病的新發生病人數,已從10年前的每年16,000餘例,降低至目前約11,000例,年發生率已降至每10萬人口48例的新低點,且國內自2008年先對小於13歲之潛伏結核感染者施予預防性治療後,2012年更擴大至1986年以後出生之潛伏感染者,已約有2萬8千人接受此項治療,估計已預防了1,500人發病,也減少了結核感染的機會。但依據我國過去結核病發生率推估,應仍有相當多國人為潛伏結核感染者,其中多數感染者在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均不會發病,惟一旦身體狀況不佳,包括HIV感染、糖尿病或身體老化時,即不知不覺的進展為結核病;部分年輕人則可能因為生活作息不正常免疫力下降,導致體內潛藏的結核菌活化而引發結核病,所以,提醒民眾應多加留意自身狀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