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乳癌化放療減緩副作用,婦科名中醫解決方法大公開

乳癌化放療減緩副作用,婦科名中醫解決方法大公開

乳癌雖是台灣婦女發生最多的癌症,但其實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確保乳房健康並不難。 乳癌自我檢測 若發現腫塊 及早就醫 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在洗澡時,可一手放於腦後,以食、中、無名指三指的指腹,由乳頭開始,由內向外檢查,感覺是否有不正常的腫塊,如果發現腫塊,不用懷疑,要立即去醫院做乳房攝影檢查。 周宗翰中醫師表示,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的癌症,乳癌放化療的患者尋求中醫的協助,通常會以緩解其放化療副作用為第一要務,唐朝孫思邈《千金藥方》強調「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所以正在接受放化療的癌友們,飲食上的調理格外重要,在臨床上常常發現會罹患乳癌的,撇除家庭遺傳與病史,病友在罹癌前,有很高的比例飲食習慣以高熱量,高糖,高油脂以及常吃加工化學合成食品為大宗,當上述類食物過量攝取時,容易上身體轉變成濕熱體質,身體出現發炎反應,也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 乳癌病友因為接受西醫的化療而產生的假性停經症狀,容易潮熱、盜汗與心悸,在中醫的觀點是屬於陰虛血燥的體質,這時身體也是屬於容易發炎狀態,為了因應後續可能的手術、放化療,癌友的首要任務便是儲備體力,因為在治療過程中多半會伴隨噁心、嘔吐、腸胃不適、疲倦等副作用,在吃不下以前就該顧好營養,我建議以優質蛋白搭配低脂高纖的飲食為原則。 飲食搭配更重要:高蛋白、低脂、高纖飲食、五榖根莖類為主 周宗翰中醫師也提醒油脂與乳癌惡化息息相關,是刺激體內女性荷爾蒙的關鍵,過多的飽和脂肪與高糖是乳癌的危險因子。由於動物性脂肪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多,應減少紅肉攝取,選用白肉、瘦肉補充蛋白質,通常建議低脂的雞肉及海鮮、適量大豆及其製品攝取,可減少脂肪攝取及紅肉攝取頻率,降低致癌風險;烹調上則以清蒸、水煮,取代煎炒、油炸,減少吃進去的油脂,建議選用無調味堅果、橄欖油、苦茶油等皆是良好油脂來源,可增加體內Omega-3比例,有助於減低體內發炎反應,減少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罹病風險。而加工肉製品中含有過多的化學添加物,也要盡可能避免,盡量不要吃類賀爾蒙用藥以及含雌激素的美容食品,阿膠、紫河車、鹿茸,海馬等中藥材,在使用前要諮詢合格中醫師的建議。 周宗翰中醫師表示,女性朋友若是採取高纖飲食罹患乳癌的風險會更低,飲食以蛋白質及五榖根莖類為主,平常我們的蔬果就吃不太夠,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飲食型態失衡,必須平衡回來。蔬果中豐富的營養素有助於減少癌變機會,蔬菜以煮熟為原則,每天至少吃上 3 蔬 2 果,或將部分主食換成未精製澱粉,讓膳食纖維帶走油膩負擔,也幫助身體調整女性荷爾蒙,但是有些人會採取生機飲食,完全不吃肉只吃菜,這其實對於癌症的愈後也不太理想,優質高蛋白有助於組織的修復,素食者必須透過奶、蛋、豆製品補充所需,熱量不足身體也容易疲勞,讓免疫力更低下,對於癌症愈後更沒有幫助。 化療會讓人味覺變苦,病人會較喜愛吃重口味食物,烹調時可加酸味,有助增加食慾,如檸檬、醋、蕃茄、梅子都是很不錯的選擇。中醫認為:「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在經絡走向,乳房為胃經、脾經、腎經、肝經、心包經及心經經氣流經處,氣機壅塞、濕熱瘀痰滯於胸中而生癌腫。平常洗澡時可以用溫水沖乳房,經常拍打(手掌拱起來呈空心狀拍打)按摩乳房,加上按摩足底,暢通淋巴預防乳腺炎,從中醫角度,在腳的第二趾趾踝上方,有胸部淋巴腺的反射區,脾胃自律神經結也在腳趾處,經常活動腳部,能預防乳腺發炎、暢通淋巴。 乳癌早期可能出現的症狀有: 1. 乳房大小的改變、變硬。 2. 新出現的無痛腫塊,或現存腫塊的改變。 3. 乳頭上有鱗片,無法治癒。 4. 乳房皮膚隆起、皺紋,或看起來無光澤、有局部凹陷。 5. 乳頭有濕疹樣皮膚病變、異常出血或其他不正常分泌物。 6. 乳房上有靜脈曲張。 7. 乳房皮膚紅腫、潰爛或橘皮樣變化。 8. 乳房四周有無法癒合的傷口,或同一個傷口不斷發生潰爛。 9. 紅疹、發炎不斷。 10. 月經過後,乳房仍持續疼痛。 11. 腋下淋巴腺腫大,淋巴腺堵塞會在液下產生腫塊。 12. 手臂上方腫大。

