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相處好累⋯該如何陪伴他們?「不輸給詐騙集團」的陪伴6技巧
創造與父母相處時的正向氛圍
說到詐騙集團,相信各位都聽過愛情詐騙,也一定看過警察和銀行人員努力阻擋被害人匯款,他卻還是對詐騙集團堅信不移的新聞吧!
多數民眾看到這類新聞,都會很直覺的檢討起被害人。若被害人是年長者或社會的中下階層,那麼評論就會是「他們知識水準低落,分辨真假的能力不足」。若受害人是高知識分子或高社經地位者,那就會說「這些人只會死讀書,只懂得自己的專業,跟外面世界脫節,不知人心險惡」。
乍聽之下,這些說法好像有那麼一點道理,但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事實上,被害人當中並不乏有豐富人生閱歷者,而且許多被害人在一開始,都是抱持著強烈懷疑和高度防備的態度和詐騙集團互動。那麼,為什麼他們最後會陷進去,甚至拒絕被拉出來呢?
我在網路上認真蒐集了好幾個詐騙故事,發現這些故事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詐騙集團在關係建立上,真的投資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互動初期,詐騙集團完全沒有提到任何有關金融、投資、貨幣的字眼,就只是每天差不多時間上線跟被害人談天說地、噓寒問暖,然後漸漸聊到我的工作、你的生活,聊到我們的未來。
在這1、2個月的時間裡,兩人的關係從「你」和「我」,慢慢的變成「我們」,加上這段期間從沒有任何跟金錢有關的話題,被害人自然不覺得需要再繼續抱持強烈的警戒心。等又過了一段時間,詐騙集團才開始有意無意提到自己的收入,或是自己的困境,然後一步一步誘導被害人踏進陷阱。
在我看到的故事中,有好幾位被害人曾興起一絲絲猶豫的念頭,但都很快被詐騙集團的甜嘴蜜舌給化解開來。所有故事都一樣,甜嘴蜜舌的基礎完全奠基在前幾個月累積下來的情感上。所以,真正讓被害人上鉤的關鍵誘餌,其實是「兩個人相處時的良好感覺」。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大家在新聞看到的情節了。詐騙集團告訴被害人,現在就只差那麼一小步,你只要稍微幫忙做一點小事,我們就可以達到我倆的共同目標了。當被害人真的照做,魚兒就被釣上岸了。
我們並沒有要覬覦父母的錢財,但從某方面來說,我們跟詐騙集團一樣,都希望父母能夠完全信任我們,然後穩定的、持續的跟著我們往某個目標走。既然詐騙集團的慣用招數有效,那麼為什麼不試著學習這個「在互動經驗中創造舒服感覺」的精髓,藉此牢牢抓住父母的心,讓他們能夠心甘情願接受我們的教養,甚至甘之若飴、至死不渝呢?
延伸閱讀:
早已成年了,為何爸媽還是管東管西?專家揭「控制狂父母」真實心態
有品質的陪伴優於長時間的陪伴
唯有「陪伴」,才有機會創造舒服的互動經驗。舒服的互動經驗多了,逆耳的忠言也就會變得比較容易入耳。可是,陪伴是件「說」比「做」容易許多的事情。每個人都知道要花時間陪伴,但真的要做到從頭到尾都好好陪伴、從頭到尾都彼此感覺舒服,是需要技巧的。
在服務家庭照顧者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看到一個現象,就是站在第一線,負責全程照顧的子女,壓力都特別大,也特別容易遭受長輩各式各樣的不滿與埋怨;反而是那些遠在天邊,久久才回家噓寒問暖的子女,卻相當容易得到長輩的認同與讚揚。
同樣一句話,無論陪伴的子女如何苦口婆心勸告,長輩就是充耳不聞,但當這句話是從久未見面的子女口中冒出,馬上就會變成一句應該要銘記在心的金玉良言。
那些偶爾探望一次的子女,其實並未多做什麼特別的事,通常就只是買些長輩需要或想要的東西過來,然後陪長輩吃飯、聊天,頂多再帶長輩到外面走走看看。幾個小時後,再依依不捨的跟長輩告別,說會再找時間過來看他。
這些全都是陪伴在父母身邊的子女的例行公事罷了,但不一樣的是,長輩和偶爾才來探望的子女心底都非常清楚,彼此相處的時間有限,再怎樣不開心,幾個小時就會分開,然後就各過各的了,所以要忍耐那些自己不太喜歡的言語或行為,是相對容易的。因此,不管對方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自己都還是可以維持耐心,保持笑顏。
