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

自信外向的人 未必擁有社交力

自信外向的人 未必擁有社交力#交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已經排除高功能自閉症是我的社交困境的肇因,那麼,除了社交技巧匱乏之外,還有三個可能的解釋:社交焦慮、人格障礙、內向。這些特質都與缺乏社交能力有關,卻非是「社交囧星人」的同義詞。社交恐懼、社交尷尬 讓自己深陷困境我經常極度擔憂自己有沒有能力處理即將發生的社交互動,例如每天搭校車上學或參加生日派對,所以「社交焦慮」或稱為「社交尷尬」可能就是我的社交困境來源。對社交互動過度恐懼,或是過度擔憂自己會出糗或討人厭,就可診斷為社交恐懼。社交恐懼與社交尷尬的差別是:社交恐懼主要是非理性的恐懼,擔心自己的社交行為不適當;而社交尷尬則是指缺乏適當社交行為的執行能力。後者經常因為不知將如何面對社交場合而緊張,但他們的憂慮不見得屬於超乎尋常或不合理的範圍。就我而言,擔心自己表現出奇怪的社交行為,其實很合理,因此也必須排除社交恐懼是可能的解釋。鑑於我過去在社交場合的行徑,我有充分理由擔心自己無法給人留下好印象。我常顯得心有旁騖,也會忽略尋常的規矩,例如買東西時忘記應該排隊,此外,面對他人的困境,我也常無法顯露同理心,因此被當成冷漠的人。而人格障礙(例如反社會或自戀)則是因為極度的自我中心,造成他們一貫的對旁人冷漠以待。社交囧星人有時看起來也很冷漠,但與反社會者或自戀者不同,他們的冷漠行為通常並非刻意,只是不懂如何處理棘手的社交情境。反社會者與自戀者非常瞭解社交常規,大可施展魅力,卻運用他們的社交能力算計他人。所以,我有時不慎傷害了別人的感情,或表現得很冷漠,雖然無可原諒,但背後的原因大多是缺乏社交技巧,而非心存惡意。「內向」與社交技巧匱乏並不一樣相較於多數的孩子,我大部分時間喜歡獨處,也比較喜歡一對一的互動,而非成群的團體互動;我面對陌生的社交互動也顯得害羞。「內向」與社交技巧匱乏並不一樣,多數內向的人仍可瞭解社交常規,舉止也能符合規矩,只是不像外向的人那樣喜歡頻繁地社交互動。內向指的是某人對社交互動的「偏好」與否,而社交技巧匱乏則是關於一個人能否有效與他人互動的「能力」。商業諮詢顧問蘇珊.坎恩的著作《安靜,就是力量》也提出解釋:「內向者可能有社交問題,因為他們對社交互動的偏好程度無法符合外向的社交圈(例如美國社會)的標準。」內向的孩子在社交場合或許顯得有些不安,但不致於因為不知所措而無法動彈。我雖然也是內向的人,但我的社交困境卻不見得來自於內向的個性。缺乏社交技巧與能力 反而更有正義感或同理心社交困境的五個肇因(社交技巧匱乏、自閉症、社交焦慮、人格障礙、內向)當中,看來「社交技巧匱乏」最適合用來解釋我的社交行為。社交技巧匱乏的源頭不見得是情緒傾向、動機,或是偏好,而是在經營社交生活方面缺乏直覺反應。從這個結論,我們回頭看最初的問題:「不擅長社交關係的人有什麼問題嗎?」就臨床精神病學與心理學而言,答案是:「沒有。」但我們也看到這類型的人因為嚴重缺乏社交技巧與溝通能力,因而無法有效處理複雜的社交生活,他們就像站在錯綜複雜的路口,陷在一個無法明確被判定正常或異常的灰色地帶。即便只是去商店買東西,或是開口請老師協助等等日常簡單的人際互動,對他們來說都很困難,因此可能造成別人無法真正瞭解他們。旁人必須有多一點的時間,才能發現他們的特殊觀點、欣賞他們的機智,或是受益於他們的好意舉動。社交囧星人常會這麼想:「若是別人可以多瞭解我一點,應該會喜歡我。」我曾多次發現,在那些社交大腦不甚發達的人處理社交常規的時候,只要對他們多點耐心以對,結局通常很好。擁有良好的交際手腕並不代表一個人是否正義、仁慈或忠心,反之,缺乏社交技巧與能力的人正因為經常受到不公平或不仁慈的對待,可以感同身受,反而更有正義感或同理心。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冷漠、孤僻又社交笨拙的亞斯伯格。亞斯伯格在危險環境中 持續研究為自閉症患者發聲亞斯伯格在一九四四年發表開創性的自閉症論文,但數年之前就已經在維也納大學研究室開始與論文中的個案研究對象開始合作。在《自閉群像》一書中,作者希伯曼詳盡敘述因為德國納粹崛起並侵略奧地利,亞斯伯格的研究工作受到相當的影響,他在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的多位猶太裔同僚被迫逃往他國,甚至被送進集中營殺害。納粹教條包含優生學,而亞斯伯格研究的這些男孩正可能被納粹認定具有基因缺陷而送往集中營。如此不理性、充滿仇恨的意識型態在奧地利社會如傳染病一般蔓延,我想像亞斯伯格身陷其中,他甚至不懂得如何遵循最簡單的社交常規,與至親之人建立情感連結都有困難,卻清楚知曉社會正義必須遵行的大方向是:尊重多元價值、珍惜生命、扶助弱小。即便可能危及個人安全,亞斯伯格仍繼續進行研究並發表自閉症理論,終究亦有足夠的社交聰慧可以在極大的危險之下,為他的研究對象發聲。納粹曾經突襲他的研究室,準備逮捕他,病患們想必也將被送往集中營,但人際技巧較佳的同僚協助他成功說服納粹,化解了危機。他談到個案研究的時候,刻意稱呼他關愛與保護的患者為「小教授」,而非「反社會的自閉症患者」,讓對方瞭解這些男孩的社會價值,堪稱是巧妙的手腕。(本文摘自/社交囧星人的生存之道:不擅交際又如何?心理學家教你將社交尷尬發揮為優勢,把怪異變優異/時報出版)