阿嬤輕跌就骨折 原來是骨鬆性骨折釀禍

阿嬤輕跌就骨折 原來是骨鬆性骨折釀禍

八旬阿嬤因為骨折而送進急診室,看起來非常疼痛,細問之下原來阿嬤凌晨起床上廁所,因為地板滑不小心摔了一跤,就造成嚴重的髖關節骨折。醫師緊急安排手術把阿嬤骨折的部位固定後,趕緊進行骨密度檢測,發現是因骨質疏鬆症才讓阿嬤輕輕一摔就這麼嚴重! 發生骨鬆性骨折,後果通常相當嚴重 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資深主治醫師柳宗廷感慨,在醫院幾乎每個月都會有將近50名類似的患者前來急診求助,95%出現髖關節骨折的,經檢查都有骨質疏鬆的問題。「髖關節骨折真的極度疼痛,連躺著都無法翻身,一定得先開刀,不然就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動。若長期臥床就容易出現如肺炎、泌尿道感染、褥瘡等併發症。」不僅病患痛苦,照顧的家人也不輕鬆。 他指出,髖關節骨折發生後,一年的致死率高達22%,等於有五分之一的人會在一年內死亡,「骨鬆平常可能不痛不癢,一旦發生骨折就非常嚴重。」而且,骨鬆性骨折發生後,有將近一半的人會再次骨折,且二次骨折的死亡率更高,實在不能掉以輕心。 放著骨鬆不治療,再次發生骨折機率高 骨鬆性骨折特別容易發生在脊椎、髖關節、手腕及肋骨等部位,只要是大於65歲的男性及停經後的女性都要有所警覺。柳宗廷醫師說,骨鬆有幾個可以判斷的徵兆,像是經常會喊腰痠背痛,或者身高有越來越矮、駝背越來越嚴重的狀況等,都有可能是壓迫性骨折的徵兆。「此外,如果只是因為低衝擊力的傷害就產生骨折,例如由站立的姿勢跌倒,那就能判斷必定是骨鬆性骨折。」 發生骨鬆性骨折後,臨床除了治療骨折外,也會進行DXA骨密度檢測。若確定骨密度小於負2.5、又是髖關節、脊椎骨折的長輩,就須同時接受骨鬆治療,「骨鬆治療的方式很多,絕大部分都有健保給付,不用擔心。如果放著骨鬆問題不治療,不僅骨折後的復健困難,也可能再次發生骨折。」 骨鬆治療不能中斷,否則等於前功盡棄 目前治療骨鬆的藥物可區分為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這兩類藥物就是開源(促進骨質生成)與節流(減少骨質流失)的概念,「開源比節流更為重要!」柳宗廷醫師提及,根據2020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學會骨質疏鬆治療指引建議,對於骨密度小於負3、接受過骨鬆藥物治療仍發生骨折、有兩處骨折或兩次骨折的極高風險患者,建議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能減少再次骨折的發生機率。 他也提醒,治療骨鬆前,患者應與醫師討論並評估用藥方式,選擇最適當的藥物並堅持用藥,「一旦接受骨鬆藥物治療就不能自行中斷,若要中斷治療請務必先跟醫師討論,因為一旦中斷很可能會讓治療前功盡棄,因此務必定期回診持續治療,以降低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 (圖/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資深主治醫師 柳宗廷醫師)

