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不是難搞、膽小!4指標.讀懂「高敏感」孩子的心

不是難搞、膽小!4指標.讀懂「高敏感」孩子的心

文/劉敏涵 採訪諮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楊琬琳 你的孩子很容易感到驚嚇、愛哭,或往往會「想很多」?別為孩子這些表現貼上負面標籤,或許,他只是擁有高度敏感的特質! 美國心理學家伊蓮.艾融博士所預估,全世界每5人就有1人屬於高敏感族。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楊琬琳說,「針對高敏感成人的研究中,最早是將高敏感族定義為:對於內在、外在刺激都比較有感覺,容易被情緒淹沒的一群人。」隨著愈來愈多人投入相關研究,使高敏感特質的內涵變得更豐富、立體。 高敏感族的典型特質 艾融博士曾在《高敏感族自在心法》一書中整理出高敏感族的常見4項特徵: 1.容易過度接受刺激 高敏感的人反應閾較低,只要接受一點點刺激,就會有所反應。當高敏感的人感受到太多刺激,不論是從外在環境,或者是來自內心的想像,都容易覺得受不了,因此感到緊張、焦慮,容易受到刺激,也可能過度興奮,甚至在當晚睡不著覺。 2.會深度處理訊息 高敏感的人除了容易過度接受刺激,也會比一般人更徹底地處理這些資訊,因此,每當進入新環境,通常需要一些時間仔細觀察後,才會採取行動。這些行為常被視為膽小、內向或優柔寡斷,但其實是因為他們會深度吸收、消化訊息,然後以更謹慎的態度評估。 3.能敏銳察覺細微刺激 由於高敏感的人較能察覺到細微的變化,可能會特別注意到他們不喜歡的點點滴滴,在外人眼裡的芝麻小事,卻讓他們很在意。例如:抱怨衣領標籤讓皮膚癢、襪子縫線讓人不舒服等。 4.情緒反應大、同理心強 由於高敏感的人容易注意小細節,又具有較強的感知能力,因此,容易被其他人的情緒所影響,讓情緒起伏比較大。 怎麼幫助高敏感兒適應環境? 父母如果也是高敏感一族,要注意不讓親子間的感受互相影響,反而要適時維持一些界線,給予彼此的空間。反之,若父母很不敏感,則要練習培養自己的敏感度,學習觀察孩子的情緒、反應。家長可以藉由以下方法協助孩子: 1.釐清孩子不舒服的來源 學齡前的孩子還很難充分表達感受,無法說出哪些事情會令他感到不舒服。隨著家長試著去理解孩子,便能愈來愈了解他的感受,如同家長在照顧嬰兒時,學習覺察寶寶哭泣的原因,了解其背後的需求。隨著孩子表現出不舒服的事件一次次發生,家長也可以慢慢辨識出孩子對哪些事情感到排斥。 2.接納孩子的感受 面對較敏感的孩子,很重要的任務是「接納」,且不否定孩子的感受。楊琬琳心理師舉例,可以和孩子說:「媽媽平常不會擔心這些事,但是你會擔心對不對?我們可以怎麼做?」藉由同理孩子的心情,讓他放心接受自己的狀態,避免讓孩子否定、貶低自己。 3.讓孩子漸進式接觸刺激 若家長希望帶領高敏感的孩子更適應環境刺激,可以試著從最低強度的刺激開始,一步步讓孩子學習調適心情。例如:若孩子不喜歡很吵雜的聲音,或到人多的地方會感到很緊張,父母可以在平日的白天帶孩子逛街,利用人比較少的時候,帶著孩子慢慢適應。 4.事前預告.共同擬定應對策略 提前告知孩子會害怕或討厭的情境,能讓孩子有心理準備,並且學習如何應對。楊琬琳心理師提醒,當父母已經先事先預警,但孩子還是受驚嚇,感到很害怕,仍應試圖同理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的心態是認為孩子太敏感,或很難教、很難照顧,就較沒有辦法那麼積極跟孩子一起發想應對的策略。」   ※原文刊載於2019年9月號《媽媽寶寶》391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education/articles/15573 ※延伸閱讀 當高敏感孩子有適應困難.爸媽能怎麼做? 北鼻黏人又要抱~爸媽好累!從分床睡.副食品.學步期培養獨立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懷孕初期吃不下、想吐?6招K.O孕吐

