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羊兒要回家-早產兒出院準備服務
【文章出處】www.pbf.org.tw
※ 前言
隨著新生兒加護醫學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可達90﹪以上,而大部分的早產兒脫離急性期後,能面臨許多問題,例如呼吸暫停合併血氧濃度降低、心跳變慢、餵食困難、氧氣依賴。這些問題可能持續至足月,需長時間密切觀察照顧監測,造成家屬極大的心理壓力,而降低照顧自信心,因而遲遲不敢將可居家照顧的早產兒辦理出院,延長住院日數,也可能因住院日數增長造成院內感染。或因照顧者為完全學會評估技巧即將早產兒帶回家中,因緊張及壓力會不時返診或增加不必要之再住院。藉由提供完善的出院準備服務,可使早產兒得到適當的連續性照顧,病加強家屬之照顧能力,使早產兒於充分準備狀況下出院。
本院每年2500公克以下之早產兒約有150名,其中1500公克以下之及低體重早產兒約30名。已執行的出院準備計畫包括:於住院期間舉行家屬、醫護、社工聯繫慧,幫助父母了解早產兒目前狀況、治療計畫、預後情形及居家照護前之準備;於早產兒體重達2000公克時準備出院,提供育嬰知識及照顧技巧包括:餵奶、沐浴、換尿布、預防接種及復健;當早產兒生理狀況穩定,體重也穩定成長,經醫師評估後准予出院,並以書面計畫整合出院注意事項、預約返診日期及護理指導提供父母參考,並轉介給早產兒基金會之居家護理師收案,追蹤居家照顧情形。
大部分早產兒於體重達2000公克生理狀況已趨於穩定,不需醫院的治療可由父母自行照顧。但早產兒自出聲及與父母分離,親子關係的建立較差,且住院期間過度聲光刺激及侵入性治療造成生理週期的干擾,使得早產兒出院後無法適應家庭的環境,造成照顧上的困難,而此時的早產兒應該在三種最安全的天然環境中生長:
1、媽媽的子宮。
2、父母的懷抱。
3、他們的家庭和社區。
所以早產兒發展性照護,可幫助早產兒回歸到媽媽的子宮、回到父母懷抱、回到家庭社區,可使早產兒調整對感覺輸入,維持自主系統的平衡,減少對身體刺激的不穩定性,保存能量,增加調節能力,使得生理狀況維持穩定,體重成長穩定且較快速,已縮短住院日。
而早產兒發展性照護需醫療團隊每一成員,在照顧時需注意且用心對待各個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早產兒,給予個別性的醫療及護理照護,並鼓勵家屬參與照顧解讀早產兒發出的訊息,及早建立親子關係,並藉較長時間的參與照顧學習居家照護技巧及評估早產兒身體狀況的能力,使得家屬有充分的照顧能力而增加照顧自信心,也避免不必要的再住院。
※ 照護內容一、提供早產兒一個類子宮的身、心、靈成長環境,促進生長發育方面:
- 燈光:
病房控制維持幽暗的環境,保溫箱小床覆蓋遮光布罩(需用監視器)。24小時關燈(除治療外)此時是早產兒成長時間。 - 音量:
維持病房寧靜<58分貝,說話輕聲細語,本單位垃圾筒丟垃圾時發出之音量>58分貝,故經同仁腦力激盪將桶子換成菜籃套上布袋加垃圾袋,不但推起來無聲丟垃圾也<58分貝。音量控制列入標準化:不在寶寶單位交班、不在病房內交談、不放置收音機、不擺放電話及母奶溫奶器、隨手關門。 - 視覺刺激:
擺放適合寶寶的黑白卡,照顧者或父母親切的臉。 - 嗅覺刺激:
父母穿過的衣服或皮膚對皮膚的直接接觸,請父母為寶寶作袋鼠護理,讓寶寶聞到熟悉的味道。 - 治療性擺位:
提供協助寶寶調節的輔助品 :如包裹的衣服、捲伏巢:像媽媽的子宮一樣讓寶寶躺在裡面、圍介:讓寶寶腳踏出去時像在子宮羊水中有依靠感不會有踏空的感覺。幫助寶寶維持屈曲的姿勢、四肢維持中線位置、便於手到口的活動,促進自我調節安撫利於神經發展,像躺在媽媽子宮內姿勢一樣舒服。
二、促進父母親與早產兒的親子關係:
- 母乳哺育:
