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

胰臟發現腫瘤先勿驚慌!

胰臟發現腫瘤先勿驚慌!#胰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胰臟是躲在腹腔後部沉默的器官,擔負著分泌多數消化液及調節腸胃道內分泌的功能。近年越來越多名人被發現罹患胰臟癌,也讓民眾十分擔憂,特別像是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帕華洛帝於2007年死於胰臟癌,從發現罹病到逝世不過短短不到一年時間。但是,難道只要胰臟部位發現腫瘤就代表生命快看到盡頭了嗎?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王秀伯理事長表示,當民眾檢查時發現胰臟部位有小腫瘤,千萬要先清楚的詢問病情,切勿驚慌!若有胰臟小腫瘤 先確定胰管變粗或腫瘤型態對於位在胰臟部位的小腫瘤,民眾可藉由和醫師詢問下列資訊,進一步了解疾病狀態。首先,可向醫師確定「胰管」是否有變粗?若檢查結果發現胰管明顯變粗,很可能是罹患預後較不佳的胰腺癌,此時需積極治療。倘若胰管沒有變粗,則可從腫瘤的型態來區分風險。另外,被告知胰臟腫瘤時,可先問是囊腫(水泡狀)或是固態狀腫瘤,臨床上它們的預後可能截然不同。水泡狀腫瘤預後良好勿驚慌王秀伯教授表示,當胰臟腫瘤本身呈現囊腫或是水泡狀,藉由內視鏡超音波檢查時用細針抽吸腫瘤內的液體,如果抽出的液體為澄清的漿液狀,通常是胰臟漿液囊腫,好發在六、七十歲的族群,一般而言疾病預後很好,即使大到20公分以上,只要透過觀察追蹤即可;但如果抽出來的液體是黏液狀,就需要注意,特別是腫瘤直徑在3公分以上,或是囊腫中間有發現不規則的固形物存在,目前的臨床指引建議應該開刀切除。如果沒進行內視鏡超音波指引下細針抽吸,腫瘤直徑小於3公分、囊腫中間無不規則的固形物存在,定期觀察追蹤即可。另外提醒,抽吸胰臟水泡腫瘤時,如擔心黏液性液體散播,目前國際上建議採內視鏡超音波指引下細針抽吸,較能免除這疑慮。由於大部分的病人胰臟水泡腫瘤均小於3公分、囊腫也無不規則的固形物,因此大多數病患只要持續觀察。另外有一種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的胰臟水泡腫瘤,合併有腫瘤生物標記CA125升高的現象,這一類型的腫瘤近似卵巢細胞的特質,需要及早開刀切除,但手術預後普遍不錯,也勿須驚慌。固態狀腫瘤:早期診斷治療有利疾病控制若是固態狀胰臟腫瘤沒胰管變粗,則較不先考慮預後很差的胰腺癌,考量包括神經內分泌瘤、淋巴腫瘤,甚至良性瘤。一般神經內分泌腫瘤只要好好處理並不一定會像賈伯斯的病程,可透過腫瘤生物標記CgA的數值來進行疾病狀態的追蹤,這一類的腫瘤,利用內視鏡細針生檢來進行組織採樣,會比利用電腦斷層輔助的組織採樣更可以安全的取得病理組織。當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越早進行局部治療,預後通常都相當良好,即便腫瘤發生局部或是肝臟轉移,目前已經有長效型體抑素注射劑及口服mTOR抑制劑等標靶治療來控制病情,並輔以定期的CgA癌症生物標記追蹤病程,均有機會良好控制疾病進程;惟級數較高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則仍需化學治療。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對於疾病的治療方式也隨之推陳出新,王秀伯理事長提醒,萬一在胰臟發現小腫瘤,切勿驚慌,盡快諮詢胃腸內科、胰臟外科或是腫瘤科醫師尋求協助,有些只要觀察,有些則需要治療。只要正確及早搭配內外科的治療指引,均可獲得適當良好的疾病處理。