懷孕初期吃不下、想吐?6招K.O孕吐

文/劉敏涵 採訪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區慶建 剛懷孕的妳是這樣嗎?以前喜歡吃的食物,現在一口都吃不下,感到噁心、想吐?「孕吐」是懷孕初期很常見的現象,不少孕媽咪都深受其擾。為什麼許多孕婦有孕吐的現象?又有哪些緩解孕吐的好方法?我們邀請專家提供詳細解答! 你容易孕吐嗎?了解孕吐常見原因 荷爾蒙發生變化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區慶建表示,在懷孕初期,孕婦體內的荷爾蒙產生變化,包括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增加,刺激黃體素分泌。區慶建醫師表示,「當體內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指數較高,好處是較不容易流產,但若分泌濃度過高,就容易誘發孕吐。」黃體素會減少子宮肌肉的收縮,降低流產的機率,但也會減緩胃部肌肉的收縮,導致食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增加,引發脹氣、噁心及想吐的情況。 心理因素 若孕婦在生活中感到壓力大,較容易感到緊張,或有精神疾病等情形,心理壓力也可能因此轉化為生理症狀,有較高機率產生孕吐的現象。 孕婦體質 若孕婦過去常有偏頭痛,或有暈機、暈船病史,也會提高孕吐的機率。孕婦也可能受到家族遺傳影響,或有孕吐病史,導致更容易有孕吐的情形。區慶建醫師說,「有研究發現,孕婦若懷第一胎吐得嚴重,其中約2/3的人也會有孕吐現象,而1/3的人孕吐情形更加嚴重。」 緩解孕吐的方法 孕吐讓人難受,但也不是沒有辦法改善,試試以下幾個方法緩解孕吐: 1.避免吃刺激腸胃的食物 在害喜的這段時間,建議孕婦少吃比較油膩、辛辣的食物,以避免刺激腸胃道、消化不良。另外,基於衛生考量,孕婦不應吃生食,避免感染寄生蟲等問題。 2.少量多餐 一下子吃得太飽,原本就容易引發想吐的感受,且懷孕後腸胃蠕動速度較慢,食物停留在體內的時間也會比較長,所以,建議孕婦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減緩孕吐的狀況。 3.乾溼分離 有些人習慣在吃飯時,搭配喝好幾口湯,或用餐完緊接著喝一杯飲料,但攝取過多水分會增加飽足感,較容易誘發嘔吐。因此,孕媽咪應維持「乾溼分離」的飲食原則,分開吃乾和濕的食物。 4.避免服用含鐵補充品 區慶建主任指出,有些孕婦在懷孕早期會服用鐵劑或綜合維生素,以補充孕期需要的養分,但綜合維生素往往含鐵,會刺激腸胃道,容易引發嘔吐的情況。他建議,「若孕婦有孕吐的狀況,建議補充葉酸、維生素B6就好,如果需要進一步補充營養,建議諮詢營養師。」 5.補充維生素B6 區慶建醫師說,「維生素B6的藥物,有助於緩解輕度的噁心、嘔吐。」維生素B6被列為A級藥物,代表有足夠的研究、證據顯示不會危害到胎兒,因此,孕婦可以放心服用。他補充,「若懷前一胎有得妊娠劇吐,則建議提早吃維生素B6,不要等有了併發症再吃,這樣止吐效果會比較不好。」 6.遠離不喜歡的味道 有些孕婦聞到汽機車廢氣、抽油煙等味道,就會有噁心、想吐的感受,也有人在懷孕後,對於周邊的刺激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區慶建醫師分享,曾見過孕婦在懷孕前不介意牙膏的味道,但懷孕後就特別不能忍受。他提醒,除了嗅覺之外,任何感官上會誘發嘔吐的狀況,也都應儘量避免。 ※原文刊載於2019年9月號《媽媽寶寶》391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notes/articles/15613 ※延伸閱讀 懷孕時嚴重嘔吐?出現2警訊應儘快就醫! 從得知懷孕那一刻起,做好適當的身心準備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封面人物】「蔡桃貴」加入YouTuber行列!蔡阿嘎&二伯盼望兒子永保赤子之心

