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念故事時,孩子總是坐不住?牢記「親子共讀」重要觀念!

念故事時,孩子總是坐不住?牢記「親子共讀」重要觀念!

文/劉敏涵 採訪諮詢/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秘書長李苑芳 親子共同閱讀,可以讓父母和孩子藉此培養感情、增進關係,但有許多細節要注意,例如為孩子唸故事時,語調應適時加入感情、從孩子的觀點解讀,讓孩子容易擁有美好的閱讀體驗。 除了挑選適齡的繪本,閱讀時與孩子的互動也非常重要。父母可以利用哪些方式,提升親子共讀的樂趣? 說故事的準備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秘書長李苑芳建議,家長為孩子念故事前,不妨到圖書館借閱經典的圖畫書,先讀熟繪本的內容。這麼一來,會更清楚知道哪些情節,該配合使用哪些語調,讓孩子更容易融入在故事中。父母可以使用生動的聲音、表情增添樂趣,故事劇情出現轉折時,也能將聲音速度放慢、或者壓低音量,以製造懸疑的氛圍吸引孩子的注意。 別急著下定義.尊重孩子的觀點 華人從小經歷許多考試、測驗,接受的教育訓練便是不斷統整歸納、得出結論,因此當父母為孩子念故事,有時會不自覺帶入「下定義」的習慣。李苑芳秘書長舉例,在《好髒的哈利》中,故事描述不喜歡洗澡的小狗,聽到浴室的放水聲就逃跑了。「小狗為什麼逃走?這就是細節。」她說道,如果念故事時,不朗讀原文就直接幫孩子總結「狗狗發現主人要幫牠洗澡」,孩子便失去從故事延伸思考的機會。 孩子會發覺大人沒注意的細節,而正因為孩子看事情的觀點不同,有時父母會擔心孩子「看錯重點」而為孩子統整歸納,為繪本故事自行加註解。她提醒,不需要為孩子指出重點,讓小朋友選擇注意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即可。 知識型繪本的選擇要領 另外,大人若想為孩子介紹生態、歷史等知識性繪本時,若發現孩子無法產生共鳴,不如以較為簡淺且有細節的相關故事下手,較容易打動孩子。李苑芳秘書長提醒,不用急著讓孩子消化許多知識,如果要挑選知識型的繪本,故事仍應該從兒童的觀點,清楚傳達一個訊息就好,不然小朋友也容易失去興趣。她以《叔公的理髮店》為例,其間雖然提及看似嚴肅的種族議題,但卻以孩子的觀點來描寫,像是「黑人、白人使用不同的公共廁所、飲水機」,讓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夠明白什麼是「種族隔離」。 每天10分鐘.為親子關係加溫 許多父母想著要提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忙碌中卻忽略了跟孩子的相處時間,或是把說故事的責任外包給他人。閱讀能為孩子、家庭帶來許多益處,但關鍵在於持續且長久的進行。 父母可以利用一天的零碎時間,每天花費10分鐘持續地陪伴孩子閱讀,不僅可以聯繫感情,也能省下未來花在補習的大筆費用,因為從小跟孩子共同閱讀,便能循序漸進地培養兒童獨立思考、閱讀寫作的能力,孩子也能快樂學習。 ※原文刊載於2019年7月號《媽媽寶寶》38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education/articles/15338 ※延伸閱讀 親子共讀.0~3歲寶寶選書指南 翻翻書.幼兒身心發展更完備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營養講座系列:善用孕期「三養哲學」.調出母胎好體質

