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非媽媽專屬 大掃除、3C族也會上身

「媽媽手」非媽媽專屬 大掃除、3C族也會上身

2021/2/1(2022/3/15 3:16更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年前家家戶戶忙著大掃除,小明吐苦水,連日打掃害他手腕靠大拇指下方處痛得要命,連扭毛巾跟洗衣服都成問題了,在一旁顧剛滿月寶寶的小美也附和表示,離開月子中心後才知小孩這麼不好顧,最近她也是手腕很痛,經醫生診斷為是媽媽手,並疑惑小明又不可能當媽怎麼也會有類似症狀?

重覆使用拇指施力、長時間握筆或操作鍵盤者都是高危險群 
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表示,近來民眾陸續開始大掃除,因媽媽手問題就診者有增多趨勢。「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位於拇指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 的肌腱和滑膜,因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引起管道的狹窄、疼痛,是不分男女老少的肌腱發炎性疾病,也就是俗稱的筋絡發炎,一旦痛起來會讓人受不了。 
 
方啟榮指出,之所以會被稱為媽媽手,是因為媽媽懷孕末期荷爾蒙的改變,讓肌腱及滑膜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加上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進而形成高風險狀況。因此同理可推,如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或長時間操作鍵盤、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以及長時間使用手機的3C拇指族,其實都屬於媽媽手的高危險群,並不是只有媽媽才會罹患。

初期多休息熱敷 若反覆發作可考慮侵入式治療
如何治療媽媽手?方啟榮表示,在治療前需先區分成急性期、慢性期。當剛發作時手一動就痛且有腫脹、熱感等反應時就是急性期,這時其實休息就是最好的治療。然而因手腕是日常生活常用的關節,疼痛有可能逐漸進入慢性階段。
 
物理治療如熱敷、超音波與雷射、藥物治療跟適度運動都是不錯的治療方式。但對於反覆發作、頑劣性疼痛等病患,侵入式治療像注射類固醇、葡萄糖水、再生治療甚至微創手術是可以考慮的方式。方啟榮強調,民眾若有手腕跟拇指不適情況,應尋求診治,莫以為小狀況不以為意而讓病情益發嚴重。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