【封面人物】「蔡桃貴」加入YouTuber行列!蔡阿嘎&二伯盼望兒子永保赤子之心

文/劉敏涵 總是透過影片帶給眾人歡樂的蔡阿嘎、二伯,如今家中增加小小新成員「蔡桃貴」,萌味十足、活潑好動的模樣,讓不少人都成為其忠實粉絲。 蔡阿嘎笑說,兩人在生孩子前討論到完美的狀態,就是孩子遺傳到二伯的外表,搭配自己的個性,沒想到願望成真!蔡桃貴個性活潑好動,和蔡阿嘎很相似。「他除了睡覺之外,一直在動,像一條蟲一樣!」蔡桃貴的表情也很豐富,似乎遺傳到爸爸,擁有天生的表演欲望。 父子同樣找爸爸「求救」 蔡阿嘎的性格熱情、開朗,所拍攝搞笑、充滿個人特色的影片深受眾人喜愛。但其實蔡阿嘎並非天生的開心果,父親在他小時候離世,小小年紀,就經歷失去親人的悲傷,感受到人生苦短,因此,蔡阿嘎更加珍惜和家人的相處。 多了父親的角色後,蔡阿嘎更注重身體健康,工作上也更積極注意安全。「現在有了老婆、小孩要守護,以前騎摩托車,車速都是70、80,和二伯在一起後降速為50、60,有蔡桃貴後,又騎得更慢了。」 雖然父親很早過世,但有些和父親相處的情景,仍深刻烙印在蔡阿嘎的心中。他分享,「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次考試考差了被罵,就哭著找爸爸尋求安慰。」他笑說,「印象中,爸爸是非常寵小孩的人,甚至有點太寵我了,會買很多玩具給我,讓其他家人很頭痛。」 二伯分享,家中擔任「白臉」角色的蔡阿嘎,如今也成為蔡桃貴挨罵時求助的對象。她笑說,「蔡桃貴會用很渴求的眼神看著他,像在發出求救訊號,我就叫他多多享受這種感覺。」 用影像保存珍貴回憶 蔡阿嘎生長在沒有數位相機的年代,再加上家裡很少拍照,所以小時候的照片只有少少幾張。如今,蔡阿嘎期盼透過影片拍攝捕捉家庭生活日常,完整記錄孩子的成長歷程,保存珍貴的畫面、回憶,於是蔡桃貴的系列影片隨之誕生。 「有些行為之後就不會再做了,像蔡桃貴學會翻身的剎那,如果當下沒有拍下來,這輩子再也看不到了。」蔡阿嘎、二伯決定透過影片記錄生活日常,除了回顧蔡桃貴不同階段的模樣,更是未來送給蔡桃貴的禮物。 蔡阿嘎開玩笑說,「我希望蔡桃貴長大以後……要帥!有沒有錢沒關係,長得跟彭于晏一樣,不怕找不到工作!帥,一定先被錄取。」說著說著,夫妻兩人笑成一團,接著二伯才道出兩人真實的心聲,「世界上險惡的事情,由我們來扛就好!希望蔡桃貴長大也能抱持赤子之心,對世界充滿希望,快快樂樂長大。」     ※原文刊載於2019年8月號《媽媽寶寶》390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verstory/articles/15457 ※延伸閱讀 經歷求子之路.宋米秦&女兒Ellie沉浸幸福氛圍 旅居杜拜的時尚媽咪吳思顏,如何拿捏「媽媽」這個新角色的心境?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一次解決追奶、塞奶問題,第一次哺乳就成功!

一次解決追奶、塞奶問題,第一次哺乳就成功!

