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

糖尿病患低血糖昏迷 當心造成腦部損傷

糖尿病患低血糖昏迷 當心造成腦部損傷#腦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0歲的許先生雖然罹患糖尿病已有三年,但他在這段期間規律服用降血糖藥物,從未間斷。不料,上周在上班開會時,他突然臉色發白、全身冒汗,並出現心悸、發抖等現象,同事緊急將他送醫,這才發現他出現的是低血糖症狀。「太」積極控制血糖  竟會造成低血糖阮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簡誌銘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常有多喝、多吃、多尿,以及血糖偏高的現象,唯有靠規律服用降血糖藥物來控制血糖。不過,積極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卻可能出現低血糖症狀,原因包括藥太強或藥過量、飲食不正常等,有些人則是因為自行的調整藥量,服用藥量不足而影響到血糖控制。低血糖症狀輕微的人常會出現頭暈、盜汗、心悸、發抖等症狀,嚴重會出現抽搐、昏迷、休克等,還可能導致中樞神經的受損、失去知覺,甚至恐誘發心臟病發作,及造成永久性腦病變。出現心悸、冒汗  先吃一些含糖食物因此,簡誌銘醫師表示,糖尿病者在出現包括顫抖、心悸、冒汗和飢餓感等症狀時,最好能測血糖,確定低血糖時可藉由吃或喝一些含糖食物如糖果、果汁或非低熱量的汽水。而要維持血糖在接近正常值的範圍,又要避免低血糖的血糖發生,只有靠經常自我測試、規律的飲食及運動計劃、學會辨認低血糖的症狀和遵從醫師指導,同時要注意自己的活動量及飲食上改變。

新生兒腦部缺氧 當心造成智能受損

新生兒腦部缺氧 當心造成智能受損#腦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醫療發展雖然逐漸進步中,但對於生產方面卻還是存在著許多未知的變數,其中,新生兒的周產期窒息為足月新生兒死亡常見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子癲前症、子宮內生長遲滯、臍帶繞頸或胎盤早期剝離都是新生兒周產期窒息的高危險群。新生兒器官缺氧 恐造成永久的傷害所謂的周產期窒息指的是在分娩期間,胎兒和母體之間氧氣交換不足或血流受阻,造成胎兒器官缺氧的變化,其中腦部因缺氧或缺血所造成的傷害,可能產生永久的神經學後遺症,稱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變。奇美醫院表示,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變的發生率占活產中的千分之一到二,死亡率占10~20%,而存活者中產生神經學上的後遺症可能占20~45%,包括癲癇、肢體功能障礙甚至腦性麻痺,視覺或聽力障礙或是智能受損。傳統治療恐致終身臥床、腦性麻痺在過去的治療中,主要是以支持性療法來維持嬰兒的呼吸道和血液灌流,矯正體內代謝酸堆積並控制抽搐和腦部水腫的情形,然而,有多數嚴重窒息的病嬰,雖然從鬼門關搶救回來,卻難逃變成終生臥床和腦性麻痺的困擾。對此,透過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低溫療法能夠降低腦部的代謝率,減少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自由基和炎性物質的產生,從而阻斷細胞死亡和凋零的一連串連鎖反應,且根據臨床實驗結果表示,低溫療法對於缺氧缺血性腦病變的新生兒有降低死亡率並改善神經學後遺症的嚴重程度,尤其在中度腦病變的新生兒上,效果更為顯著,幫助病患改善原本預後的困擾。

