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嬰幼兒罹病住院率高達6成 孕婦、同住者快施打百日咳疫苗

嬰幼兒罹病住院率高達6成 孕婦、同住者快施打百日咳疫苗

百日咳初期症狀容易讓人誤認感冒,患者經常罹病不自知,無形間恐成為社區內傳染黑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何銘主治醫師表示,成人罹患百日咳的生命威脅較低,但免疫力尚未健全的嬰幼兒一旦罹病,有高危險演變成重症,還可能導致死亡。為了避免新生兒暴露於百日咳感染風險中,建議孕婦在懷孕28至37周接種百日咳疫苗,以利傳輸抗體給胎兒,讓孩子提早擁有保護力。此外,家中成員與照護者也建議同步接種,透過「包覆策略」替新生兒築起安全的居住環境。 百日咳難確診、社區恐藏黑數 實際病患人數恐是確診人數的10倍以上 何銘醫師表示,百日咳擴散力比新冠肺炎還高,1名病患約能傳染給15至16人,但要確定病患感染有一定難度,百日咳初期症狀不明顯很難與感冒區別,醫生必須在強烈懷疑有十足證據下,才會採檢確認,因此能合理猜測社區存在未確診病患。 何銘醫師進一步說明,百日咳在初期傳染力最強,但症狀卻與感冒非常類似,容易被患者忽略,因此,在患者沒有隔離,且多數民眾沒有施打疫苗的背景下,百日咳容易被廣泛擴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統計,全球約有150萬百日咳確診病患,但根據流行病學推算,百日咳病患應該有1700萬人,估計台灣流行狀態也很類似。 百日咳初期傳染力最強 嬰幼兒重症率高有1%至2%死亡風險 何銘醫師說明,感染百日咳病程可分成三期,剛開始為黏膜期約1至2周,症狀大多是打噴嚏與流鼻水等,但傳染力最強,接著會步入咳嗽期,病人會劇烈咳嗽1至2個月,嚴重時咳嗽聲會很像哮喘,最後則是恢復期,病人症狀開始漸漸減輕至痊癒,一般成人重症風險不高,但對於嬰幼兒卻是嚴重生命威脅。 何銘醫師強調,嬰兒剛出生2個月內,身體不具備任何百日咳抵抗能力,就算出生滿2個月開始接種第一劑百日咳疫苗,產生抗體也不足以對抗百日咳,一旦嬰幼兒感染百日咳,有很高風險引起肺炎或腦部病變,住院率高達6成,如果不能穩定控制百日咳,還會有死亡的風險。 母親打疫苗可給予胎兒抗體 周邊大人打疫苗形成防疫高牆 隨著新冠肺炎發展,民眾開始瞭解疫苗抗體會隨時間降低,何銘醫師提醒,百日咳疫苗效力約10年,因此絕大多數成人都不具有百日咳保護力,一旦接觸到病源,感染與傳染風險就非常高。為了保護孩子,家中成員與照護者都建議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也建議孕婦在懷孕28至37周接種百日咳疫苗,藉由胎盤直接給予胎兒,讓孩子剛出生時,就能擁有對抗百日咳能力,並且在出生滿2、4、6、18個月與年滿5歲時,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以利不間斷的維持百日咳疫苗保護力。

