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孩童矮小恐影響體能,生長激素如何打?醫:這「2」指標是評估關鍵

孩童矮小恐影響體能,生長激素如何打?醫:這「2」指標是評估關鍵

孩童成長一直是家長在意的環節,不論是身高、體重或是性徵發展,都與健康息息相關。兒童醫師就曾碰到門診就醫的對象,本來是姊姊要看性早熟,結果卻發現妹妹比較小隻,透過檢查發現竟也有成長遲緩問題。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黃映樺醫師表示,觀察孩子的成長狀態,成長曲線是一個最主要依據,通常在3~97的百分位都是算正常範圍,如果發現曲線半年內突然掉下來或衝高都要特別注意。觀察的指標也不只身高、體重,像是頭圍、四肢比例以及在神經學上的正常發展也須留意,另外如果孩子個子較矮又有肥胖問題,更要注意代謝疾病問題。 成長遲緩有許多複雜因素,義大醫院一般醫學兒科 蔡宛穠醫師解釋,除了先天或後天的疾病因素,長期生活作息不正常、營養不均衡、缺乏運動、性早熟也會造成。有些父母擔心孩子性早熟影響成長,蔡宛穠醫師說明,現在的生活形態和環境和以前不同,確實可能女生在8歲、男生9歲前就開始有青春期發育徵兆,要了解是否有性早熟,仍要透過完整的評估及檢查才能確定。 黃映樺醫師說明,孩童成長遲緩有些是原生性問題或疾病,如基因染色體、甲狀腺亢進、生長激素分泌不足、代謝疾病、慢性病、過敏、氣喘等,也可能不少是後天偏食造成營養不良,或者是腸胃功能不佳等都會影響,當孩子有成長問題來門診就醫,會先觀察成長曲線所處百分位,若是學齡兒童會確認1年是否有達到4cm的身高成長速度,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問題後,進一步也會拍攝左手X光以評估骨齡,若發現半年長不到2cm加上骨齡落後1~2年,就要考慮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生長激素缺乏症。 以門診這一對姊妹的案例來說,姊姊因為性早熟來門診就醫,卻意外發現妹妹5歲多接近6歲,身高只有103cm。經過檢查發現為生長激素缺乏症,以施打生長激素治療,第一年就長了近10cm,目前已經到第二年的治療,身高持續在進步。 (圖/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黃映樺醫師) 生長板閉合前治療才有效果 黃映樺醫師表示,如果是生長激素補充,只要有遵照醫囑施打並配合飲食、睡眠、運動計畫,通常1年可長到7~8cm,最好甚至可到10cm,目前生長激素治療也有APP能紀錄與監控,更可以深入了解療程的效果與完整性。但如果是已經生長板閉合的狀態,就不建議做生長激素療程,生長板閉合的時間約在男生骨齡16歲前、女生骨齡14歲前,根據過去治療統計分析,越早進行生長激素治療效果越好。 蔡宛穠醫師也說明,有些孩童一開始生長曲線穩定,但當曲線突然往上或往下,就是一個明顯的警訊,父母若沒有特別留意的話,很可能一拖延沒有把握黃金時間治療,長大甚至可能連原來預估身高都達不到。因此,除了定期觀察成長曲線的變化,進入青春期之前,建議可每半年至兒童專科檢視成長狀況,若真的是疾病因素導致生長異常,便能及早診斷及治療。 她也提醒,現代孩子普遍喜歡甜食、炸物等,長期的高糖飲食及缺乏運動除了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也會造成肥胖,進一步影響生長,父母除了觀察孩子的生長曲線,平時也要督促飲食等生活習慣,越早發現警訊,才能協助孩童解決身高問題。    

