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患者有福了!胰臟癌發生初期幾乎無症狀,因此也稱「沉默癌王」,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是開刀跟化學治療。國衛院攜手高醫解析胰臟癌分子調控機制,發現共同使用MEK抑制劑與WNT抑制劑,對帶有RNF43基因變異的胰臟癌細胞有強烈協同毒殺效果,成果登國際期刊,有望助治療。
胰臟癌患者有福了!胰臟癌發生初期幾乎無症狀,因此也稱「沉默癌王」,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是開刀跟化學治療。國衛院攜手高醫解析胰臟癌分子調控機制,發現共同使用MEK抑制劑與WNT抑制劑,對帶有RNF43基因變異的胰臟癌細胞有強烈協同毒殺效果,成果登國際期刊,有望助治療。
胰臟俗稱「腰尺」,胰臟癌更是被稱為「癌症之王」,但一般人大概很難馬上說清楚,它在人體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日本知名外科醫師山本健人著作《了不起的人體》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析人體、疾病及醫學的關係,就介紹了胰臟作為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平時雖不起眼,但若受傷,務必謹慎處理。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胰臟癌被稱為「無聲殺手」,因為胰臟位處人體的後腹腔,一般超音波檢查不容易早期發現,且早期胰臟癌除發生在胰臟頭部,會壓迫及阻塞總膽管出口導致黃疸外,體部和尾部的早期癌灶一般都不會出現不適的症狀,等到病人感到明顯不舒服時,往往癌症已屆臨晚期或末期。無故體重減輕、平臥腹痛明顯等 5大徵兆當心胰臟癌安南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梁永昌表示,根據長期臨床研究觀察,抽菸、肥胖、喜歡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導致慢性胰臟炎、糖尿病、感染幽門螺桿菌和有家族胰臟癌病人者,都屬於胰臟癌的高危族群。一般民眾假如出現(1)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2)腹部疼痛,尤其平臥時最明顯,趴臥時更緩解的肚子痛、(3)眼白和皮膚變黃、(4)血糖突然升高、(5)大便外觀油油(脂肪便)等,便應提高警覺,盡快到醫院檢查,如抽血檢查癌症指數、腹部電腦斷層等,才能盡早診斷出早期胰臟癌,做適當有效的治療。胰臟癌病灶發生於胰尾 雖易手術但難初期發現安南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黃德佳表示,胰臟癌是難以篩檢的癌症。胰臟位於橫貫腹部深處且連結多處器官,手術複雜度很高,是消化外科手術中,除了肝移植,耗時最久的手術。胰臟頭部位於十二指腸C型彎內側伴有膽管經過,所以胰頭長癌時會有黃疸,胰頭癌有較高的機會可以根治性手術,但是手術複雜而且併發症機會高,術後往往要住院2周以上。黃德佳主任指出,胰尾只連接脾臟,所以手術相對簡單,只要切除後半胰臟加脾臟。但是胰尾病灶因為沒有症狀,往往發現時癌症細胞已經擴散,無法以根治性手術切除。不論病灶位於何處的胰臟癌,手術淋巴廓清都十分重要,藉以得知局部癌症侵犯的情況,有助於後續的腫瘤治療。胰臟癌發現多為晚期,經常會使用腹腔鏡做診斷性分期,確定沒擴散再進一步手術。若胰臟癌病況已無法手術根治,可以針對症狀做消化道或者膽道繞道手術,改善癌末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胰臟位於胃部後方,主導各種消化素及胰島素的分泌,位置隱祕低調,生病了也很難發現。若發生胰臟癌,死亡率極高超過9成,有癌中之王的稱號,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知名媒體人傅達仁就死於胰臟癌。澄清醫院一般外科吳明哲主任說,等到胰臟發生問題出現症狀到醫院就醫時,通常都是晚期,所以一般能有機會接受切除手術的機率相當低。傳統手術難度高 腹腔鏡微創手術近年夯胰臟癌好發於中老年人,飲食、遺傳、肥胖等致病因素複雜,還未有明確定論。早期無明顯症狀,若發生在胰臟頭的胰臟癌,可能會出現眼睛變黃、尿液顏色加深、糞便灰白等黃疸症狀、食慾變差體重驟降也要小心。由於位置隱祕,傳統剖腹手術難度高,近年興起了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趨勢。