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

醫訊/季節交替談-抗過敏、防感冒

醫訊/季節交替談-抗過敏、防感冒#春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春天天氣多變化,常忽冷忽熱,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著涼感冒、噴嚏打不停、鼻水也好像流不完。這些像似感冒的症狀,但不一定是感冒,注意!這可能是過敏來搗蛋。過敏有哪些現象?除了打噴嚏流鼻水外,還有什麼呢?該如何舒緩?為幫民眾解答所有疑惑,臺安醫院特邀家醫科羅佳琳醫師主講「季節交替談-抗過敏、防感冒」,希望透過此講座能增加民眾對此的瞭解,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季節交替談-抗過敏、防感冒時間:3月27日(四)15:00~16:00地點:臺安醫院醫療大樓1樓大廳洽詢:27718151轉2891、2892

春天溫差變化大 關節痛病患增2成

春天溫差變化大 關節痛病患增2成#春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春天氣候多變化,懸殊的溫差是不是也讓膝蓋「凍未條」?!骨科范政裕醫師解釋,因為天氣寒冷時,人體的肌肉會不由自主的緊繃,引起膝蓋血液循環不良,而膝蓋發炎物質難以排除時,就會感覺到膝蓋痠痛,其中又以關節炎及膝蓋曾受過傷的民眾感受最為明顯。診間也發現,每年的12月至3月間,因為氣候問題影響關節疼痛就診人數約增加2成,建議患者平時應少做蹲及跪的動作,以免增加膝蓋的負擔;關節炎患者則可聽從醫囑補充葡萄醣胺減緩疼痛的不適感。天冷關節凍未條!2個原因報你知事實上,天氣冷關節不舒服有2個原因,第一是天冷引起肌肉緊繃,膝蓋局部血液循環較差,導致膝蓋的發炎物質容易堆積,進而引起痠痛的反應;其次為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因為膝蓋軟骨變得比較薄,就跟牙齒怕冷一樣,對溫度及濕度相對較敏感。尤其每年的 12月至3月間,因膝蓋痠痛就診的病患會比平常多出2成。老是膝蓋痠痛 分辨運動過度還退化性關節炎?有些民眾疑問:「若是常常膝蓋痠痛,我是運動過度還是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醫師解釋,若是運動過度引起的關節疼痛,通常透過適當的休息及熱敷,約3天內情況就會好轉;而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痠痛,經由休息及熱敷仍然會一陣一陣痠痛,尤其最明顯的是上下樓梯會感覺膝蓋無力感,氣候變化大時痠痛感也會加劇。所以,范政裕醫師提醒,若透過適當的休息及熱敷,膝蓋痠痛症狀還是沒有減輕,很有可能就是退化性關節炎,建議應立即就醫檢查。葡萄醣胺有助軟骨增生?醫師:約6成民眾覺得有效至於許多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會補充葡萄醣胺增生膝蓋軟骨,減緩膝蓋疼痛表現,范政裕醫師認為,葡萄醣胺是軟骨的重要成份,目前研究看來,其效果應來自於抗發炎及防止細胞死亡的藥理性效果,臨床上大約會有6成民眾覺得可以減緩膝蓋疼痛表現。目前葡萄醣胺有分為硫酸鹽及鹽酸鹽葡萄糖胺,其製程及吸收方式皆不相同,但僅有硫酸鹽葡萄糖胺通過健保局規定藥品,呼籲民眾攝取前應詢問自己的骨科醫師。防止膝關節磨損 避免蹲、跪、盤坐提醒民眾,防止膝關節磨損應避免「蹲」、「跪」及「盤坐」,因為這3種姿勢容易造成膝關節的磨損;此外,平時應強化膝蓋周遭的肌肉,像是大腿的四頭肌、小腿肌等,當膝蓋周遭肌肉強化後,可以穩定關節,減低接觸性運動受傷機會; 另外,喜歡慢跑的民眾,也應挑一雙合格的慢跑鞋,並在有彈性的PU跑道上跑,避免在柏油路上跑,以免造成膝蓋的負擔。

春天氣候變臉快 流感個案增多!