腦血管阻塞無症狀 冬天恐引爆中風

腦血管阻塞無症狀 冬天恐引爆中風#腦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天氣寒冷,連身體一向硬朗的前立委蔡同榮先生,都因為急性腦中風而住進醫院,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腦中風都沒有先兆,發生的又急又突然,如何能夠及早預防與準備,就必須從平日維護健康做起,除良好飲食習慣與運動外,定期的健康檢查發現心血管問題也是不可或缺。一名65歲的劉姓女病患,有漸進性的記憶力減退現象,到台中童綜合醫院高檢中心進行全身的健康檢查,經全功能磁振造影掃描檢查下,發現腦部已經有許多小血管阻塞,出現小中風狀況,目前已用藥治療。定期健檢 可避免中風纏身童綜合醫院健康檢查中心游人達醫師表示,冬天是好發心血管疾病的季節,腦中風可區分為阻塞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而小中風就是阻塞性腦中風的先兆,是指腦中的小血管出現阻塞缺血情況,病程比較久且緩慢,一開始無感覺,久了可能會造成失智或功能退化,許多年長的民眾已經有小中風情形而不自覺;另一種出血性腦中風則與動脈瘤破裂有關,尤其天冷時更容易因為血管劇烈收縮導致血管破裂而造成中風。游人達表示,心血管疾病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要遠罹心血管疾病的威脅,除了從生活飲食與習慣中做好預防,早期檢查發現與治療更顯重要;並且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腦中風的高危險群,在溫差大的季節更需要注意保暖與按時服用藥物。游人達呼籲,當突然出現嘴歪、眼斜、臉部表情不對稱、半邊身體麻痺、劇烈性頭痛、講話大舌頭、嘴角無法閉緊而流口水等情形時,就要及早至具有腦中風救護團隊的醫院治療,把握搶救腦中風黃金三小時,避免抱憾終身。

腦中炸彈 顱內動脈瘤破裂致死率七成!

腦中炸彈 顱內動脈瘤破裂致死率七成!#腦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知道什麼叫做顱內動脈瘤嗎?簡單來說,它其實就是一顆腦中的不定時炸彈,若顱內動脈瘤破裂,將會導致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很容易造成猝死,死亡率高達七成以上,而根據病理報告的推估,我國發生率大約落在百分之五,四十歲以上的人是高危險群。顱內動脈瘤 好發於四十歲以上人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主治醫師陳春忠說明,顱內動脈瘤破裂時,會導致自發性蜘蛛網膜下腔出血SAH,造成患者猝死,或喪失意識昏迷,威力形同炸彈在腦部引爆。顱內動脈瘤破裂好發於四十歲以上人口,根據病理報告推估,發生率約莫是百分之五,男女比例為二比三。多數人終其一生不會有任何症狀,然一旦破裂則非死即殘,是非常可畏的健康殺手。破裂後 即使被救回後遺症仍多它進一步解釋,顱內動脈瘤來自先天或長期高血壓形成,至今難下定論。患者起初會抱怨嚴重頭痛及頸部僵硬,繼而喪失意識、噁心嘔吐、局部神經學異常,也可能出現眼瞼下垂、複視。動脈瘤破裂後,一般以開刀或栓塞處理,盡快讓腦血流再度暢通。僥倖存活者往往要面對SAH難纏的併發症,包括再次出血、血管痙攣、水腦、癲癇、低血鈉等。而神經外科的技術日益精進,病發後的緊急處理越來越不是難題,然而中風後小至家庭大至社會付出的代價高昂,防治工作因而更顯重要。在及早緝捕腦部未爆彈的檢查中,腦部核磁共振是目前效率最高者,經過十五分鐘左右的掃瞄,就能抓出九成七以上的動脈瘤。陳春忠提醒,民眾若要確保健康,顱內動脈瘤高危險群,應定時做腦部的健康檢查,以防不幸發生。 

