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

放暑假每天日夜顛倒?研究揭「BMI影響心理健康」孩子肥瘦都有問題

放暑假每天日夜顛倒?研究揭「BMI影響心理健康」孩子肥瘦都有問題#BMI

隨著暑假到來,不少青少年開始猛打電動、猛吃零食,又或是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根據國健署調查,暑假期間學生的生活型態會改變,不僅久坐、螢幕使用時間增加,飲食上也有所不同,且身體質量指數(BMI)也呈上升趨勢。然而,美國最新研究顯示「BMI與心理健康有關」,青少年必須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家長也須從中協助。

兒童節外食怎麼吃?連鎖餐廳兒童餐造型可愛卻營養不均

兒童節外食怎麼吃?連鎖餐廳兒童餐造型可愛卻營養不均#BMI

今年兒童節、清明節連假長達五天,許多家長都安排了出遊或聚餐的行程,各大連鎖餐廳也推出各種兒童餐優惠,這些餐具可愛、造型特殊的兒童餐,讓孩子搶著吃光光,但卻不見得營養!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距離營養均衡還有一大段距離。」 為了替孩子的營養需求把關,《親子天下》篩選全台擁有超過15家分店、同時提供外帶兒童餐的8家連鎖餐廳共18套兒童餐,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國小1-2年級學童營養手冊》中的建議,估算學齡兒童的中餐和晚餐該攝取六大類食物的份數,邀請營養師團隊一同檢視,這些兒童餐是否符合營養均衡的需求。 營養最均衡的給予四顆蘋果,其次往下,但本次體檢沒有出現「四顆蘋果」的兒童餐。 ※說明:營養師評比兒童餐營養均衡的10個評分項目(滿分10分):熱量未超標、提供未精緻全榖、豆蛋魚肉類達標、有乳品、有蔬菜、有新鮮水果、有堅果種子、整個餐點沒有炸物、餐廳提供對兒童較健康的食材選項、餐廳網站提供兒童餐熱量和營養標示。依照評分項目分級,1-3分:一顆蘋果;4-5分:二顆蘋果;6-7分:三顆蘋果;8-10分:四顆蘋果。(親子天下製表) 營養師團隊歸納出三大發現:炸物過多熱量高、膳食纖維嚴重不足,以及蛋白質含量不夠。 調查發現一:熱量高、炸物多,一餐逼近全天所需三分之二熱量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兒童和青少年BMI(身體質量指數)達到「過重」和「肥胖」的比例逐年增加,台灣兒少當中,每三個就有一個處在「肥胖危機」當中。而這次檢測的18套兒童餐中,有11套熱量超過建議熱量(650大卡),甚至還有少數幾套逼近千卡,幾乎已經為全天所需熱量的三分之二! 調查發現二:膳食纖維嚴重不足,恐影響腸道吸收營養 膳食纖維能幫助孩子腸道健康,順利吸收營養,但膳食纖維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營養素,完全必須靠飲食,如蔬菜、新鮮水果及和全榖類來補充。孩童若飲食中長期缺乏膳食纖維,可能影響腸道健康,甚至造成營養吸收的問題。然而在本次檢測中,「沒有任何一套」兒童餐提供足量的蔬菜,甚至有8套兒童餐是「一片青菜都沒有」。許多兒童餐提供「濃縮還原果汁」,但在新鮮水果的供應上,同樣「沒有任何一套」兒童餐提供足夠份量的新鮮水果。 調查發現三:優質蛋白質不足, 影響孩子長高長壯 兒童餐主菜常見雞塊、豬排等肉類,看起來豐富又營養。然而本次檢測中,卻有多達13套無法提供建議量2份的豆蛋魚肉類!營養師李婉萍分析:「兒童餐的肉類幾乎是炸物,油炸麵衣看起來很多,但孩子吃下的蛋白質卻沒有看起來多。」有某個兒童餐的油炸肉類總重60公克,但剝去麵衣後,裡面的肉類只有30公克,等於吃下一半油炸麵衣!李婉萍提醒:「蛋白質是兒童成長重要營養素,長期缺乏對肌肉、身高體重等發育有不良影響。」 一日三餐,是每個孩子的日常生活,營養均衡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對兒童的發展的確有影響。《親子天下》「兒童餐大體檢 好看好玩的連鎖餐廳兒童餐營養嗎?」數位專輯,除了檢測8家連鎖餐廳提供的18套兒童餐,哪道營養較均衡外,也請營養師提供外食點餐原則,以及營養專家們對連鎖餐廳兒童餐的建議。營養師並以自身為例,分享在日常聚餐外食,如何做到讓孩子吃得均衡。在連假聚餐歡快的這一刻,希望每一口飯菜,不但是孩子的美麗回憶,也是形塑兒童養成均衡營養飲食的重要歷程。