營養講座系列:善用孕期「三養哲學」.調出母胎好體質

文.整理/游資芸 採訪諮詢/臺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謝明哲 雖然說「一人吃兩人補」,但孕媽咪絕不能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因懷孕期間增加太多體重,不僅會影響胎兒健康,也會讓媽咪產後身材恢復不易;另一方面,孕媽咪也不能因為怕胖,就處處限制食物的攝取。究竟懷孕期間的飲食和生活應如何規劃呢?被譽為「台灣保健營養的開拓者」,也是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的創系者,謝明哲教授以「三養哲學」觀點為立基點,告訴孕媽咪聰明補充營養的方法。 謝明哲教授長期推廣「營養、保養、修養」的「三養哲學」,應如何在孕期飲食和營養上實踐呢? 第一孕期無需額外攝取熱量 謝明哲教授指出,這個時期,胎兒的營養大多來自胎盤本身,因此,孕媽咪只要維持定時、定量、均衡飲食即可,不需要額外攝取過多的熱量。 在孕期日常保養與保健方面,媽咪要小心生病感染,以及注意藥物服用的問題,使用任何藥物前,應先詢問醫師或藥師的意見,並拒絕菸害、不要飲酒,且避免過度照射X光。 第二孕期多補充蛋白質與纖維質 懷孕進入第二孕期,胎兒器官逐漸發育、體重逐步增加,各方面正在快速生長中,此時期孕媽咪可稍微增加飲食攝取量,為了腹中胎兒多吃一點。 以優質蛋白質提供胎兒生長需要 謝明哲教授表示,蛋白質來源主要來自奶類及肉魚豆蛋類,動物性蛋白質的蛋白質品質較高,所以,孕媽咪攝取蛋白質時,最好有1/2至2/3來自動物性蛋白質,並兼顧植物性蛋白質的補充。 此外,牛奶能供給人體蛋白質和維生素B2,且能提供豐富的鈣質,建議孕媽咪每天喝兩杯牛奶。除了牛奶,孕媽咪也可多吃小魚乾、蝦米、藻類等天然食物,來增加鈣質攝取。 值得一提的是,DHA可幫助胎兒腦神經的發育,孕媽咪可透過深海魚類、藻類、亞麻仁油等來補充DHA。 每天吃纖維質食物避免便祕 邁入第二孕期,許多孕媽咪常有便祕的困擾。謝明哲教授建議,可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量,多食用新鮮蔬果、全穀類,並以糙米取代白米等,且搭配適當運動與充足水分,以助改善便祕。 第三孕期多攝取鐵質預防貧血 懷孕後期是胎兒器官發展、成熟的關鍵時期,胎兒體重也會迅速增加,因此,在第三孕期,孕媽咪要增加奶類和肉魚豆蛋類食物的攝取,提供胎兒生長必須的蛋白質和鈣質。 另一方面,謝明哲教授強調,懷孕、分娩、泌乳時會流失大量鐵質,建議媽咪多食用富含鐵質的食物,例如紅肉、深綠色蔬菜等。然而,必須提醒的是,若有特殊體質或貧血問題的孕婦,應先諮詢醫師的意見。 「三養哲學」讓懷孕過程更愉快順利 基於「三養哲學」的觀點,除了飲食和營養外,謝明哲教授也十分重視孕期保養和修養的觀念。以保養來說,孕媽咪充分休息、每天睡足8小時,白天可小憩午睡30分鐘,但飯後不要馬上睡覺,以免產生噁心感;另需要上夜班的孕媽咪,白天睡覺可戴眼罩,或使用遮光窗簾擋住光線。就寢時,可使用月亮抱枕幫助支撐背部和腹部,讓睡眠品質更好。 同時,孕期適度運動如散步、孕婦保健操等,可緩和心情、強健身體,並減輕初期懷孕的不適。 謝明哲教授指出,「三養哲學」的修養,在於強調保持身心愉快。當身體維持在活躍與忙碌的狀態,如閱讀、看電視或運動,便能改善懷孕不適症狀如噁心感,舒服度過孕期。 ※原文刊載於2019年7月號《媽媽寶寶》38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notes/articles/15382 ※延伸閱讀 藥膳≠中藥入菜.都要小心吃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孕期「藥」這樣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品萱辣媽的雙寶生活日記:孩子.你們才是我的老師

