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

孩子皮膚總是黑黑的?當心糖尿病警訊

孩子皮膚總是黑黑的?當心糖尿病警訊#BMI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翰翰從小胃口就很好,長輩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因此家裡備有各種食物,讓小學四年級的他體重就超過60公斤,食量比一個成人還多。直到媽媽發現翰翰的腋下和脖子後方總是黑黑的,原以為是孩子洗澡沒洗乾淨,但不論如何清洗皮膚仍呈現黑色暗沉狀,就醫得知是「黑色棘皮症」,且糖化血色素高達13.5%(正常值4-6%),確診為兒童第二型糖尿病,合併有高膽固醇與高尿酸血症,須立即接受治療。「小時候胖不是胖」觀念錯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兒童內分泌科劉明侑醫師表示,黑色棘皮症是因為血糖上升,導致胰島素大量增加引發的皮膚現象,好發在體重超重、肥胖的青少年或成人,臨床上被視為糖尿病的警訊。根據教育部對全台灣兒童與青少年調查顯示,有三成的國中學童體重超重、甚至達到肥胖的程度。許多家長還停留在「小時候胖不是胖,之後長高就會瘦」的錯誤觀念,事實上青少年肥胖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機率到成人時期仍是肥胖,兒童時期過重會增加日後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慢性疾病的風險,對心臟血管、骨骼肌肉、呼吸、內分泌及社交學習上也多有影響。胖童人數激增 年紀輕輕就有三高劉明侑醫師指出,近年兒少肥胖求診人數逐漸增加,其中不乏年紀輕輕就被診斷第二型糖尿病、高膽固醇、甚至高血壓等「三高」代謝性症候群,需要長期服藥,甚至施打胰島素治療的個案。推測原因不外乎是飲食不正常、室內生活型態與運動不足,缺乏正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所造成。事實上兒童與青少年時期,若能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問題並介入治療,提供良好的生活與飲食衛教,許多孩童不必依靠藥物就可以獲得明顯改善,避免日後各種併發症的產生。及早控制體重 避免影響健康、社交及學習有鑑於兒童肥胖問題對於健康、教育和生活品質均造成危害,劉明侑醫師建議,兒童與青少年應每年測量身高與體重,計算BMI值,參考衛福部公布之建議值(www.hpa.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9547/File_8986.pdf)來判斷孩子是否屬於過重或肥胖。如果發現孩子的BMI值超過正常值,應尋求專業兒科醫師接受詳細評估,檢查是否出現黑色棘皮症、高血壓、肝腫大等,並視情況安排空腹血糖、血脂肪、肝功能,評估是否已經產生相關疾病須介入治療。更重要的是,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控制需要全家人共同的支持與努力,搭配健康的生活型態和飲食改善,必要時尋求營養師、兒童身心科醫師的協助,才能有效達到長期控制的效果。

肥胖罹乳癌增6成 做這3件事可預防

肥胖罹乳癌增6成 做這3件事可預防#BMI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且死亡率為女性癌症死因的第四位,每天約35人罹患乳癌,約6.6人死於乳癌,嚴重影響婦女健康及生活品質。但乳癌是可以預防的,美國癌症研究所指出,約四成乳癌可藉由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來預防,國民健康署提醒婦女朋友,護乳健康應從養成「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位、不飲酒」習慣開始。健康飲食 適度釋放身心壓力乳癌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一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因此,除了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提及的風險,也應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並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每周多運動1小時 可降低6%罹患率研究顯示,肥胖者與正常體位者相比,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大於25,罹患乳癌風險會增加17%,BMI大於30,罹患乳癌風險增加至37%;BMI大於35,罹患乳癌風險將增加近六成。缺乏身體活動者罹癌風險也較高;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罹患乳癌機率比不愛運動者降低二至四成,每周多運動1小時,約可降低6%罹患乳癌的機率。即便已經罹患乳癌,肥胖的患者也被發現比健康體位的患者預後更差,復發機率也較高。國健署呼籲,婦女朋友應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要維持理想健康體位,建議均衡健康飲食,控制飲食分量、聰明選擇食材;除了避免零食及下午茶外,可應用國健署「我的餐盤」六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同時多走路、減少坐著的時間,將體能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不飲酒 避免乳癌、口癌及肝癌上身2018年刺胳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發表研究顯示,飲酒是導致死亡或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且喝越多風險越高,包括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肝癌、乳癌等。即使少量飲酒,得到乳癌的機會是不喝酒的1.04倍;過量飲酒得到乳癌的機會,則為不喝酒的1.61倍。(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看不見的脂肪 比BMI偏高更致命