臺大團隊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神經再生 獲國家新創獎肯定登國際期刊

臺大團隊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神經再生 獲國家新創獎肯定登國際期刊

臺大醫院以及臺灣大學團隊成功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在動物實驗中證明,移植後可成功促進角膜神經再生。團隊研發的其他電紡紗生醫材質,也證明有促進「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分化及視神經修復的潛能。團隊研究結果獲得本屆國家新創獎肯定,並已發表多篇論文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美國化學學會應用生物材料」等國際期刊上。 視覺相關神經修復為目前醫療仍難突破的困境 臺大醫院眼科部王一中主任表示,角膜、網膜或視神經等主控視覺的相關組織,都佈滿了重要的神經組織。一旦神經受到損傷,目前的醫療技術極難成功修復,這也是眾多病患視力受損的主因。目前視覺神經修復的治療以昂貴但成效有限的藥物為主,國內在法規限制下許多藥物也無法使用。臺大醫院眼科陳偉勵教授、廖述朗教授、陳達慶醫師、臺大工學院林唯芳教授、中研院唐堂研究員及郭紘志研究員多年來研發的電紡紗生醫材質,可作成層狀人工角膜移植片或層狀幹細胞其神經細胞分化載體,比其他市售或研發中的人工角膜移植片,有更卓越的神經修復功能;目前也與哈佛大學團隊合作,往管狀材質、水凝膠材質促進視神經發展的方向前進。 臺大團隊研發的電紡紗材質安全細緻,可以誘導神經細胞的方向性生長,並穩定釋出神經生長傳遞物質 臺大醫院眼科教授,也是「臺大醫院高階眼表面與角膜神經研究中心」主持人陳偉勵指出,角膜神經密度佔全身之冠,任何傷害所造成的病變,不僅造成嚴重的視力障礙,需要很長的時間才可能修復,也可能永久無法復原。目前的療法倚賴長期且頻繁使用的昂貴眼藥;臨床上使用不便。團隊目前研發出可促進角膜神經修復的人工角膜層片,若能成功進入臨床,對於病患來說是很大的福音。臺大工學院教授,也是臺大團隊電紡紗材質主要研發者林唯芳指出,團隊所研發的視覺相關電紡紗材質,乃由微米等級的胜肽鏈支架紡織而成,不僅可誘導神經延絲狀材質方向性生長,更可以穩定釋出促進神經生長的傳遞物質。比其他市售或研發中的人工角膜移植片,有更卓越的神經修復功能。目前人工角膜層片不僅動物實驗顯示安全無虞,治療成效也相當優越。 臺大醫院眼科陳達慶醫師表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視神經的損傷也佔失明病患的大宗,但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多。臺大團隊研發的電紡紗材質目前在「誘導性全能幹細胞神經研發中心」分化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研究上,在細胞培養層次有極優越的表現。未來將往動物實驗及管狀材質、水凝膠材質研發上繼續邁進。  臺大醫院秉持發展前瞻性的研究,提供高品質與人性化醫療之使命,本次與臺灣大學合作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神經再生,不但獲國家新創獎肯定並登上國際期刊,未來亦將往人體試驗階段方向努力,期待能造福更多有需要的病友。

