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

狂丟寶貝球 傷拇指得「媽媽手」

狂丟寶貝球 傷拇指得「媽媽手」#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風靡全球的手機遊戲「寶可夢」正式登台,不分男女老少的訓練師瘋「抓寶」,卻有人抓出了健康的問題,自寶可夢開放下載以來,已有病人因此至醫院就診,醫師提醒民眾在成為最強訓練師之前,別忘了先顧好自己的健康。 長期低頭、姿勢不良造成傷害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鄭宇軒表示,近一周來,陸續有年輕病患因肩頸痠痛及手指疼痛問題就醫,一問之下,原來都是因為抓寶長期低頭、重複使用手指滑手機、丟寶貝球,姿勢不良及過度使用造成的傷害。 拇指疼痛 無法靈活伸直指頭鄭宇軒醫師日前診治一名27歲病人,因拇指疼痛,無法靈活伸直指頭來求診,醫師診斷發現是因遊戲過程中,過度使用拇指丟寶貝球,造成反覆性的大拇指肌腱傷害,也就是俗稱的「媽媽手」。 腕隧道症候群 好發於長期握手機除此之外,手遊玩家也常見板機指、腕隧道症候群,鄭宇軒醫師解釋,板機指是因手指屈肌肌腱或環狀韌帶發炎腫脹,有局部疼痛、手指伸直困難或在伸直的時候有彈跳的感覺;而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長期持握手機,手腕及手指反覆性的活動,造成腕部壓力增加而壓迫神經,導致手指麻木甚至無力的情形。 鄭宇軒醫師說明,其實上述症狀並非寶可夢玩家特有,只要是重度手機使用者或手遊玩家皆是高危險群,玩家應避免維持固定姿勢太久,半小時到一小時間應伸展手部及肩頸肌肉,若有上述頸部、肩膀、上背部、手部的不適感,請調整遊戲的時間,並諮詢專業醫師,在症狀初期正確診斷及治療、避免惡化。

大掃除姿勢不當 疼痛無力恐是媽媽手上身

大掃除姿勢不當 疼痛無力恐是媽媽手上身#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過年大掃除,苦了許多賣命打掃的婆婆媽媽們,因為做家事時用力或姿勢不當,造成肌肉、骨骼傷害。才過完年,一位40多歲的家庭主婦即因右手腕疼痛無力而就醫。檢查後發現,她的大拇指肌腱腱鞘發炎腫脹,原來罹患俗稱的媽媽手。每6小時冰敷 睡覺強迫肌腱休息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復健科李俊瑩醫師表示,媽媽手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當長時間重覆性的拇指及腕部動作後,容易過度剪力及摩擦產生傷害,嚴重時肌腱滑動受限,造成大拇指背側肌腱本身或周邊腱鞘發炎,症狀表現為大拇指根部靠近手腕處疼痛、無法使力,有時伴隨輕微腫脹,使用大拇指抓握東西時更是特別疼痛。李俊瑩醫師表示,當疼痛產生時,第一步應是不要再做會引起疼痛的動作,可以先自行冰敷,每6小時一次,每次15分鐘,如果症狀持續或疼痛嚴重,則建議至復健科接受治療。如服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物,輔以物理治療(冰敷及電療),同時運用貼紮舒緩症狀,夜間睡眠時,再以腕部副木強迫肌腱休息,通常約1~2週即可康復。當嚴重疼痛或對治療反應不佳時,則可以考慮注射類固醇,類固醇可以抑制發炎反應和調節身體免疫系統,治療急性發炎效果顯著,也不會有明顯副作用。通常疼痛會在注射2~3天後便明顯好轉。年輕人也有「3C」手 減少長時間過度使用李俊瑩醫師指出,舉凡洗衣、煮菜、打掃、抱小孩等家事,都需要手腕及拇指動作,用力過度就容易造成肌腱發炎,形成媽媽手。除30~50歲婦女較常見外,也曾有農夫因施力不當,或需長時間操作機器、使用雙手的銀行行員、作業員、廚師等為此問題就診,而3C普及,不斷重複且過度使用患部肌肉,也讓很多年輕人加入「3C手」的行列。其實,預防勝於治療,在急性症狀緩解後,減少長時間過度使用手部動作,或是使用護腕避免手部肌腱過度收縮,維持正確姿勢才是治本之道。當然,持續進行保健運動,包括手腕部伸展及肌力強化運動,才不會又因重複使用拇指工作,造成局部肌腱發炎。