品萱辣媽的雙寶生活日記:孩子.你們才是我的老師

文‧圖/吳品萱 某天早晨,一起床,Mitch和Marty就到玩具間,換裝成美國隊長和雷神索爾,一人拿著盾牌,一人拿著槌子,兩人開始模仿起復仇者聯盟,準備拯救世界。 電影時間.忽略了劇情對孩子的影響 果然不出三分鐘,就傳來慘烈的呼救聲:「媽媽,哥哥打我!」、「我沒有打他!我只是在打壞人,是假裝的!」我心想:「嗯,又來了。」這樣的戲碼每天都要上演好幾次。 孩子們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只要有一方太大力或不小心碰到對方,就會演變成「暴力事件」。這樣「打來打去」的情形發生了好幾個月,每次與兩兄弟溝通、協調、懲罰都還是沒有用,最後我才聽出最重要的關鍵字——「我在打壞人」。 原來,Mitch和Marty玩的遊戲,並不是我以為搶玩具和打架的「暴力」,而是「模仿」,他們喜歡扮演著英雄,所以要攻擊壞人。這時才發覺,我太早給他們看電影了,忽略許多劇情和畫面並不適合三歲多的孩子觀看。自從我將電影時間改成動畫片後,狀況馬上改善許多。果然「關於教養,孩子就是我最好的老師。」 用心對待.你我都會是最棒的爸媽 育兒方式百百種,不是每套做法都適合自己的孩子,我也曾經採用錯誤的方式,處理不肯好好吃飯的小孩。但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孩子們會帶領我們找到最正確的方法。 Mitch一歲多時,有一陣子不肯好好吃飯,有人就建議我「孩子不吃飯,餓一餐就對了,沒有用就多餓幾頓,絕對乖乖把飯吃光!」於是我試著這麼做,結果Mitch不但一整天都不吃,之後還更討厭吃飯。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是長輩或保母總會在吃飯時說「你都不吃飯,所以比弟弟矮!」、「趕快吃!不然媽媽會很生氣!」以至於讓他覺得吃飯是件很可怕的事。自從換個方法後,Mitch吃飯的狀況就好轉許多。 我們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父母,只要用心對待家中寶貝,每個人都會是孩子心中最棒的爸爸媽媽。 有關吳品萱: 伊林名模吳品萱,擁有一對可愛的三歲雙胞胎男孩Mitch&Marty,即使工作滿檔,仍享受每天與孩子一起生活的樂趣。 ※原文刊載於2019年7月號《媽媽寶寶》38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lumnist/articles/15355 ※延伸閱讀 品萱辣媽的雙寶生活日記:沒有籽的西瓜 品萱辣媽的雙寶生活日記:我們今天不上學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跟孩子一起存錢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跟孩子一起存錢

文/周雅淳 從小到大,我在金錢管理上都不太有危機意識,直到生了小孩,經歷幾次經濟危機,有了房貸,同時背負養育孩子等種種壓力,讓我決定讓周米謎理解,「在金錢上,媽媽無法有求必應」,從她上小學後,我就一直嘗試讓她建立金錢概念。 存錢的初步嘗試 一開始,我使用「三桶金法」:給孩子三個存錢桶,每週投入相同金額,分別是花、存、捐:「花」是可以使用的零用錢;「存」是規劃未來金額較高的花費;「捐」則是讓孩子擇定一個社運團體,捐錢實際支持他們對議題的努力。實際執行半年後,我承認失敗,宣告終止。 檢討實際運作狀況,「捐」的部分操作得最好,因為她選擇的是她關心的核能與亞泥議題團體,因此目標清楚;「存」的部分,由於那段期間沒有想買什麼大東西,因此無感;主要問題在「花」的部分,提倡這個方法的媽媽強調「一開始要忍住,不要限制孩子的用途,讓他們自己學習控制與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上,周米謎總是會去買各種令人無法贊同的垃圾食物,等花完了又需要用錢時,就開始拗,經過數不清的無效討論與衝突後,我終於決定喊停。 雖然,計畫喊停,卻有一些原則藉此建立,例如:周米謎的文具若用完了,用剩餘的來要求媽媽買新的,就由媽媽出錢,但若是遺失,很抱歉,請用自己在這段時間存下的存款,這方法實施兩次後,周米謎再也沒有遺失過任何文具。 這個計畫在周米謎二年級終止後,很長一段時間,我想不出什麼新的方法讓她可以實質參與財務規劃,頂多打開存摺讓她看每月薪資帳戶的收支,讓她理解「不是到提款機前面站一下錢就會自動跑出來」。 成功由自主選擇累積 一直到今年事情有些不同了:她強烈地想到日本旅遊,並且具體提出各種旅遊想像。一開始我並沒有太當一回事,但幾次後我仔細觀察,發現她會研究旅遊節目的介紹,並且從中挑選自己有興趣的項目,這些不是憑空要求,而是她主動對世界產生興趣。 但我仍希望這件事不是不勞而獲,而且兩人的國外旅行,對一人支撐的單親家庭畢竟仍是負擔沉重,思考很久後,我想出了「365天存錢法」:在記事簿上寫下從1到365的數字,每天選擇一個數字劃掉,並且將這個金額存進存錢桶中。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可以依照當下寬裕與否決定存入金額大小,一年後約可有七萬元的存款,雙人日本行綽綽有餘。周米謎負責決定並且劃掉每天的存入金額,所以她必須了解每日大致的花錢狀態,或者,有時可以鼓勵她「我們把在外面吃飯的錢存到日本的存錢桶」,就可能打消她想吃大餐的欲望。 我們現在還在為明年下半年的日本旅遊努力存錢中,雖然有時兩個迷糊的人會忘記,錢多花的時候會賴皮,但這對我是重要的體悟:規劃要有真正的夢想為基礎,成功的歷程一定是由自主的選擇累積而成。 關於周雅淳: 經營FB粉絲頁「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有一個小孩周米謎近九歲,單親資歷也近九年。想透過這個專欄,回顧自己以非傳統性別觀念與孩子相處的歷程,以及截至目前為止的發展狀況。 ※原文刊載於2019年7月號《媽媽寶寶》38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lumnist/articles/15343 ※延伸閱讀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大人也需要學「身體自主權」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別再說「生一個傻三年」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封面人物】宋米秦:享受這得來不易的幸福

