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猝死

「心因性猝死」猛又急怎麼防?監測「心律不整」醫生比死神快一步

「心因性猝死」猛又急怎麼防?監測「心律不整」醫生比死神快一步#心因性猝死

近年在演藝圈就有不少由於心因性猝死的案例,例如藝人高以翔、黃鴻升等人,發生速度之快令親友震驚又難以接受。為避免這類悲劇發生在至親身上,衝擊日常生活,我們能事先做些什麼?《訂製你的無病生活》一書中說明,各種心因性猝死,在事前其實都能透過監測工具,觀察心律變化,提前治療並預防。以下為原書摘文:

高以翔心因性猝死 有心臟病恐不自知

高以翔心因性猝死 有心臟病恐不自知#心因性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灣男星高以翔27日凌晨三點多,錄製大陸節目競賽時,正在跑步卻突然亳無預警的倒下昏迷,心跳一度停止,CPR 搶救15分鐘後恢復心跳並緊急送醫,送到醫院時瞳孔已經放大到邊緣,搶救3小時後仍無法挽回生命,因「心因性猝死」享年35歲。抽菸、三高、壓力、遺傳 皆為心因性猝死高危險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中行解釋,「心因性猝死」是指在沒有其他明顯原因下,因心臟血管系統問題,突然意識喪失並在一小時內非預期性的死亡。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抽煙、老化、男性、遺傳等。約八成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大部分是因為2條以上的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肌梗塞。根據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一篇關於男性心因性猝死的論文指出,抽菸長達十年以上,會增加心因性猝死症27%的風險。家族中有冠心症病史者,會增加62%的風險,第二型糖尿病會增加75%的風險。高血壓患者之收縮壓每上升10毫米汞柱,會增加13%的風險。高達80%由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所引起心因性猝死為國人10大死因第2位,衛福部今年發布十大死因統計指出,心臟疾病死亡人數較先前上升4.5%,且有年輕化趨勢。台北榮總內科心臟團隊表示,估計每年奪走全台約2.3萬~4.6萬條人命,且其中有多達2/3並非心臟病患者。心因性猝死的存活率不高,約10-30%不等,而心因性猝死有高達80%是由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所引起,男性常見病因是冠狀動脈疾病,而女性則較多因遺傳性的心肌病變和心律不整所引發。哪些症狀需注意?林中行醫師提醒民眾,高達二分之一的心臟病患,在第一次發生心因性休克時就猝死,而不幸的是其中有很多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罹患了心臟疾病,因此建議民眾平常如有容易喘氣、半夜需端坐呼吸、疲倦、雙腳沉重、胸痛、胸悶、心悸、暫時性失去意識、水腫,就要小心是不是有心臟問題,定期做身體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身體疾病對症下藥。有些病患在死亡前,會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昏厥等徵兆,但是有些病人沒有任何徵兆,所以需做好平時預防。一般預防主要是針對前述的危險因子,要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戒菸、增加活動量、攝取少量酒精、減肥、情緒上的壓力等。事發當下 即時CPR 搶救當有人發生心因性猝死時,旁觀者應該毫不遲疑地執行兩個動作,第一呼叫別人把體外心臟電擊器拿來,第二,開始執行心肺功能復甦術。若家族成員中有猝死或不明原因昏倒病史者,也應更積極定期檢查,因為那極有可能是前述心肌病變,原發性心律不整的病人,必要時需做24小時心電圖,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或是進一步超音波或核磁共振來確定診斷。當發生胸痛、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延伸閱讀:正午過熱!心血管疾病者當心激烈運動造成猝死「心因性猝死」突然意識喪失到死亡一小時內

猝死可預防!前1週恐有胸痛等3徵兆

猝死可預防!前1週恐有胸痛等3徵兆#心因性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幾歲的劉先生2週前曾因昏厥就醫,心臟超音波報告寫明「肥厚型心肌病變」。然而今突然心因性猝死,來不及和家人說聲再見。劉太太表示劉先生前幾天於睡夢中心跳停止過世,未曾再醒來。心因性猝死發生 存活率僅10至30%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科醫師林廷澤表示,「心因性猝死」定義是心臟疾病引起的非預期性死亡。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平均發生年齡約55到58歲,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例如50歲族群為1/1000,而75歲則增加到8/1000。然而,心因性猝死卻占年輕族群死亡原因的多數,加上突然、非預期性的特性,帶給社會經濟和家屬心理重大衝擊。心因性猝死存活率不高,僅10至30%。心因性猝死原因 冠狀動脈疾病佔70%8成以上的心因性猝死,由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引起。猝死的男性患者中80%由冠狀動脈疾病引起,而女性則較多因遺傳性的心肌病變和心律不整所引起。猝死可能是先天遺傳的影響或是後天環境和行為的改變,主要可分成冠狀動脈疾病、心肌病變和遺傳性離子通道病變等3類:1) 冠狀動脈疾病(約占70%)/冠狀動脈疾病為心因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大多是曾經心肌梗塞後留下心臟疤痕,形成容易心室心律不整的環境。慢性冠狀動脈狹窄,也是心臟衰竭的原因之一。2) 心肌病變(約占20%)/肥厚型心肌病變、擴張型心肌病變、急性心肌炎、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和先天性冠狀動脈開口異常,都是造成心因性猝死的原因。然而診斷困難和過慢發現,都讓患者在猝死後才被診斷出來。3) 遺傳性離子通道病變(約占10%)/這類病人超音波和心電圖檢查沒有異常的心臟結構,往往因為遺傳性的離子通道病變造成心室心律不整而發生猝死,尤其常見於45歲以下患者,例如東南亞男性好發的布魯格達氏症候群、Long-QT症候群、多形心室心動過速等都會造成年輕患者猝死,也帶來家庭和經濟上的巨大衝擊。猝死前1天到1週 容易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或心悸林廷澤醫師表示,雖然是猝死,但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仍有危險徵兆,卻常常被忽略,失去提早診斷和預防的機會。研究顯示,猝死前的1天到1週,約有5成患者有胸痛、2成患者有呼吸困難或心悸等症狀,其中女性較男性更容易有呼吸困難的表現,然而發生上述症狀,僅不到20%患者會到急診就醫。因冠狀動脈疾病為心因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民眾應留意其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和抽菸等,皆需積極改善和預防。其他危險因子包括猝死的家族史、慢性發炎(如血液中的C反應蛋白上升)、飲酒和咖啡過量、攝取過多容易氧化的脂肪酸等。防心肌梗塞猝死 控制生活很重要林廷澤醫師提醒,心肌梗塞患者應該積極預防猝死發生,除了按時服藥外,發生胸痛、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需進一步加強控制上述的危險因子,改善代謝症候群,戒菸和適時適量運動,預防心肌梗塞發生。而心肌病變和遺傳性離子通道病變的患者,建議積極確定診斷,並依照發生猝死的危險分級接受抗心律不整藥物和體內去顫器治療,還要提醒直系血親家族成員做篩檢,早期診斷。