加上分開之後,雙方都會有充分的時間去消化情緒和補充能量,等到下次見面,又是一個嶄新的狀態。可是每天陪伴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就算再怎麼理性,兩個人相處或多或少還是會有不契合的時候,而且天天綁在一起,雙方都沒有足夠時間與空間來重整自己,情緒的累積和堆疊到最後就會變成壓力。有了壓力之後,接下來看待彼此的眼光,就沒有辦法像原本那樣的客觀和有彈性。
因此,除非父母是必須有人隨侍在側的狀態,那就另當別論,否則若父母健康狀況還行,大部分的獨立生活能力都還在,那麼建議你可以好好思考如何安排陪伴的時間和方式。要記得,時間長短並沒那麼重要,陪伴時的心情與狀態才是重點。
延伸閱讀:
明明是為父母好,每次溝通都傷痕累累?心理師教「4步驟」向上教養
能力範圍內盡量外包
陪伴父母時要有好的狀態,最好的做法就是:可以外包的事情盡量外包,別讓自己太過勞累。COVID-19三級警戒的那段時間,全國各級學校和公私立幼兒園都停止到校上課,讓所有家長陷入一陣混亂。
我因為工作自由度較高,所以擔負起陪伴四歲小外甥的任務。那時我停掉大部分工作,只留下幾個取消不了的課程和會議,因此白天總是能夠神清氣爽的迎接小孩到來,從早上八點就開始陪著精力充沛的小男生追趕跑跳碰。晚上等他媽把他領回家後,我還有精神逛逛網路、看看小說。
陪伴小小孩真的是場硬戰,所以我非常注意自己的作息,每天都早早上床睡覺,只有一次不小心太過沉迷小說情節,看到三更半夜才入睡。隔天醒來,我就知道那天很不妙。
果然,平日小外甥玩瘋了,開始橫衝直撞、調皮搗蛋時,我都能平心靜氣把他抱進懷裡,哄著他一起坐下來冷靜,然後再放他去玩,但那天我非常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不耐煩,就算不斷閉眼深呼吸,提醒自己要保持理智,口氣還是比平時嚴厲許多。所以當天小外甥一回家,我就馬上躺回床上補眠,好讓自己隔天恢復應有的狀態。
我能有正常作息、穩定的心情,關鍵在於我從頭到尾只要負責陪伴小孩就好,其他事情都會有名叫阿公、阿嬤的小精靈出面處理。吃飯時間到了,餐桌就會自動冒出熱騰騰的飯菜;飯後午休起來,就會發現碗筷已經洗好並且跑進碗籃裡了。小孩回家後,也自然會有小精靈出來整理混亂的戰場,讓我可以直接拍拍屁股回房間打混。
過去我都會告訴照顧子女的父母或照顧父母的子女,家裡不需要太乾淨,把時間精力拿來陪伴子女或父母比較實在,但得到的回應常是家事還是得要有人做,就算再怎麼不在意整潔,還是得兩邊兼顧。
有了這次全職照顧的經驗之後,我開始意識到,只有改變習慣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資源加入。所以,有子女來諮詢照顧父母的問題時,我會稍微了解一下對方的家庭經濟條件,如果感覺還行,就會提出「外包」的建議。
劉經理是第一個被我說動的個案。她期待自己每天晚上能陪爸爸到公園走走,幫爸爸養成運動的習慣,但她又要處理公務、又要盯小孩功課、又要整理家裡環境,撐不到1個月,她就感覺壓力超出負荷,甚至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最後,她決定花錢請清潔阿姨一星期來打掃2次。
劉經理還有房貸要繳,沒辦法每天請人打掃,不過3天整理一次,就已經可以讓環境免於髒亂不堪了。而且,她每天還因此多出1、2個小時,可以好好教導孩子、陪伴爸爸。劉經理覺得這樣還滿划算的。
只聽自己想聽的、只看自己想看的
好的陪伴還有一個關鍵,就是「適時的裝聾作啞」。小蔓的父親是個非常自我的大男人,總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完全不管別人感受,尤其是面對老婆,更容易口無遮攔。自小蔓有印象以來,就常看到媽媽只要做的事情有點瑕疵或不順爸爸意時,馬上招來一頓破口大罵。
小蔓的媽媽忍耐到小孩完全獨立後,就開始幫自己安排各種活動,幾乎每天都早早出門、晚晚回家。對於先生的抗議,她完全當作耳邊風,後來小蔓的爸爸開始使出謾罵招數,結果媽媽更置之不理。
小蔓清楚爸爸是想把媽媽喚回來,但她也能夠理解媽媽的不高興。可是,一直把爸爸晾在家裡真的不是辦法。爸爸這些年來得罪不少人,所以根本沒有朋友,他唯一能夠走出家門的方法,就是跟著媽媽一起參加活動,但爸爸現在的做法只會把媽媽越推越遠。
小蔓想設法讓爸爸學會講話別那麼難聽,只是她知道明講一定會帶來反效果,得利用平時的相處時刻,慢慢讓爸爸體會到需要調整自己的講話方式。這意味著她必須長時間和爸爸相處,這件事讓小蔓有點痛苦,因為她也很不喜歡爸爸那些總是充滿負能量的話語。