【封面人物】宋米秦:享受這得來不易的幸福

文/高凡淳 結婚將近3年,經歷辛苦的求子之路,宋米秦終於做人成功。如今女兒Ellie即將滿週歲,談到女兒的成長過程,宋米秦的笑聲始終沒停過,即使現在女兒跟爸爸時常「曬恩愛」,她仍沉浸在這股幸福的氛圍當中! 解尿?羊水破?傻傻分不清楚 女兒Ellie早產約3星期,回憶當時,宋米秦表示,「真的是完全沒想到!」生產當天,剛好媽媽從韓國來到台灣,晚上一起吃了好多美食,也和老公愜意地看著韓劇,雖然下午就覺得分泌物變得有點多,而且還黃黃的,兩人也沒意識到有可能是羊水。等到晚上洗澡時,坐在馬桶上,宋米秦根本還沒用力解尿,羊水就「直直落」,這時,她與老公才驚覺「要生啦!」而趕緊前往醫院。 順利到達醫院後,醫師建議先施打安胎針,爭取更多胎兒待在子宮內的時間,但宋米秦表示,當時全身狂發抖,連病床也跟著抖得不停,她形容「就跟鬼片演的一樣,我感覺我的靈魂都快飛走了。」忍耐約1個半小時後,宋米秦死命抓著老公的手,表示自己痛到快要受不了,希望能儘快開刀,這時醫師才緊急送進開刀房進行剖腹產,不久,女兒Ellie就順利出生了! 父女倆感情好.不吃味反而覺得甜蜜 拍攝封面的當天,宋米秦的老公也來到現場,只見他發個聲音、做個動作,就能把女兒Ellie逗得哈哈大笑。宋米秦提到,老公平常就很了解該如何逗女兒開心,也非常黏女兒,如果女兒想找媽媽,爸爸還會因此而吃醋,但問到會不會因為父女倆感情比較好而心理不平衡,宋米秦則是甜蜜地表示,「我很開心老公能跟女兒相處得這麼好,我覺得很幸福。」 狗寶貝Minky&Bobo.對女兒反應大不同 多數爸媽都會擔心,年紀小的孩子與寵物在相處上會有安全的疑慮,而宋米秦家中就有兩隻狗寶貝,分別是狐狸犬Minky和法鬥Bobo。她笑說,Minky表現得很緊張,也很焦慮,對於Ellie這個新成員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但隨著Ellie慢慢長大,Minky也開始習慣她的存在,知道她是個「人」,加上也可以吃些Ellie掉到地板的餅乾屑,讓Minky更明白她是個「好人」! 反觀法鬥Bobo就不是如此,宋米秦提及,Ellie一出生,Bobo就開始吃醋,直接忽略女兒的存在,就連女兒想要摸摸牠,Bobo都會直接走掉。等到Ellie睡著後,Bobo就會跑過來找老公和自己撒嬌,讓宋米秦既心疼又無奈,只希望等到Ellie再長大些,多跟Bobo互動,改善彼此之間的友誼。 ※原文刊載於2019年7月號《媽媽寶寶》38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mom-tv/celebrity/momtv_articles/454 ※延伸閱讀 浪子走入家庭,小馬扮演「先」生角色,成為太太後盾! 旅居杜拜的時尚媽咪吳思顏,如何拿捏「媽媽」這個新角色的心境?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迎接早產寶寶出院.居家照護完整攻略

