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 切勿擅自停藥!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 切勿擅自停藥!

2010/11/30(2022/3/15 19:56更新)

患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又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往往因注意力無法集中、耐心不足及衝動等症狀,成為父母的煩惱。根據資料顯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若能於早期接受診斷,並搭配藥物及行為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也能有優異表現!

國三女童小琪(化名)過去在小二時曾接受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治療,經過治療後家人認為小琪的症狀已獲大幅改善便自行決定停藥,直到小琪升上國一時,出現專注力不足、衝動及課業進度落後等情況,家長才驚覺原來小琪的疾病尚未治癒且復發狀況更為嚴重,家長緊急將小琪再度送往醫院門診,藉由長期持續的行為及藥物治療後,目前小琪的症狀已獲緩解,在升學考試也有亮眼成績並成功考取前三名志願。針對此現象,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邱姵寧醫師表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需持續治療才有較佳的治療成果,孩童若中斷治療後再複診,可能會讓孩童在學習及治療過程中更加吃力,父母應藉由適時叮嚀及提醒,共同陪伴協助孩童治療。

邱姵寧醫師提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為生理疾病,主要因大腦前額葉發展不佳及腦部受損造成,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症狀除了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外,也會有粗心大意、忘東忘西、耐心不足、作業無法完成、靜不下心及容易分心等症狀,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判斷準則,患者若超過上述六項以上的症狀,且症狀持續六個月以上,並同時發生在兩種環境以上,就可能患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

邱姵寧醫師提出,家長在陪伴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治療前,應從了解孩童與疾病症狀開始,每位孩童的資質皆有不同,家長對於小孩的要求切勿過度苛刻,應視孩童個人特質及狀況設定治療目標,避免單一以孩童的課業成績做為評估治療成效的標準,家長應適時發掘孩童的能力及才華,針對孩童有興趣的事物做為延伸學習,並在日常生活中將孩童的學習空間及時間結構化,提醒孩童於固定時間撰寫作業並不吝給予口頭讚美和實質獎勵,邱姵寧醫師表示,心情愉悅是幫助調整多巴胺系統並促進腦部前額葉發展的重要因素,家長可於孩童完成作業時,以集滿點數假日即可親子共遊,或到博物館、美術館等展覽參觀的方式做為鼓勵,除了可讓孩子具有成就感外,心情也能更加愉快,並且能夠寓教於樂,增進親子互動!此外,家長也能藉由聯絡簿與老師進行雙向溝通,由學校老師協助觀察孩童的行為發展及治療改善狀況,以全面協助孩童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

邱姵寧醫師表示,目前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以藥物合併行為治療的成果最為顯著。在藥物治療方面,主要分為中樞神經興奮劑與非中樞神經興奮劑,中樞神經興奮劑(利他能、專思達,Methylphenidate)可增加腦部多巴胺於腦部前額葉的使用率,服藥後較快發揮藥效,但藥效維持時間相對較短。而非中樞神經興奮劑(思銳,Atomoxetine)可增加腦部正腎上腺素於腦部前額葉的使用率,持續使用也可達到相同療效,且可改善孩童焦慮、憂鬱等症狀,一天只需服用一次即具有持續的治療藥效,孩童於晚上服藥時較不易出現失眠的症狀,對於青少年時期的發育成長也較無影響,但若患有狹角性青光眼的病患則較不建議使用。邱姵寧醫師提醒,治療藥物的選擇,需視孩童個人的體質狀況(例如:某些藥物不適用於結構性心臟疾病及青光眼的患者),故需經由專業醫師討論及建議而決定,在配合醫師擬定的治療計劃下,才能共同幫助孩童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

邱姵寧醫師說明,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需持續服藥才可改善疾病症狀,家長可以設計簡單的口訣以提醒孩童用藥,若孩童沒有耐心持續服藥而產生停藥的狀況,家長需向醫師反應討論,以便調整孩童的治療策略,孩童若伴隨學習障礙、品性問題、人際互動障礙等共病症,則需同時進行治療,以免交互影響治療計畫的進度及成果。

邱姵寧醫師提醒,除了行為及藥物治療外,親子關係也是影響孩子表現及治療成果的重要因素,一味的打罵只會適得其反,家長應訂定適當的獎懲制度,並藉由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下,長期陪伴孩童共同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並定期回診追蹤檢查,持續配合醫師的治療計劃,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也能有絕佳的優異表現!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