男子吃魚沒注意 2公分魚刺穿破胃插胰臟

男子吃魚沒注意 2公分魚刺穿破胃插胰臟#胰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誤食魚刺是多數民眾常有的經驗,但如果沒有即時做適當的處置,後果非同小可。一位56歲男性病患因為發燒及上腹疼痛3天急診,經檢查赫然發現,有1根長約2公分魚刺穿破胃底部,直直的插在胰臟上,刺傷胰臟並形成了胰臟膿瘍。南投醫院外科李博彰醫師表示,進一步詢問病患,他回想約腹痛開始兩天前他曾經吃吳郭魚並且和著飯一起吞下,應該是當時不慎將魚刺一起吃下肚。喝醋、吞飯都是錯!李博彰醫師指出,不小心誤食魚刺,雞骨頭或其他尖銳物時,正確的急救法是停止進食、輕咳,若依然無法咳出異物,就應立即就醫,切勿相信坊間流傳的錯誤方法例如喝醋、吞飯或饅頭等。小魚刺穿腸 恐引發腹膜炎因為喝醋可能會造成傷口更不適,而且並不能軟化魚剌;吞飯、吞饅頭,這是最不好的方法,因為吞乾硬的飯或饅頭,可能會將哽住的魚刺推入咽喉或食道肌肉層,魚刺呈垂直狀地深入插在黏膜上,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例如食道穿孔,頸部膿瘍,縱膈腔膿瘍,腸胃道穿孔,及腹膜炎等。因此,李博彰醫師也提醒,若不小心誤食魚刺或異物,應當儘快就醫,千萬不要以為魚刺哽喉是小事,輕率忽略常會釀禍。 

醫訊/如何遠離膽囊及胰臟疾病

醫訊/如何遠離膽囊及胰臟疾病#胰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歌手及人間衛視主持人潘安邦,才壯年就因腎臟癌引發腎衰竭往生。此外,因腎臟癌而往生的名人,還有法鼓山聖嚴法師、前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等、蘋果公司創辦人賈柏斯等,該病症是很恐怖的殺手,初期不容易被發現。因此,全民健康基金會特安排遠離「膽囊及胰臟」疾病暨營養講座,特別邀請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張毓廷醫師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營養部歐陽鍾美主任主講。針對國人常見的膽結石、膽息肉、胰臟炎,及近年來日漸增加的膽囊癌、胰臟癌等疾病,說明如何早期預防及治療,並探討如何吃才能吃出健康、遠離「膽囊及胰臟」疾病。現場贈送好心肝、好健康會刊,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遠離膽囊及胰臟疾病暨營養講座時間:102年6月1日(六)下午14:00~17:00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市徐州路2號/台大醫院急診室旁)401室洽詢:0800000583

醫訊/如何做好更年期保健

醫訊/如何做好更年期保健#胰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更年期是指婦女卵巢機能退化到完全喪失的這段時期,停經是說1年以上沒有月經。一般停經年齡是在48~52歲左右,大約有1~5年的時間,會產生一些生心變化,社會關係與角色也面臨新的轉變。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婦女平均壽命可以超過80歲,更年期議就更顯得重要。因此,國泰醫院將舉辦「更年期分享團體座談會」,邀請生殖中心主任賴宗炫醫師與葉朱實護理長主講。該單位歡迎民眾與更年期婦女、家屬踴躍參加,需要預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更年期分享團體座談會時間:102年6月1日(六)上午09:30~12:00地點:國泰醫院(台北仁愛路4段280號)7樓視訊會議室洽詢:02-2708 2121轉5175

胰臟瘤就是癌症? 醫:可能只是免疫失調

胰臟瘤就是癌症? 醫:可能只是免疫失調#胰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國內胰臟炎患者很多,其中有一部分屬於自體免疫系統失調造成,又稱自體免疫性胰臟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蔡明翰表示,自體免疫性胰臟炎的診斷最早是在1995年由日本提出,雖然是新的疾病,但自體免疫性胰臟炎約佔所有慢性胰臟炎的10%,其中男性病患約為女性的兩倍,平均發病年齡在50歲以上。蔡明翰表示,一般胰臟炎的典型症狀是嚴重上腹痛,並且疼痛會轉移到背部。自體免疫性胰臟炎腹痛反而比較輕微,主要症狀是黃疸。蔡明翰指出,自體免疫性胰臟炎的電腦斷層,典型影像是胰臟頭端如同香腸般腫大,與胰臟癌很像,光從電腦斷層影像很難加以區分,所以要正確診斷,還要靠從胰臟採取檢體,做病理切片檢查。檢體在顯微鏡下呈現胰臟硬化與腫大的病理變化,胰臟分泌管則有許多免疫淋巴球浸潤。自體免疫性胰臟炎的治療藥物主要為類固醇,蔡明翰表示,一天劑量大約30到40毫克,治療約一個月後若臨床症狀改善,胰臟發炎減緩,則可以逐漸減少類固醇使用劑量,然後維持一天服用2.5到5毫克的低劑量大約半年至一年,若期間追蹤檢驗值正常,沒有胰臟炎復發即可停藥,但是停藥後還是要定期追蹤,不能輕忽,因為長期來看還是有復發的可能。之前有些名人罹患胰臟癌往生,讓民眾談胰臟癌色變,一旦發現胰臟有腫瘤就大為恐慌。蔡明翰解釋,其實有些並不是惡性腫瘤,像自體免疫性胰臟炎就是因為自體免疫系統失調,過多免疫抗體攻擊胰臟才導致發炎,不是癌症,正確診斷後只要耐心服用藥物治療即可,不用動手術,所以有類似症狀的患者還是要經過醫療人員仔細問診與檢查,才能獲得最適當與有效的治療。

