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習慣

預防H7N9病毒 民眾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預防H7N9病毒 民眾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衛生習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國大陸持續公佈人類感染H7N9流感病毒病例,病例臨床表現多為早期出現發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狀,而後發展為嚴重肺炎和呼吸困難等嚴重病徵。依現有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是否有人傳人的可能性仍待觀察,具體感染來源仍不清楚。H7N9流感感染後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及咳嗽等,部分患者伴有腹瀉、嘔吐等症狀。H7N9流感目前個案均顯示併發嚴重併發症。至於H7N9流感主要傳播方式,因禽流感病毒會存在於受感染禽鳥的呼吸道飛沫顆粒及排泄物中,人類主要是透過吸入及接觸禽流感病毒顆粒或受污染的物體與環境等途徑而感染。H7N9流感病毒之傳染途徑目前仍在調查中。疾管局呼籲,近期欲赴中國大陸的民眾,請提高警覺並避免接觸禽鳥類,尤其切勿撿拾禽鳥屍體;食用雞、鴨、鵝(含蛋類)需注意完全熟食。返國時如出現發燒或類似流感症狀,應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之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上述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告訴醫師旅遊史,俾便醫師提供適切之醫療服務。民眾也應做好個人衛生習慣,維持手部清潔(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後更應立即洗手,不要用手直接碰觸眼睛、鼻子和嘴巴、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有呼吸道症狀時戴口罩,當口罩沾到口鼻分泌物時立即更換、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有呼吸道症狀,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適當距離。

腸病毒流行期 勤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腸病毒流行期 勤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衛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近來天氣漸趨溫暖,學校也開學了,腸病毒即將進入流行期,為避免嬰幼兒感染腸病毒引發嚴重併發症,衛生局呼籲加強校園宣導落實勤洗手,並特別提醒民眾,家中有嬰幼兒(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家長,須注意自身及其他較大孩童的衛生,尤其自外面回家時,在摟抱、親吻或餵食幼兒前,務必更衣洗手,如非必要,也請儘量避免攜帶嬰幼童出入公共場所,以減少嬰幼童感染腸病毒的機會。依據疾管局歷年監視資料顯示,目前雖不是腸病毒主要流行季,但是台灣氣候濕熱,適合腸病毒繁殖,故全年都有感染機會,且腸病毒71型仍在社區活動,感染導致重症的風險仍未完全消除,民眾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處所,最容易傳播,該局特別提醒家中有5歲以下幼兒之家長及教托育機構,務必隨時注意個人及幼童衛生習慣,時時正確洗手,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若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除依醫師指示治療外,最好讓病童在家休息至少一星期,或直至無發燒現象,儘量不要參加任何活動,以避免傳染他人,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例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健身房藏「髒」 小心健身不成反生病

健身房藏「髒」 小心健身不成反生病#衛生習慣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編譯)去健身房可能不是像你想像中的那麼有益健康,根據一項新的調查發現,有些健身愛好者的衛生習慣差,也會導致生病。調查結果表示,一般民眾在健身房裡看見的不衛生條件就是,健身設備上頭都是大家運動過後的汗水。而幾乎有一半的民眾承認,在健身房裡,他們會使用不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東西,包括毛巾、沐浴用品、甚至是礦泉水瓶。學者就警告,這些行為可能會讓其他健身者罹患感冒、流感,以及像是運動員的足部真菌感染。健康與健身的專家莎拉‧馬什就指出,雖然我們不常生病,但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會導致疾病的細菌,這些細菌很容易透過沒洗手的雙手,傳播給間接接觸或是直接接觸的對象。氣溫驟降,流感季節的到來,還有更多的細菌在我們的免疫系統裡。而不擦拭健身器材,會幫助細菌傳播,這些細菌可引起嘔吐、腹瀉,還有呼吸道感染。根據這項兩千人的調查報告中,發現百分之二十二的民眾,衛生條件太差,或是在更衣室裡過度裸露。還有百分之十八的健身者承認,在罹患感冒、咳嗽的時候還是會去健身房運動,更有超過三分之一民眾,運動的時候沒有使用除臭劑或是沒有穿上襪子,百分之十六承認不會洗運動衣物。