文/游資芸 採訪諮詢/馬偕醫院婦產科病房護理長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傅美玲.國泰產後護理之家諮詢護理師謝玉潔.榜生聯盟產後護理之家督導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劉美芳護理博士 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如果能夠,每個媽媽都希望能純母乳哺育,然而,哺乳過程中常經歷乳房脹痛、乳腺阻塞、寶寶掛奶等問題,讓媽媽累到無法休息。其實,不需經過血淚過程,只要擁有家人的支持,並且用對方法,如:儘早與寶寶做皮膚接觸、爸爸學會手擠乳技巧、母嬰調整哺乳姿勢等,哺乳可以比妳想得更輕鬆。母愛唯有搭建在快樂之上,才能真正地幸福! 建立3觀念.產後住院期哺乳不失敗 「母乳哺餵,是一家人的事!」住院期間的哺乳,關鍵在於3觀念的建立:家人支持、手擠乳和多接觸。因此,產後儘早與寶寶進行皮膚接觸,爸爸幫忙安撫寶寶,並學習幫媽媽手擠乳,是邁向哺乳成功的第一步。 學會輕鬆3法.月子期間哺乳沒壓力 女性坐月子期間,必須面對產後傷口的疼痛,同時又是新手哺乳媽媽,常會手忙腳亂。學習讓自己輕鬆快樂的哺乳方法,包括:依寶寶需求餵食、哺乳採最舒服的姿勢,以及做好哺乳規劃、不要過度擠乳等,將會大大減輕月子期哺乳的壓力。 寶寶喝飽了嗎?快看懂他給的暗示 新手媽媽對於寶寶何時想喝奶、喝多少、是否喝得夠,總是一知半解、並且擔心不已,其實寶寶感到餓時、喝飽後,會給予媽媽一些暗示,如飢餓時會轉頭、舔舌、嘴巴動,喝飽後手腳會放鬆等,多觀察寶寶的狀態,照護會更上手。 寶寶喝夠、媽媽舒服的2大追奶密技 「追奶」這件事,絕對是哺乳的網路關鍵字熱搜!大多數媽媽都能餵飽自己的寶寶,只要根據寶寶的需求餵食,想追奶時,多增加餵奶的次數和頻率,並在餵完後再擠奶,很快就能供需平衡。 塞奶3階段處理方法詳解.原來乳房硬塊這樣做就通了! 塞奶,從輕微到嚴重分為:局部乳腺阻塞、乳房腫脹及乳腺炎,應即時處理。避免塞奶的方法,可參考5「餵」口訣:「早早餵、常常餵、親餵(或常擠奶)、餵對、餵好」,有助於解決許多哺乳問題。   ※原文刊載於2019年8月號《媽媽寶寶》390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breastfeeding/articles/15481 ※延伸閱讀 做好3大準備.職業媽咪不退奶 只要餵奶,不要塞奶!讓哺乳不再是產後夢魘!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為什麼一直哭鬧?哭了要立刻抱嗎?

寶寶為什麼一直哭鬧?哭了要立刻抱嗎?

文/劉敏涵 採訪諮詢/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特約醫師羅玉芳  新手媽媽看著寶寶哭個不停,不免會感到焦慮,同時擔心孩子的健康是否有問題。若抱持負面的情緒照顧孩子,其實不只給予自己龐大壓力,更可能影響寶寶未來的人格發展。預先了解寶寶哭泣的常見原因,試著以平靜的心情觀察、應對,更能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由於寶寶不會說話、溝通,「哭」成了最自然的表達方法。然而,許多家長一看到孩子哭得歇斯底里,不免懷疑寶寶生病、身體出問題。但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特約醫師羅玉芳指出,孩子哭泣的原因五花八門,卻只有5~10%的寶寶是真正因生理疾病而哭泣,家長可先評估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是否被滿足。 寶寶哭泣常見原因 1.肚子餓 2.太熱或太冷 3.尿布濕 4.對奶類過敏 5.嬰兒腸絞痛 安撫孩子前.先穩定自身情緒 有些新手媽媽一看到寶寶哭得歇斯底里,便視為不得了的情形,非要孩子停止哭泣不可;有些媽媽則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或設想寶寶生了嚴重的疾病,一開始就將孩子哭泣看作危險的訊息,進而陷入過度焦慮的情緒中。 羅玉芳醫師指出,媽媽若隨時處在焦慮的心情當中,孩子也會接收到這樣的情緒,有研究指出,寶寶長大後也會因此變得較負面,較悲觀地看待事情。她提醒,「媽媽要理解到,『哭』是寶寶的表達方式,不用完全阻止寶寶透過哭以表達需求。」寶寶會透過哭鬧引起父母的注意,藉而讓照顧者滿足他的生心理需求,因此父母不需要過度慌張,在安撫孩子之前,先穩定自身的情緒,以平靜的態度觀察孩子的需求,並給予孩子安全感,通常情況都能迎刃而解。 孩子哭了要立刻抱嗎? 除了疾病、或生理因素,孩子也會透過哭泣尋求父母的陪伴、擁抱,而不少父母擔心寶寶因此養成用哭來撒嬌的習慣,紛紛在親子論壇提問:「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 羅玉芳醫師指出,「我們希望孩子要學會等待,處理自己的情緒。但也不能因為怕孩子過度依賴、黏人,而漠視孩子的需求。」在不同時期,家長對待帶孩子的標準也應不一樣。根據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論,0~1歲的發展任務,是對於他人產生信任感,若寶寶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媽媽的關愛、照顧,則有助於往後的發展;反之,若孩子的需求未被滿足,則會容易使孩子在未來難以信任他人。 羅玉芳醫師說道,要允許孩子透過哭泣來表達,並給予孩子安全感,但不代表孩子一哭就要立刻抱起。例如:若孩子本來在睡覺,而開始哇哇大哭,家長可以到嬰兒床旁邊,用平靜、愉快的語氣跟孩子說話,也可以放音樂、讓寶寶玩玩具。重點是給予孩子安全感、信任感,他會慢慢停止哭泣。 ※原文刊載於2019年8月號《媽媽寶寶》390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babycare/articles/15473 ※延伸閱讀 為何寶寶總在半夜哭鬧不休?談嬰兒腸絞痛 寶寶半夜哭不停!我該怎麼辦…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吃麻辣鍋、咳嗽、便祕會早產?這些意想不到的狀況,恐讓寶寶提前來報到!

