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後疫情時代締造安心職場  2022年疫苗十大議題排行出爐!

後疫情時代締造安心職場 2022年疫苗十大議題排行出爐!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22日公布全台上百位醫護人員票選2022年度最具影響力的疫苗十大新聞,同時頒布企業防疫聯盟「防疫尖兵獎」予各積極鼓勵員工施打疫苗的企業,現場不只邀請到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莊人祥副署長到場響應,更由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李秉穎榮譽理事長、黃玉成理事長與呂俊毅秘書長進行演講,提供衛教正確資訊,於年末將產學媒官齊聚一堂為全民創造更安心的健康守護網。 近20家企業齊力迎戰流感、免疫負債雙重夾擊 守護員工全家幸福 隨國內放寬口罩禁令,各式病毒如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感染逐漸流行起來,特別是年齡為兩歲以下的幼童,免疫系統沒有經過訓練,因此比大人更要面臨”免疫負債”的問題,一旦接觸到病毒,反而更容易被感染。疫情解封後,為避免將流感或其他病毒帶回家,傳染給小孩,企業更需要有良好的防疫規劃,守護員工與家庭的健康,因此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IVS)持續推動 「防疫尖兵獎」認證標章,不只關注新冠肺炎疫苗的施打補助,也將流感疫苗施打納入評核標準中,鼓勵企業設立相關補助措施、接種疫苗假或衛教講座等,提升員工新冠及流感疫苗施打率,照顧員工一家大小的健康。 本次共21間企業響應「企業防疫聯盟」,透過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認證,疾病管制署指導,今年榮獲「防疫尖兵獎」金獎的企業共有9家,包括: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國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葡萄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安達國際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台灣IBM公司、鴻海科技集團、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銀獎共有3家,包括:華南永昌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金庫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銅獎共有5家,包括:台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滙豐(台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睿能創意股份有限公司、和德昌股份有限公司、凌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後還有今年首度獲獎的4家新興企業,包括:寶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康和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賽諾菲股份有限公司。 「與病毒共存」的後疫情新生活 新冠病毒疫苗持續引熱議 新冠肺炎疫情在2022年經歷了峰迴路轉的歷程,從3月底起,新一波的Omicron變異病毒及BA.5變異病毒接連帶動了本土確診潮,到12月政府取消了室外空間應全程配戴口罩的規定,新冠疫苗議題在2022年仍是大眾關注焦點,在疫苗十大議題中就佔據八個名次,更是包辦前三大疫苗議題,疫情起起伏伏,針對疫苗接種副作用與族群民眾仍有許多疑慮,對此醫師建議,雖然擔心疫苗副作用對特定族群的影響,但未接種將面對更高的確診後遺症風險,因此仍然鼓勵施打疫苗,以盼全民更有本錢面對與病毒共存的時代。 成人也要打疫苗 投資健康最保險 新冠疫情橫掃全球時,疫苗研發及施打成功保護人們的生命與健康,同時提升民眾對成人疫苗的認知,除了新冠疫苗之外,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疫苗需求,從嬰幼兒施打的終生疫苗到年長者的疫苗,還有許多保護效果佳並建議成人施打的疫苗,包含名列2022年度十大疫苗議題第五名「非活性帶狀疱疹疫苗在台上市,保護力達九成左右」的帶狀疱疹疫苗以及第七名「除了子宮頸癌 HPV疫苗也可防頭頸癌、菜花」的HPV疫苗,成人疫苗施打最重要的部分在於「提醒」,成人也應該有預防接種時程及紀錄表,提醒疫苗施打的重要性,在這個醫療生技進步的時代,預防接種是一項最符合成本效益的健康投資,更要積極施打,免走疾病纏身冤枉路。 第一名、兒童該不該打新冠疫苗的爭議 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進入台灣社區,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不斷增加,雖然絕大多數的確診者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但極少數中重症患者,尤其是兒童死亡案例,也讓家長憂心忡忡。然而自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開放5至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國內又掀起新一波討論,讓家長遲疑到底該不該讓發育中的孩子接受新興類型疫苗。 根據指揮中心公布今年以來各年齡層確診者的人數與佔比,12歲以下兒童的感疫風險與其他年齡層無異,雖然兒童染疫多為輕症與無症狀感染,但越來越多國家發現染疫兒童中出現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被統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依據國外數據統計,MIS-C發生機率約為萬分之3,且有3至6成患者會住進加護病房,死亡率在2~10%之間,這也是許多國家開始為5至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的原因。 