看不見的脂肪 比BMI偏高更致命#BMI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質量指數(BMI)並非越低越好,靠近中間最佳。很多人認為身體質量指數只要在正常區間,自然是越低越好,既苗條又健康。其實,身體質量指數靠近中間值才是最健康的。衡量人體胖瘦與健康的標準——BMI保持合理體重是防病的根本。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判斷自己的體重是否合理。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就是你的身體質量指數BMI。BMI=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例如:一位身高182公分,體重74公斤的男士,他的BMI即為22.3(74÷1.822=22.3),屬於健康體位。受生理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男性與女性的BMI身體質量指數標準,根據年齡變化也稍有區別。BMI指數靠近中間最佳身體質量指數越向中間值靠攏越好,越向中間值靠攏證明你的健康狀況越理想。如果身體質量指數低於18.5,則是體重過輕。很多女性身體質量指數已經低於18.5還在減肥,同樣有損健康。脂類對於人體來說很重要,因為雌激素就是脂類中的膽固醇合成分泌的。如果太瘦,分泌不出足量的雌激素,就會缺少「女人味」。BMI也容易被誤讀雖然BMI校準了體重與身高的關係,但也容易被誤讀。例如,BMI未區分男女,也未考慮體重組成,更無法判斷超重是否是健碩骨骼或肌肉所致。那些肌肉發達的運動員或健身者,可能被錯誤的判定為超重或肥胖,而正常BMI者脂肪含量也可能偏高。為了彌補BMI的不足,可以用腰圍和腰臀比來確定脂肪堆積的程度。凡腰圍超過102公分(40吋)、腰臀比超過0.95的男性;腰圍超過88公分(35吋)、腰臀比超過0.85的女性,都可以判定為腹部脂肪堆積過多,俗稱「大肚腩」。有資料顯示,男性腰圍大於等於85公分(33.5吋),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31.5吋)時,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為腰圍正常者的2至2.5倍。腰圍標準是男性小於85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看不見的脂肪最致命雖然腰間贅肉和雙下巴是讓人討厭的脂肪,但內臟脂肪才是更需要關注的。據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腹部的內臟脂肪會填補人體器官間的空隙,但這種脂肪過多,會釋放有害物質,增加人們罹患慢性病的風險。有些人看起來身材勻稱,體重也算正常,但其體脂率偏高,這些人的身體狀態比那些全身肥胖的人還要糟糕。內臟脂肪主要存在於腹腔內,如肝、胰、胃、腸道等器官的周圍和內部,它的明顯表現是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對於身體的危害比皮下脂肪要來得更大、更直接,一個人存在過多的內臟脂肪,會增加患糖尿病、心臟病和各種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因此內臟脂肪也被稱為「危險的脂肪」。胖的位置不同,危害不一樣脂肪堆積位置不同,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同。腹部:這是最糟糕的情況,腹部脂肪會導致體內產生過多炎性蛋白,流向血液、肝臟、肌肉和大腦,有害健康。肝臟:肝臟周圍若有脂肪堆積,不僅會影響肝臟功能,還會產生胰島素抗阻,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肺部:研究顯示,由脂肪或其他細胞所產生的小液囊或囊泡,會轉移至肺部和其他器官,傳遞有害物質,引發氣喘或其他疾病。心臟:容易引發高血壓、血脂異常、胰島素抗阻,提高心臟病的發病率,甚至有死亡的風險。腰部:脂肪堆積在腰部,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容易產生腰背肌筋膜炎(按:又稱腰肌勞損)、腰脊疼痛等問題。腸道:腸道內的微生物與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有關,若腸道有脂肪堆積,將會擾亂正常的微生物平衡,並導致胰島素抗阻等問題。(本文摘自/小信號防萬病/大是文化)

