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癌症該怎麼辦?醫:初次罹癌不用擔心,真正的挑戰是「預防復發」
當第1次診斷出癌症
蔡松彥是《交換禮物》這部紀錄片的第1個採訪對象。一踏進他的研究室,只見會議桌上琳瑯滿目,擺滿了我從未見過的新奇儀器,有好幾組人正彼此交流著專業知識與使用心得,現場氣氛非常熱絡。
蔡松彥帶著開朗的笑容迎上來,握手寒暄過後,我好奇地問了一句:「這些儀器你都試過?」「基本上我都試過了。」他回答得輕鬆寫意,我感受到的是滿滿的自信。
他繼續說:「或許這些儀器是目前主流醫學不能接受的東西,但說不定其中會有明日之星啊!總是要有人先當白老鼠接受測試、親身體驗,這是尊重主流醫學對於實證的要求。」
蔡松彥在2018年出版了《心轉,癌自癒》一書,封面上的文案寫著:「罹癌醫院院長繳了千萬學費的科學實證分享!」看來我找對人了,他顯然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先驅人物——也就是把自己當白老鼠,去做實驗、求真知的人。
蔡松彥不僅是一個罹癌醫生,還是經歷過癌症復發的資深癌友。由於他看起來狀態非常好,所以我提問起來也毫不顧忌:「當你的醫師跟你說:『蔡醫師,你中獎了。』當下他還跟你說了什麼,以及你的心情如何?」
「事實上我是自己診斷出來的。」
「你自己跟自己說:『你中獎了』?當下是什麼心情?」
「BINGO啊!」蔡松彥笑了起來。
「等一下,我不相信你當時是這個表情!你還笑得出來?」
「因為我在冥冥之中,就覺得自己會生病。雖然沒有表面上的症狀,但我的直覺——你也可以說是第6感,讓我隱隱覺得時候快到了。」
原來蔡松彥在診斷出癌症之前的3~5年,工作非常忙碌,當時他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在台灣與美國之間往返攻讀博士學位。學業壓力、飲食不正常,再加上時差問題,導致睡眠品質大打折扣,連最熱愛的運動——登山也放棄了。
「我不應該說自己罪有應得,但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怎麼對待自己的身體,身體就會如實地回應你。」
「你從生病之後就開始尋求非主流醫學的協助嗎?」我問道。
「不是。根據我的醫學知識,我當然選擇了手術與化療。」
「那你怎麼找醫生?」
我原本以為醫生們彼此之間知根知底,他應該有自己的「名醫口袋名單」,沒想到蔡松彥選擇信任自己服務的醫院裡的醫師,並沒有到別處尋求所謂名醫。他認為台灣的醫療水準整體來說相當整齊,病人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醫生並不困難。
「我真正覺得驚恐,並不在第1次診斷出癌症,而是第2次——大概相隔不到半年。當我再度看到那個影像,我的人生才真正變成黑白的,死亡的陰影是在那個時候才真的發生。所以我在我的書中一直強調,癌症真正的問題不在第1次的診斷跟治療,而是如何『預防復發』。」
延伸閱讀:
愛自己不是吃大餐,或是一趟昂貴旅行!曾寶儀:你是因為被祝福而在這
真正的挑戰是如何預防復發
蔡松彥點出「復發」這個關鍵,顯然是切身之痛。人們往往在聽到自己或親友第一次被診斷出癌症的當下,就驚慌失措、六神無主,難道我們都劃錯重點了?