第二名、國內廣泛討論是否需接種第四劑,接種第四劑疫苗是否利大於弊? 為加強對變異株的防護,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高風險的老年人、免疫功能缺損等族群,就不要等次世代疫苗,現在流行變異株病毒,發生感染的機會很高,如果在等待的過程中感染引發重症會更麻煩,若符合接種資格者,盡速施打現有疫苗。建議以下人員打第四劑,65歲以上民眾;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照護相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或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這幾類人員接觸頻率太高,其他民眾可依各別考量選擇是否施打。 第三名、青少年接種新冠mRNA疫苗可能引起心肌炎 青少年接受mRNA疫苗的確會有較高比例的心肌炎、心包膜炎發生,尤其是第二劑後,通常發生在接受疫苗後一星期內。大多數案例患者對藥物和休息反應良好,很快好轉。但若沒打疫苗,感染新冠病毒後併發心肌炎的風險更高、更嚴重。以色列研究報告指出,mRNA COVID-19疫苗接種增加3倍心肌炎風險;而感染新冠病毒後增加18倍心肌炎風險。接種COVID-19疫苗的益處明顯超過了接種疫苗後患心肌炎的風險。目前更有研究證實,將兩劑間隔拉長到8週以上便會減少心肌炎的發生。台灣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青少年基礎劑可接受BNT或莫德納疫苗,兩劑間隔12週以上;基礎劑兩劑可BNT或莫德納混打;於最後1劑基礎劑接種後5個月,接種追加劑。 第四名、台灣引進BA.1 與BA.5次世代新冠疫苗 之前引進莫德納BA.1次世代雙價疫苗後,莫德納與BNT的BA.4/5次世代雙價疫苗雙雙取得台灣的緊急使用授權審查(EUA)。莊人祥表示,莫德納BA.4/5雙價次世代疫苗,已運抵台灣,11月18日中午以前會配發給各縣市政府,各縣市政府會針對這些疫苗來做規劃。預計11月18日起開放12歲以上民眾作為追加劑接種,各縣市陸續釋出預約接種訊息,由於各縣市規劃不一,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14日)表示,11月18日中午前會配發到各縣市政府,民眾可以到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網站,進一步連結到各縣市的疫苗預約規劃。 第五名、非活性帶狀疱疹疫苗在台上市,保護力達九成左右 帶狀疱疹有兩大風險因子,年齡是很重要的因素,50歲以後發生率陡升,且50歲以上患者超過半數在痊癒後會留下「疹後神經痛」,此外,長期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等,也是好發因子。帶狀疱疹可以治癒,也有疫苗可打,目前已有的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預防效果約7成,接種後6年保護力僅剩不到35%;8月即將新上市的非活性疫苗,預防效果高達9成多,且接種4年後保護力仍有85%。 帶狀疹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由於國內50歲以上族群幾乎百分百得過水痘,因此建議50歲以上、或18歲以上免疫力不全族群可考慮接種疫苗。 第六名、由於新冠病毒不斷出現免疫逃脫,恐致每年都發生2到3次的感染潮 美國Omicron BA2.12.1病毒,以及在南非現蹤的Omicron BA4和Omicron BA5病毒,都出現感染過Omicron病毒者再次感染的情況,感染Omicron病毒後痊癒的人,在數個月內會再度染疫,只是被感染時症狀比較不嚴重,因為他們身上已經有一定的抗體,但不是完全免疫,且美國數據更顯示,有75%的輕症患者出現「長新冠」,也就是有呼吸道問題、嚴重疲勞、認知及記憶受損等情況,由於Omicron病毒不斷出現免疫逃脫,加上全球化時代交通便利,各國人與人的交流更為頻繁,導致病毒在持續變種的情況下,恐致每年都發生2到3次的感染潮。 第七名、除了子宮頸癌 HPV疫苗也可防頭頸癌、菜花 早年大眾普遍將HPV疫苗和子宮頸癌疫苗劃上等號,但其實不然。一旦感染HPV病毒將無法自行清除,除了常聽到的子宮頸癌,還有菜花、口腔癌、頭頸癌、肛門癌等風險,其中口腔、口咽及下咽癌更是男性十大癌症之一,既然HPV與這麼多癌症和疾病有關,如何積極預防成了矚目焦點。除了安全性行為外,男女共同預防HPV,依醫囑施打疫苗,防治效果會更好。 第八名、打3劑高端新冠疫苗 對死亡、中重症保護力超過9成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日(11/18)表示,不分年齡層族群來看,接種三劑高端疫苗在中重症保護力高達 91.4%,高於莫德納 87.4%、AZ 疫苗 65.9%,但低於 BNT 疫苗 95.8%,對死亡的保護力則高達 90.3%。根據內部資料分析結果,以全年齡層來看,相較沒有接種疫苗者,對死亡的保護力,接種三劑疫苗者,AZ 為 60.9%、莫德納為 90.0%、BNT 為 95.6%、高端為 90.3%,專家會議一致決議認同高端新冠肺炎疫苗符合疫苗保護效益,代表高端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維持有效。 第九名、日本不承認高端疫苗,赴日旅遊必須提供入境前72小時內的PCR陰性證明。 依日本現行防疫規定,入境者須打滿3劑列入WHO緊急使用清單之疫苗,但國產高端疫苗並未入列,因此接種高端疫苗的旅客,需檢附72小時內PCR陰性證明,引發部分民眾批評。指揮中心19日 (10月)宣布補打方案,民眾持電子機票等證明,就能接種高端疫苗以外的廠牌。24日晚間,高端公司發表最新消息,表示28日起至年底前免費提供接種高端疫苗的民眾赴日PCR檢測。 第十名、英媒認台灣面臨垂直感染軌跡的可怕前景,恐在夏季前造成前所未有的死亡率 台灣一直以來努力堅守著疫情,去年更因為防疫成就躍升國際舞台,然而近日本土確診人數暴增,英媒就直指,台灣正面臨著垂直感染軌跡的可怕前景,可能會在這個夏天引發前所未有的死亡率。對此,台北計算生物專家倪誠志(Chase Nelson)也指出,未來每天確診人數恐為20萬例。隨著新冠肺炎發生巨大轉變,台灣從每天數百病例猛增至數萬例,餐廳、學校、健身房現在都空空如也,曾經被視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安全國家」之一,現今面對極高傳染力的Omicron仍束手無策。