「媽媽手」疼痛無力 中醫針灸有解

「媽媽手」疼痛無力 中醫針灸有解#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媽媽手不是媽媽的專利,工作中需要長時間並且重複使用拇指施力者,都是易罹患「媽媽手」的族群。一名56歲的黃小姐,工作常需搬重物,右手腕拇指側疼痛已三週,疼痛感延伸至前臂,扭毛巾時不僅拇指疼痛、還會出現無力感。經檢查發現是「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也就是俗稱的媽媽手。經中醫師以針灸治療後,右手腕拇指側疼痛已減輕一大半。媽媽手為過度使用所致媽媽手的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它是指位於手背橈側(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的肌腱和滑膜,引起的發炎腫脹。典型症狀為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郭綜合醫院中醫科蔡文嘉醫師表示,「媽媽手」主要是由於不正常的用力方式及反覆性的用力過度所造成,因此長時間打字、握筆的職業、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等都屬於高危險群。中醫以經絡系統 針灸治療媽媽手的治療除了藥物治療與復健運動外,針灸療法提供了另一選擇。臨床上,中醫會運用特有的經絡系統來治療媽媽手,以手陽明大腸經為主要選擇,搭配手太陰肺經。根據經絡循行,透過病人疼痛反映的區域,而選取適當經絡上的穴位。蔡文嘉醫師也說,除了針灸治療,平日也須搭配適當的休息、避免長時間或重覆過多使用拇指的動作、多做伸展運動。如果必須應付工作或日常生活所需,可以穿戴護木或護具,也可達到保護的作用。

預防媽媽手 3步驟自我檢測

預防媽媽手 3步驟自我檢測#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人類可用雙手從事許多精巧的事;而媽媽為了扶養我們長大,例如抱小孩、洗衣服以及煮飯等,雙手累積了無限的辛勞,變成了名符其實的「媽媽手」。阮綜合醫院骨科洪誠聰醫師表示,俗稱的媽媽手是指大拇指靠近手腕側邊的兩條肌腱的「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會在手腕骨突處腫脹疼痛,且常會向上延伸到前臂,向下延伸到拇指。日常生活中常在手腕及手的扭擰動作(如擰毛巾)、拇指的反覆伸直或屈曲(如炒菜)而產生不舒服。媽媽們可以用3步驟自我檢測:1)手握拳2)並將大拇指握於掌中後3)往地面方向擺動,若疼痛加劇則很有可能是。防範媽媽手 避免重複性動作洪誠聰醫師指出,媽媽手發生的原因,是由於不正常用力或反覆過度使用,因而造成發炎;所以剛出現症狀時,要適當的休息、冰敷及配合約兩星期的藥物治療,都可使症狀減緩或消失。洪誠聰醫師也提醒,媽媽手也常會合併有板機指,兩者一樣屬於肌腱滑膜囊炎,都是因為不當使用或過度重複使用的結果,所以預防遠重於治療;另外台灣婦女又常會忍痛,急性疼痛常會拖到困難治療的慢性疼痛,因此呼籲大家有不舒服時一定要及早就醫,早點遠離疼痛。

