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

諾和諾德號召 400 人健走,步數種樹木,世界肥胖日齊關注腰圍,邁向健康!

諾和諾德號召 400 人健走,步數種樹木,世界肥胖日齊關注腰圍,邁向健康!#BMI

許多人在評估體位健康與否時,僅參考BMI(身體質量指數)卻忽略掉一個重要的指標-腰圍。其實腰圍能反映內臟脂肪的多寡,更與心血管健康相關。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說明,「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男性應小於90公分。根據國健署的數據,全台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腰圍超標,即便BMI正常,仍有近兩成面臨腰圍過粗的問題。」肥胖與超過200種疾病相關,包括癌症、中風及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也強調,「只要減重就能改善健康。」 長期致力於肥胖及慢性病治療的諾和諾德藥廠,於世界肥胖日起推動了長達一個月的健康活動 由於民眾普遍缺乏對腰圍是肥胖指標的認識。在台灣肥胖醫學會的指導下,於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士林大貢丸」上投影世界肥胖日標誌及腰圍數據警戒資訊,提醒民眾重視腰圍健康。並於劍潭捷運出口前的廣場舉辦為期一周的衛教展覽,讓民眾在享受士林夜市的美食時,也能注意體位健康。 諾和諾德當天號召員工及專業醫療人員在投影球體下進行健康打卡,並現場發放皮尺,讓參加者實地測量腰圍。同時間並啟動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的合作為期一個月的「健康森林專案」健走活動,預計號召400名員工、家屬、以及醫護人員一同參與,通過步行數轉化為種樹點數,不僅促進個人健康,還助力環境保護。 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丹柏森 (Daniel Bohsen) 分享,「驅動改變來戰勝肥胖症及其他嚴重慢性疾病是諾和諾德對患者的承諾,我們的同仁也都是健康管理的實踐大使!今年特別安排了諾和諾德健康月健走計步活動,全體員工攜手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共同用步伐為地球種樹,更為自己的健康邁步。同時也透過與投影及展覽,提升民眾的疾病意識,加強肥胖防治的影響力。」 圖/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丹柏森(左)及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右),於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投影球體下合影 圖/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球體建築於世界肥胖日投影腰圍數據警訊

放暑假每天日夜顛倒?研究揭「BMI影響心理健康」孩子肥瘦都有問題

放暑假每天日夜顛倒?研究揭「BMI影響心理健康」孩子肥瘦都有問題#BMI

隨著暑假到來,不少青少年開始猛打電動、猛吃零食,又或是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根據國健署調查,暑假期間學生的生活型態會改變,不僅久坐、螢幕使用時間增加,飲食上也有所不同,且身體質量指數(BMI)也呈上升趨勢。然而,美國最新研究顯示「BMI與心理健康有關」,青少年必須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家長也須從中協助。