人文藥草園暨關渡人文藝術週開幕  邀民眾「藝」齊為世界點燈

人文藥草園暨關渡人文藝術週開幕 邀民眾「藝」齊為世界點燈

台北捐血中心、和信醫院、和碩、華碩與慈濟人文志業,今年共同主辦「第一屆關渡人文藝術週」,期待能集結「科技、人文、藝術」的力量,形成一股共善動能,讓愛在關渡周邊社區中流轉,形成「新的社區生活方式」,再藉由每年年底最後一個週五與週六,舉辦「關渡人文藝術週」,成為每年此刻的長期運動,進而推動善的影響力到全世界。 人文藥草園歡迎民眾祈願點點星光 「人文藥草園點燈暨關渡人文藝術週開幕記者會」於十二月二十二日下午五點,在關渡靜思堂前舉辦。「人文藥草園」以藥草做為景觀設計,這些平日垂手可得的藥草,看以平凡微小,其實都能發揮植物的藥能。《道德經》52章中,提到「見小曰明,守柔曰強。」見微知著,很柔很小的藥草,一但變成藥,會是很強力量。點燈活動之後,每晚都會點亮,「人文藥草園」沒有圍牆,歡迎大家都能來走走,祈願點點星光,凝聚眾人之力,用微光照亮全球黑暗的角落。 正當全球還在COVID-19疫情影響中,俄烏戰爭持續不斷,還有氣候變遷及全球饑荒不見好轉時,每年十二月這個充滿溫馨的日子,更是提醒我們也是一個感恩的月份,珍惜能在祥和社會中生活所擁有的一切,把資源分享給需要的人。期待在看藝術表演與展覽吸取滋潤生命的養分,鍛鍊對視覺美學的「感受⼒」,讓灰暗天空多了色彩的力量,滾動這個世界。 關渡人文藝術週邀請眾多藝術團體演出 「關渡人文藝術週」於十二月三十日的「人文薈萃音樂嘉年華」,邀請到雲門舞集、朱宗慶打擊樂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大環男孩楊世豪等世界級的表演藝術團體演出,立足台灣,窺見人文的國際版圖。寒冬中也會添加熱血活動,台北捐血中心在「關渡人文藝術週」也會舉辦捐血活動,還有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建檔活動,捐血助人與幹細胞配對成功也是一種心靈的「美感」。 十二月三十一日安排適合親子同樂的「人文薈萃音樂嘉年華~親子音樂會」,陣容包括朱宗慶打擊樂團、台北愛樂少年合唱團、達斯克劇團、靜思書軒小志工與大愛真健康主持人盧柏任帶動親子幸福動一動,用健康的步調過完2022年最後一天。 届時除了人文藥草園點燈藝文團體演出,還有二十五間知名品牌店家參與「二五年.二五攤」蔬食市集,歡迎在歲末年終,跟至親好友一起在藝文的氛圍中,彼此祝福,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一刻不敢走怕錯過公車 「銀髮偏鄉 就醫無礙」助癌友安心就醫

一刻不敢走怕錯過公車 「銀髮偏鄉 就醫無礙」助癌友安心就醫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且癌症的發生率從60歲之後即大幅提升。癌症是必須高頻率穩定治療的疾病,對於正在接受治療之癌友,常常需要每週甚至每天往返醫院,而偏鄉長者面對密集的治療,身體已是一大負擔,更需接受長時間且不方便的就醫車程,讓他們求生的一哩路雪上加霜。 台灣癌症基金會長期關注偏鄉癌友就醫狀況,在富邦人壽連續5年企業資源挹注之下,協助逾1,700名偏鄉銀髮癌友順利就醫。今年攜手富邦人壽與中華顧問工程跨界合作,建立「銀髮癌友偏鄉交通媒合平台」,以台東地區作為首發地區,於2022年10月起上線營運,提供偏鄉癌友更實質的交通服務。 交通不便讓偏鄉癌友身心俱疲 7成萌生中斷治療的念頭 台灣癌症基金會 賴基銘執行長表示,癌症屬高齡化的疾病,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癌症是需高頻率回診的疾病,癌症若在確診3個月後及時治療,1年內死亡率為18%,未接受正規治療,1年內死亡率將成長3倍達55%,如能持續治療,可以穩定控制病情甚至治癒。但對偏鄉的銀髮癌友而言,就醫交通的環境艱困,往往會造成中斷治療。 偏鄉交通不便恐讓癌友萌生中斷治療念頭,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2019年調查,探究癌友就醫可近性之困境,結果顯示:銀髮癌友比例高、就醫往返時間成本高、獨自就醫比例高,為偏鄉地區普遍常見的「三高」現象。逾7成癌症病友曾因居住地交通不便而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就醫路的艱辛竟比療程副作用更難忍受,這是住在都會居民往往很難想像的不便。據統計有5成以上偏鄉地區癌友,前往醫院接受治療至少需要花費4小時車程;尤其是東部及南部地區幅員較廣,大眾交通運輸不便,醫療院所比例又低,使得偏鄉地區的癌友在治療路上,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金錢成本。 偏鄉公共運輸佔比低 銀髮癌友暴露在不安全的就醫環境 「居住在台東縣金峰鄉深山工寮中的陳伯伯,每次下山治療都需先委託鄰居或親友協助接送下山,再到鎮上的臨海公車亭,迎面吹著海風等待轉乘班次一天兩班的公車前往醫院就醫,一步都不敢離開,深怕公車就錯過了……」 金鐘得主小薰-黃瀞怡今年受邀擔任偏鄉守護大使,透過小薰過往居住桃園仙島的成長背景與母親為癌症患者的照顧者經驗,一同實地走訪偏鄉拍攝陳伯伯就醫的實際狀況,小薰感慨地說到「特地拉拔到台東拍攝推廣影片,要抵達到他家,要先經過蜿蜒、曲折的山路,先將車停在山坡下,再爬過一個陡坡後才會抵達到陳伯伯的家,沒想到他們的抗癌路是如此艱辛又漫長。陪著伯伯下山就醫吹著海風等那班次極少的公車,心想著要怎麼一個人走過這條抗癌之路。但不希望要因為這樣,就讓偏鄉癌友因而害怕且抗拒就醫。」這也讓小薰想起小時候,還居住在仙島上,當時爸爸突然闌尾炎,就看到媽媽一個人扛著爸爸下山、媽媽開船、爸爸躺在船上。只記得抵達到渡船頭時,一集流星花園也播完了!再從渡船頭到醫院又花了半小時。所以小薰能理解偏鄉癌友們,因為距離跟車程疲累而拒絕就醫的心情。 創新運輸服務:就醫交通媒合平台上線 助偏鄉癌友「醫」臂之力 安全道路+乘載服務+家庭支持=安心就醫 長年致力於健康促進與高齡弱勢關懷的富邦人壽,連續7年與台灣癌症基金會合作,自2015年共同攜手推動「全民練5功」專案,獲得國健署重視與肯定,列為國人防癌的重點衛教宣導。富邦人壽公關廣宣部部長陳姿瑛表示,我們了解到偏鄉交通的不便會大大影響癌友治療意願,故從預防角度,轉為聚焦於實質解決偏鄉銀髮癌友的就醫困境,2017年起與台灣癌症基金會合作推出「銀髮偏鄉 就醫無礙」交通補助計畫,並發揮社會影響力,號召大眾關注偏鄉癌友就醫可近性議題。今年持續攜手基金會推動偏鄉銀髮癌友關懷。 為更貼近偏鄉癌友的就醫需求,台癌自2022年10月起起,除了提供偏鄉就醫交通補助金,更連結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的資源,啟動「偏鄉多元移動交通媒合平台」,結合在地多元車輛實體運輸載送。中華顧問工程司周永暉董事長表示,作為交通公益法人,多年來關注偏鄉移動服務議題,認知到交通運輸對偏遠地區的宜居性扮演著關鍵的功能,特別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對於偏鄉運輸應該有更智慧與更創新的作為。科技成果應全民共享,透過交通建設與智慧科技的整合,有移動需求者都可享有行的權利,讓交通成為偏鄉民眾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建設。  台癌致力關心偏鄉癌友就醫問題,富邦人壽多年來發揮企業社會責任,以及跨單位與中華顧問工程司異業結盟,建立偏鄉癌友交通媒合平台,使偏鄉癌友能安心就醫。期待能拋磚引玉,透過守護大使小薰-黃瀞怡的影響力,一同呼籲全民關注偏鄉癌友就醫可近性議題,一起幫助更多銀髮癌友走出治療的交通困境,讓康復的「醫」哩路不再遙遠。 請上台癌官網或「銀髮偏鄉 就醫無礙」活動網站,一起幫助偏鄉癌友就醫的一哩路。

