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

扭毛巾會手痛,小心關節鬆脫!醫揪「拇指腕掌關節鬆脫」好發1類人

扭毛巾會手痛,小心關節鬆脫!醫揪「拇指腕掌關節鬆脫」好發1類人#媽媽手

52歲蔡女士從事美髮業,經常需要替人洗頭,但近來工作時經常覺得手腕疼痛,拇指無法出力,雖有去復健科就診,但止痛藥效果有限,因此來到台北慈濟醫院骨科就診。透過X光發現,蔡女士的手腕因長期使用導致拇指腕掌關節磨損病變,導致她稍一施力關節就會脫離軸心。後續,醫師以新式的微創手術將關節復位,順利消除疼痛,也恢復工作機能。

一早起床大拇指腫又痛⋯我有媽媽手嗎?教你1招「握拳」就能測試

一早起床大拇指腫又痛⋯我有媽媽手嗎?教你1招「握拳」就能測試#媽媽手

你有媽媽手嗎?當靠近手腕處的大拇指側,出現無法使力或持續疼痛的現象,會出現緊繃的感覺,大拇指活動時會被「卡住」,甚至可觸摸到凸起的腫塊,且症狀在早上比較嚴重時,就要當心是罹患媽媽手。到底為什麼會有媽媽手?怎麼判斷有沒有媽媽手?又該如何舒緩疼痛?《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一文解析。

我得了媽媽手嗎?復健醫教1分鐘判斷法:按壓、握拳「有劇痛」當心

我得了媽媽手嗎?復健醫教1分鐘判斷法:按壓、握拳「有劇痛」當心#媽媽手

長年負責家中大小事的阿雪發現,她的手腕跟大拇指最近變得紅腫、明顯比另一隻手腕腫大,而且越來越痛,連拿杯子跟刷牙都有困難,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阿雪上網查資料後,覺得自己症狀像是「媽媽手」,但是納悶自己又不是媽媽,怎麼會有媽媽手呢?想去看診,又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如果看這篇文章的你有跟阿雪一樣的困擾,請務必接著看下去。

拇指、手腕又痛又腫!醫教「1招」有效預防「媽媽手」

拇指、手腕又痛又腫!醫教「1招」有效預防「媽媽手」#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32歲吳小姐因要照顧新生兒,需時常擰毛巾或是抱小孩,持續一段時間後,卻開始感覺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嚴重時更會極度痠痛導致無法使力,但又無法放下手邊的照顧工作,因此求診中醫協助。才發現是患有俗稱「媽媽手」的症狀,醫師施以針灸治療2週並建議吳小姐使用護腕,才讓痠痛獲得大幅緩解。「媽媽手」是肌腱炎的一種!施力習慣不當是主因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陳奕任表示,「媽媽手」常見於常見於30~50歲女性,部分女性在產後4~6週會受到這個病症困擾,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媽媽手」是指第一背側間隔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因手腕或拇指重複性活動,導致大拇指肌腱和滑膜發炎腫脹疼痛使活動受限,當用患側握住物體時會出現疼痛。除了大部分可以透過休息恢復外,西醫的治療有夾板固定限制活動、抗發炎藥和類固醇注射,嚴重者也可能需開刀治療。陳奕任指出,依中醫觀點看「媽媽手」屬於筋傷勞損,特點是手腕活動過多,久則傷筋耗血,筋腱氣血循環較差,修復能力跟不上勞損速度,造成局部代謝不良;時間一久會促使肌腱粗糙纖維化,導致症狀加重。治療方式除了基本的多休息,也能透過針灸手三里、陽溪、合谷等穴位幫助修復,而艾灸及熱敷亦具有輔助治療方式。長時間使用手腕或拇指者如上班族、裝修工人等亦要當心陳奕任特別提醒,「媽媽手」不只媽媽專屬,只要是長時間使用手腕或大拇指,即使爸爸也會有「媽媽手」;其他原因如上班族長期用滑鼠鍵盤,以及常需使用手腕及手指用力的裝修工人等,也都易罹患「媽媽手」,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需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覆的動作。而新手爸媽照顧小孩時,無論單手或雙手抱嬰兒時,陳奕任也建議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有助於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並避免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再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可以有效預防「媽媽手」的產生。