BMI高過30 滑鼠手風險高1倍

BMI高過30 滑鼠手風險高1倍#BMI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是否偶爾會出現手指麻、抓握沒有力量的狀況呢?可能「滑鼠手」已經悄悄找上門!根據研究顯示,BMI指數大於30的人,發生腕隧道症候群的比例為身體質量指數小於30的1.89倍,因此醫師呼籲,肥胖者除了要當新三高問題之外,對於關節保養也要更加小心。BMI大於30更容易發生腕隧道症候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朱柏青醫師表示,依據發表於2013年的醫學文獻顯示,身體質量指數(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大於30的人更容易發生腕隧道症候群。發生腕隧道症候群的其他危險因子包含女性、懷孕、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關節炎及家人曾發生腕隧道症候群者。另外,若工作內容需要從事手腕部出力、重複性動作、姿勢不良及局部震動等工作,也會增加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風險。手指會變得乾燥或有腫脹感朱柏青主任指出,腕隧道症候群常見的症狀有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感覺到針刺感、疼痛或麻木,受影響手指的皮膚更可能變的較乾燥或有腫脹感。如果沒有就醫接受治療,手的抓握力下降、拇指的肌肉也會萎縮。一般而言,可能從一隻手開始或同時雙手都有症狀。晚上症狀可能會更明顯,甚至會痛到醒來而影響睡眠。朱柏青主任說明,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方式是依據疾病嚴重度,包含有減少手腕部活動、穿戴護腕、暫時性服用止痛藥、局部注射藥物、手術治療等。朱柏青主任呼籲民眾,對於有肥胖及上述危險因子的民眾,若工作性質需要頻繁使用手腕部的更要注意,唯有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驚!BMI低於19 受孕時間長4倍

驚!BMI低於19 受孕時間長4倍#BMI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7人就有1人不孕!不孕婦女求子心酸,除了壓力因素之外,肥胖程度也是不孕症發生的因素之一,事實上,不論過胖或過瘦都會影響男女雙方的受孕能力。因此,BMI指數也是判別是否阻擋「孕」氣的一項重要指標之一。BMI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受孕時間一般人都認為過胖的女性較難受孕,事實上,過瘦的女性需要受孕時間更長。肥胖(BMI>35)的女性受孕時間通常會增為常人2倍,過瘦(BMI<19)的女性受孕時間甚至會增為常人的4倍。因此,維持標準體重(18<<BMI<24)也是欲懷孕男女的功課之一。懷孕需要雙方貢獻,除了女性之外,肥胖及過瘦的情況也影響到男性生殖能力,肥胖男性不論精子濃度及精子活動力都會明顯降低,肥胖男性更比常人多3倍可能性產出低質量的精子,根據研究指出,BMI指數大於25的男性,其精子外觀異常也會比常人高出1.46倍。因此,欲懷孕的男女雙方,都必須共同督促、做好自我管理。工作型態、飲食 心理壓力恐致不孕不育然而,不孕症並不完全是外在影響,心理壓力的產生也有可能是無法懷孕的兇手之一。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武國璋醫師表示,不孕不育的情況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現代人常見的生活、工作型態、飲食西化等習慣有關。結婚超過一年還沒有懷孕的夫妻,除了應該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外,也應想想是否因為心理壓力過大導致不孕不育。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李新揚醫師表示,不孕症成因複雜,不容易懷孕的因素,並非完全是生理功能所造成,需全方位的深入了解不容易受孕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破除BMI迷思 熱量平衡才重要