生技醫療產業成為下一個護國神山的重要關鍵!

生技醫療產業成為下一個護國神山的重要關鍵!

台灣近年來受到了國際上的關注,除了有主宰全球的半導體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個產業「生技醫療產業」。 生技醫療產業需要台灣各領域專家的踴躍參與 「生技醫療產業」在國際上的發展蟄伏了40年,在經歷了疫情的洗禮後,今年產業總市值近兆元,加上法規開放以及科技產業在生技醫療行業的佈局,加速了生技醫療產業的蓬勃發展。然而在學術與技術雙向賦能之後,是否能加速成長,成功進入商業市場,是需要台灣各領域既有的產業資源、各方面的專家與專業人士的踴躍參與,配合更多元的商業資本投入才有機會共同將市場做大,讓生技醫療產業能夠健康的發展與創新,遍地開花。 生技醫療產業從研發到投入市場,通常投入時間過久,回收不容易評估,加上生技醫療投資對於專業判斷的要求高於一般投資項目,所以即使有可觀的回報,一般投資人也不敢輕易嘗試,所以導致生技醫療產業往往更多的依靠國家資源支持,而無法完整接受商業市場的考驗。 生技與投資創新趨勢論壇讓民眾看見台灣超前的生技醫療項目 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攜手台灣精準健康暨毒理基因體學會、台灣商業法研究會,在12月19日於國家生技園區共同主辦「生技與投資創新趨勢論壇」,論壇目的就是為了讓大眾看到台灣超前的生技醫療項目,如何透過專業的角度進行智慧財產保護與生技專利鑑價。並且探討如何透過創新型基金投資架構來給予生技新創產業進行輔導支援與商業資源。 本次活動邀請到的在行業內重量級主講人,特別邀請到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馮震宇教授、台灣精準健康暨毒理基因體學會陳璿宇理事長、法瑪科技蔡坤旺執行長、中興大學昆蟲系吳明城教授以及榖神星資本陳儀雪創辦人,將針對生技醫療市場商業價值與保護、生技醫療與科技之間的賦能、生技醫療資本化的基金架構模式等熱點議題展開對話與討論。   我們期待當全球頂級的生技醫療產業,配合台灣獨特的科技產業支持,加上基金創投的推波助瀾,三位一體順利的推動及加速生技醫療產業向前邁進的發展趨勢,更重要的是能夠將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推向全球市場,成為台灣下一座獨有的護國神山。 生技與投資創新趨勢論壇 論壇時間:12/19 下午01:00~05:40 活動地點:國家生技研究園區C棟三樓 國際會議廳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tiX4tK91kfbrgFFF7 活動費用:免費;請報名從速,額滿為止 生醫轉譯研究中心(https://biotrec.sinica.edu.tw/pages/2046)為配合國家生技產業的發展及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成立,中央研究院特別設置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於2019 年9月進駐園區,負責推動創新生技產業的發展及維護園區生態環境的平衡。「生醫轉譯研究中心」 以提供整合式的資源與平台,協助生技新創人才與團隊加速達成其產品化的進程,促進基礎研究成果的活用,並以造福社會與增進國人之健康福祉為最大目標。 台灣精準健康暨毒理基因體學會 (https://tphtg.org/) 主要關注於精準健康與醫學的發展以及環境毒物對於基因體編輯效應的影響,期望能帶動疾病預防、篩檢、治療以及環境污染相關領域的發展。 台灣商業法研究會 (https://tabl.asia/)是由一群長期關注區域產業經營與交流的各领域專業人士,所發起的全新台灣本地法人社團組織。從台灣現有優勢出發,對接歐美先進的商業模式與技術,整合與協調跨區域、跨領域資本、技術、管理及人才,在同一平台就最新市場議題及主要產業發展動態進行對話與開展協作,實現資源共用、平台共享。

「遇見。溫度」公益展覽  成全南迴美事 滾動善的循環 !

「遇見。溫度」公益展覽 成全南迴美事 滾動善的循環 !

