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好眠」不再是奢侈的追求!
文/康聯預防醫學 蔡志孟醫師
談個人化的睡眠(Personalized Sleep)
睡眠應該是件私密且令人放鬆的事,然而現代生活的重重壓力,使得一夜好眠常常成為奢侈的乞求。事實上,「因人順時而眠」,才是好眠的首要之道。
常常聽到很多關於睡眠的建議,例如一天要睡八小時、早睡早起身體好、11點到凌晨1點是身體排毒的時間,所以11點以前一定要就寢…等等。姑且不論這些建議是否真有科學證據支持,很多人聽了這些建議之後,心理不免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做不到怎麼辦?」
做不到的原因很多,有些人純粹因為生活方式太多采多姿,對生活節奏採完全放任制,想醒就醒、痛快玩樂,要睡就睡、每天睡到自然醒;生活能如此愜意,人生夫復何求。但是這種生活方式很容易將生理節奏打亂,年輕時體能好尚可負荷,但中年之後,身體找不到節奏感,不僅容易產生睡眠障礙,其他生理系統也容易出問題。偶一為之(例如一個月一次)還好,但頻率太高對身體一定會產生負面衝擊,沒有專家會建議這種生活方式。
另外有一部份人因為工作型態特殊,不得不採取非常態(例如晝伏夜出)的生活方式。這類人士如果勉強要改成”正常”的睡眠方式,也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以下就是一個案例:
A先生是一位成功的藝術創作者,長久以來一直維持上午11點起床,午餐以及梳洗後,下午2點開始上課以及指揮樂團,享用晚餐後稍事休息及運動,每晚10點之後才是他一天最具創造性的時段,一杯紅酒、一壺咖啡陪他度過每一個靈感泉湧的夜晚,直到凌晨3、4點。五十歲後,他小病了幾場,也開始感覺到歲月的壓力,周邊親朋好友建議他回歸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在專業諮詢及藥物的幫助下,他順利的將睡眠時間提前到晚上10點上床,早上6點起床;生活節奏是回歸正常了,但是白天卻一首樂曲都寫不出來。有時為了趕作曲他只好又偷偷改回從前晝伏夜出的方式,樂曲完成後再調回正常的作息方式。只是50歲之後的體能已無法適應短時間內快速的生活節奏調整,幾次之後他開始發現常常該睡覺的時候睡不著,該工作的時候卻睏到無法集中精神,半夜時分的靈感也大不如前。
經過轉介,他到了我的門診求助,我讓他戴著「活動腕表」(一種居家型的檢測儀器,形狀像一個手錶),紀錄一個星期的醒睡周期變化與活動情形,再安排他在睡眠中心的套房睡一晚,用專業儀器紀錄他晚上的睡眠結構,將所的資料分析後得到的結論是:他原有的睡眠方式,不論是時間長度、睡眠深度或規律性都很好,對他個人而言就是最適當的生活作息方式,唯一的問題就是「跟一般人不一樣」。因此,努力將他的睡眠節奏改成一般人的睡眠方式,立意雖然良善,卻沒能大幅提升他的睡眠品質,反而把他從傑出的藝術家變成一個普通人。
他需要的並不是一般人通用的睡眠方式,而是針對他個人的特點,為他量身打造的睡眠方式!經過深入解釋與討論後,我們還給他一個藝術家型的生活作息建議,讓他的身心比以前更健康。
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有異於常人的表現。個人化睡眠,甚至個人化醫學的觀念,就是針對每個人的特別需求與生理狀況,量身打造的健康規劃,讓顧客更健康、更快樂、更成功。
【健康辭典】
目前一般睡眠檢測有四種類型,針對不同需求進行檢測,幫助失眠或有睡眠障礙者找出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或治療。
蔡志孟醫師 個人部落格:http://tmjmaxtsai.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