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面對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困擾

陪伴孩子面對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困擾

2010/5/26(2022/3/15 18:28更新)

有一群超級活潑的孩子,他們好像有用不完的體力,時常橫衝直撞,容易衝動、分心,在人際關係及課業上的表現不盡理想,讓爸媽及老師們傷透了腦筋。其實,衝動、過動、及注意力不足,正是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又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三大核心症狀,疾病盛行率在國內青少年約為3%-7%(Gau,2005),若能早期發現就醫,積極治療,可降低患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孩童與親人、同儕間的摩擦,減少來自周遭負面評價的挫折,進而增加對自我的肯定與信心,無形中也提高未來病情完全改善的機會!

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暨赤子心基金會顧問王春惠醫師表示,由於生理上在注意力集中能力以及衝動過動控制能力上發展較為緩慢,因此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孩子控制衝動、保持專注程度的能力,並不如同齡者成熟,可能呈現語言表達能力、自我照顧能力上的落後,因此在孩子上幼稚園大班以後,家長可以透過老師在學校對孩子上課集中度的觀察、孩子生活上對於自己物品的分類整理學習的能力、和孩子的互動中孩子對於日常事物的表達能力,來觀察他是否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家長也可透過行為及脾氣的穩定度來了解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像遊戲時是否常常因無法接受輪流的規則而衝動亂發脾氣,引發人際衝突而被同儕孤立,或常常因過度好奇想嘗試新遊戲而總是發生危險意外,這些都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具體表徵,如果忽略治療,未來病童可能會因無法專注而影響課業表現,而衝動、過動的行為也容易引發親子與同儕關係的緊張對立,長期得不到肯定的結果,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孩童失去自信心與學習動機,或產生如反抗、焦慮、憂鬱等精神科相關疾病,因此愈早讓孩童接受診斷治療,就越能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疾病、並早日學習自我管理。

王春惠醫師說,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以藥物治療搭配行為治療的成效最佳。行為治療中包含為病童設計適合學習的環境,比如在學校時,師長可安排病童坐在靠講台的附近,增加老師提醒他們專心的機會;留意常在下課時間出現危險行為的病童的行蹤,必要時請同儕們幫忙留心病童是否正從事危險的行為或與其他同學起衝突,以及時通知老師處理,減少危險的發生;而家長在家協助病童做作業時,也可設計有趣的獎勵制度與容易達成的目標,來鼓勵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孩子保持學習的興趣與自信;另外,減少桌面的干擾物、降低週遭環境的干擾、分段完成作業等等方式,也能幫助孩童更有效率的學習。

而藥物選擇方面,則須考量藥物的時效性、副作用、及使用上的方便性。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藥物除了中樞神經興奮劑(如:利他能和專思達)外,目前還有一種新型的非中樞神經興奮劑(atomoxetine),屬於非管制藥品,藥性溫和,可以消除家長用藥疑慮。優點是針對容易健忘、總是不記得吃藥,或是有全天24小時症狀控制需求的孩子,一天只需服一次藥,藥效可維持一整天,其不影響食慾及睡眠,也能同時降低焦慮現象,家長不必擔心孩子在學校或放學回家後,因未能及時服藥而產生偏差行為,孩子也能在晚間維持必要的注意力來完成作業與活動,不但減輕家長和老師的負擔,也提高孩童學習的成效及人際關係。目前對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的研究顯示,與家人、同儕以及與學校老師的關係之優劣影響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病情的癒後,和家長老師同儕關係愈好的,疾病的改善愈佳,由此可見,幫助病童有效控制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不會因症狀所造成的情緒起伏影響病童與周邊親友的關係,對病童未來病情的改善有極大的影響。

王春惠醫師以電影「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為例,雖然故事情節是以西方神話故事為主幹,但其實也暗喻著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雖然時常惹禍,但仍擁有令人激賞的人格特質與潛力,然而他們的潛力與特質仍必須依靠親友師長的支持與包容,才能讓他們無畏的肯定自我,敢於追求成就。王春惠醫師說明,在她的門診中也有類似波西傑克森的案例,當年同樣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所苦的小三男童,在國小國中的求學期間雖因病情而無法有較佳的課業表現,但在母親的鼓勵下開始往體育科目發展,因而發現自己的潛能與自信心,經過幾年的訓練後,未來可望因卓越的體育表現保送大學,為國爭光。王春惠醫師呼籲所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的父母及老師們,處罰與責罵對他們並沒有幫助,「停下對於孩子做不到的要求,肯定他們的正向表現,視每個孩子都是未經雕琢的璞玉」,加上藥物與行為治療雙管齊下,相信就能讓每個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跟波西傑克森一樣,找到自我的價值與自信。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