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不易!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失信心 醫師籲:應及早就醫,以免影響孩童心智發育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又稱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是學齡期兒童最常見的精神疾病,根據資料顯示,目前台灣約有5~7%的學齡兒童患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其中只有5%的孩童尋求正確就醫管道,就診率仍低於盛行率。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梁歆宜醫師呼籲,家中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的家長應積極面對,鼓勵孩童就醫,及早讓孩童接受治療,以避免影響孩童心智發育,進而出現自信心低落,人際關係的問題或是行為偏差。
怎樣判定孩童患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根據美國精神疾患診斷標準 (DSM-IV),要符合下列條件,除了過動、衝動及注意力不足等症狀,需持續超過六個月之外,另外還包括在七歲以前,開始出現症狀,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情境出現(如:學校、家裡、公共場所),並造成社會、學業或生活功能上的損害。
因此ADHD孩童,常因衝動、不專心、自我控制薄弱,常見的不只課業學習有困難,也常會和同學之間發生衝突。梁歆宜醫師表示,門診中就有一名小四女童,除了注意力無法集中造成學習上的困難,另外,伴隨情緒衝動及愛發脾氣等症狀,因而經常和同學發生爭執,甚至被同儕孤立,變得退縮且沒有自信及情緒低落。經由門診評估後診斷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接受半年藥物及行為治療後,女童情緒平穩許多,與同學的相處變得較為融洽,也大幅降低了行為偏差的頻率。女童表示,隨著病情改善,她開始學習如何控制情緒及如何與同學相處,慢慢的交到了朋友,她也開始喜歡上學,這些進步都增加她繼續治療的動力;這也突顯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孩童在校適應的困境,包括同儕相處,自信心不足等問題。
梁歆宜醫師進一步說明,在臨床案例中,曾經有位小二男童,上課中突然起身拿拖把至走廊拖地,拖完地後又若無其事走回座位,經由老師詢問才得知,原來是男童發現走廊上有一灘水漬,便突然興起拖地的念頭;類似如此脫序的行為,是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在學校經常發生的情況。梁歆宜醫師提出,針對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的學習策略,應盡量降低環境的干擾,包括教室座位的調整、減少桌面的干擾物;在課程設計的部分,可以結構化方式進行教學,以視覺導向替代聽覺導向,可大幅提升孩童的學習。另外,過度的處罰對於患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孩童並無幫助,應該以鼓勵代替處罰的方式,刺激學習動機,才能幫助孩童達成更好的學習效果。
治療ADHD,除了行為治療外,更需要搭配藥物治療,梁歆宜醫師指出,ADHD症狀影響是24小時全天候的,從起床到入睡都需要持續的疾病控制,因此建議家長將治療藥物的時效性列為考量,如果藥物改善症狀的效果並非全天候,可能於藥效消退後,出現耐心不足、情緒衝動、心不在焉等症狀,恐將影響孩童學習成效和生活品質,並產生和同儕與家人間人際互動的問題。目前已有數百個國際研究證實,藥物治療是針對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在藥物選擇方面,除了傳統的管制用藥中樞神經刺激劑外,現在新型的非中樞神經刺激劑(atomoxetine),屬於非管制藥品,藥性溫和,可以消除家長用藥疑慮。優點是一天只需服一次藥,藥效長達24小時,提供給容易健忘,無法定時服藥的孩童全天候的症狀改善,家長不必擔心孩童在學校或放學回家後,因藥效消退或未能及時服藥而產生偏差行為,有效減輕家長和老師的負擔,並提高孩童學習成效及社交能力。
梁歆宜醫師建議,對待患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孩童,應適時給予正面鼓勵,增加孩童的自信心,藉由行為及藥物雙管齊下的治療方式,加上孩童本身、家長、老師、醫護人員的協調合作,才能發揮改善病症的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