依寶寶個別需要24小時不定時哺餵母奶,寶寶住院時間比媽媽久,此時母奶奶庫是供應寶寶充足營養最好方法,因此我們會教導父母母奶奶庫操作及使用方法,當父母把母奶送來時我們會以杯餵、滴管餵食給寶寶喝,這樣母奶源源不斷增進寶寶生長發育,亦可讓父母有機會扮演為人父母之角色。 - 袋鼠護理:
像袋鼠一樣讓寶寶躺在父母胸口,皮膚與皮膚直接接觸有肌膚之親,寶寶可聽到像在子宮內聽到熟悉之心跳聲,也聞道熟悉味道,因此可促進親子關係穩定寶寶呼吸心跳促進寶寶體重穩定性成長,住院期間每一個寶寶都接受袋鼠護理。 - 寧握護理:
抽血及侵入性治療檢查時避免太多疼痛會幫助寶寶適時薴握,並且教導父母接觸寶寶學習寧握技巧讓其有參與感。 - 讓父母扮演好父母角色:
請父母多來與寶寶互動,並且學習基本育嬰技能,如沐浴技巧、臍帶護理、包尿布方法等。
三、人性化、個別化的照護,與寶寶適當的互動了解其行為暗示、個別性需求提供個別化照護:
- 集中護理-有計畫安排作息。
- 照護前調整狀態:清醒期才執行護理照護。
- 照護時有壓力反應可暫停(促進自我調節能力)。
- 照護後留在床邊數分鐘:有壓力之行為暗示時可給予寧握護理。
- 為寶寶翻身或移動都必需要支撐手和腳,避免寶寶受到驚嚇。
- 動作溫柔避免寶寶姿勢突然改變。
- 同時間只做一件護理活動避免過多刺激影響寶寶神經功能發展。
- 每位寶寶都被抱在懷裡餵奶,讓寶寶進食時有滿足感及被愛的感覺。
- 依出生天數或出生體重分別依家屬及寶寶的需要給予不同之護理指導與衛教。出生體重<2000公克者依體重別給予合宜之護理指導與衛教,出生體重>2000公克者依出生別,如自然生、剖腹生之出生天數給予合宜之護理指導與衛教。
- 住院期間依寶寶病況之需求請父母到院學習,生命徵象測量、膚色變化觀察、氧氣監視器使用與租借、急救技術教導、拍痰技巧,以增加父母照顧自信心及避免再度住院。
- 請父母到院觀看衛教錄影帶及居家環境佈置像住在媽媽子宮內一樣舒服。
四、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
- 依出院計劃表填寫:
生理疾病是否治療完成?是否需會診?家屬醫護討論會是否要召開?預防注射是否已打?其他注意事項皆會一一記載。門診追蹤日期一一寫在計劃表上讓家屬帶回以作為提醒之用。 - 經篩檢表篩檢出高危險個案後,出院前與父母召開醫護社工及家屬個案聯合討論會,幫助父母了解早產兒目前狀況、治療計畫、預後情形及居家照護前之準備,告訴父母寶寶的行為暗示及生活習慣,讓父母更了解寶寶更有照顧自信心。
- 家庭化出院準備服務室:
全家到院住院一天學習增加照顧的自信心,像回到家一樣,完全由父母自行照顧,有問題馬上解決,彼此互相適應,依育嬰技能照顧評量表評核父母,學會所有照顧技能始可回家,如此可以幫助寶寶及早返家。
五、以社區為中心的照護:
出院後轉介-衛生所、早產兒基金會,居家護理-個管師追蹤個案出院後第一週、第一、三、六個月完成電訪,關心其是否病情穩定、正確用藥、居家照顧是否有困難、活動情形如何及返院狀況。新生兒特別門診是聯合門診也是本院貼心的一項服務,新生兒科-全身檢查、心智科-心智評估、神經科-神經功能追蹤、耳鼻喉科-聽力測驗、眼科-眼科追蹤避免合併症產生。
※ 照護成果(91.06~11)
- 住出院準備服務室人數16人。
- 出院準備服務室使用率88.88%。
- 再度入院率0%。
- 早產兒接受袋鼠護理執行率100%。
- 早產兒接受母乳哺餵率99%。
- 出院護理指導完整率92.5%。
- 早產兒室音量分貝維持58分貝。
※ 心得
照顧寶寶;我們本著幫他們營造媽媽的子宮、經由父母的懷抱增加親子關係、由嬰兒行為狀態而給予合適個別性照護病教導父母、父母照顧能力教導與提升、是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做好家庭環境準備、讓寶寶及早回歸他們的社區!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護理長 - 葉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