歲末年終之際,營養學博士吳映蓉與青雲畫廊跨界合作,規劃一場「遇見。溫 度」公益展覽。展出創作者包括蔥畫創作者吳映蓉、旅人花藝師吳瑞芝、生活觀察家陳妍妤,現場展出 31 件作品。展覽時間為 111 年 12 月 14 日至 12 月 17 日,展出地點為青雲畫廊。並訂於 12 月 14 日(周三)下午舉辦開幕茶會,邀請 喜愛藝術及支持公益的貴賓共襄盛舉,本次藝術品的義賣所得,將全數捐給醫 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透過此活動,讓最邊緣的角落,不再是臺灣醫療照護失落的環節!  從感性的創作到理性的營養學科學,都在廚房找到蛛絲馬跡  一年前,吳映蓉博士受到青雲畫廊總監李宜洲邀約公益合作,李總監提及,「吳映蓉博士原是青雲畫廊的收藏家,希望共同舉辦傳遞有溫度,幸福樣貌的短期展覽,於是主動提供場地、藝術行政及號召收藏家。」喜愛烹飪的吳博士,認 為擺盤或配色是一種提升食物美味的層次,更是一種藝術的展現。選用蔥作為畫筆,所勾勒的筆觸與一般的畫筆大不相同,用厚塗的方式呈現具有立體感的 畫作。她談起作畫的心路歷程,「約莫5年前,因女兒出國留學,在家留下許多 顏料,對色彩頗有興趣的我,於是展開創作之旅,一方面也希望在退休時期, 培養持續做有興趣的事情。相較於寫實風格,我更偏愛抽象畫的自由發揮及情緒更能獲得紓壓。」  喜愛藝術創作的三姝 齊力熱心做公益  公益展覽的展出創作者有蔥畫創作者吳映蓉、旅人花藝師吳瑞芝、生活觀察家陳妍妤。吳映蓉博士是一位運用蔥畫為媒材的創作者,本身是營養師,身兼臺 灣營養基金會董事,也是健康養生暢銷書的作家。吳瑞芝花藝師旅居海外多  年,2017 年開始分別在臺北、上海開辦花藝課程,與吳映蓉博士是多年好友, 受邀以聖誕花藝作品作為義賣並拋磚引玉。三位分別在臺灣、上海、日本生活 時完成了共 31 件作品,其中分別是吳映蓉的 21 件壓克力畫作,吳瑞芝的 6 件 永生花花圈,及陳妍妤的 4 件油畫、20 個環保袋。希望透過義賣所得,為南迴 的偏鄉醫療盡一份心力。 臺東南迴醫療資源貧瘠 號召社會大眾關注偏鄉  吳映蓉博士與南迴基金會李靜蘭董事長,是臺北醫學大學時的同窗好友,對於南迴所遭遇的困境更能感同身受。本著支持好友的起心動念,所以結合青雲畫廊的義賣行動,幫助南迴。吳博士敘說著多年與臺東結下的緣。「多年前,大嫂到臺東出差要回花蓮的路上出了車禍,竟一度腦傷昏迷,原本決定緊急後送花蓮慈濟,但家人因擔心路程顛簸會影響病況,故最終留在臺東與花蓮之間的玉里慈濟醫院,經當時張玉麟院長親自診療、妥善處理幸無大礙。但事後想花東 地區處理急重症的醫院不多,更何況是南迴四鄉的偏遠地區,醫療資源更是貧乏。」此展覽的義賣所得將全數捐給南迴基金會,欲購買的善心人士請聯繫青雲畫廊。

李天德醫藥基金會頒卓越醫藥科技獎 促進醫藥學門教育與研究!

李天德醫藥基金會頒卓越醫藥科技獎 促進醫藥學門教育與研究!

從癌症、遺傳性疾病、慢性病,乃至新興傳染病,對人類的健康帶來威脅,也對家庭及整體社會帶來衝擊。全球的科學家、醫藥人員及生技產業,不斷推動著醫藥研究與科技發展,期能有效面對各類疾病所帶來的挑戰。尤其,近三年COVID-19疫情,不僅加速了醫藥科技的發展,也讓各國更重視其醫藥研發能量。如何持續厚植國內的研發能量、培育醫藥科技人才的發展,一直是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關注的議題。永信集團創辦人 李天德榮譽博士以促進醫藥相關學門之教育與研究為宗旨,於2004年成立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自2005年起舉辦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的選拔,今年已邁入第十八屆。 本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延續優良傳統,經初、複審及審查會議之嚴謹程序,選拔出18位得獎人-卓越醫藥科技獎2位、青年醫藥科技獎4位、傑出論文獎10位,以及東南亞傑出論文獎2位。 卓越醫藥科技獎鼓勵醫藥領域傑出研究學者  由陶秘華博士及賴瑞陽博士獲獎 「卓越醫藥科技獎」得主之一,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陶秘華博士。陶博士是傑出的腫瘤及病毒免疫生物醫學家,專注於B型肝炎病毒及新冠病毒研究,進行次世代治療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除了建立病毒動物模式外,更開發新穎疫苗技術,成果對推動臺灣B型肝炎與新冠病毒的基礎及轉譯研究,極具重大貢獻。在臺灣面臨COVID-19這場世紀疫情時,發揮關鍵作用-能以最短時間,開發出新冠病毒動物模式,協助國內學界及生技業開發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為臺灣抗疫做出貢獻。 另一位「卓越醫藥科技獎」得主則為長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賴瑞陽博士。賴博士是傑出的材料工程學者,長期致力於眼部疾病之新穎奈米醫藥與遞送技術平台之開發,包含:眼部炎症、青光眼及黃斑部退化等病變治療,其學術著作具極大前瞻性及創新性;且隨著3C產品普及與人口老化,各類眼部疾病盛行率提高,其研究可望對眼部疾病患者,帶來改變。 青年醫藥科技獎由四位四十五歲以下之優秀科學家獲得 獎勵四十五歲以下優秀科學家的「青年醫藥科技獎」,四位獲獎者分別為: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李昆澤博士,長期研究頸部脊髓損傷影響呼吸系統之機制及治療方法開發,具創新成果與臨床轉譯價值。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曉青博士,則成功以酶工程之優化,運用至天然物合成,善於橫跨多項領域,探索天然物對生命科學、醫學或農業應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楊鎧鍵博士,則是傑出的醫師科學家,專注探究內質網蛋白TXNDC5在心臟、肺臟、腎臟、肝臟纖維化與心血管疾病之機轉,提供重要且全新之臨床治療標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分子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所教授蕭育源博士則成功解析與多種遺傳性疾病或癌症相關之TREX1與APE1的蛋白質結構,為傑出的結構生物學家與藥物設計研究者。 傑出論文獎總共有十位獲獎者 包括數位後起之秀 本屆「傑出論文獎」共有十位年輕且表現優異的得獎者: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王怡婷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凱誼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吳嘉紘博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李姿穎博士、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林毓恩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高健涵博士、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陳江昀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黃璽倩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毒理學研究所潘可梵博士,以及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戴嘉孜博士。他們的研究成果均刊登於頂尖國際期刊,如《Gut》、《Cell Reports》、《Annals of Neurology》、《Advanced Science》、《Autophagy》等,實屬後起之秀。 頒發東南亞傑出論文獎 獎勵有傑出貢獻之學者 不僅止於國內 「東南亞傑出論文獎」則獎勵兩位馬來西亞得獎人:來自University of Malaya的Cheok Yi Ying博士,以及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的Lee Jian Lynn博士,他們各從幽門螺旋桿菌,以及抗體缺陷患者(PAD)之藥物動力學的角度進行研究,有傑出的研究成果並具潛在的應用價值。 財團法人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以促進醫藥相關學門之教育與研究為宗旨,自2005年設置「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其中,「卓越醫藥科技獎」旨在獎勵醫藥領域傑出研究學者,對醫藥科技發展有實質貢獻者;「青年醫藥科技獎」則為鼓勵四十五歲以下之年輕學術菁英持續投入醫藥科技研究;「傑出論文獎」則為拔擢優秀研發人才,鼓勵博士生未來從事醫藥科技研究工作之發展。另為能將獎勵卓越、提攜後進的精神,擴展至東南亞國家之醫藥學研界,故於2014年增設「東南亞傑出論文獎」。十八年來,各獎項已累積了270人次得獎;歷屆得獎人更在國內外之產官學研界發光發熱,也持續推進醫藥科技之發展!