迎接早產寶寶出院.居家照護完整攻略

文/游資芸 採訪諮詢/國泰醫院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洪依利.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技術長王秀靖 在台灣,每年誕生接近兩萬多個早產兒,有高達8-10%比例的新生兒家庭,在措手不及的狀況下,面對照護早產兒的重責大任。特別是寶寶出院回家後,常肩負獨力照顧新生兒的媽咪,更容易面臨生理、心理,以及擔心照顧不好的壓力!希望本期專題報導的內容,可做為新手爸媽的居家照護指南,幫助早產寶寶平安健康長大。 早產兒爸媽必修課.這些觀念一定要知道! 國泰醫院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洪依利指出,早產兒的照護不單指院內照護,2歲前都要定期進行評估,甚至在2至5歲學齡前,在神經學和認知發展都要加以注意,觀察是否有學習上的障礙,尤其是1,500克以下的早產兒,在5歲前都不能掉以輕心。 早產兒可以出院囉!爸媽做好這些準備了嗎? 早產兒呼吸道較弱,易因一些感染引發支氣管炎,居家照顧要特別注意,尤其是極低體重與非常低體重早產兒的爸媽,可於在院時學習CPR、寶寶異物梗塞的急救法,以及拍痰等呼吸道照護方式。另早產的多胞胎寶寶們,不建議同時帶回家,爸媽可先帶一名寶寶回去照顧1週,等適應後再帶其他寶寶出院,免得手忙腳亂。 照顧早產兒.居家環境布置3要點! 為了早產兒,居家環境建議進行以下3點調整: 1.營造舒適、通風的空間,環境中不能有二、三手菸的暴露。 2.早產兒呼吸不穩定,發生嬰兒猝死症的機率較一般足月兒高,因此不適合單獨睡一間,但要與大人同房不同床,獨立睡在小床上,且床上不宜擺放枕頭及絨毛玩具。 3.早產寶寶因長期住院,神經系統發展較足月兒落後,可於床欄周圍掛上黑白圖卡,加強寶寶的視覺刺激。 早產兒母乳哺餵成功3大祕訣 母奶是最適合嬰兒的食物,早產兒一出生就跟媽咪分開,哺餵母乳會不會更有難度呢?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提供媽咪3個成功哺餵祕訣:生完就擠奶、個別化看待、親餵兩姿勢,讓早產寶寶也能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營養。 居家照顧早產兒.必學3件事! 把早產兒接回家後,首先要布置好適合寶寶居住的環境,確定環境舒適與通風、與大人同房不同床,並隨時觀察寶寶的體溫,且定期進行身體健康、神經發展、視力、聽力的後續追蹤,才能讓寶寶健康平安地長大! 增進早產兒親子互動怎麼做?寶寶吃奶前可做這件事 早產兒一出生便住進保溫箱,一開始就與爸媽有了距離。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技術長王秀靖表示,可在吃奶前的這段時間,幫寶寶按摩,並跟他說說話、玩一玩,讓寶寶感受到爸媽的愛。 早產寶寶發展遲緩了嗎?快進行這些檢視 判斷早產兒發展是否遲緩,全部要用矯正年齡去觀察,爸媽可參考《兒童健康手冊》,若在每階段發展的低標時間後,教寶寶兩週還是無法達到標準,應就醫進行評估;有時是爸媽沒有用對方法,藉助專家的引導,寶寶可能就學會了。 ※原文刊載於2019年7月號《媽媽寶寶》38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babycare/articles/15364 ※延伸閱讀 寶寶吃對了嗎?早產兒營養補充問題大集合 早產兒睡眠混亂.醫師傳授寶寶作息規律小技巧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黃老斯聊教養:小問題大思考.用狀況題引導孩子愛地球

