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上廁所「大不出來」怎麼辦?日本名醫教「1姿勢」順利排便
腸躁症分成3種類型
腸躁症主要分成下列3種類型。這些分類是以糞便軟硬度為標準,第二章會進一步說明辨別的形狀,也請大家繼續讀下去。
- 下痢型腸躁症:這類腸躁症的特徵為突如其來的腹痛或下痢。糞便會像是泥水或是水便。
- 便祕型腸躁症:與下痢相反,是糞便硬得排不出來的狀態,除了會引發腹痛,還會讓肚子胃脹氣。這種狀態下的糞便通常含水量很低,而且很硬,形狀則像是一顆顆小粒的兔子糞便。
- 混合型腸躁症:就是下痢與便祕重覆發生的類型。
除了上述這3種之外,也有不屬於這3類的「無法分類」的類型,不過大家只需要先記得這3種分類即可。
延伸閱讀:
肚子痛又發燒! 別緊張~恐是急性腸胃炎
去廁所後「大不出來」沒關係
有時候就算去了廁所也大不出來,便祕型腸躁症患者更是常遇到這種情況;不過不用太緊張,說得極端一點,就算用餐之後不想上廁所,還是可以去廁所蹲蹲看。一如前述,只要養成用餐之後去廁所的習慣,慢慢地,就能找回排便的規律。
比方說,常在早上上班、上學的時候,突然肚子痛或想要拉肚子的患者,若是能在早上出門前上個廁所,就能暫時放鬆心情,不用擔心同樣的問題發生。所以就算不出門,培養在早上排便的習慣,也能幫助自己找回正常的生活作息。
請大家不要一直有「就是沒辦法正常排便,所以才大不出來」的想法,而是要告訴自己「讓身體自行養成排便習慣」,讓上廁所這件事成為日常作息的一環。
就算大不出來也沒關係。培養早上上廁所的習慣,讓自己放鬆心情吧。在上班、上學之前去廁所⋯⋯。之後的日常作息也能放輕鬆。
在固定的時間上廁所固然重要,但大不出來也沒關係。此外,如果在早上順利地上完廁所,就能在上班或上學途中稍微放心,培養這樣的日常習慣也非常重要。
延伸閱讀:
為什麼吃「膳食纖維」反而會便祕?專家揭真相:腸內「1菌」太少
有些姿勢能夠幫助排便
便祕型腸躁症患者或是下痢、便祕輪流出現的混合型腸躁症患者,常常會有便祕,無法順利排便的問題。話說回來,就算沒有便祕的問題,應該也有不少人有過「明明想上廁所,卻大不出來」的經驗對吧?如果大家也遇到這種情況,建議採用容易排便的姿勢。
如果是坐在馬桶上,建議大家先讓腳尖踮起來,再開始上廁所。如果擔心腳太痠,可在腳下墊個枱子。接著是讓上半身微微前傾,與踮起腳尖的大腿成30度夾角。這個姿勢可讓肛門與直腸呈一直線,排便會變得較順暢。此外,糞便也會順著重力直線往下掉,所以排便會變得更容易。
我知道有些排便不順暢的人會故意「用力」上廁所,但此時不要全身一起用力,只需要腹部出力就好。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只用腹部出力,只需要先讓腳尖踮起來,就能利用腹肌出力。這個姿勢就像是知名彫刻藝術品「羅丹的沉思者」般。便祕型腸躁症患者或是下痢型腸躁症患者也可在排便不順暢的時候,試試看這個姿勢。
撰寫排便日記
前面也介紹過寫日記這個方法,但其實也可以為自己一整天的排便情況撰寫排便日記。排便日記可簡單地記錄「今天是否排便」「糞便的形狀或排便次數」「排便的時間點」,和「有沒有上不乾淨、腹痛、腹部不適、腹部脹氣這類症狀」。
在撰寫腹部不適症狀時,除了可以記錄有無腹痛這點外,也可以順便記錄腹痛的強度,如果能夠順手記錄飲食內容,就能看出排便與飲食的相關性。
都在什麼時候去上廁所?都在什麼時候用餐?如果能在排便日記中記下這些事情,就會更明白自己的生活習慣。這些資料也能幫助治療腸躁症的醫師了解你的狀態,在治療過程中幫助你與醫師溝通。
(本文摘自/腸躁症超圖解:腸道愛生氣,都是因為它?這樣做,自然揮別惱人腸敏感,從心到身找回健康人生/創意市集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