吳明哲主任解釋,微創手術跟傳統手術相比,主要著眼點在於傷口比傳統手術小得多,復原也就也比傳統手術快。越快速的傷口復原,對病人而言,若要進行後續化療,整個療程也可以跟著提前,所以腹腔鏡微創手術被認為可以替病人爭取到更多的治療黃金時間。手術非人人能做 醫師把關更該警覺胰臟癌胰臟癌最怕影響到胰臟周邊血管組織,根據統計,只有兩成胰臟癌患者能成功接受手術切除癌細胞組織,但目前有學者提出先化療、放療,後手術,增加手術成功率。醫師會衡量病人的情況 再決定治療的模式,也提醒民眾應定期健檢,但病兆難發現,相關科別醫師也更該加強對診斷胰臟癌的警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發電廠產生的電力是透過電線傳輸到一般家庭或公司行號,而在人體之中,離子化的礦物質就相當於電線。所謂的離子化礦物質,是帶有正電或負電的礦物質。由於在電力上呈現不安定的狀態,陽離子會吸收負電結合,陰離子會放出負電結合。體內靜電會透過礦物質傳導 慢慢排出體外這個作用會使離子化的礦物質,吸收脂肪的體內靜電(正負電皆有),並順著血流移動,從身體接觸到大地的部位流出去,或是混在汗水或尿液中排泄掉。所以礦物質是「會移動的電線」。所以身體接觸到大地,並不會突然就恢復健康。想要獲得成果必需持之以恆,每次時間不用太長,體內靜電會透過礦物質的傳導,慢慢排出體外。在接觸大地的時候,最好讓身體各部位都碰到土地。身體不適的人,讓患部貼近土地,體內靜電會更容易排出體外。一天多接觸幾次 並且增加接觸面積頭痛的人可讓頭部接觸土地,患有泌尿疾病或婦女病的人就讓下腹部接觸土地,糖尿病患者則讓胃部後方的胰臟一帶接觸土地(躺在地上)。就抑制體內靜電危害的層面而言,礦物質有其重要性。雙腳踩在土地上時,請盡量打赤腳。「接觸大地的時間,具體來說要維持多久比較好呢?」其實電力很快就會流出去,接觸一到兩秒就夠。當然,接觸好幾分鐘會有更多體內靜電排出體外,但並不會全部排完。因此只要有機會,不妨一天多接觸幾次,多增加接觸的次數和面積。早上出門時,經過公園綠地,不妨碰觸一下,重點是每天持之以恆。(本文摘自/赤腳接地氣/世茂出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病徵不明顯、毫無專一性,中年男子易受「賈伯斯病」威脅而不自知!76歲余姓男患者同時罹患C型肝炎、糖尿病與高血壓,定期都會回診進行超音波檢查,沒想到在最近的檢查中發現胰尾出現大於2公分腫瘤。胰臟神經分泌瘤好發50歲 大部分患者初期無症狀童綜合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黃漢斌表示,神經內分泌系統控制荷爾蒙分泌,當發生病變時而產生腫瘤,最常見發生於胃腸道,其次為胰臟,第三則為肺。胰臟神經分泌瘤是一種惡性腫瘤,因為胰臟胰島細胞發生癌化病變而導致,好發於50歲左右。因為腫瘤生長緩慢大部份患者初期並沒有症狀表現,少部份會出現腹瀉、皮膚疹、低血糖、低血鉀、體重減輕等等,因胃不會有專一性的病徵,常導致病人花較長時間才能確診。胰臟位置偏僻、利用傳統手術治療困難度高黃漢斌醫師指出,胰臟處於後腹腔,位置偏僻不好診斷,如果使用傳統手術,需要切開大傷口來進行胰臟切除,並且因為胰臟周邊血管(腹腔動脈幹)較扭曲,且變異性大(每個人血管的位置不同),所以手術的困難度高。使用腹腔鏡螢光顯影技術來進行胰尾併脾臟切除,只要在靜脈注射靛青綠,藥物會和蛋白質結合,以近紅外線儀偵測,會產生肉眼不可見的螢光而且即時呈現相關的血管走向,讓手術中更清楚知道血管走向,避免切除手術時傷及血管組織,讓手術品質大大提升。10大警訊出現要把握黃金治療期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2012離世後,此病才逐漸為世人所知,因此胰臟神經內分泌瘤又稱「賈伯斯病」。黃漢斌醫師表示,目前胰臟神經分泌瘤確切成因尚未明確,僅只知和基因突變有關,少數可能由家族遺傳導致,所以也無從預防。民眾可由日常飲食、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並運動,定期健康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會出現10大警訊,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胃潰瘍、低血糖嚴重飢餓感、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及皮膚炎等,若民眾莫名出現症狀並有疑慮,呼籲儘早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年終時節,正是尾牙、春酒聚餐輪番上陣的時機,不少人會小酌助興,一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平時靠打零工維生,下工地後最喜歡和同事喝兩杯博感情,一次酒後劇烈腹痛,才知道自己得了胰臟炎,導致胰臟機能消耗殆盡,最終罹患糖尿病。