兒童肥胖竟是慢性腎臟病風險因子! 腎臟超人教小學生愛腎3撇步

兒童肥胖竟是慢性腎臟病風險因子! 腎臟超人教小學生愛腎3撇步

研究顯示台灣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盛行率已逾12%,相當於每8個人就有一位是腎臟功能異常者。近年來,國際研究也發現兒童與青少年肥胖,與日後慢性腎臟病風險有關聯。台灣有高達26.7%小學生(7-12歲)屬於體重過重及肥胖,其中含糖飲料、營養不均、運動量不足為兒童腎臟健康3大隱憂。為增進大眾對於腎臟健康的認識,「腎臟超人」計畫透過遊戲教材與校園活動,建立孩子「均衡吃、喝足水、勤運動」的愛腎護腎3觀念,陪伴孩子一齊迎向腎利人生。 慢性腎臟病人口逐年攀升,除了成人三高控制,兒童肥胖也是風險因子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腎臟病防治儼然已經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依據國民健康署「96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5成以上慢性腎臟病患者卻輕忽三高控制,顯示疾病衛教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醫師表示:「針對罹患高風險疾病的成人,慢性腎臟病的預防一直是醫療的重點,但隨著飲食愈來愈精緻,我們發現腎臟病預防與教育需要更及早紮根,從兒童就該開始推廣,以避免成人時三高以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 國際研究發現,兒童與青少年肥胖,也會增加未來罹患慢性腎病的發生。 日常生活地雷多,兒童腎臟健康面臨3隱憂 除了兒童肥胖令人擔憂之外,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吳苡璉營運長表示,觀察一般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型態,發現台灣兒童的腎臟健康面臨3大隱憂: 含糖飲料頻率高: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含糖飲料不僅導致糖尿病、肥胖的發生,更與慢性腎病的有著顯著的關聯。根據國民營養調查,超過9成的台灣國小學童,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含糖飲料已成兒童腎臟健康的一大威脅。 每日營養不達標: 飲食習慣也有腎臟健康息息相關,但根據最新國民營養調查,7-12歲的兒童,僅13.1%每日蔬菜達國民健康署建議的份數(3份)、僅6.4%水果達建議的份數(2份)、且高達83.6%的兒童牛奶攝取不足1份。 日常運動量不足:運動已被證實可以降低慢性腎臟病的發展,然而,僅一成六的台灣兒童每週運動3次以上,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歲-17歲兒童與青少年,需至少平均一天一小時進行中度以上運動的標準。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腎臟超人,飛入校園倡導愛腎護腎3撇步 為了加強台灣兒童對於腎臟的認識與保健,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台灣基層透析協會、台北醫學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與來自德國、在腎臟透析與照護具領導地位的台灣費森尤斯醫藥,一齊推動「腎臟超人」計畫,一齊建立3大愛腎護腎的好習慣: 均衡吃: 兒童每日的營養攝取,可以參照國民健康署建議的餐盤口訣,以維持均衡營養。口訣為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喝足水: 盡量少喝或是戒除含糖飲料,4-8歲孩童每日至少喝足1.2公升水;9歲以上孩童每日則要喝足1.5公升水。 勤運動: 建議進行每日平均6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像是有氧運動、或是體育活動,並維持理想體重不超標。 「腎臟超人」計畫是由費森尤斯亞太區所發起的一項企業社會責任,讓腎臟化身為器官中的超級英雄,並透過故事與遊戲的方式紮根學齡兒童之衛生教育,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推廣舉辦,在校園中教導上千名小學生關於腎臟照護的知識。 吳麥斯提醒,家長除了陪同孩童一起培養愛腎護腎的好習慣之外,若有以下症狀: 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有可能是慢性腎病已發生,需進一步就醫檢查,及早介入並適時治療,才可以常保腎臟健康。 而針對家中已在對抗慢性腎臟病的長輩,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楊孟儒理事長也補充: 「以台灣的醫療品質,即使是腎臟病末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相對高於歐洲等其他國家。若是家中長輩真的需要面臨慢性腎臟病、或是末期腎臟病照護,也不需要太驚慌,配合醫師擬定適合的治療方針,仍可享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七旬伯傳統換膝手術半年恢復  機器手臂輔助隔日就站立!

七旬伯傳統換膝手術半年恢復 機器手臂輔助隔日就站立!