傳播集團「戰國策」30年週年產官學專家匯集,引領壯世代再帶動台灣前行

傳播集團「戰國策」30年週年產官學專家匯集,引領壯世代再帶動台灣前行

深耕公關產業多年的戰國策傳播集團,以其豐富整合產官學資源經驗,不斷在社會發揮影響力,在邁向30年的現今,更舉辦了「戰國策30周年慶」暨「戰國策影響力論壇」,希望協助台灣各領域面對全球變化快速之時,持續創造影響力,帶動社會不斷前進。 戰國策傳播集團董事長吳春城表示,戰國策不只是一家公關公司 ,更是一個社會平台,30週年的重要精神就是用創意、善意帶來更多領域的合作交流,持續創造影響力、啟動社會改變。 (圖/「戰國策30周年慶」暨「戰國策影響力論壇」活動現場) 壯世代來臨,銀髮海嘯也能轉為台灣重要力量 吳春城董事長提到,戰國策在第一個30年因應民主化而生,協助客戶因應民主化所帶來的去中心化社會問題,不再困擾於愈趨破碎的行銷產業鏈;30年後,台灣面臨老年化與少子化的趨勢變化,這樣議題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民主化需求。 吳春城董事長認為,超高齡帶來的可以是銀髮海嘯,也能成為台灣的重要力量。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各世代衝突甚至年齡歧視等問題,也成為另類的社會議題;戰國策30週年慶也舉辦「高齡化與少子化雙解方-壯世代影響力報告」論壇,期望以政府社會責任(GSR)、企業社會責任(CSR)、個人社會責任(PSR)之觀點,為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做好各項論述、政策準備;透過政府、企業、個人三方的倡議、溝通,達到法制改革、型塑新商模、個人覺醒等目標,進而創造影響力改變社會、甚至在國際帶來話語權。 大航海時代,整合多方資源持續帶動社會動能 戰國策傳播集團自1994年創立,30年累積豐富的媒體傳播及公關經驗,今年更推動重塑品牌2.0的CI進化工程;在這次30週年慶與論壇上,現場產、官、學界貴賓齊聚一堂,與會者超過500人冠蓋雲集。 戰國策擅長議題管理(issues management),多年經驗更發現國家政策與民生議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政策著手由上而下改變民眾的認知,同時推行倡議運動由下而上凝聚對社會的動能,方能事半功倍。 在邁向下一個30年,吳春城董事長認為是一個大航海時代,戰國策也將整合更多資源、多方合作,共同帶動台灣發展;集團也將持續秉持「審度天下大勢,引領時代風騷」初衷,在董事長吳春城、副董事長張美慧帶領下,持續以實際行動讓台灣邁向下一個更好的30年。 (圖說/副董事長張美慧(左)、董事長吳春城(右)