醫師提醒,在歡樂之餘要避免沉迷杯中物,否則一個不注意養成酗酒習慣,就可能會讓惱人的糖尿病纏身。胰臟功能遭破壞 脂肪便包油沖不掉新陳代謝科醫師張涵軒指出,胰臟是一個兼具外分泌與內分泌機能的器官,外分泌的部分,它分泌澱粉脢、脂肪脢、蛋白脢等消化酵素幫助消化,讓人體得以吸收;內分泌的部分,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胰島素。一旦胰臟因為反覆發炎被破壞到一定程度,無法分泌足夠的消化酵素,就會產生脂肪便,大便像包了層油般浮在水面上,而且不好沖掉,在內分泌的部份就是罹患糖尿病。張涵軒醫師指出,造成胰臟炎最常見的原因是酒精和膽結石,有一部分找不到原因,其他如高三酸甘油脂血症(TG>1000mg/dL)、高血鈣、腫瘤、自體免疫疾病、藥物等等也有可能造成。口服降血糖藥也無效 醫勸盡早戒酒因為胰臟炎而造成的糖尿病和一般的第二型糖尿病有很大不同,多數第二型糖尿病在剛開始時,可以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來治療,但是因胰臟炎造成的糖尿病,一旦被診斷出來,表示可以分泌胰島素的貝他細胞(βcell)嚴重不足,即使用磺醯尿素類的降血糖藥物也沒有辦法「催」出胰島素,其他類的口服降血糖藥物也效果有限,最終都只能用胰島素來控制。張涵軒醫師提醒,要避免酒精性胰臟炎,唯有戒酒一途別無他法,而已經發生併發症者僅能症狀治療,例如有脂肪便者可以服用消化酵素,慢性疼痛者予以疼痛及精神科的治療,產生糖尿病者予以胰島素注射,以改善患者之生活品質,維持其日常生活之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一名25歲的吳先生,在他1歲7個月時即罹患第一型糖尿病,23年來每天都必須施打四針胰島素控制血糖,但最近血糖卻經常忽高忽低,且一旦無預警低血糖,就會造成昏迷,危及性命,直到後來胰臟移植成功後幸運重生,現在終於能與正常人一樣,無須再仰賴胰島素,也可吃甜食、高熱量等食物。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石宜銘醫師表示,胰臟移植在台灣仍屬於較少見且困難度較高的手術,但對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而言,卻是最可靠且能永久治癒的最佳辦法,因為只要長期控制不良或重度糖尿病,就會容易引起心臟病、中風、尿毒症、失明等併發症,進而提早結束生命。胰臟移植困難度高 但卻可避免性命受到威脅雖然胰臟移植雖然沒有心、肝或肺移植手術那麼迫切需要及危險,但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王心儀醫師表示,胰臟移植是屬於困難度高的手術,因為胰臟位於深層的部位,且較靠近組織,例如:十二指腸、大腸等,所以,在摘取的過程中就得耗費2~3小時,以技術來說算是比較困難。另外,當移植手術成功後,也要多加留意是否會有排斥作用,一但有出現排斥時,就得長期服用抗排斥藥,久而久之就影響免疫力,不過,對於4類型的病患而言,唯有透過胰臟移植,才能改善身體狀況,以避免隨時都有可能會引發生命危險:1)第一型糖尿病或低胰島素分泌患者,並有糖尿病合併症產生,如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心腦血管病變。2)第一型糖尿病或低胰島素分泌患者,常因血糖過低或過高而引發生命威脅者。3)第一型糖尿病或低胰島素分泌患者,因血糖控制不易產生求學、就業及日常生活困難者。4)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已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但胰島素注射量需少於1.5 單位/公斤/天,且合併腎衰竭已經或需要接受腎臟移植者。多數等待胰臟捐贈者 皆有併發腎衰竭臺灣目前等待胰臟移植的患者約有80到90人,而其中大部分待捐者都合併有腎衰竭,也必須等待換腎;但臺灣等待換腎患者更高達6000到7000人,面臨的困境是等待胰腎同時移植的待捐者,往往因一腎難求而喪失胰腎同時移植的機會,或只能被迫先接受胰臟移植。相較於歐美及日本有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能同時接受胰腎移植,臺灣的患者較為弱勢,由於臺灣胰臟移植手術已漸趨成熟,石宜銘醫師希望國家相關單位能考慮多重器官移植的好處,重新定位同時胰腎移植的優先次序,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