醫訊/大內高手~胰臟癌

醫訊/大內高手~胰臟癌#胰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歌手及人間衛視主持人潘安邦,才壯年就因腎臟癌引發腎衰竭往生。此外,因腎臟癌而往生的名人,還有法鼓山聖嚴法師、前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等、蘋果公司創辦人賈柏斯等,該病症是很恐怖的殺手,初期不容易被發現。所以,台大醫院總院健康教育中心特舉辦「大內高手~胰臟癌」講座,將邀請謝淑華個案管理師主講,謝個管師將分享如何防治及發現這個可怕的胰臟癌隱形殺手。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大內高手~胰臟癌時間:102年3月15日(五)下午14:00~15:20地點:台大醫院總院舊院區1東1樓第7講堂(台北常德街1號;近捷運紅線台大醫院站出口3或台北車站出口m8)洽詢:02-2312 3456轉62114

十大死因高居第四 糖尿病不治療恐引併發症

十大死因高居第四 糖尿病不治療恐引併發症#胰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隨著人口結構、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改變,台灣地區慢性疾病的威脅不容小覷,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糖尿病近幾年來一直位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第4位。糖尿病屬於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主要原因是因體內胰臟功能不良而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而對糖類的利用能力降低,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治癒,這也是一種漸進式的疾病,若不治療可能會引發複雜的併發症。不過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但患者必須接受仔細的監控,才能獲得良好的控制。為此,聖馬爾定醫院糖尿病保健中心將於於4月20日上午舉辦「102年度糖尿病第一期教育班」,協助糖尿病患者、家屬或社區民眾,對糖尿病合併症疾病與照護能有更深層的認識,提升對自己的胰臟和胰島素更多的認識,且如何有效偵測血糖新知識,更能掌握血糖高低趨勢。聖馬爾定醫院糖尿病保健中心表示,希望糖尿病患者可踴躍參與,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胰臟尾部切除手術 脾臟可望保留

胰臟尾部切除手術 脾臟可望保留#胰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我只是接受胰臟尾部切除手術,為什麼連脾臟都要拿掉?」這個問題常常是接受胰臟尾部手術病人最大的疑問,而脾臟與人體的免疫系統息息相關,根據國外的統計脾臟切除的病人比較容易得到嚴重的感染且感冒的次數會比正常人來的多,因此針對胰臟尾部手術如何保留脾臟一直是外科手術的難題之一。為什麼胰臟尾部切除手術,連脾臟都要一起犧牲?成功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趙盈瑞醫師說明,以解剖位置而言,胰臟尾部常是包在脾門裡,而脾動脈及靜脈又包埋在胰臟裡,這種你包我、我包你的解剖構造是胰臟尾部手術時,常無法順利保留脾臟及脾臟血管的主因之一,而腹腔鏡手術的應用替胰臟尾部手術提供了新的契機。趙盈瑞進一步說明,截至目前為止,成大醫院總共有30個病人接受腹腔鏡胰臟尾部切除手術,全部的病人都成功的以腹腔鏡完成手術。腹腔鏡手術帶來的好處包括傷口減小、疼痛減少、失血量減少及住院天數縮短等,令人鼓舞的是我們成功保留了18個病人的脾臟,整體的脾臟保留比率為60%,相較於之前傳統剖腹手術而言,脾臟保留的比率只有10%左右,腹腔鏡應用於遠端胰臟手術大大提高了脾臟保留比率。趙盈瑞也指出,在成大醫院的統計裡發現,腫瘤小於5公分的患者,脾臟保留的比率為100%;當腫瘤大於5公分,脾臟保留的比率就會降低至37.5%且有較高的併發症。因此,趙盈瑞建議,罹有胰臟尾部良性或低惡性度腫瘤,特別是腫瘤小於5公分的患者,會建議以腹腔鏡來進行手術,除了有腹腔鏡手術本身帶來的優點之一,更重要的是「胰臟尾部切除手術,脾臟不再被犧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