兒童節外食怎麼吃?連鎖餐廳兒童餐造型可愛卻營養不均

兒童節外食怎麼吃?連鎖餐廳兒童餐造型可愛卻營養不均#BMI

今年兒童節、清明節連假長達五天,許多家長都安排了出遊或聚餐的行程,各大連鎖餐廳也推出各種兒童餐優惠,這些餐具可愛、造型特殊的兒童餐,讓孩子搶著吃光光,但卻不見得營養!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距離營養均衡還有一大段距離。」 為了替孩子的營養需求把關,《親子天下》篩選全台擁有超過15家分店、同時提供外帶兒童餐的8家連鎖餐廳共18套兒童餐,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國小1-2年級學童營養手冊》中的建議,估算學齡兒童的中餐和晚餐該攝取六大類食物的份數,邀請營養師團隊一同檢視,這些兒童餐是否符合營養均衡的需求。 營養最均衡的給予四顆蘋果,其次往下,但本次體檢沒有出現「四顆蘋果」的兒童餐。 ※說明:營養師評比兒童餐營養均衡的10個評分項目(滿分10分):熱量未超標、提供未精緻全榖、豆蛋魚肉類達標、有乳品、有蔬菜、有新鮮水果、有堅果種子、整個餐點沒有炸物、餐廳提供對兒童較健康的食材選項、餐廳網站提供兒童餐熱量和營養標示。依照評分項目分級,1-3分:一顆蘋果;4-5分:二顆蘋果;6-7分:三顆蘋果;8-10分:四顆蘋果。(親子天下製表) 營養師團隊歸納出三大發現:炸物過多熱量高、膳食纖維嚴重不足,以及蛋白質含量不夠。 調查發現一:熱量高、炸物多,一餐逼近全天所需三分之二熱量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兒童和青少年BMI(身體質量指數)達到「過重」和「肥胖」的比例逐年增加,台灣兒少當中,每三個就有一個處在「肥胖危機」當中。而這次檢測的18套兒童餐中,有11套熱量超過建議熱量(650大卡),甚至還有少數幾套逼近千卡,幾乎已經為全天所需熱量的三分之二! 調查發現二:膳食纖維嚴重不足,恐影響腸道吸收營養 膳食纖維能幫助孩子腸道健康,順利吸收營養,但膳食纖維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營養素,完全必須靠飲食,如蔬菜、新鮮水果及和全榖類來補充。孩童若飲食中長期缺乏膳食纖維,可能影響腸道健康,甚至造成營養吸收的問題。然而在本次檢測中,「沒有任何一套」兒童餐提供足量的蔬菜,甚至有8套兒童餐是「一片青菜都沒有」。許多兒童餐提供「濃縮還原果汁」,但在新鮮水果的供應上,同樣「沒有任何一套」兒童餐提供足夠份量的新鮮水果。 調查發現三:優質蛋白質不足, 影響孩子長高長壯 兒童餐主菜常見雞塊、豬排等肉類,看起來豐富又營養。然而本次檢測中,卻有多達13套無法提供建議量2份的豆蛋魚肉類!營養師李婉萍分析:「兒童餐的肉類幾乎是炸物,油炸麵衣看起來很多,但孩子吃下的蛋白質卻沒有看起來多。」有某個兒童餐的油炸肉類總重60公克,但剝去麵衣後,裡面的肉類只有30公克,等於吃下一半油炸麵衣!李婉萍提醒:「蛋白質是兒童成長重要營養素,長期缺乏對肌肉、身高體重等發育有不良影響。」 一日三餐,是每個孩子的日常生活,營養均衡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對兒童的發展的確有影響。《親子天下》「兒童餐大體檢 好看好玩的連鎖餐廳兒童餐營養嗎?」數位專輯,除了檢測8家連鎖餐廳提供的18套兒童餐,哪道營養較均衡外,也請營養師提供外食點餐原則,以及營養專家們對連鎖餐廳兒童餐的建議。營養師並以自身為例,分享在日常聚餐外食,如何做到讓孩子吃得均衡。在連假聚餐歡快的這一刻,希望每一口飯菜,不但是孩子的美麗回憶,也是形塑兒童養成均衡營養飲食的重要歷程。

胖胖女小心!肥胖增加6成乳癌風險醫教你6招預防

胖胖女小心!肥胖增加6成乳癌風險醫教你6招預防#BMI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根據資料顯示,最近10年罹患乳癌人口增加1.8倍,相較過去40年更增加7倍之多。每年10月是各國響應重大健康議題─國際乳癌防治月,世界各地都有著溫馨粉紅色的氛圍。 BMI>35乳癌風險增加近6成由於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趨勢,能提高罹癌後的存活率,因此都會鼓勵適齡年紀與高危險群定期檢查。天晟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徐光漢主任提醒,肥胖會使血液中雌激素濃度增加,促進乳癌細胞加速繁殖、增生,在停經後婦女脂肪細胞會促使雌激素生成,「體重過重」的脂肪細胞數量大增,雌激素相對增加,連帶也增加罹癌機會。 更有國內外研究指出,過重及肥胖者有較高罹患乳癌風險;當婦女BMI數值>25,罹患乳癌風險增加17%、BMI>30,罹患乳癌風險增加37%、BMI>35,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近60%,所以乳癌與體重息息相關。 醫師提出6招預防之道徐光漢主任強調,有乳癌家族史、肥胖、高糖高油飲食、飲酒、長期接觸荷爾蒙產品、未曾懷孕哺乳、初經早或停經晚等,都是增加罹患乳癌的可能因子,他提出6招遠離乳癌的預防之道: 1. 規律生活:早睡早起不熬夜,每天有7~8小時的睡眠時間。2. 保持適當運動:養成每週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3. 營養均衡、避免高油脂、油炸物:減少攝取脂肪和糖分,可增加蔬果、豆類、堅果穀物等食物。4. 維持健康體態、適時減重。5. 減少荷爾蒙類藥物或食物。6. 定期檢查乳房: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安排1次乳房檢查,特別是高危險族群要定期乳房檢查(乳房檢查包含: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磁振造影等),台灣女性大多乳房較小且較緻密,緻密型乳房會增加乳癌風險外,也會使一般乳房X光檢查能力下降,所以乳房超音波檢查也是相對必要,才能夠把握早期發現的機會。 乳癌對女性威脅大,徐光漢主任呼籲,女性基本預防很重要,也一定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並配合乳房外科專科醫師的治療,預後存活率高,也可回歸健康生活。