背痛難眠竟是胰臟癌!八成以上胰臟癌患者確診時即為晚期

背痛難眠竟是胰臟癌!八成以上胰臟癌患者確診時即為晚期

「五年前,王阿姨因為背痛來看醫師,輾轉來到腫瘤內科,確診時就有肝臟轉移。她對於罹癌坦然接受,但最大的目標就是希望能看到小兒子成家立業;為兼顧療效及生活品質,接受組合化療,讓她成功在三年後參與小兒子的結婚典禮……」臺中榮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林欣辰醫師娓娓道來。 臺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說明,胰臟癌治療照護包含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疼痛管理和營養支持,臺中榮民總醫院於 2015 年 7 月成立胰臟癌團隊,納入多專科團隊照護,致力提升病友的診療照護品質。同時,臺中榮民總醫院亦不斷精進胰臟癌的治療與照護,在多專科整合照護的基礎下,陳適安院長指示應該依據每位病友的診斷期別、生理狀況,訂定治療計劃,透過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甚至是最新的細胞治療,來提高病人治療的反應率及存活率。 臺灣胰臟醫學會林肇堂理事長說明,由於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易發現,即便有腹脹、悶痛等情形出現*1,也易誤判為腸胃道疾病,延誤最佳就醫時機。為幫助民眾更加了解胰臟癌及其風險因子,臺灣胰臟醫學會與臺中榮民總醫院攜手合作,於 2 月 3 日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胰臟癌病友故事展。臺中榮總醫院血液腫瘤科石宇軒醫師及林欣辰醫師均指出,目前已有許多藥物可選擇,而許多民眾十分畏懼化療的副作用,也都能夠透過調整劑量以及其他方式進行症狀治療、榮總院內也設有心理諮商師、社工等醫療團隊可以協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呼籲患者要積極治療,只要不放棄希望,就有機會「化」險為「胰」! 「癌王」奪命! 八成以上患者為晚期個案 誤判為腸胃道疾病誤就醫時機 平均五年存活率不到一成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胰臟癌已連續兩年蟬連十大癌症死因第七位,每年奪走約 2,500人性命。「胰臟癌每年新增個案數約為 2,000 人*2,雖人數不多,但 85%以上患者確診時即為晚期、平均五年存活率僅有 5%*1,因此胰臟癌又有『癌王」之稱。」林肇堂理事長沉痛的表示。此外,由於胰臟癌病程快速,若出現劇烈疼痛、黃疸等明顯症狀時,通常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部位,這時就無法進行手術切除,存活時間也大幅下降。   林欣辰醫師說明,若患者在早期、未發生遠端轉移前就已發現疾病,通常會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後續視患者狀況搭配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然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發生遠端轉移,無法以手術方式將腫瘤切除乾淨,主要治療方式將以化療為主,其中組合式化療是晚期、轉移性患者重要的治療方式。 六旬婦人罹「癌王」 組合式化療提昇治療成效兼顧生活品質 六旬蔡女士家庭美滿,退休後本以為可以跟家人共享天倫、含飴弄孫,不料去年七月確診晚期胰臟癌,且轉移至肝臟。一開始家人擔心蔡女士的身心狀況,不願意透漏病情,蔡女士仍猜到自己的病情並不樂觀,深夜偷偷躲起來哭泣、查找相關資料並詢問醫師;蔡女士希望可以兼顧生活品質,與醫師及家人討論後,選擇能在門診就完成的組合式化療治療,治療後至今已逾一年,病情穩定,時常與家人一起去旅遊,珍惜得來不易的時光。 石宇軒醫師進一步說明,組合式化療意即多個化療藥組合而成,相較單一化療的方式,組合式化療已被證實可提昇胰臟癌的治療效果,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組合式化療為胰臟癌治療首選。醫師會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討論後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組合,儘量來控制疾病並兼顧生活品質。 醫籲:切勿輕忽長期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 「希望延續、化險為胰」病友故事 2/3 於臺中榮民總醫院開跑 林肇堂理事長提醒,民眾若有家族史、胰臟發炎、糖尿病等,需要有高風險者之自覺;如出現長期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務必要立即就醫診斷,切勿延誤了治療時機。而若是晚期的患者,現在的化療方式多元,透過組合式的化療能延長總體生存期,且也有治療便利性佳的選擇,患者應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最適合用藥。 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胰臟癌,臺中榮民總醫院於 2 月 3 日起,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病友故事展,藉由胰臟癌症狀與風險因子等衛教知識,提升大眾對於疾病的瞭解;同時,展覽中包含胰臟癌治療流程,以及病友的治療經歷故事。期盼病友們能更加掌握現有治療選擇,只要不放棄希望,就有機會「化」險為「胰」。

