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

護牙顧健康 假牙與植牙哪個好?

護牙顧健康 假牙與植牙哪個好?#低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的80歲陳老先生,因為假牙摔壞無法使用,醫師問診後,發現陳老先生最近曾因嚴重低血糖住院治療,且出院後血糖控制仍然不穩定,因此建議做假牙比植牙好,跟家屬說明假牙費用及治療計畫後,安排回診繼續治療。近50%老人為了做假牙才看牙醫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65歲以上民眾平均缺14.8顆牙,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植牙或活動假牙治療常困擾著缺牙民眾,衛福部苗栗醫院牙科醫師郭佳維表示,65歲以上老人,每4名就有1人是全口無牙,62%老人有裝假牙,但只有9%老人半年定期到診所洗牙,近50%老人是為了做假牙才看牙醫。郭佳維醫師表示,牙齒健康對老年生活的影響很明顯,牙齒不好會影響食物消化吸收,造成營養不良、腸胃道退化,造成各種慢性疾病影響全身健康。植牙可免除活動假牙的鬆動搖晃困擾,但不是每個老人都適合植牙,與醫師討論才能為牙齒找到最安全、健康的保存方法。老人血壓不穩 植牙治療應審慎評估郭佳維醫師說明,不論是植牙或假牙都有缺點,傳統假牙在10年後產生併發症如蛀牙、牙周病、假牙變形等的機率約佔10%,植牙5年後併發症如牙周病搖晃、植牙斷裂等症狀的機率約佔20~50%。 另外,老人的血壓容易升高或急降、體力和心臟虛弱、植牙傷口恢復慢,因此植牙治療前需要與醫師討論並謹慎評估,不穩定嚴重糖尿病、低血糖、不穩定高血壓、低血壓、肝硬化、洗腎、嚴重貧血、服用大量抗凝血藥物、心臟病、免疫異常疾病、腦中風、癌症、長期服用骨質疏鬆藥物、大量抽菸、咀嚼檳榔的慢性病的老人就不適合植牙。郭醫師提醒,無論是原有的牙齒或植牙、假牙,完成治療後,都必須注意每天餐後確實刷牙清潔,並且要定期回診洗牙檢查,才能延長牙齒、植牙或假牙的使用壽命。

糖尿病患不定時進食 恐低血糖致死

糖尿病患不定時進食 恐低血糖致死#低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糖尿病患者,除了在飲食控制上要多加小心之外,更要當心低血糖危機!根據統計指出,我國糖尿病患者,在服藥後,因血糖降幅過大,導致產生低血糖的症狀,其半年來發生人數達三分之一,等於每三位糖尿病患,在半年之內曾出現嚴重程度不一的低血糖症狀,醫師就提醒,糖尿病患應天天養成不定時量血糖的習慣,若出現手腳冰冷、疲倦等,就要立即意識到可能為血糖過低,否則嚴重恐危及生命。低血糖嚴重恐致死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許惠恒理事長表示,血糖值低於70mg/dL即為低血糖,依照所產生的症狀又可分為輕、中、重度,從顫抖、畏寒,到漸漸感到虛弱無力、視力模糊,甚至嚴重(重度)低血糖時可能喪失意識、昏迷、失溫或甚至致死等危害。就有一名八十歲罹患糖尿病的老翁,雖平常按時服用糖尿病藥物,且正常監控血糖值,但在睡覺或出外旅遊時,有時還是會出現手腳冰冷,甚至昏迷的症狀,老翁表示,有幾次差點都是鬼門關前走一遭,心有餘悸。糖尿病患進食不固定 低血糖高風險族群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林幸榮名譽理事進一步說明,最新研究發現,台灣發生過低血糖的患者,每四位就有一位是屬於「嚴重低血糖」的情形,由於相較高血糖,低血糖不僅短時間會立即危害生命,長時間也使擔憂指數上升、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提高兩倍的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 及失智風險,病患不可不慎。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若工作過於忙碌,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更是低血糖的高危險族群,台大內科部王治元醫師提醒,低糖族應謹記穩糖達標三提示,「糖、藥、定」,包括,與醫師共同設定糖化血色素目標值、與醫師討論更好的用藥選擇、定時用餐、用藥及運動,才能避免低血糖的症狀發生。