突然失憶誤為失智 66歲男腦部長巨大腫瘤

突然失憶誤為失智 66歲男腦部長巨大腫瘤#腦部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新北市一名66歲傅姓男子在過年前突然出現失憶的情況,行為舉止變得奇怪,因為沒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家人一開始懷疑是老人失智,觀察一星期後覺得不對勁,就醫檢查發現腦部顱底竟然有一個巨大腫瘤。起初,家人發現傅先生變得不愛講話,站在廚房發呆很久卻沒有煮菜、刷牙時會把洗面乳誤認為牙膏、答非所問、數學能力變差,甚至無意識的辦了許多手機門號。家人一開始懷疑是失智症,觀察一星期後覺得不對勁,於是帶到醫院急診。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國烽表示,由於患者屬於突然性的失憶,不像是罹患失智症,同時發現有顱內壓上升的異常反應,懷疑腦部有腫瘤,於是安排影像檢查。最後再經由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是一個大約9x6公分的罕見巨大顱底腫瘤,已經對額腦、顳腦與視神經甚至腦幹產生嚴重的壓迫,影響到記憶、語言等大腦功能,而且會有生命危險。黃國烽指出,對非顱底的腦瘤來說,造成暫時神經損傷的機會大約是2至3%,造成永久性損傷的機會則為1%,但是較大或位於顱底的腫瘤造成併發症的機率會大幅提高。黃國烽說,顱底腫瘤手術本身已經相當困難,這位病人更是因為腫瘤的形態呈現不規則形狀,很難與腦組織區分出來;而且腫瘤相當巨大,範圍涵蓋額腦、顳腦,甚至對視神經與腦幹產生嚴重的壓迫,腫瘤還包圍著支配大腦的最重要血管(內頸動脈),手術難度極高,一旦手術切除腫瘤過程中對內頸動脈造成傷害而嚴重出血,可能導致病人立即死亡。黃國烽表示,傅姓男子的腫瘤為非典型之硬腦膜瘤,復發率較高,在腫瘤全切除手術為原則之下,手術後仍需接受放射線治療以減少復發並定期回門診追蹤。

腦外傷後最初三個月 針灸治療黃金期

腦外傷後最初三個月 針灸治療黃金期#腦部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出門在外務必要小心安全!根據衛生署統計,近年來,事故傷害皆為台灣十大死因的第六位,其中「創傷性腦損傷」更佔所有外傷的12.5%,並導致55%的病人死亡。「創傷性腦損傷」是指頭部在外力嚴重撞擊下,造成顱骨骨折、腦挫裂傷或顱內血腫,繼而發生腦缺血、腦缺氧等腦部組織損害的病理變化,大多是由於運動中的頭部急速停止,導致腦部組織承受剪力作用、腦脊髓液的衝擊或腦部組織碰撞顱骨內表面粗糙的骨質結構等損傷,嚴重者可造成永久性殘疾,甚至長期昏迷或死亡。針對「創傷性腦損傷」的病情改善,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唐偉誠表示,除了中藥可輔助治療外,針灸治療亦是廣為民眾接受的治療方式。就中醫學理上而言,針灸治療具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與調和陰陽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則證實針灸治療能啟動腦幹-網狀系統的功能,提高神經細胞的興奮性,讓處於抑制狀態的腦細胞重新甦醒,並可緩解腦部血管痙攣,改善損傷部位的血流量及氧合血紅蛋白飽和度,促進側支循環的有效建立,從而減輕腦水腫和避免顱內壓升高,此外,針灸可加強西藥降顱內壓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自由基的產生及其連鎖反應的發生。由於腦部缺血是最主要影響腦外傷預後的因素,因此改善腦部血流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前三個月內腦部功能恢復的速度最快,早期針灸治療可加速腦部建立側支循環,促進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細胞的重組或代償,充分發揮腦的可塑性,但要抓住適當的時機,在生命徵象尚未穩定時介入治療,須謹慎選取施針的穴位數目及行針手法,過遲介入則易錯過針灸治療的黃金期,影響腦部功能恢復的成效。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唐偉誠提醒,頭顱部位手術術後至拆線期間,盡量避免於頭部的穴位施針,以減少發生感染的機會。且腦外傷病人會長期服用暢通腦部血液循環的藥物,因此,不僅服用中藥的時間需與西藥間隔至少一至二小時,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藥時,也需注意藥物種類及劑量,避免因為中西藥交互作用而對人體造成二次傷害。

頭腦長炸彈?心血管疾病患者當心引爆!

