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治療

孩子發音不標準,勿以為是「大」舌頭

孩子發音不標準,勿以為是「大」舌頭#語言治療

六歲的小松(化名),笑臉迎人、大方自在,隨時都想要耍寶,臉上總閃過慧詰的表情,是個活潑開朗的乖孩子,完全不會病懨懨。嚴格說起來,他得的不是那種吃了藥就會好的「病」,他是因為說話不清楚、也就是俗稱的「大舌頭」,才來就診的。他的舌頭正常的很,一點都不大,只是不夠靈活。 舉幾個他容易說錯的例子,例如:「卡通」說成「卡空」、「我的筆」說成「我個筆」。他也是個幸福的孩子,因為有三個不需支薪的專屬私人翻譯──爸爸、媽媽、姐姐。當別人聽不懂小松說的話時,他們會即時幫他翻譯給別人聽。他們一方面滿心希望小松長大後就可以「優退」他們,但一方面又擔心不知何時小松的說話問題才會改善,只好找上了語言治療師來幫助小松。台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 卓詩于 語言治療師表示,像小松這樣因為說話語音不清楚,造成溝通上的障礙,我們稱為構音(音韻)異常。一般的孩子在學說話時,單母音最早學會,兩歲左右就可以說出;雙母音及聲隨母音分別到四至六歲才較穩定。子音的發展較複雜且費時較久。一個以中文語音為研究材料的結果顯示,孩子在三歲時可以發出ㄅㄇㄉㄋㄍㄐ等音,四歲已可發出ㄆㄊㄎㄐㄑ,到了五歲可發出ㄈㄒㄗㄘ。到了六歲大致可發出所有的語音,只是有些孩子的捲舌音(ㄓㄔㄕㄖ)可能要到快七歲時才會較穩定。構音(音韻)異常發生的原因眾說紛紜,卓詩于 語言治療師指出,目前有幾個常被探討的原因,例如:二至三歲孩子在學說話時,由於部份語音尚未發展,本就容易出現語音替代的情形。等到孩子快四歲了,較有能力發出原先未發展的語音,而大人未及時給予語音刺激或練習,錯誤構音就被定型了,不容易改正。也有研究者認為,構音(音韻)異常是由於大腦在區辨語音及處理語音結合規則上有困難,因此孩子認為語音間沒有什麼差異,甚至無法拼出正確的音。另外,有一些孩子因為口腔靈活度較差,以致於習慣用簡單的語音說話,或是語音發生扭曲的現象。卓詩于 語言治療師進一步表示,母音就算說得不是很正確(例如:「袋子」說成「大子」),旁人也能容易猜出意思。子音就不同了,只要說錯了(例如:「袋子」說成「蓋子」),意思很容易被誤解。所以被家長帶來做語言治療的孩子,大多數是在子音上出了問題。有一個四分法則可以參考:一歲半孩子的語言裡約有四分之一的內容可被陌生人理解,二歲孩子或許有四分之二,三歲大概有四分之三,到了四歲就應該可以全部都被理解。如果孩子沒有上述的發展,就可請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或治療。對於有構音(音韻)異常的孩子來說,要放棄用舊方法說話而改用新方法,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夠穩固。家長務必要保持耐心,時時關心,使用鼓勵及讚美的方式,讓孩子有動機為這個新方法努力練習,在快樂中進步。

淺談兒童語言治療

淺談兒童語言治療#語言治療

一般兒童發音不標準的情形,稱為『構音/音韻異常』,造成異常的原因:1.) 機能性構音/音韻異常:指器官上的構造及運用,都找不出任何缺陷,但是,就是發音不標準。2.) 構音器官結構上的問題,如:舌繫帶、唇顎裂、嚴重咬和不正。3.) 構音器官神經肌肉控制的問題,如腦性麻痺、口腔動作協調差。4.) 感覺異常,如:聽力障礙、口腔靈敏度差。5.) 智能問題,如:發展遲緩、智能障礙。天主教聖功醫院復健科 王鳳妃語言治療師建議在幼兒3-4歲以前,構音器官的發展尚未完全成熟,語言純熟度不夠,常會出現發音不標準的情形,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語言發展愈來愈成熟,構音/音韻異常的情形就會自行改善,因此,孩子到了四歲後仍然有發音不標準的情形,則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師的評估與治療。所謂『舌根』,學理上稱為『舌繫帶』,而幼兒舌繫帶是否太緊,只要觀察幼兒伸舌頭時,舌頭中線是否呈現凹陷,也就是舌頭伸出來的時候是否呈現M型,這樣就是舌繫帶太緊,或是引導幼兒做舌頭運動,看舌尖是否能碰觸上下唇,也順便觀察舌頭的活動情形。一般而言,舌繫帶通常不是造成幼兒構音/音韻異常的主要因素,可以請復健科醫師、耳鼻喉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評估確認,以免讓孩子白挨一刀。構音/音韻異常的幼兒,接受語言治療最適當的時機,為年齡4-6歲,最好在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前完全矯正,才不會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或影響其人際互動。單純的機能性構音/音韻異常,只要家長與幼兒能配合,在專業的語言治療師指導下,成效通常不錯,大部分的幼兒在接受語言治療後,半年至一年內口齒清晰度會有明顯的改善,甚至可以完全發出正確的語音,若家長對孩子的發音仍然有疑問或不放心,建議找語言治療師評估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幫助失語症?

如何幫助失語症?#語言治療

大腦語言區受傷的病人,多半影響到聽理解能力和說話能力,因此干擾了溝通行為,這種語言障礙就稱為「失語症」。有的病人聽理解差,而說話能力尚完好,因此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常出現火星話或怪聲怪調卻不自知,也搞不清楚對方說些什麼。有的病人雖可聽懂對方的話,但說話能力受損,說起話來就顯得支支唔唔、欲言又止。這些都是失語症病人容易出現的溝通問題。要如何幫助失語症的病人呢?首先,請用正向的態度來面對他。鼓勵他用任何方式來表示意見,手勢、動作、眼神都行,只要他有嘗試,就給予讚美。接著,可訓練聽理解能力。例如:洗澡時請病人找出香皂、毛巾、衣服等,或是請他把手抬高、把腳伸長等。如果病人做不來,可給予提示。等到他聽懂了很多指令,再逐漸把指令說得複雜些,請他照指令做出動作或拿特定幾樣物品。同時需訓練說話能力。為了增加口語表達量,可請病人數數,或播放他喜愛的歌曲,鼓勵他跟著唱出來。要多多練習說出常見物品的名稱或用途;若成功的機率越來越高,就開始訓練短句能力,練習造句或問句,用短句子回答問題。語言治療師 卓詩于表示為了增加溝通的有效性,可教導病人利用其他非口語的管道來表達意見。例如:敎病人做出手勢。可在日常活動中就敎他做一些簡單的手勢,以便日後病人說不出需求時,用手勢讓別人容易了解他的意思。另外一種方便又好用的溝通管道是「相片溝通本」。請家屬拍下病人會接觸到的食、衣、住、行、育、樂、地、感覺等各類照片,分門別類的放置在小相本中,讓病人隨身帶著,指出相片來讓別人了解。經過了一個月的密集訓練,阿英姐已漸漸可以數一到卅,在提示下可以說出物品名稱,高興的時候還可以跟著我一起唱歌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