高醫、輝瑞建置基因治療中心  提供全人照護、培育人才、發展科技

高醫、輝瑞建置基因治療中心 提供全人照護、培育人才、發展科技

在台灣,由政府公告的罕見疾病共有235種,雖然這些疾病的盛行率皆在萬分之一以下,但仍有近2萬名的罕病病友,罕見疾病其實不如想像中罕見,且這些患者面對的疾病都亟待在治療上有突破性發展!罕見疾病當中,有高達8成為基因遺傳導致,許多患者一生都須與疾病共存,甚至在出生時,就因為基因異常的遺傳疾病即讓生命受到威脅,需仰賴醫學的持續進展,才能點亮希望之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長期發展尖端特色醫療並關注罕見疾病的治療與研究,攜手致力推動基因治療技術的輝瑞大藥廠,於日前為建置基因治療中心舉行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期盼未來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從臨床到研究 期許幫助有需要的病患對抗罕病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以下簡稱高醫)鍾飲文院長表示:「高醫秉持全人健康照護精神,持續發展尖端特色醫療。有鑑於基因治療是未來醫學領域發展的重要趨勢,高醫積極投入基因治療領域,期盼將過往研究與實務的經驗,帶入未來與輝瑞在基因治療領域的合作。」鐘育志教授更提及,「台灣新生兒篩檢傲視全球,讓許多罕見疾病在發病前就獲得診斷;而許多罕病若能在發病前開始治療,通常會獲得較好的預後。」 輝瑞大藥廠總裁葉素秋則指出:「高醫長期發展尖端特色醫療,展現出諸多績效與成果,這次合作將導入輝瑞在基因治療領域的資源,未來有機會促成更多學術交流,培育專業人才之外,更希望未來能夠導入來自學界的知識與意見,優化產品開發,也承諾未來將持續挹注資源,立足台灣、接軌國際,在台灣南部打造領先的基因治療中心,更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葉總裁也強調,「我們會讓輝瑞全球研發部門注意到台灣獨特、優異的新生兒篩檢政策,進而將台灣納入未來罕病的早期臨床試驗,輝瑞也將與國內醫學中心建立更密切的合作。」 持續發展尖端特色醫療 發展基因治療是高醫醫療版圖的關鍵拼圖 鍾飲文院長特別強調,過去高醫在移植醫學、再生醫學、精準醫療(如細胞治療)等特色醫療領域皆有所成果,且高醫設有血友病中心及肌肉萎縮症的整合醫療門診,長期關注罕見疾病治療與研究,隨著科技與醫療發展的趨勢,高醫期許自身前進的腳步不停歇,將進一步投入基因治療領域,導入國際藥廠資源,期盼透過基因治療這一塊重要的拼圖,擴展高醫國際合作與國際醫療的版圖。 葉總裁表示,基因治療是醫學發展的趨勢,預計2025年時,全球將有超過20項基因治療產品核准上市。高醫為台灣南部地區首屈一指的醫學中心,希望藉由此次的合作,帶動未來更多的可能性,讓高醫成為南區民眾信賴的首選基因治療之醫學中心

後疫情的兔年長假 開學症候群「這樣解」!

後疫情的兔年長假 開學症候群「這樣解」!

雖然今年的過年依舊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度過,長假後除了需要在心態上做調整轉面對上班外,更要做好自我防護的工作,外出勤洗手與出入公共場所戴好口罩,以便防疫收心準備開工。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也是八里療養院主任張自強表示,在長達十天的年假期間,即使是後疫情時代,所有防疫工作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為準,避免資訊誤導,也要避免隨時或過動關心疫情發展而影響工作與生活。在年假假期結束後雖然一時難以調整,但是針對不易早睡的人,睡前可先洗個熱水澡、喝熱鮮奶或聽些輕柔的音樂等,對於幫助入眠有助益。此外,每天可以做些簡單的運動或伸展操,透過伸展運動將身體放鬆,達到健身減壓目的,為兔年開工做最佳準備。 開學後孩子若出現適應不良情形  父母應協助孩子調整 但是若開學後孩子有出現不想上學、精神不佳懶散、學習興趣不高或想到上學就頭痛、肚子痛等的情形時,張自強表示可能是因為長假後的第一次正常作息的上學,加上混亂作息突然要調整,所以造不少孩子都會因適應不良,而出現生理或心理上的反應,如:出現精神不佳、常打哈欠、呈現疲倦或想睡,甚至脾氣暴躁易怒等情形,做父母的應該耐心陪著孩子們一起來調整,以縮短適應不良的時間。但是若前述情形經調整後仍無改善,且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或是親子互動時,則建議可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做進一步改善。 參考以下作法  快速擺脫開學症候群   有些孩子會陸續出現 "開學症候群”,張自強建議做父母的應該耐心陪著孩子們一起來調整,以縮短適應不良的時間,可以參考下列方法,以擺脫開學症候群的影響: 1. 把握時間多運動,透過運動降低開學的壓力,增加學習活力,避免懶散的態度。 2. 回家約定使用3C時間,晚上早點就寢,避免睡前使用3C產品,以免影響入睡,可搭配輕柔音樂助眠,增加隔天上學精神。 3. 調整生活作息,在長假期間比較沒有時間壓力,故常常作息不正常或花過多時間玩樂,唯有逐步調整作息表,才不會影響正常的上課學習時間。 4. 增加親子溝通時間,同時可以扮演聆聽的角色,多聽孩子在學校的生活,適時給予關心與支持,降低孩子因開學換老師或換班級的焦慮或壓力。 開學後,家長們除了每天可以撥時間和孩子聊天,以了解他在學校情況。當然,若孩子出現開學不適應的情況嚴重且持續超過2周,則建議儘早就醫,以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或治療。此外,因應預防疫情再起,在開學後仍應遵循防相關疫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等,共同維護開學後校園的健康安全環境。

