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鬧

腸絞痛新生兒不明原因哭鬧的元兇!

腸絞痛新生兒不明原因哭鬧的元兇!#哭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裡寶寶經常反覆哭鬧?是渴了?餓了?還是尿布濕了?三個月前的新生兒,在排除可能的特定原因後,仍約有 10~30%會出 現特定時間聲嘶力竭、哭鬧不停的現象,新手爸媽常為此問題苦惱不 已,殊不知這是因為腸絞痛所造的現象。 腸絞痛並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也不一定跟腸胃道的問題有關,發生 的原因目前並不十分清楚,但是可以由下列的方式進行診斷。 Wessel 氏準則是目前最常被臨床應用的診斷標準,包括 1. 一天哭鬧超過三個小時2. 一個星期有哭鬧超過三天(每天三個小時以上)3. 持續超過三個星期 由於新生兒哭鬧的原因多且複雜,因此必須經過醫師的鑑別診斷才能 進行確診為腸絞痛。雖然腸絞痛的現象會隨著新生兒的成長而逐漸緩 解,但是一般的父母大多無法忍受必須在三個星期後才能確診並進行 處置,因此醫師們大多在新生兒一星期內出現三次哭鬧超過三個小時 的狀況下會進行相關的治療來緩解症狀。  處置模式1. 安撫、按摩、溫敷等支持性療法可以縮短嬰兒哭鬧的時間。 2. 以母乳餵食可以減少可能的過敏或刺激因子,餵哺母乳的期間應避 免刺激性的食物。3. 無法餵哺母乳可以選擇水解配方奶粉,減少誘發過敏的物質。4. 脹氣可能是腸絞痛的原因之一,消脹氣的藥物也是常見的處置。5. 抗胃腸痙攣的藥物對於嚴重的腸絞痛可以有效改善症狀,但是需要 注意可能的副作用。6. 益生菌株 BB-12 在臨床的觀察可以縮短腸絞痛嬰兒一半哭鬧的時 間,改善哭鬧有效比例可以高達八成以上。  腸絞痛可以藉由數種處置的方式來提升治療的效果例如聯合安撫、 按摩、以及溫敷等物理性的處置,以及餵養母乳或是水解配方嬰兒奶 粉。純餵母乳常會有引起維他命 D 缺乏與佝僂症(rickets)的臨床報 告,為了維持嬰兒血清中維他命D 的濃度,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純母 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 400 IU 口服維他命D,也可以補充BB-12 益生菌株加上維他命 D 除了可以安全、快速的降低並減緩新生兒腸絞痛的哭鬧症狀,同時可以提供補充新生兒所需 的足量維他命D,降低父母的憂心與困擾,提升新生兒免疫調節及健康營養的完整補充。  (臺北榮總關渡醫院小兒專科 吳子聰教授)   

嬰兒哭鬧肚子發脹 竟因大腸包小腸

嬰兒哭鬧肚子發脹 竟因大腸包小腸#哭鬧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在門診或急診時,若見到父母抱著一陣陣哭鬧不安的嬰兒,小心此嬰兒的小腸可能被大腸包住,此刻要高度懷疑是否有腸套疊現象。若是加上肛診見到草莓果醬般大便,則需趕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來排除腸套疊疾病做適當處理,否則可能會面臨切除腸子有生命危險。活力十足食慾甚佳且剛滿周歲的小華,日前晚餐後開始出現一陣一陣哭鬧的情形,安撫後睡著,但過一陣子醒來又開始哭,間隔的時間越來越短,家人以為孩子沒有吃飽肚子餓,但是餵奶卻吐出來不想喝,且肚子漸漸開始發脹。至小兒科診所就診,發現小華的大便是暗紅色有如草莓果醬,懷疑是「腸套疊」,馬上轉診至大醫院安排超音波檢查,確診是小腸末端套入大腸,立即接受手術復位。小腸復位之後,所幸並無壞死,醫師於術中加做固定術減少復發機會。小華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腸套疊嚴重會造成小腸缺血壞死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外科林昊諭醫師表示,腸套疊俗稱大腸包小腸,即是小腸末端套入大腸造成腸阻塞,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小腸缺血壞死。腸套疊可能發生在大人或兒童身上,兒童的腸套疊好發在7個月到2歲之間,引起的原因尚未明確,大部分是沒有病灶導引點,如果是5歲以上兒童出現腸套疊,就要懷疑可能是腸道息肉、腫瘤、梅克爾憩室的所造成的病灶導引點。含組織滲液像果醬的血便 疑似腸套疊林昊諭醫師說明,兒童的腸套疊初期以間歇性腹痛表現,家長若無警覺,延遲就醫的話可能出現小腸缺血壞死的合併症,小兒科醫師若是看到含組織滲液像果醬一樣的血便就會強烈懷疑是此疾病,診斷工具以超音波為主,迅速而且方便。腸套疊的治療可以採灌腸復位或手術復位的方式臨床上一般會先採用顯影劑灌腸復位的方法,把小腸推回去,這種治療方式有8成的成功率,治療成功之後約有10%復發機率。如果腸套疊已經合併血便症狀或灌腸復位失敗,就應該採取手術治療,手術復位後需確認小腸有無壞死之情形,小腸局部如果有壞死則必須切除。以往手術治療之後約有3%復發機率,現在則加作固定手術以減少復發率。此外,年紀大的兒童如果發現病灶導引點存在時,宜直接採取手術探查的方式來治療。林昊諭醫師提醒,家長平時需注意小兒如果出現間歇性哭鬧不停,吐奶肚子脹的症狀時,請盡速就醫,避免延誤治療腸套疊。此外,中央健康保險署鼓勵醫院與鄰近的地區醫院、診所進行雙向轉診結盟合作,合作醫院間可以運用中央健康保險署建置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與「電子轉診平台」,查詢檢查、用藥與協助病人就醫轉診,所有照護資訊皆能獲得最佳的銜接,鼓勵有轉診需求的民眾,可以詢問您就醫的院所,多加利用。