春天氣候變臉快 流感個案增多!#春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春天氣溫變化大,讓許多人都在這一個多變的季節一不小心就感冒了。根據疾管局疫情通報統計,最近幾週流感個案數有明顯增多的情形。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吳靜淑醫師也表示,流感流行高峰期多自12月至隔年1、2月份。而春天天氣變化太大,忽冷忽熱,也是容易感冒著涼的旺季。吳靜淑醫師表示,流感為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臨床有兩個主要特徵,除呼吸道症狀外,全身不適症狀比一般感冒厲害。另一特徵是常常造成多個家庭成員同時感染的情形。流感治療上一般使用支持性療法,或合併服用抗病毒藥劑。抗病毒藥劑在發病後48小時內使用效果最好。目前國內使用的流感抗病毒藥劑主要為克流感及瑞樂沙,兩者皆一天服用2次,連續治療5天。若患者因昏迷等因素,無法吞食克流感或吸入瑞樂沙,疾管局另專案進口Peramivir(Rapiacta)針劑可供使用,但病人仍應照醫師評估及處方服藥,以避免抗藥性病毒產生。另外,吳靜淑也呼籲,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時接種流感疫苗。目前政府於每年10月1日開始,針對國小4年級以下兒童、65歲以上老人、長期安養護機構住民與禽畜業者、醫藥衛生人員,提供公費季節流感疫苗接種,建議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春天有利減肥! 體內循環最佳時機

春天有利減肥! 體內循環最佳時機#春天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春天到了,對於減重族來說,夏天的輕薄衣衫遮不住肥肉,也因此該在春季加足馬力減重。利用春天身體狀態循環最好的時候,除了做飲食控制,也能藉由針灸改善肥胖者的內分泌功能來抑制食慾、降低亢進消化功能、加速身體脂肪代謝,達到健康瘦身目的。中醫科醫師阮膺旭說,以中醫觀點,肥胖產生為好食膏梁厚味,因而造成脾胃功能失調,身體代謝失常,如脾虛痰濕的患者,常會產生肥胖及容易疲勞症狀,只要健脾利濕後,這些症狀都可獲得緩解。而肥胖又分為二種症型,「虛胖」常見症狀包括腳部水腫、尿量減少、身體覺得重、倦怠,一般為喝水易胖的體質;「實胖」症狀有口乾舌躁、便秘、口臭等。對於虛胖型,建議以健脾補腎藥為主,或多吃一些健脾利水的食物,如薏仁、芡實、綠豆、山藥;針對實胖型,則使用潤腸通下,或消油脂的藥,也可多吃山楂、陳皮、荷葉、洛神花等。此外,具有緩和滋補、補中益氣、安五臟益脾胃的「黃精」,在古書中記載「久服可輕身延年」,但胃腸不好者及虛胖型患者不可服用。(圖片來源:大林慈濟醫院提供)阮膺旭表示,針灸減重是針對個人體質進行調理,針刺效果的發生一般認為由神經系統、血液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內分泌等傳導介質來達成目的,建議BMI大於27,或女性腰圍大於80,男性腰圍大於90等中廣型身材為主要治療對象。藉由針灸除了可調理脾胃、促進經絡循環,局部治療也可達到局部瘦身效果,包括手臂、大腿、腰圍等。目前巿面上琳琅滿目的減肥產品,往往講求療效快速,其中常見多含有番瀉葉的成份,使用後不僅容易造成腹瀉,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嚴重時還會有抽筋現象。建議減重最好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並依醫師診斷後的體質作為治療,才能瘦得健康又自然。

確實洗手20秒!降低腸病毒感染

確實洗手20秒!降低腸病毒感染#春天

疾病管制局公布新增4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皆為4歲以下幼童,其中嘉義縣2例,桃園縣及台中市各1例,所幸4人都及時送往大醫院治療,目前皆已康復出院。今年39例重症個案皆為感染腸病毒71型所致,其中3名幼兒不幸死亡,目前該型病毒的流行程度尚未趨緩,預期明年春天疫情可能為幼兒健康帶來威脅。(圖:腸病毒症狀,出現小水泡紅疹。取自疾管局)疾管局呼籲,不管大人小孩都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正確勤洗手,就算天氣冷,確實洗手20秒的動作千萬不可馬虎。此外,生病應儘速就醫,並落實「生病不上課」,在家好好休息,以降低傳播的機會,並使身體儘快恢復健康。為因應明年可能發生大規模流行疫情,疾管局已於上月底召開專家會議研商因應策略,目前除透過跨部會局處合作機制,持續加強教托育機構、公共場所的防治整備情形查核作業外,另防治工作需要醫療體系全力支援,疾管局將於年底前召集責任醫院的兒科、重症等相關科別醫師加強辦理臨床處置教育訓練,並強化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的合作聯結,以利病人快速增加時,醫療資源得以調度順暢,並確保醫療品質。疾管局提醒民眾,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教托育機構及人口密集場所最容易傳播,應避免攜帶嬰幼兒至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