不善人際關係?快測驗你的社交匱乏度

不善人際關係?快測驗你的社交匱乏度#交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測量你的社交技巧匱乏度與常人相較,以下描述是否符合你一般的狀況? 評分方式極罕見:10分。不常見:20分。普通:50分。頻繁:80分。幾乎總是如此:90分。 題目1.我有社交技巧方面的困擾。2.我缺乏日常行為的常識。3.我身處新的社交環境會不知所措。4.我不瞭解別人在想什麼。5.我容易說錯話。6.我不懂別人想傳達的重點是什麼。7.我很難跟別人溝通。8.我總是自己滔滔不絕,而非與他人有來有往地交談。9.我很難解讀別人的情緒。10.將內心的情緒表現出來會讓我不自在。11.我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感覺。12.我不知該如何對別人的狀況表現出同理心。13.我對某件事的著迷經常可以持續好幾個月都不停止。14.我會選擇自己一個人做某件事,而非與他人互動。15.我常只看到事情的細節,而非全貌。16.我做事的時候必須遵循一套系統或方法。 說明這是我製作的非正式量表,以量化方式呈現社交技巧匱乏。將你的百分位分數總和除以16,就是你的平均百分位。此表亦可分類進行檢視:1-4題是社交技巧、5-8溝通、9-12情緒、13-16過度專注的興趣。讀者若需進一步解讀自己的分數,或需要更多相關資訊,可參考網站tytashiro.com/awkwardquiz。(本文摘自/社交囧星人的生存之道:不擅交際又如何?心理學家教你將社交尷尬發揮為優勢,把怪異變優異/時報出版)

