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教你端午如何飽「粽」健胃
依照臺灣習俗,端午節到了天氣才轉為夏天,冬衣才真正可以收起來。的確,今年初夏,臺灣從南到北還不時處在滯留鋒面所帶來的梅雨之中,即使「立夏」這個節氣已經到了,在晚上出門時,還常常感覺涼風襲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吳建東說,最常見到的兩個問題為中暑及腸胃道疾病,中暑也因天氣逐漸炎熱,人體尚未適應炎熱天候,毛孔未開,汗不易流出,特別是時常出入冷氣房的人,更容易有外寒閉表,內生鬱熱,這種外寒內熱的狀況,汗不得出,熱不得通,於是就中暑了。
吳建東接著說,另一個為腸胃道消化不良,病狀不像中暑在端午過後才漸漸發生,消化不良這個問題,在「立夏」之後就開始萌芽,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天氣漸熱,食物較春天容易腐壞,另一個原因則是吃過量粽子,而粽子特色就是為了能長期保存,且易於定型,常使用黏膩難以消化的糯米,為了口感以及經濟因素,常常放入膏粱厚味的滷肉、花生等等,最近甚至還使用到高膽固醇的海鮮類。
吳建東舉例:病患陳先生長久以來就有消化不良問題,在幾年前甚至還發生過胃潰瘍,近日因親朋好友都送不少粽子,又香又好吃,一不注意多吃了幾顆,胃開始不舒服,一開始是胃脹,過一會打嗝都有粽子味道,後來慢慢變成有悶痛感及酸味冒出的症狀,甚至有時還想嘔吐。
他解釋這種症狀,中醫名稱就叫做「傷食」,意思就是傷於飲食,伴隨著不同症狀,中醫也有不同治療方式。如果只是單純飲食過量,在家裡自己節制飲食,並且服用一些消食化積的食品即可,例如山楂、陳皮、麥芽之類,這些東西,中醫也常用來當做藥物使用;但若是有疼痛、嘔吐、吞酸、甚至惡寒發熱等等,就建議盡速就醫了。
吳建東表示,一般食積導致的傷食,最常用的就是保和丸,裡面除了能夠幫助消化的藥物以外,還有一些清熱消炎藥物,對於食積導致的發熱也相當有效,但是住在都會區的人,常常進出冷氣房,在食積以外也常看到有體表受寒現象,則會考慮使用可治外感表寒,內傷濕滯的藿香正氣散,但若是平時脾胃比較虛弱,則平時就該用香砂六君子湯來調理。
近年來,在端午節逼近的時候,常常看到粽子廣告,這邊出現一公斤大粽,那邊又出現包了鮑魚干貝的美味粽,從一顆二三十元,到一顆七八百元,民眾要怎麼樣將這些美食吃下肚又不傷身體呢?
吳建東說,首先就是份量問題,因為粽子難以消化,所以要給腸胃更多空間來處理,也因為粽子脂肪高、熱量高、膽固醇高,也要給身體足夠時間來消耗。
因此,第一件事情就是別吃太多,但每個人的耐受量不同,可以消化的粽子量不同,因此建議由自己觀察,所謂食要三分饑,吃到感覺稍有飽的時候就該停口,有吃到美味即可。
第二個方法,就是配合多纖維食物下肚,如蔬菜水果之類,一方面容易有飽足感,讓我們不會一下子吃得太多,一方面也可以促進粽子在腸胃道內的消化,降低粽子待在腸胃道裡的時間,先前提到的山楂、決明子、陳皮、麥芽等中藥所組成的山楂決明飲,在此時也可以派上用場。
其次就是在吃完之後,起來散散步,或是用手以右下左上的方式,輕輕摩擦肚皮,可以增加腹部氣血循環,也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最後,當然記得要增加運動量,無論是怎麼樣的運動都好,吃下去過多熱量,也只有增加熱量消耗,才能將之平衡。
吳建東還說,要是飲食不慎,腸胃問題已造成,如果是剛剛才造成的,則請趕快按壓手腕上方的內關穴,可以稍稍減輕胃部不適,但若是這樣子的毛病常常發生,則要另取小腿上的足三里穴,用來強化腸胃功能。
- 內關:手臂內側,手腕橫紋上三根手指寬,在兩條筋的中間。
- 足三里:小腿外側,膝蓋下四根手指寬的地方,在肌肉最豐厚處。
- 山楂決明飲:山楂一錢、決明子三錢、陳皮一錢、麥芽二錢,以1公升水煮,放涼後可當茶飲,或於飯前飲用,室溫則可,勿加糖或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