胖胖女小心!肥胖增加6成乳癌風險醫教你6招預防

胖胖女小心!肥胖增加6成乳癌風險醫教你6招預防#BMI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根據資料顯示,最近10年罹患乳癌人口增加1.8倍,相較過去40年更增加7倍之多。每年10月是各國響應重大健康議題─國際乳癌防治月,世界各地都有著溫馨粉紅色的氛圍。 BMI>35乳癌風險增加近6成由於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趨勢,能提高罹癌後的存活率,因此都會鼓勵適齡年紀與高危險群定期檢查。天晟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徐光漢主任提醒,肥胖會使血液中雌激素濃度增加,促進乳癌細胞加速繁殖、增生,在停經後婦女脂肪細胞會促使雌激素生成,「體重過重」的脂肪細胞數量大增,雌激素相對增加,連帶也增加罹癌機會。 更有國內外研究指出,過重及肥胖者有較高罹患乳癌風險;當婦女BMI數值>25,罹患乳癌風險增加17%、BMI>30,罹患乳癌風險增加37%、BMI>35,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近60%,所以乳癌與體重息息相關。 醫師提出6招預防之道徐光漢主任強調,有乳癌家族史、肥胖、高糖高油飲食、飲酒、長期接觸荷爾蒙產品、未曾懷孕哺乳、初經早或停經晚等,都是增加罹患乳癌的可能因子,他提出6招遠離乳癌的預防之道: 1. 規律生活:早睡早起不熬夜,每天有7~8小時的睡眠時間。2. 保持適當運動:養成每週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3. 營養均衡、避免高油脂、油炸物:減少攝取脂肪和糖分,可增加蔬果、豆類、堅果穀物等食物。4. 維持健康體態、適時減重。5. 減少荷爾蒙類藥物或食物。6. 定期檢查乳房: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安排1次乳房檢查,特別是高危險族群要定期乳房檢查(乳房檢查包含: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磁振造影等),台灣女性大多乳房較小且較緻密,緻密型乳房會增加乳癌風險外,也會使一般乳房X光檢查能力下降,所以乳房超音波檢查也是相對必要,才能夠把握早期發現的機會。 乳癌對女性威脅大,徐光漢主任呼籲,女性基本預防很重要,也一定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並配合乳房外科專科醫師的治療,預後存活率高,也可回歸健康生活。

穿雨衣跑步瘦較快?破除健身3迷思

穿雨衣跑步瘦較快?破除健身3迷思#BMI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剛踏入健身房的你,對於健身還有著種種疑問嗎?像是一旦中斷訓練,肌肉就會變成脂肪、汗流越多就瘦越多、是否要買教練課程等,健身教練指出,運動跟投資一樣,需要長期經營,短線操作容易造成身體負擔,運動前,先釐清三個迷思。 1.汗流越多不等於瘦越快有些人為了瘦身,穿雨衣跑步或用保鮮膜包住想瘦身的部位,事實上,汗流越多只是加速脫水,無法減去體脂肪,且將皮膚悶住可能造成毛孔堵塞,造成毛囊炎、皮膚病等問題;脫水跟減去體脂肪並沒有關係,減肥應減少體脂肪、增加肌肉量,而非注重體重的高低。 2.BMI值越低不代表越健康BMI值的計算方式,是利用身高跟體重的平方數換算,只能初步判斷健康程度,有些人肌肉量高,所以體重較重,不代表他的身體不健康,建議以測量Inbody的方式為主,可了解身體的各項數值是否在標準內,投資健康是為了抗老化,因此身體均衡發展才最重要。 3.教練課是一種投資許多人透過YouTube影片教學來自主訓練、運動,覺得不需要教練指導,但初學者沒有教練從旁指導,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對於健身新手來說,如果口袋夠深能夠上教練課,當然比較好,找到對的教練可以提供你正確的知識、打好基礎,減少運動傷害風險。

