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越莓:來自北美紅寶石的秘密
特性
蔓越莓又稱小紅莓,屬蔓越莓橘科(Vaccinium genu),生長地以美國北部及加拿大魁北克省為主,由於生長環境及氣候條件的限制,在產量上相當有限,因此有北美紅寶石之稱。
近年來已有許多的研究證實及支持蔓越莓在婦女常見的尿道感染上有良好的預防功效。2002年發表於美國著名的美國醫學學會期刊(JAMA. 2002; 287:3082 - 3083)中研究指出,經常飲用蔓越莓汁,能預防人體免於遭受某些產生抗藥性的細菌所導致的泌尿道感染。其中的有效成分為前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或稱濃縮單寧酸(Condensed tannins)的物質,而主要的機轉為防止大腸桿菌黏著在泌尿道內側上皮,進而防止了泌尿道感染的發生。
前花青素隸屬於類黃酮(Flavonoids),是由多分子組成的大分子物質,超過五個分子的組成則稱為單寧(Tannins),存在於許多植物的果實、樹皮、葉子及種子中,是一種無色的物質,會因為溫度及酵素作用轉變花青素(Anthocyanins),使成熟的果實呈現出紅、藍等色,所以許多紅、藍色植物蔬果皆含有前花青素。
效用
廣泛合併使用多種抗生素來治療幽門桿菌(H. pylori)感染,可能會增加幽門桿菌的抗藥性。由於目前研究已經證實,抑制致病菌與體內細胞的黏附作用,能有效預防或治療致病菌的感染,因此這種具有抗黏附作用的物質,被認為可能可以當成一種抗菌劑,由於不像殺菌劑一樣,透過殺死或限制細菌的成長,但卻能造成細菌無法吸附在宿主體內進行生長繁殖,因此減低了某些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機會,對於那些難以治療或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抗黏附作用劑可能是一個治療新方向。
而產於北美的蔓越莓,便具有抗黏附作用的功效,最新的研究發現,蔓越莓中的大分子物質,除了協助泌尿道預防細菌的附著與感染,對形成胃潰瘍的幽門桿菌也具有相似的抗黏附效果,能阻止幽門桿菌附著於胃壁內側上皮細胞,進而可以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
除了蔓越莓,藍莓、覆盆子、草莓等莓類的萃取物質,也都發現有相似的功效。
食用指南
具有抗細菌黏附作用的蔓越莓,不啻為一種天然抗生素,由於能免於抗藥性產生的危機,因此可說是臨床醫藥新機轉。
越莓汁者,其中14位由幽門桿菌感染陽性反應轉為陰性反應,顯示減少了14.43%的感染率,而此結果一直持續到90天實驗結束。
此外,以色列的研究顯示,蔓越莓合併抗生素使用,在幽門桿菌已黏附在胃黏膜上的情況下,仍可加以根除幽門桿菌。
所以每天持續食用蔓越莓或藍莓等其他莓類,以天然的抗生素來加以預防幽門桿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的感染,抑制這些致病菌與胃黏膜細胞、泌尿道細胞發生黏附作用,或是在治療上合併蔓越莓的使用,減少病菌產生抗藥性並進一步防止抗生素濫用的發生。
(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