穿雨衣跑步瘦較快?破除健身3迷思

穿雨衣跑步瘦較快?破除健身3迷思#BMI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剛踏入健身房的你,對於健身還有著種種疑問嗎?像是一旦中斷訓練,肌肉就會變成脂肪、汗流越多就瘦越多、是否要買教練課程等,健身教練指出,運動跟投資一樣,需要長期經營,短線操作容易造成身體負擔,運動前,先釐清三個迷思。 1.汗流越多不等於瘦越快有些人為了瘦身,穿雨衣跑步或用保鮮膜包住想瘦身的部位,事實上,汗流越多只是加速脫水,無法減去體脂肪,且將皮膚悶住可能造成毛孔堵塞,造成毛囊炎、皮膚病等問題;脫水跟減去體脂肪並沒有關係,減肥應減少體脂肪、增加肌肉量,而非注重體重的高低。 2.BMI值越低不代表越健康BMI值的計算方式,是利用身高跟體重的平方數換算,只能初步判斷健康程度,有些人肌肉量高,所以體重較重,不代表他的身體不健康,建議以測量Inbody的方式為主,可了解身體的各項數值是否在標準內,投資健康是為了抗老化,因此身體均衡發展才最重要。 3.教練課是一種投資許多人透過YouTube影片教學來自主訓練、運動,覺得不需要教練指導,但初學者沒有教練從旁指導,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對於健身新手來說,如果口袋夠深能夠上教練課,當然比較好,找到對的教練可以提供你正確的知識、打好基礎,減少運動傷害風險。

吃零食好紓壓 13歲男童胖出脂肪肝

吃零食好紓壓 13歲男童胖出脂肪肝#BMI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13歲國一男生原本體重就過重,過去一年來,因升學壓力又遇上疫情,幾乎整天待在室內不動,三不五時就藉由吃零食放鬆,體重在短短一年半內增加近13公斤,身高168公分的他,體重破89公斤、BMI值為31.5,即使每天睡8到10小時還是經常喊累,家長擔心有異,就醫檢查竟已呈現嚴重脂肪肝。小時候胖不是胖?爸媽別相信錯誤觀念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指出,小男生就醫時,一看身上,頸部及腋下皆有明顯的黑色棘皮症,腹部有肥胖紋;進一步抽血顯示肝臟指數ALT(GPT)上升至81U/L(正常為40以下),超音波更呈現嚴重脂肪肝。戴季珊說,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和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又是最常見的兒童肝病成因,像該名國一生,除了正餐之外,父母完全掌握不到他平常在外的飲食情況,甚至在姊姊告密之下,才發現他連在家都常偷吃洋芋片、巧克力棒等零食。該名國一生經飲食衛教、增加體能活動以及規律的門診追蹤後,肝指數於半年後逐漸恢復正常,但脂肪肝仍很嚴重,目前持續於門診超音波追蹤,觀察脂肪肝是否有好轉。戴季珊強調,家長千萬不要有小時候胖不是胖、胖才好抽高等錯誤觀念,尤其小時候有脂肪肝,當心長大換肝風險大增,因研究指出,單純脂肪肝的預期壽命與一般正常人無異,但是脂肪肝合併肝細胞發炎損傷者,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進展為纖維化或肝硬化,後續也有可能引起肝癌的發生,因此當孩童體重過重且有脂肪肝時,應儘早就醫治療,定期追蹤,否則長期脂肪肝可能會引起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提高未來肝臟衰竭、肝癌、換肝的風險。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 控制體重是唯一方式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戴季珊強調,體重控制是唯一實證的治療方式,治本得要從生活型態改變與飲食控制來達成,研究顯示生活型態介入與飲食控制持續3至12個月,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與脂肪肝嚴重程度;包括降低看電視或使用3C產品時間,日常生活可增加步行、爬樓梯機會,減少高糖、高熱量、油炸食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