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調查》台灣洗腎發生率5年來首降!醫揭「關鍵原因」1族群降最多
吳麥斯說明,台灣慢性腎病人數推估高達263萬人,已超過總人口十分之一,更名列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第10名,「雖然看似嚴重,但其實比起多年前排名十大死因第6名,已經進步很多,可說是慢性腎臟病在台灣,正在慢慢消失中。」
延伸閱讀:
手摸「腎臟」就能放鬆身心?神經治療師揭「1關鍵」能調適自律神經
台灣洗腎發生率5年來首降
根據2022年台灣腎病年報統計,2020年國人慢性腎病透析(洗腎)的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525人,與2019年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529人相比,首度出現下降0.6%,是過去5年(2015~2019年)來洗腎發生人數第1次出現的逆轉現象,且2021、2022年數字也持續下探,尚待正式數據資料公布。
統計也指出,若從透析人口的年齡層來看,尤以40~64歲中年族群的洗腎發生率下降最多,呈現穩定下降趨勢,顯見多年來推動「早篩早治」照護計畫教育有成,初期腎病與末期腎病前期照護量能持續提升,成功避免腎臟功能過早惡化,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點。
延伸閱讀:
洗腎腎衰竭千萬別吃香蕉、釋迦、奇異果!營養師建議「5大低鉀水果」
慢性腎臟病4大高風險族群
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副院長黃尚志分析,多數慢性腎病患者,常常未認知到自身腎臟出問題,提醒民眾早在驗血、驗尿等檢查前,若有「三高」、「吸菸」、「長期服用止痛藥」、「家族腎臟病史」等4大慢性腎臟病高風險族群,就要特別警惕身體變化,才能及時到醫院進一步做檢查。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則提醒,根據最新「國人慢性腎病觀念調查」,蒐集513份有效樣本數統計結果顯示,仍有近3成民眾對於「尿裡有泡泡一定是腎臟不好?」、「確診慢性腎病只能終身洗腎?」存在錯誤迷思。
交叉比對「2數值」揪慢性腎病
陳宏麟解釋,雖然慢性腎病的排尿中,有高濃度的蛋白質會產生泡泡尿(俗稱蛋白尿),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蛋白尿初期是無法用肉眼觀察,仍需進一步詳細追蹤檢查;至於確診慢性腎病,多數都還在慢性腎臟病分期1~5期的前期,只要及早開始治療,就有機會慢慢逆轉腎功能。
陳宏麟強調,上述慢性腎病高風險族群應及早做好風險管理,透過抽血及驗尿2大檢查,並將「腎絲球過濾率」與「尿蛋白」兩項數值交叉比對,才能確實初步了解自身腎臟健康,只要數值落在黃色或橙色區塊,即為早期慢性腎臟病徵兆,建議盡快尋求腎臟病照護機構醫師,及早進行疾病防護。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