研究證實Prelactium活性成分啟動睡眠機制並獲得醫學中心推薦

研究證實Prelactium活性成分啟動睡眠機制並獲得醫學中心推薦

首圖/長達25年的研究發現,人體本來就含有幫助入睡的特定成分,可以幫助我們啟動睡眠機制,這也是為什麼嬰兒總是可以輕易地入睡,但這種成分隨著年齡增長就會逐漸消失。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吳文勉博士指出:『根據統計台灣有高達400萬人總是睡不好!這樣的問題年紀越大比例越高』。睡眠品質不好主要跟大腦沒有放鬆有關,長時間處於緊繃的狀態對於健康會帶來負面影響,更會影響心情跟工作效率! 圖/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吳文勉博士說明營養對於睡眠的幫助超乎想像。 幫助入睡的活性成分在體內逐漸消失 法商Ingredia亞太區總裁Thierry Foucher表示:『寶寶的消化系統能夠從母乳中分解出幫助入睡的胜肽,這種胜肽能打開大腦中幫助睡眠的重要通道,讓心情覺得放鬆,並獲得更好的睡眠品質,但隨著年紀增長會逐漸在體內消失。』法國的科學家耗費了數十年研究,終於破解了睡眠的秘密,透過特殊的胰蛋白酶技術從牛奶中萃取出這種成分,讓人體可以重新獲得這種幫助入睡的重要成分。  圖/法商Ingredia亞太區總裁Thierry Foucher說明睡不好原來是體內缺乏特殊活性成分。 補充體內缺乏成分啟動睡眠機制 知名身心科醫師李旻珊強調:『補充正確的營養對於睡眠的影響超乎想像!全球超過25年臨床研究,並發表於法國、義大利、韓國跟日本,更獲得美國FDA七項功效認證,證實有效幫助入睡,能獲得這樣的研究成果相當不容易。』近年台灣也加入了研究行列,從本土的資料也發現有很好的效果,並獲得醫學中心推薦。在安全性方面,Prelactium活性成分取自法國天然乳源,符合歐盟最嚴謹的食安規範,全程不得使用人工合成生長激素rBST,不含西藥成分也不會有依賴性,內含的活性成分也獲得了美國FDA的GRAS認證,孕婦孩童也都可以安心補充。 圖/知名身心科李旻珊醫師分享啟動睡眠的機制在於打開腦中氯離子通道,讓心情放鬆。 Prelactium在台灣臨床上的新發現 光田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楊鈞百分享:『長期在睡眠中心觀察到睡不好的族群比例一直在增加,門診常常被問到還可以做什麼幫助更好的睡眠品質?』於是台灣醫院也開啟了Prelactium的人體臨床研究,發現補充一段時間能有效幫助入睡,睡眠的總時間拉長品質也更好,保健食品能有這樣的研究數據在科學上是很重要的進展。 圖/光田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楊鈞百親自進行Prelactium在台灣人體臨床試驗,並證實有效幫助入睡。  