吃麻辣鍋、咳嗽、便祕會早產?這些意想不到的狀況,恐讓寶寶提前來報到!

文/游資芸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林康 早產的發生常找不到原因,不免使孕媽咪在懷孕過程中膽戰心驚,尤其有些意外造成的早產,更是孕媽咪想都沒想過的狀況,如:吃了刺激性食物、嚴重咳嗽、便祕時用力解便、泌尿道感染、受到撞擊等,產科醫師以真實臨床案例進行解說,給孕媽咪多一份提醒。 可能原因1.嚴重咳嗽 可能令很多孕媽咪感到驚訝,咳嗽竟是造成寶寶早產的可能因素之一。林康醫師分析,多數孕媽咪感冒、咳嗽一般是因上呼吸道黏液的病毒感染所致,補充維生素、多喝水就會改善。但若是罹患肺炎、氣喘、支氣管與細支氣管感染、上呼吸道與下呼吸道感染,引發嚴重的咳嗽,就要小心可能有早產的風險。 尤其孕媽咪不明原因咳嗽超過3天,合併有黃痰或濃痰的情形,代表病情不是只有單純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趕快回想自己是否曾有群聚接觸史、出國,或是大寶生病、家人感冒長達1~2個禮拜並發生咳嗽的狀況,此時要有警覺性,是否已罹患其他細菌性非典型肺炎。當孕媽咪慢性咳嗽超過1週,務必諮詢醫師、尋找病因並治療,以緩解咳嗽的症狀,免得誘發不規則的宮縮。 可能原因2.刺激性食物 孕媽咪吃太多刺激性食物,加上水分補充少、壓力大,會不會引發不規則宮縮,進而誘發早產?林康醫師分析,這是有可能的,所以懷孕時飲食要注意,每人的體質不同,曾碰過正在懷第四胎的媽媽,疑似因為吃了某種食物而引起不明原因的宮縮,結果必須住院安胎。 建議重口味的孕媽咪,在品嘗辛辣食物的時候,儘量淺嘗即止,若想吃麻辣鍋之類的料理,吃個半碗或一碗就好,份量以一個拳頭大為宜。林康醫師叮嚀,孕媽咪選擇食物以溫和為主,平常不太吃的刺激和生冷食物,在孕期就不要嘗試,尤其別去吃生魚片和生雞蛋,以免發生拉肚子或感染的風險。 可能原因3.泌尿道交互感染 上班族孕媽咪憋尿、喝水太少,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會有小便灼熱、疼痛的症狀。由於女性的泌尿道、生殖道、腸胃道開口接近,在相互作用下可能誘發不明原因的次發性感染,造成子宮出現早期宮縮,進而容易發生早產。 可能原因4.便祕解便太用力 上一胎有早產經驗、子宮頸長度短於2公分以上的孕媽咪,都屬於早產的高風險群,在做出用力的動作時,要特別小心。林康醫師認為,便祕時解便會增加腹壓,本身子宮頸長度過短的孕婦,在長期腹部用力之下,可能讓子宮頸漸漸地鬆開,使得發生早產機率大增。   ※原文刊載於2019年8月號《媽媽寶寶》390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notes/articles/15494 ※延伸閱讀 留意早產警訊.讓寶寶健康誕生 懷孕了! 什麼情況需要安胎?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品萱辣媽的雙寶生活日記: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品萱辣媽的雙寶生活日記: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文‧圖/吳品萱 擁有兩個以上,且年紀相近孩子的父母一定懂,小孩搶玩具、搶零食、搶按電梯、搶媽媽的抱抱,任何芝麻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吵起來,甚至是打起來!父母不僅要公平審理案件,還要思考如何懲罰,每天光是排解糾紛就花上好多時間。 鎖上遊戲房.成了最有效的方法  Mitch和Marty的感情一直挺好的,尤其上學後變得更懂事,頂多假日搶搶玩具,但也都能很快解決。不過開始放暑假後,兩人發生爭執的情形就越來越嚴重。大概是因為從早到晚都相處在一起吧,彼此看不順眼,三不五時就跑來告狀:「媽媽,哥哥搶我玩具」、「媽媽,弟弟都不分享」,有的時候還會動手推人。研究了一陣子,我終於找到一套最適合對付他們的辦法! 第一,先訂好規則。在平時,把不能做的事情洗腦式地灌輸給孩子,「不能動手打人」、「玩具要輪流玩」、「不能鎖房門」,而不是發生糾紛後才教,因為在他們有情緒時,當下是絕對聽不進去的。 第二,有效的懲罰。現在的父母不體罰,通常會選擇罰站,我一開始也是,但發現根本沒用,孩子站不怕!於是我會從他們的最痛處下手──不能玩玩具。於是孩子們一旦犯錯就是鎖上遊戲房,要等到隔天起床才能再度開啟。 第三,連坐法。是第二點的延續,也是最有效的一步。一開始鎖上遊戲房,來告狀的孩子都會沾沾自喜,好像是媽媽懲罰了對方,但幾次後發現不對勁,Marty常一臉委屈說:「是哥哥做錯,為什麼連我也不能玩?」兩兄弟發現吵架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兩人都玩不到! 所以,為了不讓媽媽把遊戲房鎖起來,兄弟倆研究出許多不吵架的辦法,例如:想要對方玩具時,會數到一百等對方先玩完、快吵架時,會提醒對方要冷靜以免受罰、在媽媽發飆前一秒馬上大方禮讓對方等等。每次看到兩個三歲多的孩子在認真溝通協調,都覺得超級可愛! 選擇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  最後,是媽媽個人最愛的部分。懲罰過後,在開啟遊戲房前,我會請Mitch&Marty跟著我一起大喊「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然後三個人再一起用鑰匙把房門打開。實行這套做法以來,吵架次數明顯減少許多,目前也已超過半個月沒鎖遊戲房了,一開始可是幾乎天天上鎖的! 當然,沒有一套方法是最適合每個孩子的,必須以小孩的個性來調整,希望能幫到和我一樣每天在當糾察隊的爸媽們! ※原文刊載於2019年8月號《媽媽寶寶》390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lumnist/articles/15460 ※延伸閱讀 品萱辣媽的雙寶生活日記:孩子.你們才是我的老師 品萱辣媽的雙寶生活日記:孩子,我必須告訴你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黃老斯聊教養:送孩子學才藝前.先做好2項評估