弱勢家庭負擔重 近1成5學童缺乏營養 健康更受威脅

弱勢家庭負擔重 近1成5學童缺乏營養 健康更受威脅

隨著物價持續飆高,荷包跟著不斷縮水,尤其是農曆新年剛過,許多生鮮漁貨都漲價,辦年貨時特別有感,對經濟弱勢的家庭來說,維持日常花費已經非常辛苦,年節開銷更是沉重的負擔,更不用說是想要過個好年。尤其對於正在發育期的學童來說,假期當中不但難以維持穩定作息,因缺少學校提供的營養午餐,日常中更不容易攝取到均衡的營養。台灣世界展望會2022年調查所服務近4萬5千名受助童的「兒少五大需求」,研究表示,一到寒暑假,就有14.3%三餐不固定、14.9%經常吃不具營養的食物當作正餐,孩子健康受到威脅。 超過10%弱勢兒童三餐不固定,缺乏營養恐影響學習發展 根據展望會的調查,在學期間已經有超過10%的弱勢兒童三餐不固定、將近14%經常吃不具營養價值的食物當作正餐;到了寒暑假,三餐不定、營養不均的狀況都比學期間嚴重。正值發育期的學童長期缺乏成長所需營養,容易較同齡兒童發展緩慢或瘦弱、身體免疫力下降,更容易生病;也有些孩子缺少多樣化食物,營養不均衡,不單影響孩子的體重,也可能降低免疫力、影響學習發展。 獨自扶養三個孩子的媽媽因經濟拮据,平時只能為兩歲的楷楷(化名)買奶粉及米精,卻發現楷楷很容易感冒。展望會立即提供奶粉、罐頭、白米等物資,並以營養補充方案協助採買蔬果、雞蛋、牛奶、麥片、水果等副食品。目前穩定攝取均衡營養的楷楷,身高、體重等生長發育指數皆符合成長曲線標準,抵抗力也增強。「自從楷楷吃得比較營養後,他的生病次數明顯減少了。」楷楷媽媽感激地說,「我的心理、經濟壓力也不再那麼大,謝謝社會愛心。」 媽媽獨自帶著雯雯、晴晴(化名)等四個孩子住在小套房,晚餐常靠孩子從學校帶回的營養午餐解決,竭盡所能地勤儉度日,對媽媽來說,孩子們能在身邊好好長大、吃飽穿暖,是每天最大的心願,但是,「孩子一天天成長,食量跟著倍增,洗兩杯米變成三杯、四杯,有不少壓力。」展望會提供營養扶助金補充孩子餐點上的不足,並發放食材包、餐券,讓孩子在營養上獲得支持,也陪伴媽媽抹乾眼淚,面對困境,「謝謝展望會社工老師,這麼多年來,在我們需要時用心提供幫助,協助解決家裡種種困難。」 農曆春節假期過後,學童依舊在放寒假,對許多弱勢孩子來說,平時上學期間,學校提供的營養午餐就是最均衡的一餐,甚至有些家庭的晚餐要靠孩子從學校打包營養午餐回家,到寒暑假,不但缺少營養午餐,當父母外出工作不在家,經濟弱勢的家庭無力負擔安親班、補習費用,未成年的孩子往往必須獨自待在家,自行料理三餐,更有可能缺乏正常飲食和均衡營養。 台灣世界展望會發起「紅包傳愛」援助弱勢孩童 台灣世界展望會自2000年開始,每年春節前夕都會發起「紅包傳愛」活動,為弱勢家庭兒少募集助學、健康、平安、希望四種紅包,協助弱勢孩子在教育、營養、突遭急難和與家庭暨青少年培力發展等方面的需求。當中的健康紅包除了提供弱勢家庭營養扶助金,也為學齡前幼童添購奶粉等營養品,並為三餐不均孩童提供送餐服務,長期穩定孩子的餐食。2023年紅包傳愛活動以「孩子的未來,交給我來」為主題,為資源缺乏的孩子送出紅包,使孩子們不再為經濟所困,擁抱更好的未來。 即日起邀請民眾投入「紅包傳愛——孩子的未來,交給我來」,幫助孩子們穩定學習、健康長大、實現夢想,成就心中渴望的未來!民眾可以至台灣世界展望會官網線上捐款支持「紅包傳愛」,每種紅包皆可選擇自由捐(自訂捐款金額)及單次定額捐(單筆捐款新台幣5,000元),一起為孩子實現想上學、想吃飽、想安心追尋夢想的心願,或撥打愛心專線02-8195-3005洽詢。

