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疾病

龐貝氏症非無藥可醫 早篩檢早治療可延緩惡化

龐貝氏症非無藥可醫 早篩檢早治療可延緩惡化#遺傳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明從小就是個內向的孩子,運動細胞不好、感覺統合表現也較差,上了國中後,只要稍微跑步就覺得喘、仰臥起坐沒辦法做到10下、立定跳遠更是糟糕,成績也是全班排名倒數第一。因為容易喘,父母懷疑是過敏體質使然,本想給予肌力訓練,增強體力,卻發現他全身無力與疼痛症狀似乎越來越嚴重。經過小兒神經科篩檢才發現,是罹患罕見的先天性遺傳代謝疾病「龐貝氏症」。輕忽龐貝氏症 恐致癱瘓、呼吸衰竭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張通銘指出,會造成學童肌肉無力的原因,除了流感、過度運動所造成的近端肢體急性肌肉病變外,與遺傳有關的慢性肌無力疾病中,龐貝氏症是最常被提及的罕見疾病。「龐貝氏症致病機轉為第17條染色體基因出現異常,造成體內負責分解肝醣的酵素酸性α葡萄糖肝酶(GAA)缺乏,導致體內無法正常代謝肝醣,使肝醣累積在肌肉與肝臟中,造成肝臟腫大,或者肌肉細胞出現萎縮,而造成無力。」張醫師解釋,這種漸進式神經肌肉疾病,若太晚治療,可能造成其他器官病變與功能喪失,嚴重者最後可能會癱瘓或呼吸衰竭,需依賴插管才能存活。學童運動表現差!可能罹患龐貝氏症龐貝氏症主要分成兩大類型,早發型多在一歲前就會發病,而國內在十餘年前就全面進行新生兒篩檢已可找出病人,「比較麻煩的是,晚發型龐貝氏症發病後被發現時,通常都已經是十幾歲的青少年,這些是沒經過新生兒篩檢的漏網之魚。」臨床上龐貝氏症的初期症狀常被誤解是運動神經不好而忽略,「一開始的症狀是走路笨拙、體適能如仰臥起坐、800公尺跑步、立定跳遠等項目都不及格,經常是落後的5%之內;之後會出現持續性肌肉無力、行動時感到疲憊、呼吸短促等症狀。」張醫師說,若要這些孩童蹲下後再站立,可能需要分解動作才能完成。晚發型龐貝氏症若太晚確診,可能會造成某些肌肉功能無法恢復,嚴重者可能造成癱瘓,因此及早確診是主要目標。張醫師指出,如今已有簡單的篩檢方法,只要一滴血、兩周時間就能得到初步結果,「在治療上,目前健保有給付每隔兩周施打含酵素的藥物,再加上輔助復健治療,可逐漸增強肌肉功能、代償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無力原因多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最後,張醫師提醒,學童肌肉無力原因多樣,但只要是慢性、且有進行性的無力都需及時就醫,只要能及早發現,就有及早治療的機會,如此,也能讓罕病學童擁有彩色未來。

胸悶+手指卡卡 黏多醣症在他體內躲31年!

胸悶+手指卡卡 黏多醣症在他體內躲31年!#遺傳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一般來說,黏多醣症會在孩童3歲時出現骨骼、關節僵硬、長不高等症狀,但可別以為過了這段時間,黏寶寶就不會現身!日前一名31歲男子,突然感覺胸悶,手指末梢無法伸直;進一步確診才發現,竟是躲藏體內已久的黏多醣症露出馬腳。遺傳到基因缺陷 體內細胞無法分解黏多醣對正常人而言,將10支手指頭自然伸直,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對這名男子來說,卻是從小到大都無法完成的任務,而這極小動作竟然在他發病時才發現!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醫師林炫沛表示,個案因某日感到胸悶、呼吸困難,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原來是黏多醣症在他體內藏了31年!而身高165公分的他,雖然看起來與其他人沒什麼異樣,但與家庭成員相比,卻是矮上一截。對此,林炫沛醫師說,雖然個案身高看似正常,但若將家庭成員納入考量,就會發現其實有很大的差別!他提醒,觀察身高時,應將其他成員與自己相比,當心讓黏多醣症藏體內,累積時間越長,治療會更困難。3歲快速變化 顏面扭曲、骨骼差此外,林炫沛醫師也指出,黏多醣症的成因屬先天代謝隱性遺傳疾病,可能由無症狀帶因的父母或父母雙方將基因缺陷遺傳給子女;而黏寶寶的基因缺陷,會造成體內細胞缺乏將黏多醣聚合物分解的酵素,導致黏多醣漸漸堆積在細胞、結締組織與許多器官中,並傷害器官功能運作。以第二型黏多醣症為例,輕度的黏寶寶發病較晚、智力正常,生命期與正常人差不多,但體格會相對嬌小且骨頭及關節僵硬;而重度者會在3歲快速變化,出現智能障礙、顏面扭曲、骨骼變差,多半在15歲時結束生命。年增4、5例 平均壽命15歲林炫沛醫師說,截至目前,國內有將近210個黏多醣症個案,平均都只有15歲的壽命,而其中有90位存活。根據統計,台灣的發生率與西方國家相同,平均1年有4~5個黏寶寶誕生,雖屬罕見疾病但卻還是值得注意。因此,為確保日後不受黏多醣症干擾、造成家庭悲劇,家長在孩童出生時,最好就帶著寶寶受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同時進行遺傳諮詢,可望擺脫家庭遺傳疾病再發的宿命。 

