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邊痛才是偏頭痛?醫親解「5大關鍵」正確釐清偏頭痛
偏頭痛往往發生在生產力最高的青壯年族群,根據《全球偏頭痛大調查》顯示,預防性治療失敗的患者每月有近10天受到偏頭痛影響。頻繁偏頭痛可能會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其中慢性偏頭痛患者更有較高機率會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
陳韋達門診一位40歲陳小姐病患,幾年前坐月子期間開始有偏頭痛情形,吃了止痛藥也沒有太大效果,為找出原因輾轉還做了鼻中隔彎曲手術,以及看婦科與眼科,治療長達9年時間都沒有太大效果,非常沮喪。
如何辨識偏頭痛
陳韋達說明,偏頭痛不只是症狀,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10大健康疾病之一,更是導致失能與殘疾的第2大原因,在5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更位居首位。偏頭痛發作時,疼痛位置可能出現在中間、後腦等,不斷變換位置更是常見,且不見得只痛一邊,才稱為是偏頭痛。
偏頭痛可透過以下「54321」口訣作為判斷:
- 頭痛至少發作超過5次,且5次符合下列2~4點
- 每次持續4小時~3天(未經治療或治療無效)
- 頭痛至少有以下特徵的2項:單側、搏動性、疼痛程度中或重度、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
- 發作時至少有以下1項情形:噁心或嘔吐、畏光及怕吵
陳韋達也補充,如果覺得頭痛已經嚴重干擾生活,發作時有明顯噁心感與畏光,加上有些誘發因素如換季、有壓力或者是壓力消除時、女性經期來之前,幾乎就能判斷是偏頭痛。
延伸閱讀:
「消炎止痛藥」急救頭痛喉嚨痛?「4類高風險族群」亂吃恐傷腎
偏頭痛治療方法
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王嚴鋒指出,偏頭痛治療藥物可分為急性止痛與慢性預防,國內較常見的口服藥物,包含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等,而目前的預防性注射針劑藥物如肉毒桿菌素、CGRP單株抗體等,可每個月或每3個月施打1次,大幅降低患者用藥頻率,也讓偏頭痛患者不需再天天吃藥。
新型藥物是以肉毒桿菌素與CGRP單株抗體等,以注射方式來達到預防治療目的。陳韋達說明,CGRP單株抗體的機轉是透過降低CGRP這種「大腦發炎的物質」,以抗體(疫苗)的概念進行注射治療,因此能夠有效治療偏頭痛。個案的陳小姐就是透過CGRP單株抗體治療,終於一解偏頭痛的惡夢。
延伸閱讀:
新冠康復被後遺症糾纏?中醫親解:身體還在發炎「2穴位」救頭痛
王嚴鋒補充「123口訣」來提醒民眾更認識偏頭痛,包含:
- 「1」:每周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
- 「2」:止痛藥每周吃超過2天會更惡化
- 「3」:要靠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3重點積極治療
美國偏頭痛基金會也指出,偏頭痛患者在感染新冠後,症狀發生頻率提升至每月10~15次,甚至會維持1~2個月的疼痛症狀。王嚴鋒建議,止痛藥如果無效,民眾吃越多只會越嚴重,需藉由專科醫師的治療準則、漸少止痛藥,才能真正找到改善偏頭痛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