腎病患者無力疲勞合併「這疾病」 醫:未察覺恐增死亡風險

腎病患者無力疲勞合併「這疾病」 醫:未察覺恐增死亡風險

儘管慢性腎臟病(CKD)隨著醫療進步已逐漸讓病患生活品質獲得改善,但醫師表示,仍有高達6成患者因併發尿毒性肌少症而有諸多不適;事實上病友只要提早培養運動習慣,找到對的飲食方向,都可以避免尿毒性肌少症發生。 郭綜合醫院透析中心主任林孟德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者如果長期累積尿毒,身體就會因為慢性發炎而變得容易疲勞、體力下降,若加上病患本身食慾差,又有代謝酸中毒、胰島素阻抗情形,蛋白質便會開始分解造成尿毒性肌少症。病患往往會以為自己只是體力變差沒有警覺,但事實上尿毒性肌少症不但可能因肌肉無力造成跌倒、骨折、失能,也會產生心血管併發症,提高各種感染機會導致住院、死亡風險升高。 中晚期病患更易因低蛋白飲食及酸血症致肌肉流失更快 林孟德醫師指出,為預防尿毒肌少症發生,攝取足夠熱量及培養運動習慣是不二法門,特別是有氧運動更能改善肌肉質量,他提醒特別是中晚期的慢性腎臟病人更容易因低蛋白飲食及酸血症影響肌肉合成,因此要多增加植物性優質蛋白的攝取。 由於慢性腎臟病患也會擔心過多蛋白質造成腎臟負擔,林孟德醫師表示,目前有一種酮酸胺基酸治療法,以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補充不僅能夠避免營養不良產生肌少症更能維持腎功能,這是因為酮酸胺基酸有特殊轉胺作用(transamination),不僅能夠減少含氮廢物產生、減低腎臟負擔,還可轉化成營養、減少肌肉流失。林孟德醫師指出,通常慢性腎臟病第四、五期都會以低蛋白飲食加上酮酸胺基酸補充方式進行,在療程中,營養師的介入也很重要,必須針對個人療程做飲食方針的搭配;如果自律性強的病患,提早介入也會更有成效。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療程,減少腎臟負擔更能維持體力 林孟德醫師門診就有一位76歲男性糖尿病病友,因為腎臟腫瘤接受單側腎臟切除。雖癌症治療良好但手術後腎臟功能從第二期退步到第四期,因為擔心自己日後必須洗腎,非常自律且遵循醫囑與營養師的指導,不僅規劃每日健康菜單,積極控制血糖及高血壓;透過低蛋白飲食與酮酸胺基酸的治療,不僅能維持良好的體力、日常作息活動,目前已追蹤2年腎絲球過濾率幾乎無惡化。現在的慢性腎臟病已有很好的治療與藥物,病患不要恐懼,只要與醫師討論好個人化治療,維持良好生活品質不是問題。民眾平時也要注意預防三高,飲水量足夠、飲食避免過鹹、不要濫用止痛藥,就能避免腎病惡化。 (圖/郭綜合醫院透析中心主任 林孟德醫師)