82歲老翁走路易喘竟是白血病 口服標靶藥減少副作用、提升存活

82歲老翁走路易喘竟是白血病 口服標靶藥減少副作用、提升存活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初期症狀不典型、容易被忽視。發病若未及時就醫,短短數月即恐危急生命。1名82歲長者長期罹患高血壓,持續用藥控制,體力良好可外出活動。某日覺得容易頭暈,走路容易喘,原本以為幾天就會好,沒想到症狀持續數個月,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初期症狀易忽視 未即時治療很快就面臨死亡威脅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許雅婷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癌細胞生存在骨髓中,成長速度非常快,會嚴重影響造血功能,導致正常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數量低下,病人容易感到體力不佳容易喘,免疫力下降感染風險增加,也常發生不正常瘀青或內出血,並且隨著時間症狀越來越嚴重。 許雅婷說明,上述病患身體原本還算健朗,當出現頭暈與走路喘等症狀時,並不以為意,但隨著發生頻率增加、且症狀日益嚴重,才到住家附近診所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僅6至7gm/dl,遠低於成人男性正常值的標準。診所醫生立刻安排轉院後續檢查,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高齡病患難承受強烈化療副作用 標靶藥物加快癌細胞死亡 許雅婷指出,臨床觀察,約半數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年齡在60歲以上,推測隨著身體老化,造血基因突變機會增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風險越高。高齡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病患,難以承受高強度化療伴隨的副作用,因此現在多使用標靶藥配合低劑量化學治療清除癌細胞。 健保給付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標靶藥物 增加高齡病患治療品質與意願 許雅婷強調,為了讓高齡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能兼顧良好治療效果與維持較好生活品質,健保於2020年給付第一款標靶藥物FLT3,2021年7月進一步給付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只要是年紀超過75歲年長者,或18歲以上但未滿75歲,且經檢查確認心、肺、肝功能當中一項不佳的共病患者,亦可符合BCL-2抑制劑的健保給付資格。 許雅婷呼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在積極配合治療下,可大幅改善存活與預後。過去高劑量化療的副作用常讓年長或有共病的患者為之卻步,然而健保已有條件給付口服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幫助上述體況較弱的患者。透過口服BCL-2抑制劑標靶藥與低劑量化療的搭配下,可以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切勿因為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抗拒治療,導致病情快速惡化。 治療時必須按照醫生指示 有任何狀況必須有充分討論 許雅婷提醒,發現疑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一旦確診,切勿放棄任何治療希望,目前標靶藥物相當進步,加上健保逐步納入或放寬給付,不會因為年紀大就沒有治療空間。治療時應遵從醫囑,切勿中斷治療或聽信偏方,有任何狀況都要跟主治醫師充分討論,才能有最好治療效果。

中國醫舉辦衛教展覽  邀請大眾認識海洋性貧血患者生活面貌!

中國醫舉辦衛教展覽 邀請大眾認識海洋性貧血患者生活面貌!

重度海貧患者仰賴定期輸血及排鐵  紅血球成熟劑可望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國內不僅缺蛋,更拉起缺血警報!年輕人首次捐血率及捐血人數正逐年下降,去年更是雙雙創下歷史新低,不僅影響民眾醫療用血,對於一群需長期固定輸血的患者更是一大打擊! 許多人曾有過貧血而短暫頭暈的經驗,卻不曾想過有一群人從小就飽受貧血困擾,嚴重者如不定期接受輸血治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彭慶添醫師說明,海洋性貧血是一種相當罕見的遺傳性血液疾病,重度病患需要長時間接受繁雜的醫療照顧,而除了實質上的照顧,更需要大眾給予更多的理解,不讓他們因身為罕病患者而被這個世界忽視! 為了提升民眾對於海洋性貧血的認識,台灣關懷地中海型貧血協會將在05/15(一)至05/26(五)於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舉辦衛教展覽,鼓勵民眾前往參展,給予海洋性貧血家庭更多支持! (圖/05/15(一)至05/26(五)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衛教展覽開展,以喚起各界對於海洋性貧血的重視) 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需一輩子接受治療、無法根治! 海洋性貧血患者由於基因缺陷,沒辦法製造出成熟的紅血球,影響身體器官的運作,進而產生貧血問題。大部分帶因者沒有症狀,很容易忽略,直到透過血液檢查才能了解到自身帶因狀況,只是過去檢測資源有限,仍有許多父母在不清楚自身帶因狀況下而生下中重度海洋性貧血孩童,因此台灣目前約有300多位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 彭慶添醫師分享,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的治療過程需經歷長期輸血,以維持血紅素濃度,不過長期輸血將造成體內鐵質的沉積,導致體內器官逐漸喪失功能,嚴重的話更可能因心臟衰竭而死亡,需長期搭配排鐵藥物的治療。除非患者在青少年時期前幸運找到完全適合的捐贈者,接受骨髓移植手術,才有機會根治疾病! 衛福部食藥署核准紅血球成熟劑,有望突破患者的治療困境,提升生活品質! 彭慶添醫師說明,海洋性貧血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輕度患者僅有偶爾會頭暈,甚至終生皆無任何症狀,一般不需特別治療;但中重度患者可能出現嚴重貧血、肝脾腫大、骨骼變形、發育遲緩等情形,需一輩子接受定期回診治療。不僅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治療過程對於患者及家屬來說,更是一條艱辛的漫漫長路。 現在海洋性貧血的治療現況已比過去進步許多,彭慶添醫師指出,近年已有紅血球成熟劑出現,並於去年獲得衛福部食藥署核准,不僅能減少紅血球晚期凋亡而提高產出,讓患者的紅血球活得比較久,進而減少病人的輸血頻率和輸血量,同時減少鐵質沉積,還有機會延長患者壽命。長期而言,創新藥物及科技亦能減緩因人口老化及出生率降低等因素造成的缺血危機。彭慶添醫師分享,期待將來能有更多醫療與政府資源的投入,例如經由核准健保給付等方式,幫助減輕病友與家庭在經濟上的沉重負擔,改善生活品質! 海洋性貧血巡迴衛教展覽將於中國醫開展!幫助各界深度認識海洋性貧血,並且給予患者支持與鼓勵 海洋性貧血患者周先生,喜歡享受一個人慢活旅行,卻因為需配合定期治療,無法長時間出遠門,至今還沒有出國經驗,令他感到相當可惜,隨著近年治療進步,紅血球成熟劑可減少患者的輸血量、亦有機會降低輸血頻率,周先生說:「這讓我在工作和生活上能有更多彈性可以安排,未來規劃上也多了更多憧憬,我光是用想像的就好期待!」 由於政府提倡產前篩檢多年,大眾對於海洋性貧血多有耳聞,卻沒有機會真正認識它,為了提升民眾對於海洋性貧血的關注,台灣關懷地中海型貧血協會將於05/15(一)至05/26(五)在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舉辦為期兩週的衛教展覽,以喚起各界對於海洋性貧血的重視,不讓海貧患者因不被理解而被大眾忽視、甚至是被貼上不必要的標籤,同時也鼓勵患者要配合醫囑,好好生活,不要放棄希望! (圖/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 彭慶添醫師) HE-TW-2300029 (May-23)