一滴血讓黏寶寶躲不了!新生兒免費篩檢7縣市開跑

一滴血讓黏寶寶躲不了!新生兒免費篩檢7縣市開跑#遺傳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罕見遺傳性疾病總來的無聲無息,確診後卻又讓人感到驚天動地。而所謂的黏多醣症,就屬先天代謝異常的遺傳疾病,不管是隔代、旁系,只要有血緣關係都可能造成不幸;因此,衛生保健基金會從今年9月起,提供約8百萬元經費免費替新生兒篩檢,盼每位孩子健康,及早發現、治療。黏寶寶初期徵兆:肚子大、頭髮粗糙黏多醣症屬隱性罕見遺傳疾病,患者通常出生時無異樣,但卻在皮膚及毛髮上出現變化,大多於1~3歲時症狀轉為明顯,其中包括關節疼痛、肚子明顯凸出、頭髮粗糙等。但也因為這些症狀多樣,導致患者往往需要花上大把時間才找出真正病因,以致拖延就診時間。對此,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醫師林炫沛指出,由於黏多醣症確診的時間不一,有些人出生不到兩個月就確診,但也有人經過10、20年才開始治療。對多數患者而言,幾乎都要花上1年半到3年的時間,才能確定罹患黏多醣症;而這時間往往也是家中喜得下一胎的時刻,因此若能及早確診、治療,就能避免生出第2、3個黏寶寶。出生後3天內 血液即可篩檢而為了遏止黏多醣症的悲劇在家庭上演,衛生保健基金會新生兒篩檢中心所長江傳箕表示,從今年9月開始,全台三間新生兒篩檢中心推動「黏多醣症新生兒公益篩檢」,新手爸媽只要在寶寶出生後48~72小時,參加溶小體儲積症篩檢,即可免費接受黏多醣症第2型與第6型篩檢。受檢率93% 盼不遺漏任一新生兒江傳箕說,只要由醫院或診所採取新生兒0.2CC的血液,滴在濾紙血片上送回檢驗中心即可知曉結果;而目前也在宜蘭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嘉義縣、台南市及屏東縣等7個縣市推動,截至目前受檢率已達百分之93。他強調,還有7%的家長沒有建立篩檢意識,盼能達到百分之百不遺漏任何一個新生兒。此外他進一步說明,早期篩檢也能及早診斷,加快確診速度並追蹤治療;利用酵素替代或接受骨髓、臍帶血移植,即有機會順利控制病情,協助病患家庭擺脫遺傳疾病的痛苦,擁有正常生活。 