嬰兒哭鬧別亂搖 恐造成腦傷、死亡

嬰兒哭鬧別亂搖 恐造成腦傷、死亡#哭鬧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兒虐事件層出不窮!6個月大的女童小真,半夜因無呼吸心跳被緊急送往急診,急救後仍回天乏術。檢查發現有硬腦膜下、雙側視網膜出血,經醫師問診,其父親坦承女嬰易哭鬧,搖晃後才會安靜下來,故經常在在女嬰哭鬧的時候予以大力搖晃。女嬰診斷為搖晃嬰兒症候群,急診醫師立即通報兒保小組作後續處置。搖晃嬰兒症候群 致死率可達25%林口兒童重症加護科夏紹軒醫師表示,一般民眾可能以為搖晃嬰兒症候群是一種意外事故,即使輕微的搖晃例如電動搖床就可能造成,但台灣兒科醫學會引用近年來世界上文獻與學術研究,已經認定搖晃嬰兒症候群是一種兒少虐待引起的病症,正常照顧嬰兒使用的安撫動作是不會導致的。國外資料顯示搖晃嬰兒症候群佔所有兒虐案件10%,死亡率可達25%。它是兒童頭部承受急遽加速與減速的巨大外力,造成的腦部損傷,可能沒有明顯外傷,其意義等同於外力型兒童神經傷害,有時也會有脊髓等其他部位傷害,所以2009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已經建議,以受虐性腦傷取代搖晃嬰兒症候群一詞,為最嚴重的兒虐形式之一。兒虐案件每天1例以上 逾8成在家中發生林口長庚醫院院從去年8月以來,通報了381個疑似因為遭受虐待或疏於看顧的個案,平均一天超過一例。其中因為父母或監護人的疏忽,而造成傷害的個案佔7成以上,更有7個個案因窒息而死亡。其次是身體虐待,佔14.7%,其中搖晃嬰兒症候群就有20例,更有2個個案因而死亡,其餘也因此留下嚴重神經後遺症,例如成為植物人、智障、身障等。85.8%的個案發生地點是在家中。受到身體虐待的個案受傷的部位常常是頭部及臉部,造成嚴重的傷害。在父母疏於看顧的情況下,嬰幼兒也常會因為意外燙傷、吞食異物、或跌落造成骨折,而這些傷害往往都是可以預防的。值得注意的是,不到2歲的嬰幼兒佔了總數的將近一半。據長庚醫院統計,大部分的加害者未明;已知的加害者裡最多的是父親,其次是母親以及家庭中的其他成員。這些孩童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最親密的人身邊,本應是最安全的,但卻也是大部分傷害的來源。

