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每天日夜顛倒?研究揭「BMI影響心理健康」孩子肥瘦都有問題
本篇文章目錄
BMI與心理健康有關
2024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JAMA Psychiatry)的BMI與心理健康研究指出,BMI與心理健康有關,與健康體重的青少年相比,BMI過低、過重或肥胖的青少年有更多的身心症狀。
該研究共有百萬名11~15歲的青少年參與,研究觀察2002年~2018年間的變化,結果發現,BMI與心理健康存在U型關聯,即BMI過低或過重的青少年有更多的身心健康問題。這種關聯在不同年份、性別和年級中都能觀察到,與2002年相比,2006年、2010年、2014年和2018年的身心問題顯著增加;女孩的身心問題明顯高於男孩;與小學相比,國中和高中生身心問題顯著增加。
延伸閱讀:
「沒有獎勵也沒有懲罰」才是最好的教導?孩子養成「1習慣」最重要
壓力會影響BMI數值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說明,近年的文獻顯示,BMI指標代表的,不僅是食物攝取量的問題,也受壓力與運動習慣影響,換句話說,壓力會影響體內的新陳代謝、情緒和飲食習慣,進而影響BMI數值。
此篇研究比較有價值的是,橫跨不同地區、年代、性別,超過100萬的青少年樣本,皆呈現相似的相關性,意謂BMI值與身心健康問題密切相關。她舉例說,臨床上常見抱怨自己身形外貌的青春期孩子,多半合併其他學業、家庭和同儕關係等生活困擾,這些孩子們容易陷入自卑情結,而無法健康有效的處理其生活或解決問題。
陳質采建議,家長及老師因應上別只跟孩子說「不要」在意自己的身形外貌,改以列出生活可改善的優先順序與解決方法,陪伴孩子有效的面對自己的困擾才是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
別再對青春期孩子說「外表不重要」!心理師教4招幫孩子建立信心
建立運動習慣4方法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根據「2023年董氏基金會青少年相關調查」發現,壓力源之一的身材外貌已上升至第3名,也是呼應了與上述研究結果身材體重與身心的關聯。
除了因社群使用影響著青少年對外貌的重視,師長們更應該建構青少年對自我的認同,針對上述期刊研究的回應,可將BMI當作維持體貌的一個指標,檢視自己的BMI值是否在18.5~24正常範圍內,當過少或過多就表示需在體重上作些調整。
葉雅馨表示,「少吃多動」是一個知易行難的概念,不妨掌握以下4個方法:
- 將自己運動狀況與BMI值作紀錄,會增強自己往想要的目標前進。
- 當想要大吃或控制不了對食物的慾望時,告訴自己「明天再吃」延遲滿足。
- 不斷激勵與催眠自己,例如:「現在做運動,我將會變得愈來愈標緻。」
- 從簡單的運動著手,像立定跑步、Youtube上有許多室內的運動模式、跳繩或樂動紓壓都是不錯的選擇。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