黃老斯聊教養:小問題大思考.用狀況題引導孩子愛地球

文/前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小兒職能治療師黃彥鈞 在地球的面前,每個人都很渺小;但是愛地球這件事,我們並不渺小。孩子是未來的樹苗,而爸媽是灌溉的園丁,透過親子溝通,讓孩子對周遭環境有更多的思考,也讓他們懂得愛護環境的重要。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標語儼然耳熟能詳,雖然環境保護的意識,在有心人力的推動下,至今已提升不少,但我們所做的事,真的是愛地球嗎? 爸媽應以身作則帶孩子做環保 爸媽們不妨重新檢視一下自己的觀念是否足夠和正確,環保意識必須及早開始培養,孩子雖有自己的想法,但最後行為的表現仍舊與教養高度相關,因此爸媽要好好地教導孩子正確的概念,並讓他們多練習,未來孩子就會自動自發地愛護環境。相反地,若大人在外沒有做好示範,在家裡卻要求孩子整潔,豈不是很矛盾嗎? 引領孩子一起思考周遭環境的問題 這裡有個狀況題,讓爸媽帶著孩子一起思考: 走在路上,小孩手裡拿著擦完鼻涕的衛生紙,不小心鬆手掉到地上了,這時候,您會怎麼做呢? 請孩子撿起來嗎?(地上很髒喔)他要撿的話,您會阻止嗎?還是掉了就算了?什麼都不說,就自己撿起來嗎?假裝沒看到嗎?還有哪些做法呢?各自會有什麼結果呢?怎麼做會是最好呢?也記得問問孩子的想法。 愛地球的方式有很多種,姑且不談主動清理公共場所,先想一想如何從自己做起?一瞬間的念頭就很具代表性。應該要教導孩子努力養成「自己用過的垃圾要好好處理」,不能置之不理、嫌麻煩就不做或是亂做一通,不只是這件事,生活中有很多選擇都是一念之間,可以瞭解孩子的想法,以及他們到底思考了多少,順便練習停下來、想一想,不總是衝動行事或不假思索,常常如此便能讓大腦中負責決策、理性思考與情緒管理的前額葉,更加成熟及活化。 爸媽們可以順便再告訴孩子:自己一個小小的決定會對世界造成很大的影響,像是垃圾被風吹到路邊的話,被小鳥或小狗吃進去,牠們可能會肚子痛或死掉;垃圾在土裡面很久都不會消失,有的垃圾會變成蚊子、小蟲和細菌的家;沒有正確分類的話,垃圾會被送錯地方處理,反而造成更多汙染等。不論是外面或家裡,都應該好好維護環境清潔,才會健康舒適。當孩子觀念正確、主動整理垃圾時,更是要多多鼓勵他們,之後再慢慢教導其他保護環境的方式。 讓孩子成為愛地球的種子來影響別人 環保概念並非人人皆有,無法要求所有的人都如此這般行動,孩子也可能會看到和自己觀念不同的人,此時便可進行機會教育,告訴他們:雖然必須愛護地球,但每個人想法和決定都不一樣。不只是這類問題,將來還有很多人事物都是這樣,遇到這種情況時,不要發生衝突或強制要求、說服別人接受自己,而應先尊重對方,然後再好好想辦法,透過好的行為讓他人看見並體會,進而願意一起改變。 ※原文刊載於2019年7月號《媽媽寶寶》38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lumnist/articles/15379 ※延伸閱讀 【黃老斯聊教養】孩子準備好上小學了嗎?請先做好6項評估 【黃老斯談教養】音樂陪伴長大.培養美學能力基礎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臍帶繞頸有危險?其實比妳想的還安全