破除BMI迷思 熱量平衡才重要#BMI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天吃進來的食物,是我們身體唯一得到熱量的途徑(熱量攝取),而吃進來的熱量則在身體透過三種方式來把熱量燃燒掉(熱量輸出)。我們人體內的第一大燃燒鍋爐就是「新陳代謝率」,第二大的燃燒鍋爐是「平日的活動及運動」,而第三大的燃燒鍋爐則是「攝食生熱效應」。若想要維持健康有型的身材,就必須做到熱量攝取與熱量輸出的平衡,這是體重蹺蹺板的熱量平衡概念。利用逆轉餐盤幫助熱量輸出當熱量攝取大於輸出,就會胖;熱量輸出大於攝取,就會瘦。多數人並不清楚要如何減少食物攝取,也不知如何增加熱量輸出,常常用了不對方法產生很多副作用,經常是不吃某一類食物,或是應該多吃的食物卻不知如何多吃,結果造成熱量蹺蹺板的不平衡。我所設計的「逆轉餐盤」飲食法非常重視熱量平衡,用均衡又健康的方式來降低熱量攝取,也希望藉由「逆轉餐盤」來幫助你如何增加熱量輸出。•  增加基礎代謝率/想要增加基礎代謝率,最重要的方法是增加運動量和肌肉量。人體即使坐著一整天都不動,熱量消耗的動作也不會停,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提高基礎代謝率的話,躺著不動也可能會變瘦。但是,天下沒有如此完美的事,若我們整天都躺著不動,基礎代謝率一定會下降,想要瘦下來也是天方夜譚,我們平時還是要多運動,才有可能「躺著都會瘦」。•  增加平日的活動及運動量/我們每天走路、跑步、說話、喝水等身體活動所需要的熱量輸出約占15%至30%,這個比例也不算低,因此減重當然也不能夠忽略掉運動的重要性。「逆轉餐盤」不會只重視食物而已,也重視身體的活動量,特別強調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運動是減重的關鍵,可以消耗熱量,也可增加基礎代謝率,尤其是肌力訓練可以增加肌肉量,增加肌肉量又可加速新陳代謝率,連「睡覺都會瘦」這句話,才有可能不是玩笑話。•  增加「攝食生熱效應」/在我們每天所使用掉的能量中,有10%是用來消化、吸收、運送排出所吃進去的食物,如果可以增加特定種類食物的份量,就可以增加食物的攝食生熱效應,這也是可以達成減重目標的。在「有熱量的營養素」中,食物生熱效應是蛋白質大於脂肪,而脂肪大於醣類。換句話說,我們身體吃進這三大類營養素,扣除「食物生熱效應」,身體最容易得到的淨熱量是來自於醣類,其次是脂肪,最不會得到熱量的是蛋白質。(本文摘自/永不復胖的逆轉餐盤飲食法/臉譜出版)

