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腿是「O型腿」還是「X型腿」?孩子的腿型是否正常是家長關心的事,醫師指出,兒童成長過程中,腿型的變化如同鐘擺效應,出現變化是正常的成長過程。如果有O型或是X型腿變形,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則會呈現折線而非直線,而輕微的O型腿或X型腿通常不需要治療。
孩子的腿是「O型腿」還是「X型腿」?孩子的腿型是否正常是家長關心的事,醫師指出,兒童成長過程中,腿型的變化如同鐘擺效應,出現變化是正常的成長過程。如果有O型或是X型腿變形,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則會呈現折線而非直線,而輕微的O型腿或X型腿通常不需要治療。
一名28歲健身教練在國中一次跳遠意外摔傷膝蓋後,便開始出現關節問題,儘管踏上健身教練職涯,但由於長期疼痛加上沒有適當就醫,導致年紀輕輕就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甚至發展到最嚴重的第四期、膝關節變形為O型腿。在醫師建議下以PRF(Platelet Rich Fibrin,富含血小板纖維蛋白)治療,不僅疼痛明顯緩解,關節腔狹窄的問題在沒有開刀的情況下也獲得改善。 健立診所蔡曜同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雖然多見於老年人,然而,年輕患者也可能因受傷或不當使用關節而提早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成因包括隨年齡增長的關節軟骨磨損、不良運動習慣及舊傷都有影響。無論是過度爬山、盤腿坐姿,膝蓋反覆彎曲的錯誤姿勢,長期下來都會加速軟骨退化,曾有骨折或韌帶損傷病史的患者,發病速度可能更快。 太嚴重甚至變形為O型腿,導致軟骨磨損更嚴重 蔡曜同醫師說明,退化性關節炎主要症狀表現為關節疼痛,尤其在活動時疼痛更會加劇,休息後還是會有僵硬感,而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的膝蓋可能出現內彎變形導致O型腿,若又再不當使用關節內側的力量,更會加重軟骨的磨損。 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傳統主要以保守療法為主,包括使用藥物及注射玻尿酸加強關節潤滑度等,也會建議患者減少久站、久坐,避免劇烈運動,並配合消炎藥物緩解疼痛與發炎。然而,這些治療手段僅能緩解症狀,都無法讓軟骨再生。 蔡曜同醫師提到,與傳統治療相比,PRF治療提供了更有效的解決方案。PRF是利用患者自體血液,經由離心技術萃取高濃度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再將其注射至關節內,不僅含有促進細胞修復的生長因子,纖維蛋白作用更像「鷹架」能活化血小板,使修復過程更加持久。與PLT相比最大特點是含有纖維蛋白,更能釋放生長因子來修復軟骨,發揮更長效果。 PRF具備纖維蛋白,未來其他關節也能有望運用 PRF治療過程約需要30~60分鐘,包括抽血、離心分離及注射,通常一個完整療程需進行3~6次,間隔2週~1個月施作一次,患者通常在數次療程後可感受到疼痛明顯緩解,X光檢查也能看出關節形態的改善;對於中輕度患者,PRF效果更為顯著,而晚期患者則能延緩人工關節置換的時間,讓患者保留更多自然膝關節的功能。 以這名健身教練的個案來說,由於年紀較輕不想考慮置換人工關節,經過PRF做了6次療程後,從原本幾乎是跛行就醫,疼痛度大幅改善降至1~2分,也能重新回到工作崗位,軟骨損傷也有明顯改善,但以現階段來說是最適合的選擇。 蔡曜同醫師說明,PRF是採用患者自體血液,因此安全性較高,雖然注射時可能出現短暫的腫脹或不適,但經局部麻醉後一般患者都可接受,他也特別提醒,一定要在合格的無菌環境進行並由專業醫師操作以避免感染問題。目前使用PRF療程對象沒有太多限制,除非是有血友病或血小板功能異常、患有感染性關節炎或局部開放性傷口等對象,以及血液相關癌症患者,就不建議採用此療法。 蔡曜同醫師認為,隨著再生醫學持續進步,PRF在退化性關節炎治療領域展現了巨大潛力,也更傾向於保留患者自然膝關節的完整性。值得期待的是,PRF的應用範圍已從膝關節擴展至肩關節、肘關節及踝關節等,甚至在慢性疼痛與肌腱損傷的治療中也能有效運用,相信未來PRF在更多關節疾病的治療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瞭解更多:https://www.regentaiwan.com/service/orthopedic/Osteoarthritis