糖尿病患低血糖昏迷 當心造成腦部損傷

糖尿病患低血糖昏迷 當心造成腦部損傷#低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0歲的許先生雖然罹患糖尿病已有三年,但他在這段期間規律服用降血糖藥物,從未間斷。不料,上周在上班開會時,他突然臉色發白、全身冒汗,並出現心悸、發抖等現象,同事緊急將他送醫,這才發現他出現的是低血糖症狀。「太」積極控制血糖  竟會造成低血糖阮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簡誌銘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常有多喝、多吃、多尿,以及血糖偏高的現象,唯有靠規律服用降血糖藥物來控制血糖。不過,積極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卻可能出現低血糖症狀,原因包括藥太強或藥過量、飲食不正常等,有些人則是因為自行的調整藥量,服用藥量不足而影響到血糖控制。低血糖症狀輕微的人常會出現頭暈、盜汗、心悸、發抖等症狀,嚴重會出現抽搐、昏迷、休克等,還可能導致中樞神經的受損、失去知覺,甚至恐誘發心臟病發作,及造成永久性腦病變。出現心悸、冒汗  先吃一些含糖食物因此,簡誌銘醫師表示,糖尿病者在出現包括顫抖、心悸、冒汗和飢餓感等症狀時,最好能測血糖,確定低血糖時可藉由吃或喝一些含糖食物如糖果、果汁或非低熱量的汽水。而要維持血糖在接近正常值的範圍,又要避免低血糖的血糖發生,只有靠經常自我測試、規律的飲食及運動計劃、學會辨認低血糖的症狀和遵從醫師指導,同時要注意自己的活動量及飲食上改變。

連假長途駕駛 糖尿病患當心低血糖危機

連假長途駕駛 糖尿病患當心低血糖危機#低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中秋連假來臨,民眾長途駕駛的機會大幅增加,而糖尿病患者開車時,如果遇到堵車等情況,容易延誤用餐,加上藥物的作用而出現低血糖,即便是輕度低血糖也會使患者感到無力、手顫、頭昏以及辨別能力下降,進而影響駕乘安全,其危險堪比酒駕,因此醫師建議有此風險的長途駕駛應特別注意相關症狀及用藥安全。糖尿病駕駛於行車途中最常發生的情況即是因沒有按時進餐而導致的低血糖。據調查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如發生低血糖情況,發生車禍風險將提高39%,過去國外文獻統計有50%以上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的是磺醯尿素類藥物,也有調查指出約19%的磺醯尿素類服用者曾出現低血糖現象。提醒糖尿病患者開車前仍需多加留心,平時不妨在車裡備些糖或零食。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副秘書長李奕德醫師提醒,如果糖尿病患者於行車其間出現頭暈、無力、心慌、顫抖、冒冷汗、手抖和視力模糊、甚至控制不住方向盤等症狀時,很可能就是低血糖反應。一般的應急措施是食用含有糖類的食物或飲料,待恢復正常後才可繼續駕車。如果長途駕駛,應該於車內隨手可得處準備含糖食物,便於及時取用。如果駕駛朋友服用易產生低血糖的藥物時,30分鐘內一定要進食,如怕忘記,謹記無進食就不用藥,以預防低血糖情況發生。醫師在開立降血糖藥物時,除了會考量併用不同種類的藥品以提升效果外,也可能降低個別藥物的劑量,以避免副作用,此外也會評估病患的血糖情況建議施打胰島素治療。而目前已有可與胰島素合併使用的降血糖藥物,可減少病患胰島素劑量。建議民眾用藥前必需主動找醫師諮詢,正確認識及選擇降血糖藥物,並且三餐定時才能遠離低血糖危機,開心出遊,平安回家!

