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約70歲阿嬤有慢性糖尿病史,因右膝退化性關節炎,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在術前麻醉訪視過程,阿嬤反映,「上次開左腳時,開刀房冷到全身皮皮剉。」醫護人員與阿嬤解釋、討論後,決定這次開右腳採用半身脊髓麻醉,自費使用熱空氣式保溫毯,手術過程中阿嬤說很溫暖,就像寒流來時開暖氣一樣,術後恢復也很順利。
一名約70歲阿嬤有慢性糖尿病史,因右膝退化性關節炎,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在術前麻醉訪視過程,阿嬤反映,「上次開左腳時,開刀房冷到全身皮皮剉。」醫護人員與阿嬤解釋、討論後,決定這次開右腳採用半身脊髓麻醉,自費使用熱空氣式保溫毯,手術過程中阿嬤說很溫暖,就像寒流來時開暖氣一樣,術後恢復也很順利。
面對麻醉手術,許多民眾常會擔憂無法醒來、術後疼痛等後遺症風險,可能因此拖延手術治療。為此,台大醫院引進新式「術後加速康復療程」(ERAS),結合各科團隊,讓病患從住院前就能為手術做最佳準備,術中以精確監控適時調整麻醉劑量,幫助術後迅速恢復肌力,以及術後大幅減少不適感,達到有效降低全麻手術風險。
手術時插管全身麻醉,常造成病患喉嚨不適或口腔組織受損,現已有醫師創新「免插管」的全身麻醉技術,將新冠肺炎的「救命神器」創新運用,2年半來已有2千多位手術患者受益,免於全身麻醉時插管的痛苦和後遺症。但麻醉專科醫師提醒,免插管全身麻醉無法取代所有的插管全身麻醉,建議「3類手術病患」仍維持插管全身麻醉。
你家孩子看牙科總是超害怕?為了讓孩子能順利安全地接受牙科治療,兒童牙科醫師常費盡心思誘導、說服。但牙科治療過程中,會有高音頻及噴水震動,對孩子來說可能是難以克服的恐懼;也時常會遇到無法透過行為管理,而完成治療的狀況,使得看牙對孩子與父母來說,常都是很大的心理壓力。醫師建議,此時有「2種治療選擇」可解套。
一名16歲女高中生於學校健檢發現有尿蛋白,一直不以為意,結果拖了2年到出現嘔吐、吃不下的尿毒症狀才發現事態嚴重,就醫診斷已需要洗腎。醫師呼籲,如果有尿蛋白千萬不可輕忽,年輕人也可能提早有腎病甚至到需要洗腎的情形。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內科暨腎臟科主任林鈺琳說明,這名女學生健檢時有驗出尿蛋白,但由於一直忽略症狀未能治療,也沒有控制飲食,一直到高三因產生尿毒症才就醫,但已經到了需要洗腎的階段。 降低感染風險,居家「腹膜透析」為趨勢 一開始個案是以腎臟血液透析的方式處理,但由於高三面臨學測,必須頻繁赴院洗腎擔心影響課業,後來以「微創經皮植管」改以腹膜透析方式在家進行療程,不僅兼顧了課業與生活,後來由於腹膜透析流程做得很好,一年後媽媽捐腎給孩子,目前恢復情況相當良好。 這幾年因為疫情影響到不少洗腎患者不敢到院,使得療程受到影響。林鈺琳表示,腎臟病患者由於免疫力較低,共病機會多,加上年齡層較高,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20倍,染疫後的死亡率也高達15~30%。「以去年2021年美國統計資料,洗腎病患染疫的死亡率高達26%。」 林鈺琳說明,台灣需要洗腎的患者目前較多人選擇到院進行血液透析,但由於1週需3次到院,常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 林鈺琳表示,在美國居家以腹膜透析的比例已經不少,腹膜透析是透過在腹腔置放軟管,灌以藥水更換的方式來進行體內毒素的排出,依照病患療程的不同,更換藥水的時間也有所差異。 