低頭族愛玩手機 小心成「媽媽手」

低頭族愛玩手機 小心成「媽媽手」#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媽媽手」不只是媽媽才會得,拇指過度施力、常使用手機的「低頭族」都有可能造成媽媽手。阮綜合醫院骨科鄭名村醫師表示,大拇指長期過度施力會引起接近底部的腫痛,造成大拇指或手腕活動不便,病理上是因肌腱滑膜使用不當或過度,發炎造成持續疼痛和腫脹,甚至無法使力。常見於中年婦女或生產過後的婦女。大多和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如洗衣服、扭毛巾等。媽媽們因懷孕未期賀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本來就容易產生輕微發炎症反應,在這種時候只要稍微施力不當,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便容易出現 「媽媽手」。但是「媽媽手」並不是媽媽的專利。如果爸爸照顧嬰兒,也容易得到這個病症。其他行業中,如果是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也可能會得到媽媽手,最常見像是長時間打字的職業、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必須將書本上架的圖書館員工、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都屬於高危險群。另外,現代人使用電腦滑鼠的時間日益增加,而長期做伸展手腕及大拇指的動作,很有可能也會得到「媽媽手」。其實「媽媽手」的治療並不困難,只要適當的休息、避免長時間或重覆過度使用拇指的動作、平時多多熱敷、局部輕輕按摩,並配合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大都可以奏效。如果必須應付工作或日常生活所需,可以穿戴護具,也可達到舒解大拇指肌腱的作用。但若是症狀嚴重,已造成日常生活極大不便的人,則建議局部注射少量類固醇一至三次,能迅速降低發炎,效果立竿見影,也可以根治。另注射類固醇的缺點是有可能使局部的皮膚萎縮,或是傷到指神經,也有造成細菌感染的可能性,但是這些情形通常是可以避免的。少數無法改善的病例,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手術技術並不會困難,只須要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約二十分鐘左右,傷口很小,疼痛很輕微,不須要住院,在門診安排就可以。手術後約一星期保護手腕即可,之後便可以大大改善,很快可以恢復工作。提醒辛苦的媽媽們,平日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身體,一旦手腕處出現不適症狀時,千萬不可要勉強繼續抱小孩,應及早就醫診治。但是治本之道還是平日適量運動,以增加四肢肌肉的耐力。

避免姿勢不良 媽媽手好發族群要注意

避免姿勢不良 媽媽手好發族群要注意#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媽媽因長時間抱寶寶而造成的疼痛之外,小提琴或鋼琴演奏者、長時間使用電者、美容美髮業、老師、搬運工人都是媽媽手的好發族群,阮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黃光聖表示,日常活動中,長期手腕姿勢不良,使得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的肌腱在腱鞘中過度磨擦,造成充血、水腫、肥厚、管腔變窄等發炎症狀,就容易造成媽媽手的狀況。媽媽手最主要的症狀就是拇指基部近腕部的疼痛。此種症狀可能是慢性(漸進式)或急性的,且疼痛可能延伸至前臂,當使用腕部或手部工作時,經常使疼痛加劇,尤其當用力握住物品或扭轉腕部時將使疼痛加劇。若注意外觀,通常可看到拇指基部腫脹甚至可見凸起的囊腫。由於疼痛及腫脹,將使得拇指及腕部活動受限,握力及指力皆有影響,甚至會影響到附近表皮神經,造成拇指背側及食指的麻木。阮綜合醫院復健科治療師曾士琦表示,依照急性傷害處置 PRICE 的基本原則,P (保護)、R (休息)、I (冰敷)、C (加壓)、E(抬高),可以得到比較好的預後,縮短復原時間。另外可以副木固定限制動作,貼紮來促進淋巴回流。慢性發炎期的治療,可用熱敷、超音波治療或電療止痛 ,垂直肌肉方向的按摩及手腕局部的伸展運動來改善症狀。  阮綜合醫院復健科提醒,其實「預防」就是最好的治療,不斷重複錯誤的使力方式是造成媽媽手的主因。預防媽媽手應注意使用手部及腕部時的姿勢,盡量使用手肘或肩膀等大關節施力或五指平分壓力,減少手腕的受力及拇指重複或過度使用。