不過既然決定了,小蔓還是每天下班就待在客廳陪爸爸講話。毫不意外的,爸爸總是一開口就抱怨媽媽的不是,講到沒東西講了,就開始批評起其他親戚朋友。小蔓覺得很煩躁,但她不斷告訴自己,面對這些負面言語,得要聽而不聞,別做任何反應。
不過,只要爸爸稍微提到一點點媽媽的好,或是別人的優點,小蔓就會立刻加入話題,和爸爸暢談自己的觀點。小蔓心底非常清楚,爸爸講話的習慣真的很差,但唯有持續陪在他身邊,才有機會在他心情不錯時,講上1、2句可能撼動他的話。
小蔓說:「我知道不容易,但我相信滴水穿石,講久了爸爸一定會有所改變。只是要在爸爸身邊待得下來,我就必須認真選擇自己要看到什麼和要聽到什麼,這樣我才有辦法一直保持和顏悅色,也才能夠把握住那些可以用來勸說爸爸的適當時機。」
用幽默化解緊張和不愉快的時刻
雖然小蔓是爸爸的前世情人,但還是免不了遭受爸爸壞習慣的波及,像是爸爸總愛在親友面前笑她是矮冬瓜。以前小蔓非常討厭這種玩笑,因為她很在意自己的身高,很羨慕身材高䠷修長的女孩。
不過,現在小蔓已經學會用打哈哈的方式回應,有時說這樣地震比較安全,天花板塌下會先壓到別人;有時說下雨天都是由長得高的人負責撐傘,她完全不用動手就可以免於淋濕。有時還會故作驕傲的對爸爸說,人家看你女兒這麼嬌小可愛,也會誤以為你很年輕,你這是在沾我的光好嗎?這方法不僅成功化解爸爸言語的攻擊力道,還常逗得大家開懷大笑。
小蔓媽媽不理爸爸的那段時間,他就像刺蝟一樣,三天兩頭就氣燄高張的扎家人一下。有次,小蔓聽到碗盤摔破的聲音,衝下樓看,發現爸爸原本盛了一碗紅豆湯,結果不小心把碗摔破,紅豆湯撒了一地。
小蔓看著爸爸脹紅的臉,知道他覺得很難堪。他上個禮拜才氣急敗壞的指責媽媽摔破碗,結果今天就換他了,而且這個碗還是家裡最貴的碗。小蔓默默的蹲在地上撿碎片,爸爸在旁邊站了好一會兒,才小心翼翼的說:「這個碗好像很貴。」
小蔓沒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假意抱怨:「好像是,不過這個碗也真的用很久了,十多年有了吧!害我看到漂亮的碗都不能買。」小蔓爸爸很高興有個台階下,馬上接著說:「那你現在可以買新碗了。」
小蔓頭也不抬的回答:「好啊!我們找天一起去賣場挑個最漂亮的碗回來。」接下來,小蔓就邊整理,邊跟爸爸討論要買什麼樣式的碗。等爸爸完全放鬆下來,小蔓問爸爸要不要再去盛碗紅豆湯。她調皮的對爸爸說:「可是你不能為了想換新碗,就故意把碗摔破喔!」爸爸哈哈大笑:「這主意好像不錯。」
我聽完小蔓的故事,心想,難怪小蔓是五個孩子中,唯一有可能勸得動爸爸的人。因為無論發生什麼事,她就是會想辦法讓場面變得輕鬆,讓任何人都不尷尬。人只要不尷尬,就比較不會有面子問題,也就比較不會在聽到不同想法時,馬上築起一道防衛高牆,不論別人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別吝惜你的甜言蜜語
小蔓性格中還有一個非常討喜的特點,就是時不時會對人說些甜言蜜語,小蔓戲稱這是「說好話運動」。其實在爸爸的耳濡目染下,小蔓從小就很習慣看別人不順眼,也很常不經意說出傷人的話語,直到有一任男友埋怨小蔓總是以傷人為樂,堅決要與她分手。
小蔓不能理解,她明明從未有過這種念頭,可是前男友卻非常肯定小蔓就是如此。他說交往3年來,小蔓一句好話都沒有,難聽的話卻總是掛在嘴邊講不停。這番話瞬間讓小蔓安靜下來,她知道自己的確是如此,也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在傷害愛她的人,難怪人家不願意繼續跟她在一起。
那次之後,小蔓就開始很努力的練習稱讚別人、感謝別人。即使是面對難相處的爸爸,小蔓仍全力執行。爸爸熱了一碗湯給小蔓,她就會說天氣冷,喝碗熱湯真是舒服。爸爸順手把小蔓打包好的垃圾拿到社區垃圾箱,她就會說爸爸是新好男人。爸爸在陽台種花,小蔓就常開門欣賞,說花開得真漂亮。
無論爸爸做什麼,小蔓就是竭力找出可稱讚的地方,然後找機會把能讓爸爸開心的話講出來。所以,爸爸特別愛找小蔓陪他,也特別願意跟她說藏在心底的真心話。時間久了,小蔓開始能在爸爸抱怨連連的時候,試著提出不同看法。
雖然當下爸爸未必能夠接受,但小蔓覺得無所謂,因為爸爸並不會因此而對小蔓生氣,或直接鎖上心門。小蔓認為,有講有機會,只要爸爸願意繼續和她相處,她就有成功扭轉爸爸習慣的可能。
再次提醒自己
唯有「陪伴」,才有機會創造舒服的互動經驗。舒服的互動經驗多了,逆耳的忠言也就會變得比較容易入耳。
(本文摘自/向上教養:溝通不火大,用心理學與腦科學,讓父母快樂活到老/天下生活)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