小孩為什麼會有O型腿、X型腿?骨科醫師揭密孩子「成長過程中腿型變化」小知識,指出幼兒腿型在發育成長過程中,會經歷3個階段,並表示幼兒腿型「從O型變X型,到微X型」是很正常的過程。他也解釋,嬰幼兒的腿型之所以會呈現O型,是為了節省在媽媽子宮裡的身體空間,其實是一聰明之舉。
寶寶1歲剛學會站起來、甚至自己走路,父母固然開心,但卻發現小孩走路姿勢怎麼怪怪的?父母常擔心幼兒足部問題,例如:走路內外八正常嗎?扁平足該怎麼辦?O型腿X型腿怎麼分別?哪些須就醫不能輕忽?以下一次解答!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7歲陳媽媽「膝外翻」(X型腿)情況嚴重,日常生活及走路皆十分不便,膝外翻造成的膝蓋磨損更讓她疼痛不已,日前進行「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良好,出院返家後兩周就能自行騎車出門活動。退化性關節炎分X型腿、O型腿2018年台灣高齡人口(65歲以上)已超過14%,已步入高齡社會之林。國發會推估計算,2026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比例超過20%),隨著國人年紀增長,身體各部位亦逐漸磨損,尤其是負載全身重量之雙膝更顯重要,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顯示,每年都有近2萬人施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且逐漸上升中,國人常見退化性關節炎以「膝內翻」(O型腿)為主,約占85至90%。安南醫院骨科醫師許惟傑指出,一般人雙腳站立時的膝蓋角度約5~7度,如大於10度則為膝外翻,又依據角度大小分輕度(小於10度)、中度(10到20度)及重度(超過20度)的膝外翻,陳媽媽為35度左右,屬於嚴重膝外翻,手術置換人工關節難度大增。嚴重的膝外翻可選擇第二代人工膝關節即「髁骨限制性人工膝關節」,可增加術後穩定度,但第二代人工膝關節後續併發症機率較第一代高,活動度也不如第一代理想,所以必須謹慎評估,最後陳媽媽使用第一代人工膝關節置換,以降低後續併發症機率,活動度也會比較好。膝外翻易造成膝外側軟組織攣縮許惟傑醫師強調,因外翻角度過大,術中須不斷評估遠端股骨和近端脛骨關節的截除角度、植入物軌跡與外轉角度,憑技術與經驗判斷人工關節墊片厚度、置放位置,依照關節部位承受壓力進行微調。長期膝外翻容易造成膝外側軟組織攣縮,並伴隨不同程度上膝關節內側軟組織結構鬆弛,因此術後尚需配合復健來增強膝蓋力量,增加行走穩定度。許惟傑醫師表示,全人工膝關節經過十幾年來發展至今,無論設計上及醫材材質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如無發生併發症,如皮膚壞死、傷口感染或股骨踝上骨折,通常關節置換後平均可維持15年左右壽命,有效緩解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3歲的李爺爺身體硬朗,每天花費多達8至9小時打理農務,然而雙膝內側軟骨長期磨損,雙腳O型腿嚴重到腿中間幾乎可放入一顆籃球,使李爺爺行走不便、疼痛難耐。醫師評估雙腳膝蓋變形程度超過45度,診斷為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進行兩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李爺爺恢復良好、正常行走,且大幅改善疼痛問題。