孕媽咪大拇指疼痛 當心媽媽手作祟

孕媽咪大拇指疼痛 當心媽媽手作祟#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30歲的張小姐,懷孕已八個月,平常工作為一般文書工作,經常要打電腦,上個月因右手腕靠大拇指處疼痛厲害,且已持續一個月,不論使用熱敷、藥膏、推拿都沒效果,又因即將臨盆,張小姐也不敢吃藥,因此到新光醫院復健科求診,經醫師診斷為迪奎文氏(de Quervain’s)肌腱腱鞘炎,另以超音波檢查發現右大拇指短伸肌肌腱及包覆肌腱的支持帶有腫脹現象,且肌腱外之腱鞘內有積水現象。在超音波導引下將少許皮質類固醇及局部止痛劑注入腱鞘後,症狀在1~2天完全緩解。新光醫院復健科主任謝霖芬表示,迪奎文氏症是大拇指短伸肌及長外展肌之肌腱腱鞘炎,以女性居多,尤其是生產後或懷孕後期的女性。西元1895年,瑞士的迪奎文(de Quervain)醫師首先報導五位罹患此症的婦女,所以後來就把這種肌腱腱鞘炎叫做迪奎文氏症。為何此症容易發生於生產後或懷孕後期的婦女其原因可能是:(一)婦女手部工作多,如擰毛巾、洗衣服、抱小孩、幫小孩洗澡等,易過度使用。(二)女性特殊的解剖構造,即大拇指肌腱通過手腕支持帶之角度較大,且手腕往小指側之擺動幅度偏高。(三)賀爾蒙的影響:懷孕末期會分泌鬆弛素,使得身體各部位的肌腱、韌帶變鬆,也連帶使得肌腱容易受傷。由於此種肌腱腱鞘炎經常發生於孕婦或產婦,所以又叫「媽媽手」。謝霖芬說治療媽媽手首先要讓大拇指及手腕作適當的休息,其次可考慮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即是將少量的皮質類固醇注入腫脹的腱鞘內。通常注射1~2次之效果達80~90%,但注射後務須保護肌腱一至二週,即盡量減少大拇指及手腕的活動,以免症狀復發。必要時可使用副木來保護肌腱。傳統注射的缺點是技術性高,要正確地打入發炎的腱鞘,而不傷害到肌腱及旁邊的神經,須有相當的經驗。有時打到皮下組織會造成皮膚變白或皮下脂肪萎縮。目前由於肌腱超音波檢查設備相當先進,在超音波導引下,即使是經驗不很多的醫師,也可正確地將針劑打入發炎的腱鞘中,成效佳,且可避免注射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如誤傷肌腱或神經。

不是媽媽!施力不當也會有「媽媽手」

不是媽媽!施力不當也會有「媽媽手」#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媽媽手」常見於30至50歲婦女,尤其是很重視清潔經常整理家務者,例如:經常手洗衣物、手擰抹布四處擦拭等,成因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而懷孕後期孕婦、產後新手媽媽因懷孕末期賀爾蒙改變,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若施力不當則易引發「媽媽手」,例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及伸展等。新手爸爸照顧嬰兒,若施力不當,一樣也容易得「媽媽手」。此外,一些長時間必須用大拇指做張、握、壓、扣、捏等動作者,也是「媽媽手」的好發族群,例如:電腦族、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常握筆的文字工作者、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收銀員等。署立台南醫院曾惠瑜主任表示,主要的症狀是手腕橈側疼痛及腫脹,有時疼痛會輻射到近端的前臂或者大拇指;尤其是大拇指做主動或有阻力的外展及伸展動作時,更會誘發疼痛,嚴重時甚至大拇指無法使力;一旦肌腱和滑膜發生粘黏,會出現緊繃的感覺,大拇指活動時會被「卡住」,甚至可觸摸到凸起的腫塊。「媽媽手」急性發作時,最重要的治療就是讓手作適當的休息,減少進一步的傷害,建議穿戴由職能治療師依患者手型所塑造的「拇指長型對掌副木」,每次2小時,固定至少3週。同時口服抗發炎藥物以止痛消腫,配合適當的物理治療,包括冷/熱療、電療等,以縮短病程。急性期過後,可於患部做按摩或超音波等物理治療。如果以上治療效果不彰,可局部注射抗發炎藥物,少數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