吃零食好紓壓 13歲男童胖出脂肪肝

吃零食好紓壓 13歲男童胖出脂肪肝#BMI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13歲國一男生原本體重就過重,過去一年來,因升學壓力又遇上疫情,幾乎整天待在室內不動,三不五時就藉由吃零食放鬆,體重在短短一年半內增加近13公斤,身高168公分的他,體重破89公斤、BMI值為31.5,即使每天睡8到10小時還是經常喊累,家長擔心有異,就醫檢查竟已呈現嚴重脂肪肝。小時候胖不是胖?爸媽別相信錯誤觀念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指出,小男生就醫時,一看身上,頸部及腋下皆有明顯的黑色棘皮症,腹部有肥胖紋;進一步抽血顯示肝臟指數ALT(GPT)上升至81U/L(正常為40以下),超音波更呈現嚴重脂肪肝。戴季珊說,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和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又是最常見的兒童肝病成因,像該名國一生,除了正餐之外,父母完全掌握不到他平常在外的飲食情況,甚至在姊姊告密之下,才發現他連在家都常偷吃洋芋片、巧克力棒等零食。該名國一生經飲食衛教、增加體能活動以及規律的門診追蹤後,肝指數於半年後逐漸恢復正常,但脂肪肝仍很嚴重,目前持續於門診超音波追蹤,觀察脂肪肝是否有好轉。戴季珊強調,家長千萬不要有小時候胖不是胖、胖才好抽高等錯誤觀念,尤其小時候有脂肪肝,當心長大換肝風險大增,因研究指出,單純脂肪肝的預期壽命與一般正常人無異,但是脂肪肝合併肝細胞發炎損傷者,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進展為纖維化或肝硬化,後續也有可能引起肝癌的發生,因此當孩童體重過重且有脂肪肝時,應儘早就醫治療,定期追蹤,否則長期脂肪肝可能會引起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提高未來肝臟衰竭、肝癌、換肝的風險。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 控制體重是唯一方式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戴季珊強調,體重控制是唯一實證的治療方式,治本得要從生活型態改變與飲食控制來達成,研究顯示生活型態介入與飲食控制持續3至12個月,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與脂肪肝嚴重程度;包括降低看電視或使用3C產品時間,日常生活可增加步行、爬樓梯機會,減少高糖、高熱量、油炸食物。