玫瑰斑推創新療法!台醫師WCD展示蟎蟲檢測治療,震撼國際皮膚科醫師

玫瑰斑推創新療法!台醫師WCD展示蟎蟲檢測治療,震撼國際皮膚科醫師

「玫瑰斑」是一種皮膚疾病,早年稱為酒糟,這幾年才獲得正名。玫瑰斑的治療一直是個棘手問題,不僅容易誤診,加上必須了解各種導致的誘因與用藥才有辦法根治,因此不少病患常因求助無門而對身心造成不小影響。值得慶幸的是,皮膚科黃輝鵬醫師近年不僅找出得以治療的關鍵,更在2023年7月3~8日舉辦的世界皮膚科醫學會WCD (World Congress of Dermatology)展示獨有檢測方式,不僅讓病患受惠,也帶來更多國際交流機會。 黃輝鵬醫師對玫瑰斑的研究已有十幾年,2012年更首次發現與蟎蟲的關聯性並提出創新檢驗方式;當中不僅累積了後續以脈衝染科雷射等治療的經驗,更透過觀察病理機轉、改善抗蟎蟲治療的反應等來找出更精準的治療法。這次更將這幾年的研究成果與檢測治療方式集結成「蟎蟲、酒糟與玫瑰斑」一書,期望透過更具體的治療探討,讓皮膚科醫師有所參考,也能帶來病患更多福音。 整合臨床研究成果,治療有望根治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在黃醫師新書的推薦序中就提到,以往玫瑰斑的治療上,有看到以不同的症狀來給予患者不同口服或外用藥物,如四環黴素類等,也會教導病人注意保濕、防曬來降低惡化因子;但卻發現病患並未減少,常常看到門診有些患者臉部紅到像是要出血,由於會有灼熱與疼痛感,必須一直拿個扇子扇臉,患者相當無助。有時候醫師看診時間有限,無法給予病友與家屬詳細的說明與指導,而黃醫師透過多年臨床經驗特別出版具有台灣特色的玫瑰斑書籍,相信也能提供病友更了解自身的治療與衛教。 前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醫師也表示,近年來玫瑰斑有很多新藥開發改善了不少病患生活品質,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好的診斷,找出不同酒糟性皮膚炎的惡化原因,才能真正根治。黃醫師研究酒糟性皮膚炎10年,累積豐厚臨床經驗無私指導後學,並透過精準的鑑定並給予更有效的治療集結成書,相信更能造福無數病患。 透過蟎蟲找出關鍵,也納入生理病理機轉考量 玫瑰斑病患以女性族群為主,主要症狀表現會有臉部中央部位因季節(太熱、太冷)、情緒(害羞、憤怒)、生活情境(悶熱環境如煮飯、吹頭髮……)等因素而頻繁出現血管擴張的臉潮紅現象;也有人會有嚴重的丘疹膿皰,鼻子附近也會因為腺體纖維化造成肥大。再進一步檢查,更會發現一些患者睫毛根部會有像是蜂蜜結痂的狀態、眼睛癢或者是反覆性的針眼,這些都是與蟎蟲有關的表現。 黃輝鵬醫師說明,多年來研究發現玫瑰斑與免疫抑制、蟎蟲、刺激性保養品、皮脂腺功能失調、血管反應神經異常都有關,每個人的成因也不相同。2022年對於玫瑰斑的治療讓蠕形蟎蟲檢驗與治療納入考量,但進步一定不止於此。 因此,黃輝鵬醫師這幾年在治療上不斷透過思考路徑來精進療法,除了先解決發炎帶來的丘疹膿皰問題,也開始思考生理病理的機轉,如情緒變化、壓力導致的皮膚交感神經反應造成的紅斑等問題。有別於以往僅針對症狀給藥或進行療程,黃輝鵬醫師透過整合皮膚科、生理學、生物醫學、藥物學等概念,找出了一氧化氮是玫瑰斑的紅斑與潮紅的關鍵性角色,因此又有了以肉毒桿菌治療神經血管失調的發展。 WCD上研發成果獲肯定,未來將有更多國際交流 黃輝鵬醫師強調,找出原因是玫瑰斑最重要的治療關鍵。只要是疑似玫瑰斑的患者來到門診,當測出有蟎蟲狀態,便可依循上述路徑來進行成因分析與觀察治療,8~9成病患已能獲得良好改善。 在這次的世界皮膚科醫學會(WCD)黃輝鵬醫師也展示了台灣獨有的蟎蟲檢驗方式與治療發現。他說明,以往國際不太了解台灣檢查與治療玫瑰斑的作法,這次透過實際檢測讓國際了解蟎蟲的關鍵角色,以及正常人臉上的蟎蟲數量與患者的巨大差異(正常人臉上約是7、8隻,患者臉上可能超過百隻),讓國際皮膚科專業醫師驚訝不已,同時也分享了檢測蟎蟲的創新方式與治療流程的精進。 黃輝鵬醫師表示,這幾年玫瑰斑治療的進步在台灣已引起很多皮膚科醫師與民眾的關注,這次期望透過整合臨床實用性與提供病患有用的衛教,將10年來累積的醫學論文、臨床經驗與統計資料編輯成書,希望以更詳細闡述診斷與治療的思考路徑與流程,協助更多病友改善症狀。本書也在這次世界皮膚科醫學會(WCD)推廣給國際皮膚科醫師,期待透過成果分享與交流造福更多玫瑰斑病患。 (圖/皮膚科黃輝鵬醫師)