臍帶繞頸有危險?其實比妳想的還安全

文/林語荷 採訪諮詢/羅東博愛醫院婦產科主任莊志吉 孕媽咪總是為孕期做足一切努力,但仍有部分情況無法由媽媽控制,有時光是被告知孩子臍帶繞頸,就可能讓媽媽感到焦慮。事實上,臍帶繞頸對胎兒健康的威脅不大,媽媽大可不必如此焦慮。 臍帶是連結胎兒與胎盤之間的一條帶狀物,由兩條臍動脈與一條臍靜脈所組成,透過血液交換,臍靜脈藉由胎盤,將從母體血液而來的養分與氧氣帶給胎兒,並透過臍動脈,將胎兒體內的廢物與代謝物排送到母體的血液中以完成體循環。 臍帶滑溜.死結不容易 羅東博愛醫院婦產科主任莊志吉表示,臍帶的長度約略50公分至60公分,但實際長度又因人而有些微差異。臨床上,懷孕中後期,胎兒臍帶繞頸或繞身體的比例高達30%,但真正對胎兒健康產生威脅的案例其實很少。他解釋,因為臍帶本體是一個滑溜的帶狀物,在有限的子宮空間中,因為層層圍繞而使血管受到嚴重擠壓,並影響胎兒氧氣輸送的比率很低。臨床上常見出生後寶寶臍帶繞頸、繞身體,或是繞四肢的情況,但通常不致因此妨礙孩子的健康。 胎兒在子宮中的活動有時比較頻繁,也許會牽動臍帶,但實際促成臍帶繞頸的原因,目前沒有定論,唯一能確定的是:臍帶繞頸並非如媽媽所想像的如此危險,臨床上甚至有臍帶繞了胎兒6圈仍平安出生的案例。 危機從臍帶受壓迫而來 對於臍帶繞頸,媽媽直接的聯想是胎兒呼吸受阻而缺氧,但事實上,胎兒的氧氣來源是透過血液交換(斷臍後才開始用肺呼吸),若胎兒因纏繞造成窒息,通常是臍帶受到嚴重壓迫、血流無法通過才可能產生。莊志吉醫師強調,臍帶滑溜濕潤,即使纏繞,通常也不容易因為繞得太緊而造成嚴重的壓迫或擠壓。 另外,如果臍帶有受到壓迫,在非急性的情況下,可能會反映在胎兒的生長速率上,亦即臍帶受到壓迫,雖不會造成胎兒立即缺氧,卻可能造成血流不暢,讓養分與氧氣供應受到阻礙,進而可能影響胎兒的生長速度。 胎動勤留意.把握晚餐後 許多媽媽擔心如果胎兒臍帶繞頸,但臨床上,許多案例都是在臍帶纏繞的情況下出生,造成孩子生命安危的原因,多數與臍帶繞頸較無相關,媽媽可不必過於擔心。 如果真的對胎兒臍帶繞頸的問題感到憂心,媽媽可以多多注意胎動的頻率,在三餐飯後與睡前的休息時間中,如果胎動正常、頻繁,就不用太擔心。莊志吉醫師也提醒,如果媽媽壓力比較大、比較忙或比較累時,血液流經胎盤的量會減少,此時的胎動就會隨之減少,建議媽媽可儘量把握每天下班、吃過晚餐後的休息時間,仔細留意胎動,尤其晚餐之後的2小時,胎兒若有超過10次以上的胎動也不為過。但如果發現胎兒沒有動靜、胎動明顯減少、整天都沒有胎動等,就必須即時就醫確認胎兒狀況。 ※原文刊載於2019年7月號《媽媽寶寶》38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regnacy/notes/articles/15380 ※延伸閱讀 臍帶繞頸讓寶寶有危險? 多從胎動觀察! 自然產&剖腹產.正在待產的妳需要知道哪些事?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孩子到1歲還不會爬?協助寶寶爬行.從3件事做起

孩子到1歲還不會爬?協助寶寶爬行.從3件事做起

文/劉敏涵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職能治療師鄒靜芬 「爬行」是動作發展的重要階段,寶寶從匍匐前進、到能肚子離地、跨越障礙物,都需要透過經驗的累積。怎麼判斷寶寶有發展遲緩的跡象?寶寶爬行時常碰到哪些問題呢? 怎麼判斷孩子有無發展遲緩? 國泰綜合醫院職能治療師鄒靜芬指出,寶寶通常會經歷過渡期,才慢慢發展出正確爬行的姿勢,家長可以從以下行為,觀察寶寶的爬行進程: 7個月:趴在原地,沒有真正前進,有些倒退的動作。 8個月:肚子貼地,慢慢有往前爬的動作。 9~10個月:肚子可以離地、撐起,呈小狗爬的姿勢,並向前爬行。 鄒靜芬治療師指出,「一般而言,孩子大約10個月大就能爬得很好,如果到了1歲,能力仍沒有起色,建議就醫檢查寶寶是否有肌肉力量不佳的問題,或者有不正常的反射姿勢,使寶寶難以爬行。」 動作發展具有個別差異,如果是動作經驗少導致孩子發展慢,較晚才學習坐、爬,但動作一直有逐步進展,家長不需要太擔心。但若父母已經給予寶寶充分練習機會,到了9、10個月大仍不會爬行,或無法做到趴、肚子貼地爬等動作,則應尋求專業的協助,做進一步檢查。 怎麼幫助寶寶爬行?  父母若能適時協助寶寶,將有助於寶寶的爬行能力發展,可從以下3件事開始: 1.讓孩子練習「趴」的動作 趴這個動作可以練習到頭部、軀幹挺直的能力,有助於孩子日後學習爬行。鄒靜芬治療師建議,寶寶大約2、3個月大,抬頭的動作做得比較好時,可以適時練習趴的動作。 2.協助支撐寶寶腹部  當寶寶趴姿做得比較熟練,家長可讓孩子嘗試肚子離地,提供相關輔助:以用手幫孩子撐著肚子;坐在地板上、讓寶寶跨在腿上;或把毛巾墊在孩子腹部下,協助支撐孩子的身體。 3.提供爬行誘因 除了在旁協助孩子調整姿勢,父母也能適時提供誘因,增加孩子嘗試的動機。例如:將玩具擺在孩子面前,或給予心理支持,誘導孩子爬出去。 有些家長或家中長輩怕孩子受傷、或擔心地板髒,而不斷將孩子抱在懷裡,這麼一來,孩子就缺乏觸地、抬頭等經驗,會間接影響到孩子爬行的能力。當寶寶能力逐漸成熟,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一些進階的遊戲。例如:讓孩子挑戰爬過棉被堆、枕頭山。 寶寶爬行常見問題 Q1:寶寶跳過爬行的階段就開始行走,這樣會有問題嗎? 為什麼孩子會略過爬行的階段?通常90%的孩子是因缺乏經驗而「跳級」。略過爬行的過程,不見得會造成嚴重問題,有些孩子仍發育得很好。但是爬行是為其他動作發展做預備,當早期運用肢體的經驗較少,可能導致協調及平衡能力較差。建議家長還是和孩子多多互動,從簡單的遊戲提升孩子爬行的興趣及動機。 Q2:讓寶寶練習趴姿很危險? 社會上出現不少嬰兒因趴睡窒息的案例,許多家長因此擔心趴姿會造成孩子的生命危險。鄒靜芬治療師提醒,如果家長怕孩子趴的能力不佳,不用冒險讓孩子維持持續趴的姿勢(尤其不在孩子身邊時);等能力較成熟,孩子抬頭得不錯時再逐漸練習趴姿。 ※原文刊載於2019年6月號《媽媽寶寶》388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babycare/articles/15257 ※延伸閱讀 寶寶沒學爬就會走?毋須過度擔憂 寶寶學爬應給予充足空間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做好「隔代教養」溝通.讓孩子在雙倍的愛下成長