黃老斯聊教養:送孩子學才藝前.先做好2項評估

文/前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小兒職能治療師黃彥鈞 爸媽總希望孩子別輸在起跑點上,所以將近一半的學齡前兒童都曾學過才藝或補習,然而,判斷孩子適不適合這項課程之前,可先評估孩子的身心發展情形,並根據特質栽培與加強不足之處,才能讓孩子學習與快樂並重,進而奠定正向人格的基礎。 根據兒福聯盟近年來的調查,0~6歲的兒童中,有47%學過才藝或補習,其中42.5%在3歲前就學過,並以肢體類的才藝最多,再來是美術、音樂及語言類,緊接著是珠心算數學、潛能開發等其他類型。 爸媽想法能決定孩子的未來 爸媽的角色扮演了左右孩子命運的關鍵,孩子未來的人生與爸媽的想法密切相關,所以不管是教養、做任何決定、說任何話,爸媽對孩子的影響都是舉足輕重,一定要思考確認後再行動。栽培孩子,並非大範圍撒種,再看他往何處發芽,或是為了補足自己兒時的遺憾,否則不但勞民傷財,也會讓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虛度、浪費在不適合的才藝項目上。 孩子準備好學才藝了嗎?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替孩子選擇才藝呢?上了這個課程有何用處呢?還是,現在流行什麼,就跟風報名呢?建議爸媽,可先做好以下2項評估: 評估1:孩子身心發展情形 實際上,選擇課程必須參考孩子的發展里程碑,以及身心發展進度。以肢體類課程而言,可先從大肌肉的活動開始,再進行到小肌肉精細動作的課程,以彈鋼琴為例,除了要運用手部小肌肉的肌力與協調外,還需要肩膀、背部等大肌肉去穩定上肢,且軀幹的核心肌群也要有力量坐好、坐直才行。 若想提早給孩子學鋼琴,就要觀察孩子的發展是否已做好預備,如果能力相差很多,其實晚一點開始學也無妨,以免有天份與興趣的孩子,因為身體還沒準備好而學得很辛苦,或是對學習失去熱情。 評估2:根據特質栽培.加強不足之處 讓孩子學才藝這件事,除了要考慮身心發展之外,還必須根據特質栽培、加強不足之處,提供以下2個原則給爸媽做參考: 瞭解孩子的特質與欠缺的能力,需要透過細心觀察:例如:寶寶從小聽到音樂很有感覺、會隨之起舞或哼唱,或是喜歡敲敲打打等,爸媽就可以選擇音樂類課程。又或者,孩子在確實開口說出正確的字之前,就充滿溝通意願,之後會講話後,發音更是正腔圓又清晰,表示孩子的聽力和語文能力不錯,可考慮及早學習外語。若是孩子動作發展快速及敏捷、肌力好又充滿電力、協調反應也佳,體育技能類就是很好的選項;而喜歡拼圖、積木等組合類型玩具的孩子,又具有耐心毅力與創造力,便可試試建構類或設計程式的課程。 若孩子某方面能力不好,不該解讀為沒天份或沒興趣:如果爸媽做了這樣的解讀,可能讓孩子對這些事從此失去興趣,因此爸媽仍舊可適度引導孩子學習,說不定會開發他的新潛力,尤其是有益於健康的體能類,更別輕易對孩子的能力下判斷。   ※原文刊載於2019年8月號《媽媽寶寶》390期。 ※延伸閱讀 【黃老斯聊教養】小問題大思考.用狀況題引導孩子愛地球 【黃老斯聊教養】孩子準備好上小學了嗎?請先做好6項評估