被「按讚」制約了嗎?面對面破除冷漠

被「按讚」制約了嗎?面對面破除冷漠#交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近幾年,因為社群網站、網路、電子郵件的蓬勃發展,人際關係起了很大的變化。我們能隨時隨地與親朋好友取得聯繫、共享情報資訊;此外,也可以透過網路,與長時間失聯的人再見。但我很納悶,將網路當成再聚的場所,並一頭栽進網路世界是怎麼回事?雖然會覺得懷念,但世界卻變狹隘了。畢竟那些朋友失聯那麼久,或許是因為你們本來就不熟,就算恢復聯絡也沒什麼發展性。增加朋友數量 最終總是改天再約有些人之所以使用社群網路,不管熟不熟,全部申請加入好友。或許增加朋友數量很重要,但他們能成為自己真正的朋友嗎?能有什麼新的展開嗎?幾乎所有情況,都會變成是只說著場面話「改天再約吧」這種關係的模式。雖然學生時代的朋友也很重要,學生時期的我跟現今的我是不一樣的,要如何維繫過去的關係呢?要如何取得與現今的平衡呢?若執著於虛擬世界,反而容易迷失當下的自我。有很多人在吃飯時會一一拍照、上傳。餐點一上來就應該要馬上開動,美味的料理都冷掉了,有的即便朋友或戀人就在眼前卻還要滑手機。以後的世代,人與人交往的型態是否也將改變呢?不好好珍惜眼前的人是怎麼回事?眼前的人不會感到不高興嗎?明明是情侶兩個人在用餐,彼此卻都很熱中於滑手機。還有很多人會被「讚」制約,覺得一定要幫朋友按讚、留言。你是真心想留言嗎?社群網站的方便 使得忽略面對面的交流在現代社會中,社群網站到起很大的作用。因為有很廣大的便利性與可行性,可以持續發布情報,所以可以和全世界相連結。對像我這樣在世界各國工作的人來說,是非常便利的工具。可是,若生活中隨時都在使用社群網站,就是一大問題。我希望各位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上取得良好的平衡,或是設定一個固定使用的時間。學生時代的聯絡方式就是信件跟電話,信件中有著言語的重量以及情緒。為什麼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呢?「我就是我」。沒有秒讀秒回也無所謂。請擁有自信,以你自己的步調來利用社群網站吧。別一直盯著手機或電腦螢幕看,請抬起頭,好好觀察自己的周遭。別看著螢幕中的東西,請以自己的眼睛看看現實世界。別只和手機或電腦中相識的友人聯繫,藉由直接見面對話,將能構築起良好的關係。(本文摘自/任性與優雅/世潮出版)

總莫名被討厭?搞好人際靠「小夫力」

總莫名被討厭?搞好人際靠「小夫力」#交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是不是曾經發生由於害羞客氣再加上溝通力不足,沒辦法跟美髮造型師好好說明自己想要的髮型,最後弄出來的是自己完全不喜歡的風格。或是遇到推銷時,老是陷入難以拒絕的困窘情況,即使是自己根本沒興趣的報紙雜誌,最後也是勉為其難地訂購了好幾個月份。缺乏溝通能力 恐怕造成悲慘處境甚至萬一哪天不幸遭遇天災人禍,不得已暫居在避難所時,也因為消息不靈通,總是最後才去排隊領取糧食,忍受著餓肚子的生活。怎麼樣?光只是想像而已,這些悲慘處境就夠令人不寒而慄了吧?這些也許都是因為你的「小夫力」很弱。想想哆啦A夢中的小夫,是不是很受到大家歡迎呢?此外,世界上還有很多人莫名其妙不受人喜歡、不明就裡被別人討厭。 莫名其妙被班導師討厭,除了學科分數之外,操行成績或師長評價都非常低。 莫名其妙被大學教授討厭,整個研究室指導學生,唯獨不幫自己推薦畢業後的任職公司。 就職考試時的主管面試關卡,每次總是莫名其妙鎩羽而歸、受挫而回。 莫名其妙跟上司不合拍,不情不願地被調派到外分社工作,與升遷無緣。 薪水總是莫名其妙比同事還低,最後還變成裁員名單上的一員。與其被莫名討厭更想被善待 學學「小夫力」遭遇這些狀況時,完全是笑不出來的悲劇啊。重點就是前面每一句中的莫名其妙,明明沒有明確理由,但自己就是莫名其妙被對方討厭。說來可能有些悲傷,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偏心的。雖然這世界在表面上尊崇平等的價值,然而,卻沒有辦法完全禁止人類內心偏袒某一方的私心或另眼相看的特殊待遇。雖然說,並不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勉強對方喜歡自己、讓性格不合的人變成天生一對好麻吉,但是,不管是誰,比起成為莫名其妙被討厭的人,無論如何都想變成莫名其妙被喜歡的人吧!而且,我們也都想要莫名其妙成績好、莫名其妙工作升遷、莫名其妙在職場被上司或客人善待,輕鬆快樂地過上好日子啊。正因如此,我們人生必備的重要技能之一,就是「小夫力」。(本文摘自/小夫的生存之術/尖端出版)

想當人際關係之王 學學「小夫力」!