男童易哭鬧情緒反應大 竟是發展遲緩

男童易哭鬧情緒反應大 竟是發展遲緩#哭鬧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對發展遲緩的孩子來說,越早開始療育,效果越好。一名3歲男童小邦(化名),在嬰兒時期作息不規律,反應強烈,容易哭鬧,讓媽媽吃盡苦頭,好不容易小邦3歲了,卻還不會說話,父母親實在不知道孩子到底怎麼了,經由小兒科醫師的建議下,父母帶小邦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接受評估。 發展遲緩溝通困難  易出現情緒問題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兒發中心梁孫源主任表示,小邦經團隊評估後,發現語言跟認知上有發展遲緩現象,而且溝通上有挫折,在沒辦法被了解想法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情緒行為問題,醫療團隊建議小邦應該接受認知訓練、職能治療、情緒及社會互動訓練、語言治療等早期療育療程。 發展遲緩 6歲前療育關鍵期梁孫源主任指出,小孩子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在認知、動作、語言、社會適應行為或情緒發展等各領域都有可能出現遲緩的現象。0至6歲兒童發展遲緩盛行率約在6%~8%,而6歲以前是孩子早期療育的關鍵時期,在這時期及早介入,比6歲之後的療育有效許多。他也提到,每個父母都是自己孩子的專家,兒童發展醫療中心專業人員可以提供父母兒童發展的專業知識來協助父母,在父母跟專業人員的相互配合、共同合作下進行早期療育,可有效促進孩子的發展,達到減緩兒童的發展遲緩或減輕障礙狀況

為買玩具哭鬧 兒童理財觀送撲滿做起

為買玩具哭鬧 兒童理財觀送撲滿做起#哭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管不管!我就是要買玩具!」你的小孩也會賴在百貨公司地上,吵著要買玩具嗎?甚至有偷拿爸媽零錢的壞習慣?養兒育女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年紀較小,價值觀仍未建構完全的孩童,父母更要從小培養正確理財觀及消費行為,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表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孩子其實已經從媒體、同儕與身邊大人的言行舉止中,了解該怎麼使用金錢,與其讓孩子從其他管道學習,倒不如從小就建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給孩子零用錢也是一個大學問,從1~12歲都有不同的方法可參考,爸媽可從送給孩子第一個撲滿做起,張旭鎧表示,1~2歲半時,爸媽可將硬幣當成獎賞,創造孩子的成就感並認識金錢。2.5~4歲孩子漸有數字概念,教導重點要擺在「數數」和「儲蓄」,建議家長們定期給孩子1塊錢,帶著孩子一起計算,並投入撲滿裡,自然而然養成儲蓄的習慣。5~6歲時,讓孩子帶著自己的撲滿出門買東西!如果孩子發現錢不夠用時,自然就意會到錢要花在刀口上,並且可以做家事給零用錢的方式,讓他們知道要收穫得得先付出,並養成他們記帳的習慣,7~12歲時就要向孩子解釋什麼是「想要」、「需要」及「必要」,張旭鎧說,自己的做法一星期給孩子100元,並固定周日讓孩子分享這星期購買的東西、存到的金錢等等。張旭鎧說,很多家長對於如何給孩子零用錢很傷腦筋,只要孩子開始知道硬幣不能吃時,就可以開始給孩子零用錢,透過孩子不同時期的認知,給予不同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學到正確的金錢價值觀,學會支配金錢、控制欲望,如果到青少年叛逆期才開始教導金錢觀,效果將會大打折扣。想知道親子教養及培養孩子專注力的絕竅嗎?快來報名「張旭鎧:彈珠超人專注力夏令營」http://sun324.smartweb.tw/index.php?module=course&mn=1&f=register&id=18

一到洗澡時間 孩子就哭鬧不休?

一到洗澡時間 孩子就哭鬧不休?#哭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不要洗澡,我不要洗澡…對一些孩子來説,洗澡簡直就是一種受罪。想讓孩子不排斥洗澡,就先要讓孩子「喜歡」這件事情。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阿鎧老師)表示,孩子七個月大以前,因為肢體動作和表達能力皆還沒成熟,所以爸媽在幫孩子洗澡時通常會小心翼翼,備受呵護,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大部分都不排斥洗澡。但當孩子慢慢長大,從原本只要舒服的躺著洗澡,到學會坐著、站著,甚至到自己洗這段期間,洗澡漸漸不有趣了,變成一種儀式性行為,只是一項每天都要做的例行公事,很常見到的畫面是,當孩子玩得正開心時,突然被叫去洗澡,久而久之,孩子就漸漸不喜歡洗澡了。阿鎧老師說,他要大家試想:為什麼我們會對一件事情有執行的動力?最重要的是因素就是「樂趣」,也就是要先喜歡做,才能持續一直做,所以,想讓孩子不排斥洗澡,就先要讓孩子喜歡洗澡這件事情。比如家長在幫孩子洗澡時,可以讓孩子在水中玩遊戲,比如:可以發出聲音的可愛動物游泳玩具等,或者是讓孩子自己挑選今天想要用的毛巾、沐浴乳等用品,增加孩子對洗澡的期待,這樣一來,孩子才會覺得洗澡是一件快樂又有趣的事情。其實,洗澡除了幫或協助孩子清洗身體外,也是一個很好親子共處的時光,藉著爸媽的手在孩子身上輕柔的觸摸,或者分享彼此心中的點滴,阿鎧老師說,家長們應把握這段時光,讓孩子與你之間的身體及心靈更加親密,這樣一來,孩子洗澡的頭痛問題,就能變成溫馨的親子同樂時光喔!想知道更多有關親子教育的問題嗎?歡迎報名「阿鎧老師~彈珠超人專注力夏令營」 http://sun324.smartweb.tw/index.php?module=course&mn=1&f=register&id=18