高溫炎熱易致食物中毒!營養師:增強腸道免疫冠軍非「它」莫屬

高溫炎熱易致食物中毒!營養師:增強腸道免疫冠軍非「它」莫屬

隨著氣溫不斷升高,食安問題的發生也變得頻繁,日前就數次發生民眾吃冰卻集體中毒。根據食藥署統計發現,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皆是台灣食物中毒事件的常見因素。對此,專精發炎免疫營養調理的李婉萍營養師提醒,沙門氏桿菌除了會導致腹瀉、腹痛、嘔吐等,若情況嚴重更可能會造成腸出血、腎衰竭,甚至導致敗血症。因此,平時除了注意食物衛生,也要維持腸道健康、做好防護。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沙門氏桿菌會藉由被污染水源傳播,常見的有像是生肉、生乳、豆餡、雞蛋,或者蛋製品等。若症狀只是輕微腹瀉,建議可先禁食,讓腸胃至少休息4小時。清光腸胃後,再補充稀飯、白土司澱粉類的清淡食物、水分與電解質,待48小時後再開始攝取蛋白質,慢慢使腸胃道恢復健康。但如果是嚴重的集體食物中毒,就應該馬上送醫,將剩餘食品與嘔吐物送交查驗。 食物中毒恐致腸躁症 3個月反覆腸胃不適 嚴重影響生活 近期更發現到,少部分民眾因為食物中毒而產生「感染後激躁性腸道症候群」(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I-IBS)的情形,李婉萍營養師說明,最主要原因是腸道菌叢被破壞造成腸道損傷,進而導致排便習慣改變。有些人會較常出現腹痛感,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大便外觀黏膩較難成型;不少人更合併疲倦、失眠、焦慮、頭痛等問題,甚至出現微發熱狀態,由於這些症狀可能會在3個月內反覆發生,不免會影響生活。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通常輕微食物中毒在經過治療、休息都會轉好,但如果發現腸胃道問題持續發生,就可能是「感染後激躁性腸道症候群」造成。除了可透過改變飲食與生活型態等根本方法改善,也可採用「低FODMAP(低腹敏)飲食法」,透過攝取較不易發酵、產氣的清淡食物,降低腸胃道不適情形。例如雞蛋、肉類、藜麥、燕麥、奇異果、番茄、葡萄、草莓等,就是屬於「低FODMAP飲食」可以多吃;而蘋果、洋蔥、豆類、牛奶,就被歸類在「高FODMAP食物」,較容易引起腸躁症相關症狀,有症狀時則要避免。 抗菌、抗病毒首選 營養師:維生素C提升免疫力 李婉萍營養師特別提及,奇異果除了可調整調整腸道菌種生態以外,又因升糖指數低,食用後能讓血糖變化維持穩定,還含有豐富的營養素能防衰老,促進身體組織與皮膚再生。 值得一提的是,綠色奇異果又因富含奇異酵素,能助蛋白質消化,因此選擇飯後食用是幫助蛋白質吸收的良好方法,能緩解功能性腸道症狀。不僅能改善消化功能,其中豐富的纖維也讓糞便易於成型排出,適合腸胃正處恢復期的民眾。而其中富含的維生素C,更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發炎功效和免疫調節作用,能幫助人體白細胞消滅細菌,改善免疫功能,從而預防感染,並促進腸細胞再生。 一天兩顆綠色奇異果 簡易食譜有助維持消化道機能 ●     早餐:將綠奇異果片與肉片一起夾入吐司中,不僅吃到蛋白質也有膳食纖維。 ●     午茶:可選一顆綠奇異果、一顆黃金奇異果作為午茶,用湯匙挖取攝取簡單方便,能改善午後昏昏欲睡狀態,也替代點心的多餘熱量。 ●     通則:成年人建議每日最少進食2份水果,2顆綠奇異果等於2份水果,可列入日常補充膳食纖維的部分。 李婉萍營養師強調,除了補充好的營養素讓腸胃道培養好菌叢生態外,平時自己烹調食物也要注意處理流程,夏天盡量避免生食,盡量以食用熟食為主,且熟食料理完放置室溫超過1小時就要放入冰箱,以及料理生食(如雞蛋)一定要洗手,料理前後都要注意清潔等。她也提醒,現代人外食機會多,如果看到用餐環境清潔不佳者,更要避免前往,以避免提高感染機率。