解析思覺失調症腦內風暴 臺北榮總於國家醫療品質獎獲22項獎

解析思覺失調症腦內風暴 臺北榮總於國家醫療品質獎獲22項獎

 國家醫療品質獎由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主辦,是國內醫療品質領域的權威獎項。第23屆國家醫療品質獎(NHQA)頒獎典禮12日下午於張榮發基金會舉行,臺北榮總大放異彩,共計獲得22件各類獎項。 臺北榮總持續導入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優化醫院服務流程與疾病診斷治療,改善病人就醫體驗,在住診、手術、急診、門診、藥事、與行政管理等六大領域皆獲得認證標章,其中五項是優良等級,榮獲「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的最高肯定,由賴清德副總統親自頒發,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代表領獎。在受獎記者會上,陳威明院長特別強調,智慧科技導入醫療領域,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善病人的醫療照護,也同時減少醫護人員工作負擔,讓病人和醫護一起更好。 臺北榮總醫療團隊合影 「中正紀念堂防疫急門診車來速醫療資訊系統」獲智慧醫療類智慧解決方案組銅獎 在疫情最艱困期間,臺北榮總廣受社會好評的「中正紀念堂防疫急門診車來速醫療資訊系統」獲得智慧醫療類智慧解決方案組銅獎的肯定,是科技導入防疫的重要成果。在臨床應用方面,人工智慧發展中心的「智慧腦影像平台:解析思覺失調症腦內風暴」,建構自動的影像分析工具,將腦影像上傳後,即可呈現三度空間大腦透視之腦病變結果,為知覺失調症患者提供客觀的診斷輔助工具,獲得智慧醫療類智慧解決方案佳作獎。 「嬰兒遠端監測智慧照護」得到智慧醫療類智慧解決方案特別獎 此外,新生兒醫療中心之「嬰兒遠端監測智慧照護」系統,為嬰兒穿戴智慧血氧與體溫偵測設備,並將監測數據上傳至雲端人工智慧監測平台進行分析,若有異常之生理訊號則即時通知照護者,可用於COVID-19負壓隔離病房監測、或用於高風險新生兒之居家照護,獲得智慧醫療類智慧解決方案特別獎肯定。另外,臺北榮總團隊在AI防護衣穿脫、急性心臟衰竭整體照護、及氣道處置之教育訓練、AR虛擬運動教學系統、培訓人員之智慧化雲端管理系統,皆獲得智慧醫療標章認證。 在實證醫學方面,2022年也是成績斐然,臺北榮總團隊獲得文獻查證菁英組金獎,在擬真應用上,獲得急重症照護組金獎與新人組銀獎的肯定。

國泰醫積極推行智慧醫療 獲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肯定!

國泰醫積極推行智慧醫療 獲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肯定!