關節退化程度嚴重者 僅置換單側人工膝關節預後不理想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目前主要為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有一般傳統手術及微創手術,一般建議患者施行成功率最高、風險較低的單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時間約1小時,術中出血量小於50C.C,相對其他手術安全。單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能順利解決關節磨損造成的疼痛、關節變形難以施力問題。但部分患者因關節退化程度嚴重、分期開刀預後較不理想,而不得不改採風險較高的兩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搭配運用助行器、訓練器復健容志雄醫師說明,雙膝關節置換術雖然手術時間、出血量及風險都較單側手術大幅增加,也有許多醫師顧慮其手術風險,而不敢輕易施行。但其實只要術前謹慎評估,降低手術風險並與病患詳細說明與溝通,更能有效解決患者病痛。手術後患者配合醫療團隊及復健團隊規劃的復健療程,運用助行器、專用膝關節訓練機器幫助矯正姿勢及訓練肌肉力量,術後1週就能康復出院。醫師及物理治療師也會在出院前,教導病患及家屬術後的恢復運動及肌肉施力方式,大多病患完成復健療程出院後,就能順利回歸正常生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5歲的曾姓婦人雙膝罹患嚴重退化性關節炎,膝蓋時常疼痛、行走困難,由於不想置換人工關節,醫師建議她接受注射複合療法,沒想到經過一個多月後,膝蓋不用開刀症狀也變得和緩,再治療2個多月後發現,膝蓋退化更明顯改善,行走能力改善許多。雙膝關節磨損變形、空隙狹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洪豐建指出,這名婦人到院檢查時雙膝關節硬骨已經磨損變形、硬骨明顯變白、雙膝關節空隙狹窄,尤其是內側,已呈現O型退,還已有明顯骨刺,種種現象顯示其膝關節退化已達第四級。因為婦人不想開刀置換人工關節,醫師因此建議她接受PRP組織修復生長因子注射及增生注射複合療法。婦人在接受此複合療法一個多月後,膝蓋明顯感覺不痛了,後續治療兩個多月後,追蹤發現,關節的空隙變寬,硬骨變白處亦有減少,顯示其退化程度已明顯改善為第二級。刺激細胞活性促進組織修復洪豐建醫師表示,PRP組織修復生長因子注射療法是藉由抽取自體少量血液,經萃取得到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因具有刺激細胞增生的活性,因此可加速促進修復組織,並增生膠原蛋白與玻尿酸。而增生注射療法的主要成份為高濃度葡萄糖及維生素B12,可刺激肌腱、韌帶、關節等軟骨軟組織重新修復,以緩解疼痛及增強軟組織強度。洪豐建醫師也提醒,生長因子會功能衰退,所以約半年後需補充注射。當中並可視病人的輕重度搭配增生注射,來維持效用。平時並應攝取足夠營養、充足睡眠,宜持續配合復健治療、姿勢矯正、拉筋伸展運動、肌力訓練等,修復效果會更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即使沒有膝蓋痛的症狀,但有O型腿的人仍不在少數,「從小就是O型腿」的人也並不少見。但這不表示就可以忽視O型腿的問題。O型腿會引發身體負重失衡,特別是膝蓋內側的軟骨容易磨損,就會提高退化性膝關節炎發生的機率,再加上年齡增長的因素,膝蓋內側的股內側肌開始衰弱,便構成了膝蓋疼痛的條件。因此,應盡早進行「毛巾綁膝體操」,排除這些負面因素。毛巾綁膝體操 起床後就寢前各做2至3次進行方法如下。首先準備一條毛巾或手帕,坐在椅子上,兩膝之下的部分併攏貼近後,用毛巾綁住固定,將雙手慢慢插入兩膝之間,手臂伸直插入直到手腕貼著膝蓋,維持此狀態的手臂稍稍施力,將大腿往外側輕推。請在起床後和就寢前,各做2至3次。小腿由外往內施力 大腿由內往外施力進行時,兩腿的小腿部分盡可能要保持緊貼,大腿往外擴張。小腿的部分是由外往內施力,大腿部分就會是由內往外施力。也就是說,對腿部施予造成O型腿相反方向的力量,就能預期腿部變直的效果。此外,不只O型腿,對於改善和預防膝蓋疼痛也有很大的功效。(本文摘自/1顆網球按摩!:遠離肩頸、腰腿、膝蓋痠痛/高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