暑假傳腸病毒 幼童仍須注意衛生習慣

暑假傳腸病毒 幼童仍須注意衛生習慣#衛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疾病管制局公布新增8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北中南部均發生,疾管局指出,最容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目前仍為社區的主要流行病毒株,重症風險並未降低。呼籲民眾保持警覺,落實良好衛生習慣,正確勤洗手,注意重症前兆,如有病徵請儘速就醫。新增的腸病毒重症有3例為居住於北部的1歲3個月、1歲7個月男童、12歲女童,3例為居住於中部1歲9個月男童、3歲3個月、3歲5個月女童,另2例為居住於南部的8個月、4歲4個月男童,其中7例個案已康復出院,北部的1歲3個月男童仍住院治療中。本年截至7/30止,累計共有117例重症個案,其中114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所致,並造成1例死亡。依據該局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連續5週下降,並已低於流行閾,雖脫離疫情高峰,但民眾及嬰幼兒照顧者,無論大人或小孩仍會感染腸病毒,且許多感染者的症狀不典型,甚至無症狀,不易警覺及預防,因此無論在家中或公共場所,都要落實個人良好衛生習慣,做好自我保護。自身或嬰幼兒如有身體不適之徵兆,應儘速就醫,並與其他嬰幼兒適度區隔,以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且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教托育機構及人口密集場所最容易傳播,家長應避免攜帶嬰幼兒至人潮擁擠之公共場所,並避免嬰幼兒與腸病毒病人接觸。疾管局再次提醒民眾,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防範寵物傳染病 注意個人衛生習慣

防範寵物傳染病 注意個人衛生習慣#衛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依據疾病管制局疫情通報資料,今年截至6月15日基隆市貓抓病確定病例數為2例,高於前2年同期(2010及2011年同期貓抓病確定病例為0例),基隆市衛生局局長許明倫提醒大家,貓抓病的預防措施包括維持乾淨飼養環境,儘量減少接觸貓,防止被貓抓咬及舔舐,寵物飼養環境之蚤類控制等。如被貓抓咬傷,應迅速清創消毒並即就醫。許明倫局長表示貓抓病是一種亞急性疾病,通常為自癒性的細菌性疾病,致病原為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該菌會藉由貓蚤傳播給貓類動物,人類經由被貓抓傷或咬傷而感染,但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傳播,開業獸醫師楊孝柏指出,要特別小心剛出生的小貓,除了更容易存有病原外,剛出生的小貓,爪子很尖,而且小貓不太容易會控制爪子的力道,容易張開爪子,誤傷人,導致貓抓熱病症。許明倫局長說,通常患者在遭受到貓爪子抓過或舔或咬傷處出現紅色丘疹病灶,二週內將會侵患淋巴結節,可能造成膿庖。部份個案可能發生肉芽腫性結膜炎及神經併發症如腦部病變及眼神經炎。免疫系統較差的病人,特別是HIV感染者,已證實可發生菌血症、紫斑狀肝及血管瘤症等症狀。最後楊孝柏獸醫師提醒民眾不需過於害怕,因為我們正常人身上的免疫力可以抵抗這些病菌,且貓狗與人類間發生疾病傳染的機率非常低,只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與衛生,有任何不適及早就醫,都不會有什麼問題,民眾不必驚慌。