秉持「發展行動化、數位化的智能醫院」目標,國泰綜合醫院近年來積極推動數位轉型,囊括病人、醫護及行政管理等層面的開發與運用,以全面提升醫療品質與服務效能,醫院智慧醫療發展成果豐碩,榮獲醫策會2022年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及智慧醫療類六大服務流程標章認證的肯定,於2023年1月12日由國泰綜合醫院李發焜院長代表接受賴清德副總統親自頒獎表揚。 國泰綜合醫院榮獲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殊榮肯定,由國泰綜合醫院李發焜院長(右)代表接受賴清德副總統(左)頒獎表揚 國泰綜合醫院成立跨團隊智慧醫療推動小組   因應數位醫療服務已是全球趨勢,為加速醫院數位轉型,國泰綜合醫院自2019年起在李發焜院長的帶領下,由院長室成立跨團隊智慧醫療推動小組,以病人為中心,使用者需求為出發,從醫療品質、教研創新、流程效率及營運效能等面向,開展涵蓋「智慧照護」、「AI人工智慧」、「遠距醫療」、「智慧服務管理」及「雲端運算」等五大應用領域的發展,更為推動院內智慧醫療暨生醫應用相關研究發展與創新,及有效進行跨領域產學合作,於2022年成立智慧醫療暨生醫應用委員會。 國泰綜合醫院與台大醫院、雲象科技合作開發「大腸鏡即時AI輔助瘜肉偵測系統」 國泰綜合醫院林朝祥副院長指出,在醫院跨團隊合作的運作下,已有多項卓越亮眼的智慧醫療服務落地應用,其中與台大醫院、雲象科技合作開發的「大腸鏡即時AI輔助瘜肉偵測系統」已取得衛福部TFDA醫材許可證,並且已經在國泰綜合醫院內視鏡檢查室正式應用;在智慧急診室方面,運用大數據技術開發「急診敗血症AI智能系統」,結合人工智慧以及SOFA Score自動評估,降低敗血症死亡率與病人平均住院時數;在智慧病房方面,已導入護理站電子白板、智慧床邊系統及電子床頭卡,提升住院病人照護品質,滿意度高達到90%以上;在智慧血液透析系統方面,除提升病人安全,也減少護理人員的紙本作業,導入後節省80%的護理紀錄書寫時間;另外,運用穿戴式裝置,居家監測病人心電圖,提供遠距醫療照護;打造FHIR格式的雲端電子病歷平台,促進院際、機構間醫療資訊交換的效率;同時,運用醫療儀器智能化管理、UDI醫材管理系統,有效管理儀器設備與醫材。  國泰綜合醫院李發焜院長指出,醫院近年來在各方面深化智慧醫院的發展,期盼透過AI輔助醫療決策、大數據分析與雲端科技數位轉型,全面提升醫療照護品質及管理效能的同時,也能成為國家智慧醫療發展策略的強力後盾。相關具體成果獲頒醫策會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殊榮,也展現國泰綜合醫院發展智慧醫院的決心與成果。 此外,國泰綜合醫院重視孕產兒安全,亦榮獲2022年醫策會國家醫療品質獎擬真情境類-產兒組金獎,並以「COVID-19疫情期間重症新生兒的外接轉診服務」榮獲主題類-銀獎殊榮,此二個獎項肯定國泰綜合醫院落實分級醫療轉診制度及體現近2年來國家政策關注孕產兒安全的病安工作目標。

臺大醫院完成高難度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點燃11歲女童生命之光

臺大醫院完成高難度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點燃11歲女童生命之光

臺大醫院於2022年10月27日為一位因呼吸衰竭且依賴葉克膜維生長達四個月的11歲女童,成功執行台灣罕見高難度的「活體肺葉移植手術」,兩位健康器官捐贈者分別為女童的父母親。術後女童的父親已順利返回職場工作,女童的母親也已恢復正常作息,專心陪伴女童的術後復健。此項創新醫療技術,不僅為台灣的器官移植寫下新的里程碑,也為急待捐贈器官拯救性命的國人,開啟另一種治療的選擇。 器官捐贈分為兩種捐贈來源 器官移植手術的器官捐贈來源可分為以下兩種方式:大愛器官捐贈(deceased donor,如腦死器官捐贈及心死後器官捐贈),與活體器官捐贈(living donor,如親屬間的活體器官捐贈)。在台灣由於器官來源不足,多年來肝臟與腎臟這兩類型的器官移植手術,使用親屬捐贈的活體器官來進行的手術案例,早已多過使用大愛捐贈器官。台灣的肺臟移植長期以來皆使用大愛捐贈器官來執行器官移植,臺大醫院在2005年7月獲得當時行政院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核可准予執行「人體之活體肺葉移植」新醫療技術,這次成功完成台灣罕見高難度的「活體肺葉移植手術」,病童及捐贈家屬都順利回復正常生活。 多科別齊力完成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點燃女童生命之光 團隊合作一直是臺大醫院的職場文化,本次「活體肺葉移植手術」在外科部、麻醉部、小兒部、護理部以及復健部通力合作之下順利完成,本院身為國家級教學醫院,肩負守護台灣病人健康之任務,也將秉持生命無價,健康至上價值持續為器官移植的病患努力,本次移植手術的女童,在臺大醫院的協助下,開啟了她的生命之光,也期待這次罕見的案例能給有同樣需求的病友及家屬帶來一絲希望。