胎動.小生命刷存在感的方式

胎動.小生命刷存在感的方式

文/蘊晨 採訪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李怡萱 確認懷孕的那一刻,令人喜悅;但是真正能感受到小生命的存在,則始於感覺到胎動的瞬間!胎動,不只讓孕媽咪感動,更是觀察胎兒生命活力的重要指標! 胎動的奧妙.胎兒在Say Hi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李怡萱解釋,16週以前的胎兒因為還正在發育,體積不大、肌肉的力量也尚未成熟,所以孕媽咪一般不會感到明顯的「胎動」。基本上,初次懷孕的孕媽咪可能到胎兒20~22週左右,才會感受到明顯的胎動,若是已有生過的孕媽咪,可能在16~18週就會比較明顯感受到胎兒的第一次胎動。 胎動的產生就是胎兒在媽咪的肚子裡活動,最常見的是已經發育的手腳,有時出現幅度較大或較用力的動作,像是:翻身、手舞足蹈等,就會讓孕媽咪的肚子有不一樣的感覺。李怡萱醫師說明,藉由胎動的感受,孕媽咪會很感動並安心,認為是腹中小生命存在的證明,也代表著胎兒健康的象徵。 動ㄗ動ㄗ.如何正確計數寶寶胎動? 李怡萱醫師說明,早期的胎動比較輕微,尤其是初產婦有時只能用超音波觀察到胎動的變化,到了懷孕中期,隨著胎兒的發育成熟,孕媽咪才會更明顯感覺胎動的狀況。到了28週,醫師就會叮嚀各位準媽咪,可以開始「數胎動」。 因為正常的胎動顯示了胎兒的健康和獲得充足氧氣,如果胎兒開始出現子內缺氧的狀況時,胎動異常的症狀就會出現。透過簡單的數胎動這個動作,孕媽咪等於是胎兒健康狀態的監察官。 This Way~這樣數胎動! 數胎動,最好選在飯後進行或是晚上睡前,孕媽咪要維持心情的平靜和安穩,若是情緒不好或是過於疲勞,反而會影響胎兒的胎動狀態哦!李怡萱醫師建議,每個胎兒經常活動的時期不太一致,可以選在胎兒活動旺盛的時期;如果不愛動的胎兒,孕媽咪可以在數胎動之前吃點甜甜的東西,讓血糖上升,胎動會比較明顯哦! 連續的胎動是間隔5分鐘內的胎動算1次,間隔5分鐘以上的胎動算第二次。 使用如此方式,連續記錄1~2小時的胎動次數,或是計算平均每小時胎兒動了幾次。李怡萱醫師解釋,每天固定同的時段紀錄胎動,若胎兒1小時胎動3~5次或是活躍胎動6~10次,都表示胎兒的狀況良好。 4原因.造成異常胎動 胎動次數並非一成不變,若是健康胎兒每12小時應該有30次以上的胎動現象。李怡萱醫師提醒,孕媽咪感覺胎動忽然增加或減少,都可能是胎兒發出的危險信號;如果胎動突然增多又逐漸減弱,甚至比平日的胎動次數減少一半以上,建議立刻去產檢的醫療院所檢查,確認胎兒狀況。 根據胎動研究,如果胎動消失超過1天,胎兒死亡的可能超過50%,不可不慎!李怡萱醫師指出4個會導致胎動減少的常見因素: 1.胎兒臍帶壓迫。 2.胎盤早期剝離。 3.胎盤功能不良。 4.胎兒生長遲滯。   ※原文刊載於2019年8月號《媽媽寶寶》390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notes/articles/15495 ※延伸閱讀 預產期「將近」沒產兆?催生常見6原因 臍帶繞頸讓寶寶有危險? 多從胎動觀察!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當「弱隊友」想練習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當「弱隊友」想練習