今年74歲的蔡先生近年膝蓋經常疼痛、走起路來關節像「落鏈」,後期簡直寸步難行、「爬樓梯比登天還難!」,兩腳都必須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今年初先選擇在右膝動刀,但術後仍會感到關節卡卡的,總覺得「好像不是自己的膝蓋」,半年後輪到左膝時,在醫師的建議下,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術後不僅能快速下床行走,更明顯感受到雙腳在舒適度及疼痛感上的差異,讓蔡先生直呼「早知道就早點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開刀了!」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洪誌鴻主任分享,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過程複雜、定位困難,患者傷口破壞大、需要較長時間康復,因此臨床上仍有兩成患者不滿意手術成效,近年來,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的出現,能做為傳統手術的輔助工具,不僅能在術前規劃好開刀路徑,在術中也能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降低疼痛感且加快復原速度,幫助患者能於術後更快速回到日常生活! 全台逾350萬人默默隱忍關節疼痛 女性關節退化機率高於男性三到四倍! 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長期可能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王證琪醫師表示,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年紀,就像鞋子穿久了鞋底會被磨平,軟骨磨久了也可能造成軟骨磨損。另外女性由於賀爾蒙的關係,停經後會加速骨頭與軟骨的代謝,加上生活型態較常蹲以及先天骨盆比例比男性寬,因此在65歲後,女性關節退化的機率更是男性的三到四倍。 王證琪醫師說明,依照關節磨損嚴重程度,會建議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初期會先嘗試積極的保守治療,例如:復健運動、消炎止痛藥物、以及關節注射,不過當關節疼痛與病變太過嚴重,或是關節活動受限及明顯變形,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時,通常就會建議透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如果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有效減輕症狀、矯正變形及改善關節功能。 手術需求多、動刀卻僅不到1/2,皆因手術疼痛、術後不適 近兩成民眾對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不滿意! 健保署統計,每年應有6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需求,實際上僅有不到二分之一的患者接受手術,王證琪醫師指出,對手術的擔憂或迷思,導致許多患者寧可選擇忍痛或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卻反而導致膝關節嚴重退化到影響生活品質。 洪誌鴻醫師分享,在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醫師需要先切除受損的軟骨及部分骨頭,再換上人工膝關節替代,重建一個全新光滑的關節面。過往傳統手術中,醫師多仰賴自身經驗及術前的X光影像判斷,但每個患者的膝關節曲線、切骨角度都不盡相同,往往導致動刀了才發現與術前預估角度相差1-3度,部分患者術後抱怨「感覺不再是我的膝蓋」;另外,傳統手術中為了定位,必須以不銹鋼製長桿鑽入骨髓腔內,長桿相對短細不僅會影響定位,也可能增加一定程度的脂肪栓塞及術後出血。因此,洪誌鴻醫師分享,臨床經驗上,約仍有兩成患者對於手術成效表示不滿意,像是膝蓋仍有異物感、僵硬等,而近年也出現智能減痛機器手臂這類手術輔助,有機會改善手術效果。  智能減痛機器手臂三大優勢:精準+恢復快+智能減痛 引領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重拾好「膝」慣 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做為傳統換膝手術的輔助工具。洪誌鴻醫師說明,手術前,透過影像掃描重現患者膝關節3D骨模型,量身打造與患者原本一樣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位置;手術中,機器手臂能協助醫師在對的角度下刀,不需侵入性定位,並降低人為移動誤差,精準度可<1mm,避免在術中碰觸重要區域,不但提升手術安全性,術後恢復更快。洪誌鴻醫師表示,每位病患骨骼身形都不同、需求也不同,醫師經驗豐富也難免遇到不熟悉的角度,機器手臂就像導航系統一樣,幫助醫師在面對不熟的路況時,不僅能引導至對的道路上,也能及時回報臨時狀況。  王證琪醫師進一步說明,近年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皆追求個人化,會配合患者肌肉路徑進行手術,並搭配多模式止痛配方及麻醉科醫師的優化麻醉,可以做到讓患者手術當天即下床走路的術後加速康復療程,而機器手臂在術中即時運算、提供精準的數據與導引,包括軟組織平衡與下肢軸線,再搭配醫師自身經驗,輔助完成在各個彎曲與伸直角度下、關節內外側都十分平衡穩定的人工膝關節。國外報告也指出,相較於一般傳統手術,患者搭配機器手臂進行手術後會有更高的滿意度、活動度、與功能分數。 今年三月初、十月初才分別動過兩次換膝手術的蔡先生回憶:「當初右膝術後當晚不僅痛到要打麻醉才睡得著,膝蓋還會有點卡卡的,過了半年才完全恢復正常狀態;左膝開刀時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手術當天下午就能下床站立,而且不太會疼痛,兩次手術效果截然不同!」洪誌鴻醫師也提醒,民眾如果出現膝關節退化症狀,應及早就醫,如需進行手術也不用擔心,現在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以讓手術更加順利,鼓勵民眾可以多與醫師討論、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亞培攜手伊甸出「慢飛天使」早療教具書  捐快篩助疫後健康起飛