儘管腹膜透析在時間與日常對腎病患者來說較為便利,且也能降低到院內的感染風險,但不少病患最主要擔心的就是自行更換藥水流程中如果沒有處理好,會有增加感染風險。 林鈺琳說明,從台灣腎病年報2000~2019年的數據來看,進行腹膜透析的病患中,有發生腹膜炎感染比率約50~71個月當中(大約4~6年)發生1次,表示只要做好適當的流程無菌處理,感染率相當低。 睡眠中即洗腎,「微創經皮植管」不須全身麻醉手術 林鈺琳也進一步解釋,現今已經有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器,能夠在睡眠時間進行,白天更不需頻繁更換藥水。他曾有病患需要到德國出差2週,由於有充足的準備與無菌的處理觀念,甚至空閒時還能出遊,改善很大的生活品質。 不僅如此,腹膜透析也能減少血液透析血壓變化太大可能造成如休克等風險,另外飲食限制上,如鉀與水分的攝取相較於血液透析也較沒有那麼嚴格,腎功能的維持也較佳,對於日後換腎機會條件也更好。 林鈺琳指出,以往腹膜透析都會需要外科介入以全身麻醉來放置導管,現在腎臟科已能協助以「微創經皮植管」來放置腹部軟管,且只要局部麻醉即可,降低病患不少心理壓力,如果是原先進行血液透析者,經評估沒問題也能夠調整洗腎方式。 林鈺琳也提醒,如果是採取腹膜透析療程病患,仍舊要注意感染的問題,不能因為已經熟悉流程就輕忽,另外生活、飲食上要持續參照三高少油、少鹽的原則,至於運動方面只要非長時間泡水如游泳都沒有太大限制。如果腹膜透析期間,發現有腹痛現象,或者是藥水變濁就可能是感染,必須馬上就醫。 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詳解表 (圖/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內科暨腎臟科主任 林鈺琳醫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媽媽帶著一口爛牙且大哭大鬧的翔翔來就診,崩潰的哭喊聲與無奈的安撫聲在診區迴盪,這已是牙科門診的日常。牙醫表示,除了聽父母又氣又急地抱怨:「已經換了五家診所都被退貨!」也會根據孩子的年紀,給予口腔衛生維護的建議與方法。和小朋友說要「抓蟲蟲」 降低治療焦慮亞東醫院兒童牙科醫師賴俊成表示,會在第一次診療時,向孩童介紹各種牙科器具的功能,降低他們對於治療的焦慮,並增加合作意願,由於無法直接和孩童解釋為什麼要用器械處理蛀牙,他都會和孩童說這是要「抓蟲蟲」。若孩童配合的話就給予正向回饋,例如口頭稱讚、送貼紙、拍手等;反之,對於哭鬧不休、亂動、尖叫等負向行為的孩童,會給予負面回饋,如不予理會或將父母隔離使孩童配合以利治療的進行,經過現場有效行為管理,引導孩童就醫,孩子的蛀牙情況才有機會被控制。賴俊成醫師指出,孩童乳牙的齲齒蛀蝕速度相當快速,通常三個月內就有可能從鄰接面的牙釉質齲齒延伸至靠近神經處,若不幸發展至此,就必須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根管治療及不銹鋼牙套的製作。全身麻醉需抽血心電圖檢測 對於孩童太辛苦翔翔的媽媽對孩子哭鬧束手無策,一到門診便要求讓翔翔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治療。但全身麻醉並非家長們所想的輕鬆,孩童需要經過抽血、心電圖、胸腔X光檢測,而麻醉過程需要插管,這些過程對於孩童來說是非常辛苦的。目前全身麻醉建議對象主要針對患有阻生齒、多生齒的患者,或需要全口治療的心臟病孩童及有其他嚴重身心障礙者。賴俊成醫師表示,有合作能力的孩童可以經過行為引導,順利進行治療,因此不建議採用全身麻醉,以翔翔為例,經過一段時間的療程後,也重新擁有一口完美的笑容,且更願意刷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