愛滑手機疼痛患者增「增生療法」縮短復健時間

愛滑手機疼痛患者增「增生療法」縮短復健時間#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綜合報導)大多數上班族因為工作幾乎都要使用電腦,加上手機不離身,發生手部疼痛的狀況明顯變多,加上疫情期間還需要兼顧打掃、下廚、顧孩子,更誘發了身體各部位的疼痛。近來臨床上常見有肌腱炎、媽媽手、手部的關節炎、腕隧道症候群,尤其網球肘的病例也增多,另外,居家工作長時間坐姿不良,也導致不少肩頸痠痛或下背痛的現象發生。 好發女性指關節發炎、網球肘都很常見超越復健診所復健科醫師繆璇解釋手部疼痛成因,像是「腕隧道症候群」因為神經壓迫而導致手部麻木跟痠痛的疾病,好發於女性,針對某些過度使用手腕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譬如運動員、家庭主婦等。至於指關節炎的病例常見為大拇指的掌腕關節炎,因為常提重物、長時間拿手機以大拇指滑動,主要症狀會有僵硬無力、手指彎曲不順和疼痛感。另外,很多人可能聽過「網球肘」,網球肘事實上常找上一般的家庭主婦或電腦工作族群。超越復健診所復健科醫師許承嵐進一步提到,網球肘主要症狀在手肘的外側會有1個疼痛點,並往遠端手指的方向延伸,如果使力姿勢不對或用力過度、不斷重複性使用,如提重物、拖地等家事,都可能造成外側肌腱退化、撕裂、發炎。 透過血小板生長因子促進細胞活化許承嵐醫師表示,急性疼痛期會採取冰敷、服用消炎藥物或貼片來舒緩疼痛,也可以進行熱療、紅外線或超音波、雷射、電療等復健療程,可以舒緩肌肉緊繃、達到減少發炎、組織自行修復的效果,但是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對於較嚴重的受傷,或沒有時間長期復健的患者,建議使用血小板增生療法,醫學研究證實,透過血小板生長因子能促進細胞活化和增殖,藉由刺激人體的組織啟動修復機制,來達到組織癒合的效果,縮短復原期。血小板增生療法除可運用在骨科、復健科範疇,也常運用於運動醫學,像最近2020東京奧運中,舉重、體操、柔道、羽球等都是劇烈容易受傷的運動,選手們就能選擇PLT血小板療法。不過許承嵐醫師提醒,血小板增生療法取自於患者本身,若有嚴重的心血管問題、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罹患血液傳染疾病,空腹、生理期間的女性、體重過輕、懷孕中或是產後6個月內患者等,必須經過醫師審慎評估再決定是否適用此項療法。

「媽媽手」非媽媽專屬 大掃除、3C族也會上身

「媽媽手」非媽媽專屬 大掃除、3C族也會上身#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年前家家戶戶忙著大掃除,小明吐苦水,連日打掃害他手腕靠大拇指下方處痛得要命,連扭毛巾跟洗衣服都成問題了,在一旁顧剛滿月寶寶的小美也附和表示,離開月子中心後才知小孩這麼不好顧,最近她也是手腕很痛,經醫生診斷為是媽媽手,並疑惑小明又不可能當媽怎麼也會有類似症狀?重覆使用拇指施力、長時間握筆或操作鍵盤者都是高危險群 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表示,近來民眾陸續開始大掃除,因媽媽手問題就診者有增多趨勢。「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位於拇指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 的肌腱和滑膜,因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引起管道的狹窄、疼痛,是不分男女老少的肌腱發炎性疾病,也就是俗稱的筋絡發炎,一旦痛起來會讓人受不了。  方啟榮指出,之所以會被稱為媽媽手,是因為媽媽懷孕末期荷爾蒙的改變,讓肌腱及滑膜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加上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進而形成高風險狀況。因此同理可推,如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或長時間操作鍵盤、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以及長時間使用手機的3C拇指族,其實都屬於媽媽手的高危險群,並不是只有媽媽才會罹患。初期多休息熱敷 若反覆發作可考慮侵入式治療如何治療媽媽手?方啟榮表示,在治療前需先區分成急性期、慢性期。當剛發作時手一動就痛且有腫脹、熱感等反應時就是急性期,這時其實休息就是最好的治療。然而因手腕是日常生活常用的關節,疼痛有可能逐漸進入慢性階段。 物理治療如熱敷、超音波與雷射、藥物治療跟適度運動都是不錯的治療方式。但對於反覆發作、頑劣性疼痛等病患,侵入式治療像注射類固醇、葡萄糖水、再生治療甚至微創手術是可以考慮的方式。方啟榮強調,民眾若有手腕跟拇指不適情況,應尋求診治,莫以為小狀況不以為意而讓病情益發嚴重。

