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瘤就是癌症? 醫:可能只是免疫失調
2013/3/17(2022/3/15 19:11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國內胰臟炎患者很多,其中有一部分屬於自體免疫系統失調造成,又稱自體免疫性胰臟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蔡明翰表示,自體免疫性胰臟炎的診斷最早是在1995年由日本提出,雖然是新的疾病,但自體免疫性胰臟炎約佔所有慢性胰臟炎的10%,其中男性病患約為女性的兩倍,平均發病年齡在50歲以上。
蔡明翰表示,一般胰臟炎的典型症狀是嚴重上腹痛,並且疼痛會轉移到背部。自體免疫性胰臟炎腹痛反而比較輕微,主要症狀是黃疸。
蔡明翰指出,自體免疫性胰臟炎的電腦斷層,典型影像是胰臟頭端如同香腸般腫大,與胰臟癌很像,光從電腦斷層影像很難加以區分,所以要正確診斷,還要靠從胰臟採取檢體,做病理切片檢查。檢體在顯微鏡下呈現胰臟硬化與腫大的病理變化,胰臟分泌管則有許多免疫淋巴球浸潤。
自體免疫性胰臟炎的治療藥物主要為類固醇,蔡明翰表示,一天劑量大約30到40毫克,治療約一個月後若臨床症狀改善,胰臟發炎減緩,則可以逐漸減少類固醇使用劑量,然後維持一天服用2.5到5毫克的低劑量大約半年至一年,若期間追蹤檢驗值正常,沒有胰臟炎復發即可停藥,但是停藥後還是要定期追蹤,不能輕忽,因為長期來看還是有復發的可能。
之前有些名人罹患胰臟癌往生,讓民眾談胰臟癌色變,一旦發現胰臟有腫瘤就大為恐慌。蔡明翰解釋,其實有些並不是惡性腫瘤,像自體免疫性胰臟炎就是因為自體免疫系統失調,過多免疫抗體攻擊胰臟才導致發炎,不是癌症,正確診斷後只要耐心服用藥物治療即可,不用動手術,所以有類似症狀的患者還是要經過醫療人員仔細問診與檢查,才能獲得最適當與有效的治療。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