想當人際關係之王 學學「小夫力」!#交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哆啦A夢中的小夫,天才般的伶牙俐齒、言之成物,讓學校老師及家長們都願意替他說話,再以見多識廣的形象來籠絡人心,建立起自己的人際圈。小夫獨門傳授,教你如何成為備受寵愛的人。趨炎附勢的小夫 其實更能順應世界身為胖虎的跟班、老愛大言不慚亂吹牛的小夫,大多被視為「八面玲瓏、裝腔作勢又討人厭的傢伙」,很少人會把小夫這位角色的存在認真當成一回事來思考。然而,殊不知只要把視角來個一百八十度逆向思考,就會發現,小夫的這種獨特處世哲學,其實正是對我們未來益處良多的人生指引。趨炎附勢、謊話連篇、阿諛奉承⋯⋯這些一般給人負面印象的小夫特徵,其實不正是人類生存於世及突破逆境時,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質嗎?在此,我想將這種能力命名為「小夫力」。所謂「小夫力」,其實並非是什麼特殊才能。不管是誰,只要稍微多加留心,必定可以發揮此一能力。以下試著舉幾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當你發現某人換了新髮型、穿了新衣服,如果可以泰然自若、真誠地稱讚對方,那就是能進一步跟對方閒聊及建立關係的契機點。 旅行或回鄉下老家時,即便手頭不寬裕,還是會記得多買幾份土產或伴手禮,回公司跟主管及同事分享(此時就可以順便聊到旅行時的見聞或耍笨趣事⋯⋯)。 打工時,發現店長換上新領帶時,主動稱讚:「哇,那領帶真是不錯呢!」廣結善緣、給人好印象 讓人際關係更順利當然,「非常討厭那種阿諛奉承、刻意取悅別人的行為,我絕對不想去做!」應該有許多人心中是這樣想的吧?然而,這就如同人際關係中的潤滑油一般,是非常重要的準備工夫。在經營人際關係時,「總之第一步就是先跟每個人打好關係」,構築起雖然淺薄但卻廣闊的良性人脈關係,給予眾人全方位的好印象,其實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策略。(本文摘自/小夫的生存之術/尖端出版)

要交際人脈 傾聽比表達自我更有效!

要交際人脈 傾聽比表達自我更有效!#交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雖然大家都不願意承認,但我們其實非常喜愛談論自己。實際上,人類的口語輸出有30%至40%都投注於自我揭露。在推特與臉書這類社群媒體網站上,這個比例更是膨脹到80%。傾聽對方說話 對方因表達自己而愉悅哈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黛安娜‧塔密爾與傑森‧米契爾發現,人在談論自己時,大腦會出現一些變化——構成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的大腦區域會變得更活躍。看到關鍵字「多巴胺」沒有?談論自己會帶來愉悅感。在一項實驗裡,參與者甚至為了揭露更多關於自己的資訊,願意放棄金錢——沒錯,人願意付錢獲取表達意見的特權。這就是卡內基的名言「要成為有趣的人,先要對別人感興趣」背後的科學,也是我的沉默誓言效果那麼好的原因。當你對別人感興趣,當你聆聽,當你讓別人說話,他們就會感到愉悅。立下沉默誓言之前,我的腦子總是轉個不停,想著接下來要說什麼。忙著想話題 反而分心而冒犯別人我沒辦法真正把別人說的話聽進去,因為我太忙著要想出風趣的笑話、精采的故事及巧妙的回應。這種互動方式非常糟糕,我非但不專心,也因為分心而冒犯了別人。後來,我意外發現,沉默為我贏得的朋友竟比以往的過度熱切還要多。這是否意味著我們都應該在互動中保持沉默呢?當然不是。對別人感興趣只是第一片拼圖而已。1)當你提出一句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的談話刺激素,並聆聽對方的回應時,對方就會因此感到愉悅。成功!不過,真正的重點在於你接下來做的事。2)你有沒有重視對方說的話?你聆聽的重點是什麼?你怎麼回應對方的自我揭露?精采的互動不會只有單方面。3)重點是沉默不只幫助我學習如何避免插嘴,也教導了我一種新的聆聽方法。(本文摘自/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方智出版)