大家跟我一起跳!有氧改善糖尿最有效

大家跟我一起跳!有氧改善糖尿最有效#低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為了有效預防和治療糖尿病,萬芳醫院8月舉辦一連串的講座,授予民眾相關知識和問題Q&A,昨(14)日由新陳代謝科醫師簡友梅講解如何改善和控制糖尿病的症狀,可透過有氧運動來達到最好的效果。多管齊下 運動依個人情形因應 糖尿病為全國十大死因第四位,且容易引發多種器官病變,如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心臟血管相關疾病和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等,不適之症常造成患者的困擾,因此簡友梅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除了吃藥控制血糖外,還能從飲食和運動下手,運動又以有氧、消耗能量較多的運動為佳,如慢跑、爬山、快走、各種球類運動和游泳等;但若是有腎、眼底病變、心臟病和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的患者應該從事較溫和的運動,以免發生危險。患者最忌低血糖 飯前、運動間都該注意糖尿病患者在運動前還需特別注意,嚴格禁止在飯前運動、容易因血糖過低而昏迷,運動期間也要隨時攜帶糖類,在低血糖或必要時間適時補充含糖飲料120-150毫升、方糖3-4顆、隨身砂糖2包或一湯匙蜂蜜,以防低血糖發作,危及身體健康。簡友梅醫師表示,控制糖尿病可從服用藥物控制血糖、飲食、運動方面著手,並遠離危險因子菸、酒,且要維持體重、切忌肥胖,以免多種慢性疾病找上身或控制血糖不當引起的多重病變;糖尿病的改善治療需要患者和醫院配合,注意血壓、血糖、血脂的控制,並定期(每半年)檢查一次肝腎功能、監測尿中微量蛋白尿,避免病變發生,每半年至一年還要檢查眼睛、並做好足部運動以防糖尿病引起的截肢問題。

低血糖若未即時處理 可能導致昏迷

低血糖若未即時處理 可能導致昏迷#低血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在近幾年隨著飲食與運動習慣的改變而快速成長,台灣糖尿病人口,依據2012 年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統計已達140萬以上,約占總人口數的6%。糖尿病的照護目標是藉藥物、飲食及運動的治療,維持正常血糖值以達降低及延緩合併症的產生,而低血糖也是為其中之一。低血糖是指血糖值低於70mg/dl,當低血糖發生卻未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如腦損傷、身體傷害、血糖控制不穩定與社會經濟成本增加等。造成低血糖原因很多,例如運動時機不佳、運動過度未補充食物、降血糖藥物過量、嘔吐及腹瀉等身體不適、禁食或進食量少甚至於用餐時間延遲。低血糖初期可能會產生飢餓、發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無力、頭暈、嘴唇發麻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意識不清、抽筋、昏迷。因此,希望病人可以熟悉低血糖症狀及緊急處理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因低血糖而導致身體不可逆的傷害。若發生低血糖時,意識清楚的情況下,立刻喝半杯120c.c.的果汁或三顆方糖,每十五分鐘一次,直到症狀改善,若吃了兩次仍未改善,就要立刻送醫。當症狀改善後,如 1 小時內要進食正餐,請將正餐提早吃;若離正餐時間還需 1-2小時以上,則先進食 3 塊蘇打餅或 1 片土司。另外情況若是不能合作或已昏迷,將糖漿或蜂蜜一湯匙滴入嘴唇與牙齦之間,並按摩臉頰處,每十五分鐘一次,立即送醫治療。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 12A 病房護理長林麗秋表示,希望每一位糖尿病人的血糖值均能維持在一個安全的標準範圍內,避免低血糖的發生,讓病人自己、家屬及醫護人員都安心。(資料來源:奇美電子報)