菲律賓爆傷寒疫情 提醒民眾注意衛生

菲律賓爆傷寒疫情 提醒民眾注意衛生#衛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菲律賓宿霧爆發傷寒疫情,該地區供水管路疑似因今年2月遭地震損壞,導致水質遭受污染。依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傳染病統計資料顯示,101年截至4月25日止,全國已有8起本土及境外移入之傷寒病例。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表示傷寒屬於腸道傳染病,在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特別容易引發流行。民眾應隨時留意飲食衛生、養成肥皂勤洗手的習慣以避免遭受感染。根據疾管局資料顯示,國內目前之傷寒病例多由國外輸入,但每年仍有本土散發性病例發生;而國人出國旅遊常見感染地區分別為印尼、菲律賓、緬甸等,因此需前往熱帶、亞熱帶或傷寒流行國家旅行之民眾,應特別注意飲食衛生,以免帶病返國。傷寒主要的傳染途徑為生食或食用未煮熟且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用水,或者帶菌者在處理食物時,也可能經由手而污染到食物。傷寒潛伏期約一至三週,常見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咳嗽,成年人較常出現便秘,淋巴組織病變。許明倫局長提醒民眾,進食之食物一定要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不吃生冷食物,飲用水也必須煮沸或使用瓶裝之礦泉水;此外,應隨時保持個人良好衛生習慣,上完廁所後及飲食前一定要以肥皂或洗手劑徹底洗手,才能有效預防腸道傳染病。民眾如有必要到疫區旅遊、經商或與傷寒帶菌者有親密接觸,可向醫院醫師諮詢接種疫苗需求。

兒童感染蟯蟲 與父母教育程度有關

兒童感染蟯蟲 與父母教育程度有關#衛生習慣

臺北市學齡前兒童蟯蟲感染陽性率,從2008年的0.62%大幅下降至2011年的0.12%,下降幅度達80.65%,與全國最新研究調查結果比較,顯示臺北市是全國蟯蟲感染陽性率最低的城市。北市衛生局表示本項研究委託臺灣寄生蟲學會辦理,針對北市254所之公、私立幼托機構及12所早期療育機構共13,871名及機構內供餐廚工221名,共計14,092人,使用蟯蟲膠紙肛門貼片進行檢驗,檢驗結果為陽性之個案及其家人,衛生局皆予免費治療與複檢。蟯蟲感染是世界性常見寄生蟲疾病,在人口密集的地區傳播更為容易,衛生局的研究調查顯示,父母親的職業別並不是造成蟯蟲感染的因素,但是與父母親教育程度則有關聯性,顯示雙親在家庭教育及幼兒照護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另學童個人的衛生及飲食習慣,便後洗手頻率高者,較不易經糞口途徑感染蟯蟲。蟯蟲感染係經由糞口傳染,嚴重的蟯蟲感染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食慾不振、失眠、體重減輕、過動、遺尿、情緒不穩、磨牙、腹痛、噁心及嘔吐等症狀。衛生局提醒應教育小朋友吃東西前要洗手、避免在不乾淨的地上遊玩,以及不把手放在口中 (如咬手指、咬指甲等);如有小朋友感染,全家人應一起治療。

洗手有方法 小動作大保健

洗手有方法 小動作大保健#衛生習慣

提醒大家幾個洗手的重要時機,進出醫院前後〈尤其是加護病房探病前後〉,外出返家後,吃東西前後、抱小嬰兒前、上廁所後等等,請大家一定要記得,時時勤洗手,病菌遠離我。然而洗手也是有方法的喔!該如何達到有效且正確的洗手保健呢?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門診護理長 - 龐家麗要告訴大家,要遵循「濕、搓、沖、捧、擦」的洗手五步驟。【濕】在水龍頭下把兩手淋濕,記住要全部淋濕,可不是只淋一根小指頭。 【搓】擦上肥皂手心手背搓揉起泡約二十秒 → 兩手掌心互相磨擦 → 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特別要注意清潔戴戒指處)→ 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 作拉手姿勢以磨擦手指尖。 【沖】用清水將雙手洗淨。 【捧】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再關閉水龍頭。 【擦】用乾淨毛巾或擦手紙巾將手擦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