驚!20歲男大生 跑步測體適能竟猝死

驚!20歲男大生 跑步測體適能竟猝死#心因性猝死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目前已進入秋冬交替季節,早晚的溫差較大,為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除了做好保暖工作之外,民眾應定期做健康檢查,因為猝死案例的發生已不再是老人家的專利。在中國有一名20歲男大學生,在測體適能的過程中突然倒地,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據目擊者稱,此學生是在測試1000公尺的過程中,突然暈倒在地的,當時已跑到700公尺左右,倒地後出現抽搐症狀。據了解,為了防止學生出現突發狀況,學校安排了醫師進行值班。發現學生出現倒地抽搐症狀後,值班醫生迅速對學生實施了胸外心臟按壓,但學生已經失去意識,也沒有了脈搏和呼吸。當地醫師解釋,在運動中發生的猝死,最常見的是因為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肌梗塞導致的心因性猝死,指在沒有其他明顯原因下,因心臟血管系統問題,突然意識喪失並在一小時內非預期性的死亡。噁心、胸悶、容易喘 3大警訊恐猝死相對於長者來說,年輕人往往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太了解,反而容易發生類似的悲劇,然而心血管疾病又是造成猝死的高危險因子,對此,國健署曾提出三項心臟病的徵兆,讓民眾能及早注意到身體發出的警訊,如有以下狀況,盡速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1)心絞痛/胸悶,範圍約半個手掌,位置在胃到下巴、右肩到左肩甚至到左手肘。2)心律不整/心臟蹦蹦跳,容易喘、耐力變差,若為心房顫動,中風機率高達常人的五倍。3)心血管過於狹窄/吃飽飯後、生氣或有壓力時、季節轉換、運動過後,出現喘不過氣、心悸、持續幾分鐘以上的噁心和冒冷汗。 

醫療漏洞 心因性猝死竟沒人來救?!

醫療漏洞 心因性猝死竟沒人來救?!#心因性猝死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民眾在日常生活當中,時常耳聞,某某民眾在家中忽然因為心臟病發而猝死,然而這種病例在台灣不算少見。據統計,台北市光是整年因為心因性猝死的民眾,就高達近1500人,但令人驚訝的是,台灣的醫療體系卻未對此疾病,建置任何的防範措施,導致死亡率高達93%之多,因此醫師跳出來呼籲,必須馬上處理!亞太心律醫學會理事長陳適安表示,台灣的心臟醫學治療的進步,心臟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已有下降趨勢,但是心因性猝死在全球及台灣有逐漸升高且年輕化的現象,以美國為例,每年就有近50萬人發生猝死,但台灣目前僅有台北市針對心因性猝死進行統計, 2010年台北市就有將近1,500件猝死案例。陳適安說明,「『心因性猝死高風險族群』,主要分先天與後天,先天以遺傳為主,凡家族中有發生猝死紀錄,本身又有頭暈或心電圖異常狀況者,都屬於先天高風險族群,同時此族群發生猝死年齡也相對較低。後天則是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患,由於心因性猝死是因為心臟血管系統問題所導致的突然及非預期性的死亡,往往讓親友家屬措手不及,缺乏急救相關常識與知識,因而失去5分鐘搶救期,造成許多家庭生命、財產無法挽回的損失。」然而,國內在心因性猝死防制資料庫及衛教訊息的欠缺相當不足,因此亞太心律醫學會與美國心律醫學會,藉著亞太區第五屆心律醫學會議的舉辦,聯合發起「起死回生安心計劃」,由亞太心律醫學會理事長陳適安教授與美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教授率先簽下請願書,呼籲政府儘速建置「心因性猝死資料庫登錄系統」及進行相關衛教宣導。(照片來源:亞太心律醫學會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