乾咳兩月竟是肺腺癌,藉基因檢測找到標靶藥物獲重生

乾咳兩月竟是肺腺癌,藉基因檢測找到標靶藥物獲重生

43歲李小姐不抽菸、不喝酒,作息也正常,在乾咳兩個月後發現肺部有異狀,經就醫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腫瘤細胞已經從左肺轉移到右肺。在接受全民健保所提供基因檢測後發現並沒有EGFR、ALK、ROS1等突變基因,於是依照治療指引,接受化學治療。不過,療程中腫瘤雖一度有縮小跡象,之後卻因為產生抗藥性,腫瘤再度變大。 經醫療團隊建議以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發現李小姐屬於BRAF V600E基因突變,所幸如今BRAF基因突變,臨床已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使用;於是透過商業保險支付藥物費用接受治療,目前已經用藥超過一年半。現在,李小姐已經恢復正常作息、工作如常,返回原本的生活模式。 若能夠一開始就使用NGS基因檢測,及早找出自己的基因型,就能縮短或避免因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困擾,也能儘早回歸正規生活。 罕見肺癌晚期,可透過NGS找出相對應的標靶藥物 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指出,依照台灣晚期肺癌藥物治療共識,對於晚期的肺癌患者,若確認為非小細胞肺癌,特別是肺腺癌時,臨床會針對幾個特定的基因型進行檢測,像是較罕見的BRAF、ALK、ROS1、MET、RET、NTRK、與KRAS以及常見的EGFR等。 「只是目前健保是採取一項一項進行檢測,不僅檢測時間較久,也需要個別送測檢體。」如果病患的經濟能力許可時,可以透過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來一次了解可能的基因突變類型,進一步找出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及早進行治療規劃。 目前針對罕見肺癌已有越來越多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針對特定基因型別來治療。已知的包括有EGFR、ALK、ROS1、BRAF、MET、RET、NTRK、KRAS等基因突變,其中EGFR仍佔多數(約50%),「全民健保並沒有針對所有基因型都提供檢測給付,建議可先檢驗常見的EGFR基因型,若非EGFR基因突變者,再採取多基因檢測。」羅永鴻主任說,如果想要節省完整檢測的時間、且費用也能夠接受,可以一開始就做NGS,「檢測做得越完整,就越不會漏掉任何可以使用的標靶藥物。」 及早篩檢儘早治療,治癒機會將提高 NGS可以一次把有標靶藥物可使用的基因突變一次找出來,不但比較有效率,也可節省反覆檢測及等待報告的時間,讓醫師能更精準地擬定用藥的治療策略,掌握治療黃金期。羅永鴻主任指出,若能第一線就使用標靶藥物進行治療,從臨床來看治療效果都不錯,「此外,一些標靶治療的副作用相對較少,病患也較能保有生活品質。」 由於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若已出現有久咳不癒、呼吸急促、咳血、胸悶胸痛、聲音沙啞、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等,通常都已經是晚期了。他呼籲,國民健康署已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若符合資格:具肺癌家族史之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經診斷為肺癌,或者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民眾,就能接受免費篩檢,可早期揪出病灶,早期治療,治癒成功機率也相對較高。 (圖/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 羅永鴻醫師)