頭腦長炸彈?心血管疾病患者當心引爆!#腦部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日前,一名頭痛愈裂的病患許先生,被緊急送往雙和醫院急診室,經診斷竟發現,腦部出現一顆宛如炸彈的基底動脈瘤,直徑還達1.4公分,令醫師們錯愕;而基底動脈瘤,透過外科手術也很難處理,動刀與不動刀危險性都很高;所幸雙和醫院副院長暨影像醫學部主任陳啟仁醫師利用白金線圈輔以腦血管支架,將基底動脈瘤成功栓塞,解除危機。陳啟仁醫師解釋,腦動脈瘤不是腫瘤,而是因為腦動脈管壁缺損,血管管壁向外膨出所造成,若是破裂或蜘蛛膜下腔出血,嚴重時會造成死亡。而動脈瘤破裂時,通常會有突發性劇烈疼痛、嘔吐、頸部僵硬,甚至意識昏迷,根據病患描述,動脈瘤破裂時,如同炸彈在腦子爆炸一樣。陳啟仁說,顱內動脈瘤手術屬於外科的重大手術,只有資深醫師才敢動手。若是動脈瘤發生在基底動脈,更是困難重重;若是不幸,動脈瘤發在基底動脈的頂端,只有國際級的大師才有零星的個案報告。若動脈瘤為椎體基底動脈系統時,因風險性較高,必須即時處理,目前臨床處理的方式為白金線圈栓塞處理。最後他提醒,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是常抽菸、喝酒及有多發性腎臟疾病遺傳因素者,屬於腦動脈瘤的高危險群。而大部分的腦動脈瘤患者早期沒有症狀,少部分患者因為腦血管攝影或健診意外發現,目前治療方式有栓塞及外科手術夾除,栓塞治療後有復發的機率,宜持續追蹤。

晚發型恐慌症 與腦部結構缺損有關

晚發型恐慌症 與腦部結構缺損有關#腦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恐慌症是一種焦慮疾病,第一次恐慌症通常發生於20多歲的年輕人,症狀包括胸悶、胸口痛、心跳快、手腳冰冷、手腳麻、血壓升高等。而年紀較大的「晚發型恐慌症」患者發病時,容易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檢查不出病因,造成患者和家屬的困擾。臺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研究發現,晚發型恐慌症與腦部結構的缺損有關,只要用對藥物就可改善這些不舒服的症狀。恐慌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壓力大所導致的疾病,或被誤診為「過度換氣症候群」或心臟方面的疾病,病人發作時往往會掛急診看病,使用鎮定劑來控制恐慌病情,一旦停止使用鎮定劑就會復發。有的病人會有特定的發作場合,例如在隧道裡面開車或者是工作場合等等,有的病人則是不定時不定點發作。第一次恐慌症通常發生於20多歲的年輕人,而年紀較大的「晚發型恐慌症」患者發病時,容易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檢查不出病因。臺北慈院身心醫學科賴建翰醫師表示,臨床上選取30位從未用過藥物治療且40歲以後才首次發生恐慌症的患者作為實驗組,另外21位正常人作為對照組,安排所有人接受核磁共振(MRI)的腦結構成像檢查。經過一年的研究發現,實驗組在左眼下前額皮層、左下額葉皮層、左顳上迴、右島迴和正常對照組比較起來,灰質體積較少,這些額顳島迴灰質缺損可能代表這類患者腦部病理生理結構上的異常,而這些異常也和臨床症狀嚴重度有關,灰質缺損越多,症狀表現越明顯。此外,年長的恐慌症患者發病時,容易和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例如心肌梗塞、氣喘、中風、偏頭痛及腸胃炎等,以致許多患者花很多時間進行內外科的檢查,但是經常檢查不出病因,嚴重困擾這群恐慌症患者。這項研究結果可以協助這些患者找到病因,在檢查不出原因時,可以向精神科門診尋求協助,安排腦部檢查,同時讓患者和家屬瞭解這個疾病的特徵,只要用對了藥物,就可改善這些不舒服的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