他隨即補充道:「除非少數特例或癌症末期,不然以現在主流醫學的進步,第1次罹癌通常都可以控制得住。事實上,癌症的死亡往往是在一再地復發中走掉的,並不是第1次診斷出來就結束生命,那個反而是少數。」
大眾有必要更加重視預防復發這個課題。在台灣,平均不到5分鐘就有1個人罹癌,每年死亡人數有將近三分之一是死於癌症。用更正確的觀念面對癌症、更深入地了解癌症,正是我們拍攝《交換禮物》紀錄片的動機之一。
延伸閱讀: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平行宇宙!曾寶儀談「自我和解」1事根本沒必要
細胞癌化是想要拯救你
我在閱讀蔡松彥的書時,被書中的一句話嚇了一跳,這句話就是:「癌症就是你自己。」所以我請蔡醫師用親身的體驗,告訴我們到底什麼是癌症。
「如果用一句話來講,癌症就是『細胞變異』,因為癌細胞不受你身體正常的控制,以異常的速度繁殖,最終讓你失去生命。癌細胞有一個特性,就是會變成『原生態』的細胞。」
「原生態」這個詞對一般讀者可能有點陌生,我請蔡醫師進一步解釋。「人類是從一顆細胞開始分裂,一個胚胎經過了10月懷胎,最後變成了60兆個細胞,速度非常快。所以癌細胞就像是回到了原生的狀態,不斷地增生、不斷地繁殖,因為它的生命受到了威脅。」蔡松彥娓娓道來。
他接著又說:「還有,細胞為什麼會產生突變?生長環境好的細胞不會突變,因為它有好的營養、好的新陳代謝。但如果細胞生長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中,站在孟德爾的進化論來說:當生存受到了威脅,細胞就會尋求突變,以增加存活的機率。」
我有點明白了。癌細胞之所以突變、之所以快速繁衍,是因為生長環境非常惡劣,生命正受到威脅,爭分奪秒是理所當然的事。
而從某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缺乏運動,氣血不通,循環就會不好;飲食方面亂吃,營養就容易失衡;身心缺乏妥善照顧,每天就會處在心情憂慮、壓力很大的狀態⋯⋯這時體內細胞自然難有好的生長環境,甚至變得難以存活。
「所以,細胞如果改變不了它生長的環境,只好選擇突變、選擇大量繁殖⋯⋯細胞只是想活下去啊!」我不禁感嘆。「所以,它突變成癌細胞是為了要救你,不是嗎?」蔡醫師反問我。直到蔡松彥笑了出來,我才意識到我的眼睛可能瞪得太大了。嗯,癌細胞其實是想要救你⋯⋯這聽起來實在很詭異啊!
「癌細胞想要救你,因為它以為你活不下去了、以為它就是你!」蔡松彥接著說道:「我們應該把癌細胞視為失散的兄弟姊妹,因為它跟我們其他的細胞一樣,都來自同一個母體,但是最後卻離我們而去,因為我們沒有善待它,讓它活在一個水深火熱的環境裡。」
「這是你經過治癒之後得到的體悟嗎?因為一般人聽到癌症,只會覺得是很恐怖的東西。」
「因為你把它當成敵人了。」
「所以不該把癌症視為敵人?」
「絕對不應該這麼想,不應該是對抗,」蔡松彥說:「當然不是每天對著癌細胞說『我愛你』,它就一定會消失,救急還是要下猛藥,該手術、該開刀、該化療,還是要做——就像很多受刑人還是必須經過感化、經過改造,才比較容易回歸正常社會。」
蔡松彥又補充:「跟癌細胞溝通的重點是:請它放心,我會讓我們一起活下來,我們要一起來努力。這當中的重點是:心態必須調整,要感恩癌細胞,謝謝它讓我看到生活中不對的那一面,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光是心態的轉換就已經是很大的改變啊!因為不再是以恐懼的心情來面對癌症。」我一邊回應,一邊感覺面前彷彿打開了一扇光明之門。
其實蔡松彥在《心轉,癌自癒》一書的作者序中,就開門見山地說:「癌症就是你自己,請關心它而不是對抗它。最理想的癌症治療方案,就是主流與互補另類結合的醫學療法,加上心靈的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就像蔡松彥常說的:「沒有醫不好的癌症,只有醫不好的心。」
「上帝或者老天希望我做一個錯誤的示範,所以我一直在做一些錯誤的實驗,最後再走回正軌。我有辦法寫書告訴大家,是因為有很多路我是走錯的。」
(本文摘自/關於癌症,我們是否治療太多,知道太少:從疾病、醫療到全人健康,與10位專家的深度對話/天下生活)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