BMI超標 5大威脅找上你

BMI超標 5大威脅找上你#BMI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我們說自己胖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意思?體重過重或是肥胖意味著什麼?這代表著身體中的脂肪比一般公認的健康標準還要多。這也許和你在雜誌上讀到的內容不同,其實並不是身高多高、體重就應該多重;而是有一種體重的健康範圍指標,稱為BMI(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男性或女性 健康BMI 值都在20至25間這種指標的計算方式,是用體重(公斤,不含衣服)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聽起來很複雜,但其實很簡單。以一個身高170公分、體重70公斤的人來說,他的BMI值就等於:70÷1.7×1.7=24。世界健康組織也列出了一個簡單的標準:BMI 18.5~25.0 =體重正常BMI 25.1~30.0 =體重過重BMI 30.1~40.0 =肥胖BMI 40.1以上=病態肥胖如果數學不是你最喜歡的學科,那也別擔心。本文已經幫大家做好功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健康的BMI 值都是在20至25之間。對於那些體重表中接近最高極限的人來說,從醫學上來看不需要減重,但是穿起最愛的比基尼好不好看,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體重過重導致健康問題除了有一小部分肥胖的人處於自我欺騙的狀態下,其他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體重過重或是肥胖不僅會影響健康,對大部分人來說,對自尊心也會有負面的影響。除了影響健康,不可否認的另外一個事實是,嚴重的過胖還會影響到職業展望。很多人會認為體重過重的人是好吃懶做,或是習慣吃不健康的食物,雖然這並非絕對正確。體重過重的人也經常被政府和媒體,還有網路上的論壇當作箭靶,這真是很令人受傷。肥胖對健康的眾多影響中,以下是最常見的幾項:1) 心臟疾病。2) 中風。3) 第二型糖尿病。4) 肌肉及骨骼問題,尤其是關節炎(常被稱為「磨損退化」關節炎)。5) 某些癌症(結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童年時期的肥胖正在迅速增加中,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的醫生在兩歲小孩身上發現第二型糖尿病。其他和肥胖有關的健康問題,還包括呼吸困難、高血壓、成人功能障礙。了解脂肪在哪裡對健康很重要體重過重對健康是一大威脅。前述的身高體重表讓你有個大致的概念,看看自己是體重過輕、正常、過重,還是肥胖?但這張表並非萬無一失的終極指南,訓練中的健康運動員,常常有很高的肌肉比,以致他們的BMI 值會比正常值來得高,但卻絕非不健康。然而,要是體內脂肪過多,知道這些脂肪有多少,以及這些脂肪在哪裡,都是很重要的。其中,囤積在腰部附近的脂肪,尤其是健康的大敵。想知道自己的腹部是否囤積脂肪很簡單,只要量腰圍就知道了。正確的方式如下:保持站姿,找出臀骨頂端以及肋骨底端的中間、從腋下垂直往下的點(很神奇的,這和你的肚臍並沒有關係)。現在就來看看這些數值:如果你的腰圍超出上述的數值,減重對你來說就更重要。(本文摘自/12分鐘HIIT減重計畫/商周出版)

BMI逾35 受孕時間竟增55%!

BMI逾35 受孕時間竟增55%!#BMI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研究發現,夫妻都肥胖,女性懷孕率會大幅下降,無論哪一生理週期,肥胖夫妻受孕率都只有正常體重夫妻的一半。這代表不只是老婆體重,老公體重一樣也會對妻子受孕率造成影響。男性體重增加 精子數會比較少​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拉潔許瓦莉‧桑達蘭表示,換句話說,這表示肥胖夫妻可能需要花較多時間才能懷孕、生子。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線上版〈人類生殖〉醫學期刊(Human Reproduction)。研究作者指出,過去研究顯示,女性一旦體型肥胖,懷孕機率就會下降。也有研究發現,男性體重增加,精子數會比較少。在2005年至2009年間,共有501對夫妻加入研究計畫,女性年齡介於18歲至40歲,男性年齡則在18歲以上,這些人都想懷孕,都沒有不孕問題。研究人員蒐集其生活型態、習慣、醫療紀錄、生殖紀錄等資訊,每對夫妻都要記錄性行為頻率,女性也要記錄她們的生理週期,並定期驗孕。護士也測量這些夫妻的身高、體重、腰圍與臀圍,也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夫妻兩人一起減重 較能實現求子夢研究人員追蹤發現,BMI在35以上的夫妻,等待懷孕的時間比正常體重夫妻多增加55%,研究人員納入年齡、抽菸狀況、運動、膽固醇指數等變數後更發現,肥胖夫妻等待懷孕時間比其他人多增長59%。此外,女性腰圍若在35英吋以上(約89公分),也需要花較久時間才能懷孕。桑達蘭認為,減重可以對健康帶來許多好處,如果夫妻想要有小孩,夫妻雙方的體重都要健康、符合標準,較能達到目標。夫妻兩人應減重,即使只減去一點體重,也能幫助更快懷孕、有小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