GINUNION與台灣綠金邀粉絲做公益 為心智障礙青年存愛助力

GINUNION與台灣綠金邀粉絲做公益 為心智障礙青年存愛助力

台中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致力幫助心智障礙青年將近30年,旗下創立的「沙發后花園」,更讓心智障礙青年有一個盡情發揮的工作舞台。GINUNION自媒體學院攜手台灣綠金GreenGold 舉辦「愛一樣,也很不一樣」公益活動,希望透過社群網路的力量,將沙發后花園的宗旨及服務推廣給更多人知道。 打造「沙發后花園」 培養智青一技之長 台中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在民國82年,由七位家有心智障礙兒的家長所創立,30年來,已經為台中市近萬名心智障礙兒及其家庭提供專業服務。為了進一步協助心智障礙青年培養一技之長,信望愛花了一年的時間,將原本的農場打造為「沙發后花園」,讓一般民眾不僅能在園區內用餐,還能在智青 (註解:心智障礙青年) 的帶領下體驗焢窯、生態導覽和各種手作DIY活動,都非常適合全家大小一起同樂,而且園區所得收入也會用在心智障礙青年相關的訓練上。 GINUNION攜手台灣綠金 以行動支持心智障礙青年 GINUNION自媒體學院跟台灣綠金GreenGold 每年年末都會舉辦公益活動,希望貢獻品牌一己之力,扣合今年的品牌主題「我定義不一樣」,在社群上邀請粉絲到「沙發后花園」參與一日行程體驗,以行動支持心智障礙青年。 在社群上提供自媒體經營知識的GINUNION自媒體學院,經常透過品牌合作、課程或活動,挖掘對自媒體有興趣的人,社群電商經理Flower表示,這次參與「愛一樣,也很不一樣」公益活動,希望可以透過社群網路的力量,讓更多人關注心智障礙青年的需求,Flower說:「每一年都有年末,但是溫暖是沒有的,他們需要我們更多的陪伴。」 GreenGold 主理人Lillian也表示:「雖然這些心智障礙青年在生活上面有一些不方便、不一樣的地方,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次參與公益活動,就是希望台灣綠金GreenGold 能突破原本對保健品牌的既定印象,從不同的方式凸顯台灣綠金不一樣的地方。 用愛陪伴 盼社會看見他們的努力 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執行長林寶珍說,跟客人互動、幫助客人導覽,這些對智青(註解:心智障礙青年)來說都是在培養技能,只要透過專業的支持、愛心的對待,讓他們學習把生活過好,未來他們也有機會就業。林寶珍希望社會能看見他們跟孩子的努力,「他們是不一樣的孩子,也會有不一樣的美好,跟你我一樣,他們有這個權利」。