BMI超標 代謝vs減重手術不同

BMI超標 代謝vs減重手術不同#BMI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成人體重過重及肥胖的盛行率達45.4%,伴隨而來的併發症相當常見,諸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對健康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國民健康署建議成年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應維持在18.5-24之間,BMI超過24屬於體重過重,BMI超過27便屬於肥胖。天晟醫院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醫師表示,減重的最佳方式就是適量運動及嚴格飲食控制,其中飲食佔7成、運動佔3成,需要相當自律才能持之以恆。若BMI較高且有肥胖併發症,便得積極減重,建議尋求醫師的協助,使用藥物、代餐、手術等方法。所謂成功的減重,並非「減了20公斤」,而是「減了20公斤之後如何維持」,維持體重是長期抗戰。常有患者使用減重藥物,在幾個月內減重20公斤,但絕大多數都會漸漸回復原本的體重,甚至比原來的體重更重,陷入減重、復胖、減重、復胖的無限循環。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的進步,減重代謝手術已能給予肥胖患者更多的協助。什麼是代謝手術?徐光漢醫師解釋,「減重手術」的目的是幫患者減去過多的體重,至於「代謝手術」在替患者解決肥胖問題的同時,還能改善多種代謝性疾病。肥胖病患常會併發多種合併症,包括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問題,如果手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代謝性疾病,就會歸類為「代謝手術」。「減重手術」通常是透過腸胃道手術來限制患者的進食量,減少熱量吸收,進而讓患者體重下降。「代謝手術」跟減重手術的作法類似,最主要的差異是手術目的不同。這是減重手術發展過程中的意外發現,很多肥胖患者有糖尿病,但在接受手術、體重下降後,糖尿病也跟著改善,有些人的藥物可以減量,有些人甚至可以不用吃藥。一開始大家認為是體重下降的效果,但漸漸發現這並不只是體重減輕的關係,而是因為繞道手術改變了體內荷爾蒙,能降低胰島素阻抗、減少脂肪吸收,使患者的血糖、血脂得到改善。目前健保署的規定是根據BMI,當BMI大於32.5且合併有肥胖相關併發症,譬如說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糖尿病等,就可以進行減重代謝手術。美國減重代謝醫學會則是建議BMI大於30就應該考慮做減重代謝手術。限制型手術降低食量 吸收不良型減少熱量吸收徐光漢醫師指出,減重代謝手術有兩種,一種是讓進食量變少,屬於「限制型手術」;一種是讓腸道吸收變差,屬於「吸收不良型手術」,藉由降低熱量吸收來減重。常見的限制型手術,包括胃縮小手術、胃水球手術,這些都是靠減少胃容量,來降低進食量,以達到減重效果。至於胃繞道手術除了讓進食量變小之外,還會讓吃進去的東西吸收不完全。醫師會告訴患者這兩種手術的優缺點。限制型手術雖然可以降低胃容量,但是術後很多患者的進食方式會改變,偏好吃一些較高熱量的食物,所以很多患者在做完限制型手術幾年以後,因為沒有遵守嚴格的飲食規範而逐漸復胖,吸收不良型手術復胖的機率就會比較低。然而,不管接受哪種手術,如果無法長期飲食控制,都會有復胖的問題。若患者有糖尿病或者代謝性疾病,通常會建議做繞道手術,才有機會改善代謝性疾病。接受胃繞道手術 預期一年內可減重40%徐光漢醫師說明,手術後前半年的時間是「黃金減重期」,由於進食量跟以前相比差異很大,使得體重持續下降、變化最快,經過半年之後體重降低的幅度就會減緩,因為身體漸漸找到平衡。接受「胃縮小手術」後,預期一年之內可以減掉33-35%的體重;接受「胃繞道手術」後,預期一年之內能減掉35-40%體重。舉例來說,體重100公斤的患者,在做完手術一年後體重大概是65-70公斤,這是其他減重方式沒辦法達到的效果,而且減重成效可以維持較久。徐光漢醫師強調,接受減重代謝手術後最該注意的是飲食,我們會教導一些飲食方式並請他們嚴格遵守。務必珍惜僅剩的進食量去進食一些具有營養價值而非高熱量的食物,才能達到良好的減重成效並好好維持。目前減重代謝手術的照護皆有標準化流程,從術前評估、手術過程、到術後照顧,都已建立非常標準的流程,如果沒有意外,通常只需要在醫院待個2-3天就可以回家。以減重代謝手術經驗較豐富的醫師來說,手術併發症發生率可小於1.5%,常見併發症包括出血、滲漏、腹內感染等問題。手術死亡率大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左右。由於腸胃道結構改變,有些人會在進食10-15分鐘後出現「傾食症候群」,而出現腹脹、噁心、暈眩、虛弱、冒冷汗等症狀,要避免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術後一個月開始運動 預防肌肉流失徐光漢醫師提醒,接受減重代謝手術後飲食量減少許多,所以務必善用僅存的進食量攝取營養價值高的食物,才能瘦得好、瘦得健康。剛做完手術的一個月內建議先不要運動,一個月後可以從輕度運動開始,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能保持肌力,因為在瘦下來的過程中肌肉也會流失,透過適量運動會有助保持肌肉量。如果有生育計畫,最好在術後滿一年之後再懷孕,若能滿兩年懷孕會比較合適。面對減重代謝手術,患者的心理有時會很複雜,因為以前能大吃大喝,術後變得不太能吃,而變得憂鬱,感到不開心,將會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與支持。醫療團隊能提供各種協助,幫忙患者順利減重、健康生活!(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