文/周雅淳 有多位人手幫忙照顧孩子的家庭,反而可能因為人力充足,讓有心想練習,卻缺乏能力的照顧者失去學習機會。 週末時,我去小孩剛滿3個月大的朋友家玩。她跟公婆同住,先生是只有週末能返家的職業軍人,因為其他家事幾乎都有別人做,連育兒必需品都可以請公婆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採買,大家的分擔與體貼,反而造成朋友3個月來幾乎足不出戶,已經覺得要悶壞了。 新手爸爸的挫折 朋友的先生提議,趁他在週末放假時邀請朋友到家裡玩,除了無法代勞的親餵,其他時候他會負責照顧孩子,讓老婆可以盡情跟朋友聊天。一開始一切順利,吃飽睡足,有人陪玩的小嬰兒像天使般,對著每個在場的人微笑。大家一邊吃吃喝喝,一邊大聊育兒經,後來大家拿出桌遊來玩,小嬰兒開始躁動,最後哭了起來,想睡了。 新手爸爸說:「我帶孩子去房間睡」就告退了,新手媽媽半開玩笑地說:「考驗來了」,一邊告訴我們孩子想睡時,會瞬間化身惡魔,只能抱著,不給揹,還必須一直走動,即使睡著了放到床上也立刻醒來。「他不知道是抱的姿勢還是什麼問題,特別容易激怒小孩,到現在沒有哄睡成功過,這次一下子越級打怪,我看最後一定還是不行。」 果然哭聲還是持續從2樓傳來,新手爸爸一直透過訊息求援,朋友也一直送去各種支援物資,如睡覺時包著的小被子、媽媽的衣服等等,最後婆婆終於受不了,說「我去救他好了」,就上樓去了。 新手爸爸先下樓,看起來很不好意思。過了一會兒,樓上慢慢安靜,婆婆躡手躡腳地下樓,開始念自己的兒子:「很廢、沒用,一定很臭才被小孩討厭。」新手爸爸一臉挫折,但一句都沒有回嘴。 隊友的能力能被培養 這個場景,經歷過哄睡地獄的家庭一定都不陌生,看在我的眼裡卻有不同感受。周米謎小時候不是個好哄的小孩,我沒有可接手的人,有時只能讓她哭,這樣的狀況往往得到很多同情:「你跟孩子都辛苦了。」但對我來說,兩相對照,卻看到有多位人手的家庭,反而可能因為人力充足,剝奪了「有心沒技術」照顧者的學習機會。 朋友家的狀況,在很多人眼裡看來已經很令人羨慕:雖然必須跟公婆同住,至少在密集育兒的現階段,並不需要同時侍奉他們;先生雖然因為工作關係只能週末回家,仍一直試圖分擔育兒責任。但一來他沒有機會跟嬰兒每天相處,自然與孩子的關係比較不熟;二來育兒熟手一定更捨不得,想著「我去哄一下子就解決了,何必讓小孩受罪呢!」 就結局來看,彷彿新手爸爸真的很廢,但深究整個過程,他得到的對待是「退後讓專業的來」,因為別人很會,讓他沒有嘗試空間,而且還會被奚落,最後反而學到的就是「不如直接交給別人。」 所以,不同能力的育兒夥伴在合作過程中,比較強的真的要左手壓住右手,分辨弱隊友「只是弱,還是不想學」。能力是可以培養的,要珍惜轉瞬間即消失--透過照顧工作建立家庭分工模式的機會啊。   ※原文刊載於2019年8月號《媽媽寶寶》390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lumnist/articles/15489 ※延伸閱讀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與孩子一起「365天存錢法」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媽媽.我美嗎?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