低血糖不能只吃糖 飲食運動更重要

低血糖不能只吃糖 飲食運動更重要#低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76歲的吳媽媽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雖有規則服藥,但沒有自行監測血糖及定時量血壓;另一方面又擔心血糖控制不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所以,平日除了用藥、運動,在飲食方面又相當節制及小心。近一個多月吳媽媽經常感到手麻、發抖和頭暈,每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吳媽媽就趕緊「吃一顆糖」,特別是再早上運動後即下午約三、四點時。署立台中醫院急診醫師韓晶表示,2週前吳媽媽因頭暈、胸悶、手抖加劇而到署立台中醫院急診求診,到院前吳媽媽又先吃了一顆糖;護理師先幫吳媽媽量血壓,血壓竟高達172/112mmHg,護理師趕緊請吳媽媽躺在推床上,急診韓晶醫師初步問診及身體評估後,請護理人員先幫她測血糖,血糖只有58mg/dl。醫師建議吳媽媽住院接受治療。韓晶醫師表示,「急診常見老人家因血糖控制不佳求診,又以低血糖為最常見。綜合原因大多數老人家認為吃多血糖一定高,再加上老人家食量較小或因牙齒功能退化,所能選擇的食物種類亦受限,因此有服藥但未進食的情形就很常見;就如同吳媽媽,幾乎是早上服用飯前降血糖藥後未進食就外出運動,中午或晚餐經常只吃燙青菜,就是怕血糖高。血糖高雖然會產生許多危險及併發症,但是低血糖所產生的立即性危險卻遠比高血糖還危險。」署立台中醫院李孟智院長說:「台中醫院的長青門診是專為長者設置的整合門診,在診間也很常見長輩們忽視了量血壓、測血糖而導致血壓、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形,醫療團隊除了醫師外,還有營養師、個案管理師及藥師,獲得相關的衛教資訊,執行度及順從性就會比較高,相對的對長輩的用藥、飲食攝取及居家安全也會提高;控制血糖既要服藥也要配合飲食及運動;避免低血糖的發生,生命安全才有保障」。

糖尿病控糖重要 可是低血糖該怎麼辦呢?

糖尿病控糖重要 可是低血糖該怎麼辦呢?#低血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擔心血糖過高之外,也要擔心因為控制過度,而產生低血糖的情況。奇美醫院一名病人曾表示,「一下子擔心血糖高,不敢吃;血糖太低又很危險,會昏倒」、「你知道嗎?低血糖造成的不舒服,像頭暈、冒冷汗、全身無力等症狀,真的很可怕,老實說我真的不想再經歷一次了!」。然而,現在有許多資料都教導病人怎麼控制高血糖,但鮮少有人告訴你,如果低血糖要怎麼辦?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護理長林麗秋表示,糖尿病的照護目標是藉藥物、飲食及運動的治療,維持正常血糖值以達降低及延緩合併症的產生,而低血糖也是為其中之一。當低血糖發生卻未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如腦損傷、身體傷害、血糖控制不穩定與社會經濟成本增加等。她解釋,低血糖是指血糖值低於70mg/dl,症狀會產生,飢餓、發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無力、頭暈、嘴唇發麻等,嚴重時甚至會意識不清、抽筋、昏迷。而造成低血糖的原因可能是,動時機不佳、運動過度未補充食物、降血糖藥物過量、嘔吐及腹瀉等身體不適、禁食或進食量少甚至於用餐時間延遲等。如果,真的忽然發生低血糖的情況,意識清楚者,必須立刻喝約120c.c.的果汁,或吃三顆方糖,每十五分鐘一次,直到症狀改善,若吃了兩次無法改善,則需送醫。如已經昏迷,則要將糖漿或蜂蜜一湯匙滴入嘴唇與牙齦之間,並按摩臉頰處,也是每十五分鐘一次,立即送醫。對此林麗秋提醒,日常生活中預防低血糖,飲食應要定食且定量、時常攜帶糖類食物,床邊預備夜間低血糖發生可食的食物。不可空腹去運動;也不可因太疲倦睡覺而延誤進食時間太久等。遵守這些事項,才能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