想打好關係?拚命說不如安靜聆聽

想打好關係?拚命說不如安靜聆聽#交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的沉默誓言持續了七天。不說話,不書寫,不在社群媒體上發文,不回覆電子郵件。那一週是我一生中最艱苦、最內省,也最折磨心靈的一段時光。我差點瘋了。我之所以那樣做,是因為某個朋友向我提出一個令我震驚的忠告:「你很會插嘴。」震驚,羞愧,然後是一點自我省思:我很怕尷尬的沉默。害怕尷尬沉默 卻養成插嘴習慣我最怕別人說完一句話,結果沒人知道該怎麼接下去的時刻。為了避免這種令人不自在的停頓,我養成了插嘴的習慣。更糟的是,我後來甚至在別人的話還沒說完時就分心先規畫自己的回應。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互動方式,不僅對人不尊重、不真誠,而且對參與互動的各方而言都很讓人筋疲力竭。我了解到,如果我想要快速學習成為更好的聆聽者,說話就不能再那麼唐突。於是,我立下了那個沉默誓言,我將不再說話,直到沉默不再那麼令我害怕為止。不過,還有一個障礙:我雖然不能說話,但還是想要聆聽。因此,我強迫自己正常參加所有會議、交流活動及晚宴,但在那些活動中只單純聆聽。這麼一來,我就必須全心專注於當下。我的頭號目標就是單純把全部心力投注於聆聽。我唯一准許自己做的,是帶著預先製作的卡片,以便拿給我遇見的人看。不說話反而建立更多人脈走進第一場交流活動時,我整個人緊張得汗流浹背。別人會不會被我嚇跑?一名紳士向我自我介紹時,我還是顫抖著舉起第一張卡片:「我立下沉默誓言,正在努力成為更好的聆聽者。」他居然笑了起來,並對我談起他在大學時期曾經因為喉炎而一度失聲,結果那是他這輩子最酷也最瘋狂的一次經驗。我從頭到尾一句話都沒說。我根本不需要說話,他只是想要有人聽他說話而已。身為人,我們都迫切需要別人的聆聽。我在立下沉默誓言那段期間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最棒的談話不是取決於你說了什麼,而是你聽到了什麼。我在那一週的沉默中建立的商務人脈,勝過我在前一週參加的業界研討會。一位女士甚至在我的沉默誓言結束後的第一天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嘿,凡妮莎!我一直想著我們昨晚的談話。我剛加入你的肢體語言課程,已經等不及要開始上課了。未來幾週你如果有空,我很想帶你去喝杯咖啡。這封電子郵件完全超乎我的想像!我連一句話都沒說,但我們的「談話」卻如此令人難忘,甚至為我帶來一位顧客。(本文摘自/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方智出版)

新面孔如何決定深交?先通過3點考量

新面孔如何決定深交?先通過3點考量#交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第一印象是種求生機制,結識一個新對象之後,你必須立刻決定自己是否想要對方在你人生中占一席之地。我們在一場互動的最初幾秒鐘,就會試著針對新認識的對象回答三個基本問題:1) 你是朋友或對頭?這是我們潛意識裡的個人安全檢查。2) 你是贏家或輸家?剛認識一個人,我們就會立刻想要評估對方看起來像領導者,還是跟隨者?3) 你是盟友或敵人?你在最後這個層次會決定對方是否應該加入你的團隊,這個人喜歡你的程度是否足以支持你。現實人際需通過3點 演講則不是如此某人一旦成功回答這三個問題,我們就會提升與對方的關係,對他們更加信任。陌生人因此成為熟人,熟人成為朋友,潛在顧客成為客戶。如果是一名講者站在一大群聽眾面前,這種現象會如何發展——例如在一場TED演說上?我在搜尋欄位鍵入「領導」,結果出現兩部影片:一部是西奈克主講,另一部是維克爾繆林主講。這兩場演說都長約十八分鐘,同樣發表於二○○九年九月,講者也都是他們所屬領域裡備受敬重的思想領袖。不過,這兩部影片在觀看次數上卻有很大的差別。這兩位講者既然獲選登上TED講台,自然在演說前就受過審查。TED組織花費許多心力維持演說活動的一致風格,並致力於挑選全世界最優秀的演說家,這些演說家都有很棒的想法。所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第一印象的關鍵 在於說話的方式我設計了一項實驗,想要找出答案。受試者看不見影片的觀看次數,而且我們也確認了他們以前沒看過這兩場演說。接著,我們把評分表交給另一組受試者,但他們只看了同樣這兩部TED演說影片的七秒鐘片段,結果評分沒有重大差異。我們有可能在一場TED演說的頭七秒鐘就已認定自己會不會喜歡嗎?頂尖的TED講者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通過信任的三個層次?我們的程式工程師分析數百小時的TED演說,找尋觀看次數最少與最多的影片之間有何差異。我們計算手勢,並衡量語調變化、微笑及肢體動作,發現其實有固定模式。第一印象的力量不在於我們說了什麼話,而是我們怎麼說那些話。最受歡迎的TED講者在提出重大觀念前,就先提升了與聽眾之間的關係。(本文摘自/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方智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