做好「隔代教養」溝通.讓孩子在雙倍的愛下成長

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好好好家庭教育文教基金會講師許智 接二連三發生保母虐嬰事件,讓許多家長思考,若是祖父母能有體力照顧孫子,那該有多好!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祖父母的教養經驗,可能無法滿足孩子父母內心的期待,因觀念落差,「隔代教養」引發的衝突就可能隨之而來。 衝突產生並不是壞事,若兩代能透過適當的溝通解決衝突,反而可讓孩子在「雙倍的愛」下,成長茁壯。 心理層面.與自身經歷息息相關 不論是哪些原因,讓孩子大多數的成長時間,都是與祖父母在一起,在孩子的心理層面,或多或少會出現不同的疑問。好好好家庭教育文教基金會講師許智提到,心理層面的改變與自身經歷有關。孩子慢慢長大後,心裡不免會出現「為什麼自己是被祖父母帶大」這類的疑惑,若從小與祖父母關係好,可能會認為只是因為爸媽在忙,不得已才會這麼做,然而對成熟的孩子來說,就會想說「賺錢是不是比自己重要」,更負面的還可能出現「我就是沒人要的孩子」的心聲。 祖父母帶大的孩子,一定會變壞? 在每天觀看的新聞中,不免看到關於孩子行為偏差、犯錯等內容,進一步發現,有些孩子是因為家庭狀況不佳,或是由祖父母帶大,而造成此結果,讓大眾對於隔代教養抱持了刻板印象,許智講師認為,現今社會中,祖父母的教育水平些有提升,也較重視孩子的教育,並不代表經由這樣的教養方式,孩子就會變壞。 但她也提到,隔代教養對於孩子成長過程的影響確實存在,可能是因為長輩體力有限,無法陪著孩子做很多事,或是覺得孩子失去父母的關愛,所以多寵愛一點,以彌補空缺,卻也同時模糊了教養孩子的原則及界線。 心智發展層面.交由親生父母負責  對於雙薪家庭而言,工作時間必須將孩子交給祖父母照顧,是不得不的選擇,但這樣的照顧責任,彼此之間該如何妥善分配?許智講師表示,「照顧」可分為生理層面及心智發展層面,生理方面指的是能讓孩子吃得飽、睡得好,而心智發展層面則包含課業狀況、交友情況、人格發展等,「一個孩子的成長重點在於認識自己」,因此她建議這方面由父母親主導較佳,祖父母以照顧、滿足其生理需求即可,原因在於多數父母親的教育程度比祖父母好,身教對於孩子來說也極為重要,透過父母親的親身體現,更能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幫助往後的發展更完整。 ※原文刊載於2019年6月號《媽媽寶寶》388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education/articles/15236 ※延伸閱讀 請長輩帶孩子前,父母要知道的事 隔代教養,優缺點大解析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