擔心年齡、遺傳疾病 試管嬰兒增3倍

擔心年齡、遺傳疾病 試管嬰兒增3倍#遺傳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近年來,在晚婚、晚生或不生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難孕問題讓生育率急速下降,讓台灣面臨嚴重少子化危機,這也讓詢問試管嬰兒的比例逐年上升。根據國健署的人工生殖統計資料顯示,國內「試管嬰兒」出生子女早已從87年的2,317人,增加到101年的5,825人,顯示出在過去15年間,求助試管嬰兒的爸媽人數成長近3倍。抽血驗AMH確認卵子數 及早把握「生」機事實上,國內男、女不孕的比例以女性不孕較多,有些女性是因有卵巢良性瘤,而導致卵子的數量較少;有些是因輸卵管不通暢或基因遺傳問題無法正常排卵;或是因為卵巢早衰等問題導致不孕的情況。婦產科醫師謝佳琳表示,不孕的原因有很多種,建議女性可先藉由抽血檢測卵巢功能的方式瞭解卵巢狀況,如:抗穆勒氏管檢測(AMH),就是女性卵子庫存量的指標之一,可幫助女性了解自己卵子的剩餘數目。38歲卵巢功能關鍵時期 卵子品質開始下滑根據統計,38歲後的女性卵子品質相對變差,使懷孕率降低。對此,謝佳琳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試管嬰兒成功率,35歲的女性懷孕率約為40%,活產率30%;40歲以上,懷孕率約為25%,活產率15%;43歲以上的女性,懷孕率只剩不到10%。而造成活產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胚胎的染色體異常率上升,會導致在母體內無法繼續生存至生產,會較易流產。醫師提醒,如果38歲以上的女生,想嘗試做試管嬰兒,建議可先於月經期第1~3天做血液AMH檢測,掌握卵巢庫存卵子數量後;再評估進行排卵針劑治療、取卵手術及體外受精。之後等胚胎發育到第5天形成囊胚後,再做囊胚切片,分析胚胎染色體及基因,如檢測結果無異常,胚胎再植入母體子宮,提升懷孕率及活產率。卵巢庫存卵子數目,將會影響試管嬰兒治療時間的長短,因此,AMH數字越大代表體內可使用的卵子越多,但如果AMH數值較小代表卵子庫存量較少,對排卵刺激反應率可能較差,相對可能會增加療程次數及時間。但並非所有的不孕症都需要做試管嬰兒,建議民眾可先使用口服排卵藥物或人工受精方式(IUI),若嘗試半年還是苦無結果,或者兩邊輸卵皆不通暢,就可以考慮採取試管嬰兒的方式;若是不孕的原因在於先生,如無精症、精子活動力較差等,及有基因遺傳疾病的人亦可詢問醫師後,再判斷是否可以開始做試管嬰兒。避免遺傳疾病 胚胎著床前先做基因診斷謝佳琳醫師提到,近年來想嘗試試管嬰兒的夫妻比例逐年上升,大多是因為晚婚、對於生育年齡的心急,及擔心遺傳疾病發生。有鑑於此,目前在試管嬰兒技術也越趨純熟,可以在胚胎未著床前先取得遺傳物質作診斷。醫師進一步說明,常見的遺傳性疾病,如:地中海型貧血、小胖威利症、唐氏症、染色體分裂異常等,大都能藉由胚胎著床前切片及基因晶片檢查篩檢出來,避免遺傳疾病,或防止懷孕的母親必須因為懷有問題的胎兒,面臨考慮流產的痛苦。

17歲少女雙手粗長繭 竟患尋常性魚鱗癬

17歲少女雙手粗長繭 竟患尋常性魚鱗癬#遺傳疾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周郁蘋/綜合報導)17歲少女也有一雙厚繭手,陳姓少女,因為從小掌紋過深、總是乾乾粗粗地像老翁的雙手,讓她每次在社交場合中,總是要克服手粗的心理障礙,平常也很害怕旁人盯著她的雙手。求診後,才發現是尋常性魚鱗癬,造成她的手掌紋很深,且在四肢的末端有明顯的角質堆積。皮膚科醫師徐嘉琪表示,尋常性魚鱗癬因為皮膚角化程異常,造成局部或全身脫屑、皮膚乾燥有小細紋,導致患者的手、腳的掌紋很深。由於尋常性魚鱗癬較罕見,許多患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罹病,若是爸爸媽媽都是輕微表現型,可能等到生出角質增生嚴重型的寶寶,就醫後才會知道家族帶有這個遺傳性的疾病。此外,尋常性魚鱗癬常合併患有皮膚炎,尋常性魚鱗癬患者上臂從青春期開始,可能出現一粒一粒像粉刺般的突起,患者也容易合併過敏體質,如異位性皮膚炎、富貴手、濕疹、過敏性鼻炎或氣喘。徐嘉琪說明,由於尋常性魚鱗癬患者角質層功能不健全,要注意皮膚的保濕,洗手或沐浴後要擦上保濕乳液或乳霜,並選擇溫和不刺激的清潔產品,淋浴時也不要過度搓揉皮屑。如果想改善粗厚的角質堆積,也可以使用外用A酸化學性去角質產品。徐嘉琪提醒,尋常性魚鱗癬並不會傳染,因此不用過於害怕,而尋常性魚鱗癬患者較不容易流汗,夏天時要補充水份,才不會中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