亞培攜手伊甸出「慢飛天使」早療教具書 捐快篩助疫後健康起飛

新冠疫情以來,民眾減少出入醫療院所,0~6歲兒童的早療人次呈近三年最低,發展遲緩兒童恐錯失發展黃金期;身障人士也因此減少獨立自主外出機會,生活及原穩定工作皆受到影響。醫療保健領導者亞培關注在地健康議題,於今年10月發起「亞培伊甸健康齊跑」活動,邀請民眾共同跑出健康之餘,也鼓勵大眾支持弱勢族群照護;此舉亦獲得藝人艾力克斯、黃子佼等名人響應。這次更首次與伊甸共同發展出專為慢飛天使設計的早療教具書,並捐贈Panbio快篩試劑,持續實踐2030年前改善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生活的永續目標。 慢飛天使逐年增加 若錯過早療黃金期 需花十倍時間跟上成長 伊甸基金會投入早期療育服務今年第29年,每年協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慢飛天使),同時協助6萬名身障人士就業及生活,其表示疫情不只影響身障人士穩定工作,更延宕兒童早療計畫進度。伊甸基金會旗山早療中心許廷安主任提醒,「如果錯過0~6歲兒童發展黃金期,需花費至少10倍的時間與心力才能改善,且將對慢飛天使家庭造成更大的重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6%至8%,平均每15名兒童就有一名遲緩兒;在台灣,每年則平均有2萬名以上的兒童需要早療輔導,且通報數相較10年前已成長6成,持續上升。許廷安主任表示,現台灣七成五的早療輔導由醫療院所提供,近兩年因應疫情,民眾減少進出醫療院所,期間伊甸基金會也發展出遠端課程、教具包外送等服務,唯兒童早療推進仍大受影響,0~6歲兒童的早療人次呈近三年最低。 亞培攜手伊甸及員工 設計200本觸覺發展教具書 助力兒童早療計畫 有鑑於此,亞培今年「亞培伊甸健康齊跑」公益活動一大重點,就是與伊甸基金會攜手,發展出專為兒童設計的第一套「羊羊愛運動」觸覺發展教具書,輔助兒童早療課程中必要的感官刺激訓練;透過輕鬆有趣的故事內容,同時傳遞運動與營養衛教資訊,進一步幫助兒童及照護者了解如何透過生活習慣的培養,健康成長。200本書皆由亞培員工發揮創意、規畫不同觸覺材質,並親手裁剪貼上,也在書中留下一句暖心鼓勵。亞培台灣分公司管理代表暨營養品事業總經理黎亞諾(Arnaud Renard)表示,「亞培不只透過前瞻科技支持大眾健康,更關注在地健康議題,今年在台公益活動邁向第12年,集結台灣超過480位員工的力量回饋社會,齊心呼籲關懷兒童成長及健康議題。」 許廷安主任說,「觸覺發展教具不只能滿足兒童探索外在環境的需求,也能促進大腦發展,訓練兒童的感覺統合能力,對於認知也有幫助,本次與亞培捐贈的觸覺發展書將成為慢飛天使早療計畫的一大助力。」伊甸基金會規劃將書本發放至全台早療據點,持續在台灣不同角落,陪伴各個慢飛家庭踏出成長步伐。 亞培落實永續計畫 捐贈快篩助弱勢信心重返正常生活 亞培永續計畫以2030年前改善全球三分之一(33 億)人的生活為目標,除了一系列公益活動,亞培此次也捐贈Panbio快篩試劑予伊甸基金會。亞培台灣快速診斷事業總經理謝昆穎表示:「自新冠疫情以來,不管台灣或世界其他地方,亞培快速診斷檢測工具扮演關鍵抗疫角色,盼這次活動可以幫助人們縮短與健康資源的距離,消除阻礙健康的屏障,進一步支持弱勢族群,更具信心地重返正常生活。」

英特爾、台灣羅氏診斷與捷絡生技推動數位病理平台 助力精準醫療

英特爾、台灣羅氏診斷與捷絡生技推動數位病理平台 助力精準醫療

英特爾(Intel)、台灣羅氏診斷與捷絡生技(JelloX Biotech Inc.)於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宣布成立數位病理產業聯盟,推動次世代數位病理平台於醫療場景的應用。捷絡生技運用第12代Intel® Core™處理器與OpenVINO™、OpenFL開源工具打造MetaLite®開放式數位病理聯邦學習與邊緣推論運算解決方案,結合台灣羅氏診斷具CE/IVD/TFDA認證的數位玻片掃描儀,提供具有智慧加值的高品質、易於導入數位病理AI解決方案,適合提供從醫學中心至地區醫院的廣大醫療院所,助力精準醫療與數位健康的推進,目前此合作方案已於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進行場域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未來也計畫將合作拓及亞太區醫學中心。 病理領域一向是精準醫療領域中的關鍵環節,病理醫師透過次微米解析度的顯微影像觀察細胞與組織的細微特徵後所作出的病況診斷,根據病理報告的結果,臨床醫師得以制定出最適當的診斷方案,隨著各種新藥的發展,以病理檢查報告來適配病人及藥物是成功治療計畫的第一步。近年來在病理逐步數位化後,電腦輔助分析工具可以協助醫師進行判讀,提升診斷效率並能更好的量化數值,進一步提升準確率。 羅氏數位玻片掃描儀具數位化並滿足不同醫療需求 台灣羅氏診斷的數位玻片掃描儀系列,提供可靠、高速、高品質的病理數位化能力,同時具備使用者友善操作與彈性化工作流程特點,並可與系列抗體完美契合,搭配不同的伴隨式診斷工具,滿足不同醫療場所與應用場景的需求。 台灣羅氏醫療診斷設備公司總經理吳慶城表示,羅氏創立125年來致力於透過革命性的創新,提供高品質的醫療藥物與診斷檢測,在整個患者旅程(Patient Journey)中造福病患,秉持著此一理念,與英特爾和捷絡生技合作,基於羅氏數位玻片掃描儀系列,搭配新一代處理器與邊緣運算科技,醫師更容易運用捷絡MetaLite®數位病理AI輔助診斷,加速數位病理進入市場,幫助更多患者得到精確的診斷結果以及更好的照護。 英特爾公司與醫界合力推動醫療保健領域發展 英特爾業務行銷暨公關事業群副總裁汪佳慧表示,在醫療保健領域,英特爾公司與醫界領先者共同推動醫學技術發展。英特爾認為,我們有責任提供有益於地球上每個人的科技,讓我們生活的世界更加健康。身為技術領導者,英特爾正在召集生態系統,不斷推動健康和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發展,「與英特爾合作時,您就與整個生態系統合作」。相信透過本次合作以創新科技增進臨床醫療的工作流程與準確性,能夠創造產業、醫療院所、病患三贏。 捷絡生技執行長林彥穎表示,捷絡生技具有3D病理、AI運算等專利關鍵技術,在次世代病理發展的關鍵時刻,這次三家廠商合作,可以在目前數位病理上搶占國際商機,透過與國際大廠合作將臺灣發展的特色技術早日推進國際市場。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