手腕痛就是媽媽手?恐隔間症候群作怪

手腕痛就是媽媽手?恐隔間症候群作怪#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手腕疼痛一定是「媽媽手」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醫師丁睿宇表示,臨床就有不少民眾,在服藥治療後仍然持續疼痛,轉往復健科門診才發現,原來是與媽媽手截然不同的「隔間症候群(Intersection Syndrome)」在作怪。許多疾病都會造成手腕疼痛,一般人較熟知、俗稱「媽媽手」的狄奎凡氏症也是其中之一,不過,醫師提醒,隔間症候群也會引發相似部位的疼痛,若沒有多加注意,有時不易區分。常發生在需重複屈曲、伸直手腕者丁睿宇醫師表示,隔間症候群又被稱為槳手腕、交叉症候群、吱吱手腕等,主要影響手腕背側伸腕肌腱第一與第二隔間,主因是第一隔間的拇指外展長肌及伸拇指短肌,在往手部延伸時會跨過第二隔間的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在反覆的摩擦下導致肌腱滑膜炎。隔間症候群的患者會在手腕橈側莖突疼痛,與媽媽手的位置相近;不過,媽媽手則是上述第一隔間的兩條肌腱產生狹窄性的肌腱滑膜炎造成。隔間症候群常發生在需要重複屈曲、伸直手腕的人身上。另外,從事划船、滑雪、球拍運動、騎馬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男、女性並不會有發生率上的差異,而媽媽手較常發生於女性。發生隔間症候群的患者,在手腕近端靠近橈骨莖突會有疼痛與腫脹感,按壓也會引起疼痛。且在手腕、大拇指伸直時也會感到疼痛且有摩擦聲。手臂旋前、旋後時會產生爆裂音丁睿宇醫師指出,隔間症候群有個特殊症狀就是會有爆裂音的產生,尤其是在手臂旋前、旋後時發出,此點也可以與媽媽手來做區隔,超音波檢查也可以協助診斷。治療則以保守型治療為主,包含休息與活動型態改變,藥物可選擇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普拿疼等,民眾只要有手腕疼痛的症狀,接受治療仍然疼痛的話,可考慮到醫院接受超音波檢查來查明確切的病因。

又痛又麻的「媽媽手」,非媽媽的專利

又痛又麻的「媽媽手」,非媽媽的專利#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年約30歲的女子,在生完孩子後,由於擠母奶又經常抱小孩,產後回到工作崗位後,又長時間使用滑鼠與鍵盤進行文書工作。某天開始覺得拇指麻痛、無法用力。看著孩子哭喊著「要媽媽抱抱」,女子只好強忍疼痛抱小孩,但漸漸發現麻痛感延伸至手腕,不但無法握拳,連拿筷子、刷牙的力氣都沒有,甚至夜晚痛到無法入睡,就醫後檢查後發現罹患了俗稱「媽媽手」的「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在積極接受治療後,麻痛狀況已獲得改善。什麼是媽媽手?「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是因手腕與拇指的不正確使力或過度反覆使用,壓迫到伸姆短肌及外展姆長肌的肌腱和滑膜,使肌腱和滑膜發炎腫脹,手腕姆指側出現疼痛,嚴重時會造成肌腱的沾黏,大拇指及手腕的活動受到限制。生產後的女性因常抱小孩、擠母乳及做家事等,容易產生此病徵,雖俗稱媽媽手,但並非媽媽的專利。周建文主任表示長時間重複使用拇指、手腕者,例如餐飲業、美髮業、作業員、長時間打字握筆、長時間使用手機等,都是此病徵的高危險群。罹患媽媽手如何治療?罹患媽媽手的患者需要讓手部適當的休息,以減少進一步的傷害。可使用特製的輔具將手腕及大拇指固定於最自然的位置。也可冰敷或熱敷、電療、超音波治療、局部按摩、運動治療等物理治療,縮短病程,如疼痛劇烈的患者,可口服抗發炎藥物,或使用局部注射消炎藥物止痛,患者也可與醫師討論後,選擇使用體外震波療法。吳政軒物理治療師建議平常就該適當作伸展及肌耐力運動。也提醒患者當疼痛感消失後,應持續規律運動,因為若未持續運動,很容易復發。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