第四屆「健康樂齡論壇」 :  「公私協力 · 打造身心智健康樂齡社會」

第四屆「健康樂齡論壇」 : 「公私協力 · 打造身心智健康樂齡社會」

台灣與日本等其他亞洲國家一樣,正面臨人口年齡結構快速高齡化的挑戰 ;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資訊,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打造身心智健康樂齡社會刻不容緩。 健康樂齡論壇 聚焦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與失智照護主題 台灣美國商會今年再度與美國在台協會合作,於12月初舉辦2022第四屆「健康樂齡論壇」,主題為「公私協力 · 打造身心智健康樂齡社會」,包括美國在台協會柯傑民代理處長、台灣美國商會吳王小珍副會長、魏立安執行長、衛生福利部李麗芬次長、健保署李伯璋署長、心理健康司諶立中司長、長期照顧司吳希文副司長以及其他衛福部官員和學術界專家及相關產業領袖,聚焦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與失智照護主題,一同探討如何延伸政府高齡化健康政策以提升樂齡健康照護品質,期盼政府更加運用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推廣疾病認知、加強早期偵測、針對疾病風險因子採取積極介入及控管措施,並提升醫療或照護資源可近性,為樂齡社會的需求超前部署。 心血疾病佔健保支出約10%  需要加強疾病的篩檢與風險評估 在臺灣,心臟疾病已高居國人第二死因多年,每年健保支出約10%花費在心血管疾病相關治療。而WHO指出80%的心血管疾病是可預防的,首要之務為加強疾病的篩檢與風險評估,推動精準化預防保健,落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此次論壇邀請美國哈佛大學Rifat Atun教授進行專題演講,透過「策略公私協力夥伴關係」文獻及全球指標性案例研究以及與醫療保健領導者進行的訪談等,提出針對心血疾病可行的因應策略及方法,例如國家必須有整合的行動,除了將醫藥衛生部門整合,也要將其他部會聯合起來,不僅要解決健康的下游影響,還要解決健康的上游決定因素。 圖1: (左至右)前衛福部次長現任高雄醫學大學何啟功教授、健保署李伯璋署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李貽恒教授及台灣諾華麥芳蘭總裁,共同探討「如何透過公私協力,扭轉台灣心血管疾病威脅的挑戰與機會」。 此外,高雄醫學大學何啟功教授亦在論壇當中與健保署李伯璋署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李貽恒教授及台灣諾華麥芳蘭總裁進行綜合座談。何啟功教授呼籲政府重視心血管疾病防治,尤其是高血脂問題對民眾健康的衝擊正快速升高,應有更積極的作為,並且整合國健署和健保署等跨司署資源,加強疾病防治。對此台灣諾華麥芳蘭總裁回應,公私協力過去在能源和交通領域已可見,應積極導入醫療保健領域,諾華期望和政府、醫師、專業醫學會以及病患團體,在未來展開更密切的合作,訂定共同的目標以及績效指標,共同推廣心血管疾病的衛教與防治,扭轉該疾病對台灣老齡化人口造成的威脅和經濟負擔。

別再聞癌色變!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癒率近90%

別再聞癌色變!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癒率近90%

癌症是僅次於意外事故造成兒童死亡的第二大死因,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佔比約30%,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劉希哲強調,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整體存活率接近9成,絕非不治之症,鼓勵父母親,當孩子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時,切勿過度焦慮,父母及癌童應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治療方針,及早治療、穩定配合醫囑,相信都可以有很好的治療成績。 兒童最常見癌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發燒就醫未改善須小心 劉哲希醫師表示,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癌症,初始症狀大多數是發燒,家長多會認為是感冒等感染性疾病,提醒家長,如果帶孩子就醫檢查治療後仍持續發燒,切莫輕忽,應再次求診,並主動告知醫師孩童病況,醫師對不明原因發燒或反覆的感染會有所警覺,進一步抽血檢驗可判斷白血病是否是發燒的真正元凶。 劉希哲醫師說明,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會讓血球細胞異常,症狀除反覆或不明發燒外,也容易有臉色蒼白、活動力下降、皮下出血、肝臟或脾臟腫大等徵兆,當孩子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若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經兒童血液腫瘤專科醫師診治說明後,家長應可了解治療方式及療效,努力放下緊張、恐懼的心情,與醫療人員共同合作並鼓勵及協助病童配合療程,以獲致最大療效。 (圖/劉希哲醫師鼓勵,面對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切莫焦慮,積極治療有近9成治癒率。) 風險分群加MRD監測 提升療效並降低副作用 劉希哲醫師指出,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診斷後,會先依據患者的發病年齡、白血球數目、血癌細胞基因突變等,進行標準風險、高風險或極高風險分群的判定,然後根據風險分群規劃療程,讓病童獲得適切的治療強度,除了可以有效打擊血癌細胞外,也能減少副作用帶來的身體不適及後遺症。 抗癌治療初期就會搭配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監測以評估療效,調整治療。劉希哲醫師強調,微量殘存疾病(MRD)非常重要,在啟動治療1-2個月內,就能精準評估療效,一旦治療反應不佳,可及時調整治療策略。 依病況調整治療方案 應與醫療團隊詳細討論並密切合作 劉希哲醫師提到,針對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的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會採行調整或加強化學治療強度合併異體幹細胞移植的治療策略,現在另新增特異性抗體的免疫治療,以及細胞治療的選項,在國內外也逐漸累積成功案例。 擴大遠距教學 病童學習不中斷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癒率相當高,家長不應再聞癌色變,有效的治療可使病童重回人生的跑道,健康前行。然而目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抗癌治療需要兩年半,治療期間因體力及抵抗力較差,學習計畫多數被迫中斷,過往已有床邊教師及在家教育等補救措施。這兩年多來在新冠疫情下,遠距教學有了突破性發展,也讓多數癌症病童的學習增添了新的管道。劉希哲醫師呼籲,在實體教學恢復的同時,政府、學校以及民間團體能持續挹注遠距離學習的資源,讓病童的學習不中斷,也能讓病童透過參與學習重回學齡孩童的生活並感受到同儕的鼓勵及祝福!