讓孩子哭鬧不再得逞的方法!?

讓孩子哭鬧不再得逞的方法!?#哭鬧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孩子哭鬧只能保證,不管孩子要求什麼,都會被父母用一個堅定的「不行」來回絕。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博士在書中分享,這是一個教會孩子做出選擇的絕佳機會。父母要說的就是,要是孩子帶著尊重的態度說出自己的要求,比如,孩子想先看完電視節目再寫作業,父母本來可能會去考慮;但如果他哭鬧著說「要看電視」,就只會換來「不行」。換句話說,只要孩子想用哭鬧來影響父母,他們就不會得到任何好處。克勞德博士指出,只要孩子哭鬧,所有通往討論和努力找出其他解決辦法的道路就被關閉了。父母要用實際行動來讓孩子領會這個後果。然後,父母可以等事態平息後,父母和孩子都冷靜下來了,再選擇一個時間,告訴孩子當哭鬧發生時父母會做什麼。只要父母願意,父母隨時都可以這樣做。問問自己:父母有沒有召開家庭會議討論問題的習慣?父母能有一段安靜的時間,讓父母跟孩子單獨談話嗎?選擇一個沒有衝突的時間,和孩子好好談談,用尊重他的肯定語氣,父母可以這樣說:「當父母哼哼唧唧地跟我要東西時,我不會考慮父母的請求。」、「當父母抱怨時,我不會理父母的。」、「當父母又哭又鬧時,我們就會離開。」、「如果父母在車裡哭鬧,我會把車子靠到路邊停下來。」克勞德博士表示,現在就是父母言出必行的時候了。只需一兩次,就能證明哭鬧不管用,父母已經拒絕它了,它不再是全家的溝通方式。

孩子在家裡總是哭鬧,該怎麼辦?

孩子在家裡總是哭鬧,該怎麼辦?#哭鬧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若孩子在家裡哭鬧,父母該怎麼辦?對此情況,心理學家奧德麗‧瑞克博士於書中表示,最重要的回應方式,應設立並執行合理的後果。因此必須改變原有回應方式。如何用設立合理後果的方法來解決家裡哭鬧事件?要怎麼做才能讓回應奏效?首先,這時孩子應被忽略,不理睬他,不要跟他有對話,包括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也不要透露訊息。這些無聲的信號,與教訓孩子、大驚小怪一樣,孩子你越是生氣,他越是會哭鬧。等於提供一個表演的舞臺,容忍他們憑藉獲取關注和控制他人找到歸屬感,哭鬧會變得而難以糾正。大人正在教孩子的是,哭鬧不僅不能使他達到目的,而且不能激起大人的任何回應,他無法吸引大人的注意,或藉由惹惱大人來使其讓步,並證明自己的能力。當父母以這種方式來回應孩子時,孩子很快就會明白,把哭鬧當作手段的他是徹底失敗了。瑞克繼續指出,如果孩子對父母執行後果的反應很糟糕,會發生什麼事?假若孩子對自己或他人做出報復性或破壞性的事情,該怎麼辦?例如,孩子躲到大人的臥室,破壞了大人很珍貴的東西,該怎麼辦?還有更糟的,如果他把怒氣發洩到家中的寵物身上,對小狗又踢又打,不好好跟小狗玩,又該怎麼辦?瑞克慎重呼籲,如果看到孩子有類似舉動,當然要執行進一步的後果,父母要嚴肅地對待任何有暴力傾向或破壞性的行為。同時,如果有必要的話,你要主動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這是你的孩子所需要的。如果因為你的粗心,沒有覺察到孩子做出了比哭鬧更為嚴重的舉動,或者僅僅找藉口說「這只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階段」,你是在傷害你的孩子和整個家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