全國一年有 2萬人罹患大腸直腸癌! 術中放射治療是救命關鍵

全國一年有 2萬人罹患大腸直腸癌! 術中放射治療是救命關鍵

台灣直腸癌概況與比例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佈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全年共有 22457人罹患大腸直腸癌。其中,直腸癌約佔全部大腸直腸癌的 30%,共有6471人。按照當年度數據的分析,僅有25-30%的人能在零或一期被早期診斷可單純用內視鏡或手術處理外,其餘病人可能都需要多個專科共同處理。 直腸癌之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在直腸癌的處理上,扮演著極為吃重的角色。依腫瘤期別,放射治療可用於二或三期搭配化學治療進行的手術前同步化放療:先降低腫瘤體積,增加手術完全切除率進而減少復發率; 若是疾病已進展為四期,也可針對腫瘤出血或是腸道阻塞等症狀進行緩和性放射治療,改善患者症狀及生活品質。隨著放射治療的技術進步,以及和藥物治療及外科手術之間的搭配,大部分的患者都能順利完成放射治療。 部分局部嚴重侵犯患者(腫瘤侵犯到骨盆腔其他器官) 或局部復發個案,即使經過術前化放療,仍很難完全手術切除而有切除組織邊緣不足狀況,進而造成再度腫瘤復發。因而必須有手術後的追加治療。但由於胃腸、肝臟、胰臟等重要器官的限制,這些部位很難用傳統放射線治療給予高劑量來控制腫瘤。因此發展出手術中放射治療以增加腫瘤劑量及減少正常組織傷害。 術中放射治療發展 初始為1905年西班牙醫師及1915年德國醫師嘗試使用於術後的殘餘腫瘤,該設備僅能照射低能量的X射線,劑量分佈不佳、治療效果也不一。現代化的設備始於1965年,日本Kyoto University,有較好的劑量分布並能避免正常組織的劑量照射(由手術房經由專屬通道將病人推至放射治療室)。美國Mayo Clinic於1981年,試著在放射腫瘤部門旁建立手術室,以使這類病人能從手術房中快速移動。爾後又設計了特別的手術室,裡面建置放射治療機器。Siemens Medical Systems 於1985年設計了專用的直線加速器,但機器重達八噸、且需要一百噸的金屬屏蔽,當時僅有七個單位使用。倫敦大學在1998年設計出了一套技術,名為TARGIT (Targeted 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使用小型且可移動的X射線,治療乳癌病人接受部分切除後的組織空腔。目前的IORT設備都可使用電子射束(IOERT)或X射線進行,並且隨著可移動直線加速器的進步,能夠有配合治療深度調整能量的電子射線。目前已有許多文獻支持直腸癌術中放射治療的使用能減少局部復發, 且不增加手術併發症。目前歐洲放射腫瘤學會亦針對局部嚴重侵犯及局部復發直腸癌發表治療的指引,供放射腫瘤醫師參考使用。 三軍總醫院經驗 三軍總醫院於2016年引進微型射源術中放射治療系統,於手術室進行術中放射治療。於2022年2月於國際期刊Techniques in Coloproctology 發表創新治療經驗:利用氣球式裝療器透過腹腔鏡手術孔針對高風險部位局部照射,相較於傳統平面式之裝療器放射線劑量更均勻分布,且無須加大或增加手術傷口。目前該病患完成治療後恢復良好,其三期腫瘤經追蹤亦無復發,已可正常工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