異位性皮膚炎不能拖,精準阻斷發炎細胞是治療關鍵

異位性皮膚炎不能拖,精準阻斷發炎細胞是治療關鍵

過去異位性皮膚炎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於急性期多使用類固醇,多數病患擔心其副作用會影響外觀,經常因此中斷治療,而令疾病惡性循環,發作一次比一次更嚴重。 擔心副作用中斷治療,小心反覆發作病況更嚴重 一名30歲上班女性,從小受過敏性疾病所苦,不只有氣喘、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更是嚴重。近期在求診高雄榮總皮膚科時,皮膚炎狀況十分嚴重,連手臂可見之處,都搔抓成流湯流血樣貌,細問下得知這狀況經過多年反覆發作,時好時壞,她也曾使用過很長時間的類固醇藥物,但因為發胖而不願意繼續吃。她更自述,家中床單幾乎天天都有血跡,平日更盡了一切努力,像是使用除蟎吸塵器、除螨被套、除濕機等,三餐更是小心翼翼,把自己限制的相當嚴格,毫無生活品質可言。 收治該病患的高雄榮民總醫院皮膚科張喬勝醫師說,這名女患者可說是異位性皮膚炎病患的縮影,「因為用類固醇怕胖、怕月亮臉,照光治療又擔心皮膚變黑,或者需長期服用免疫製劑,又擔心影響肝腎功能。」因此而中斷治療、反覆發作導致嚴重度加劇的患者並不少見。 精準用藥穩定治療,是治療發揮效果的關鍵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全身性的慢性發炎,一旦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卻沒有處理,最後可能引發更大的傷害。根據國內外文獻報告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由於皮膚的慢性發炎產生的各種發炎因子可能對心血管、血糖代謝造成影響,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較高機率出現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等問題。因此,別以為只有皮膚癢沒多大影響,對健康更不得不慎。 張喬勝表示,目前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有共識,輕度患者以保濕、局部藥膏與止癢藥為主;若是中重度病患還須搭配類固醇或非類固醇免疫製劑、加上照光等。若效果有限,近年來已有生物製劑可使用;現在還有新一代的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去年陸續上市用於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三種小分子藥物,是醫界所稱的『小分子三劍客』」。 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好處是,治療速度快、且因為屬於標靶藥物,可以很精準地針對會促進發言的細胞激素製造的細胞內激酶JAK1傳遞予以阻斷,「只要把發炎傳導路徑關上,就可以形成保護。」他指出,JAK1抑制劑好處是專一性高,能快速止癢,且讓預期外的副作用出現機會降低。 像是上述女患者,希望能快速改善皮膚癢症狀而在醫師建議下使用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印象深刻的是,患者敘述說第一天開始吃藥,到了第二第三天左右『癢感就大幅度改善,困擾數十年的搔癢逐漸被抽離』,她甚至忘了當初晚上癢的睡不著的感覺。」張喬勝欣慰地說,病患定期回診時,整個人神清氣爽,已經沒有剛求診時的沮喪模樣。 他呼籲,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多半是自幼就有皮膚炎症狀,務必在症狀開始時就認真接受治療,「只要好好跟醫師配合治療,其實不用在生活上把自己的飲食限制地太嚴苛。」對於中重度患者若希望在人生中的重要時刻,想要擁有好的生活品質與外觀,也可以與醫師諮詢討論,嘗試選擇生物製劑或新一代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煥然異新。 (圖/高雄榮民總醫院皮膚科 張喬勝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