長高期望迷思多!醫:不明轉骨湯恐抑制生長、第二性徵太早出現竟長不高

長高期望迷思多!醫:不明轉骨湯恐抑制生長、第二性徵太早出現竟長不高

一名身高125cm、體重29 kg的6歲小女生,父母發現已經開始有第二性徵的提早發育現象,帶到小兒科門診就診,檢查後發現骨齡竟已經達到11歲,足足超前實際年齡4歲多。醫師表示,性早熟與肥胖導致的骨齡超前都會抑制日後身高的發展,小女生經過檢查後預估成年身高可能不足150cm。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王亭皓表示,青春期前成長速度1年約4~6公分,父母平時就要觀察孩童是否有快速抽高現象;女孩要注意胸部是否脹痛或觸摸有硬塊,男孩要看變聲是否過早,或者有體味、長青春痘等。 造成孩童身材矮小的原因相當多,像挑食或疾病造成營養不足,以及甲狀腺、生長激素造成的內分泌問題,另外遺傳、罕病、藥物使用不當如吃到類固醇、不明轉骨秘方,以及青春期發育過度飲食造成肥胖,加上環境荷爾蒙、化學添加物、3C產品過度使用皆有影響。 性早熟影響身高問題佔門診三分之二 張益豪診所副院長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特約兒科主治醫師朱子宏也表示,成長遲緩大致有幾個原因,如腦下垂體的生長分泌問題、先天染色體異常因素或本身有其他疾病如甲狀腺低下等因素造成;這幾年不少孩子是因為性早熟而影響成長,性早熟與身高成長一體兩面,先找出主因才能改善。 這幾年性早熟問題造成的成長障礙在門診佔三分之二,性早熟會造成骨齡超前而抑制身高發展,這類問題會使用荷爾蒙抑制藥物先進行約3個月~半年的治療,接著再以生長激素治療搭配生活作息改善。朱子宏醫師門診就有一名8歲男孩因診斷出來內分泌異常,預期身高只有153公分,後來以性荷爾蒙抑制劑搭配生長激素治療3年,18歲身高已長至178公分。 (圖/張益豪診所副院長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特約兒科主治醫師 朱子宏) 轉骨最佳時期:女生11歲、男生13歲第二性徵出現前 以先前提及第二性徵提早發育的6歲小女生,原先預估身高可能不足150cm,王亭皓醫師說明,該個案以性荷爾蒙抑制製劑搭配生長激素治療;一方面延緩生長板閉合的時間,另一方面輔以生活型態調整及適量生長激素的補充,在孩童、家長雙方積極配合治療2~3年後,大部分患者皆能有效改善性早熟狀況及預估的成年身高。他也強調,排除疾病因素,父母也要同步調整孩子的生活作息,像是睡眠充足、10點前上床睡覺,也要多做像跳繩的垂直運動,少攝取含糖食物以及油脂類食物。 朱子宏醫師強調,成長問題治療的最佳時機是生長板尚未閉合前,女生11歲、男生13歲左右要進入轉骨時介入最佳;也提醒家長,從幼兒期到入學前的身高、體重、頭圍的成長都要密切關注,當第二性徵出現之後,每半年請兒科醫師做檢查評估,有問題就能提早介入治療。 (圖/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王亭皓)

傳統栓塞副作用大怎麼辦? 醫:「載藥微球栓塞」精準治療肝癌腫瘤大幅減輕副作用

傳統栓塞副作用大怎麼辦? 醫:「載藥微球栓塞」精準治療肝癌腫瘤大幅減輕副作用

肝臟一直被稱為「沈默的器官」,也因此肝癌是更容易被疏忽的癌症。根據110年衛福部死因統計,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台灣主要死因的第10位,而肝癌則高居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目前肝癌的治療非常多元,醫師表示,對中晚期患者,以合併療法來保存患者肝臟功能並維持生活品質,是治療上的重要方向。 肝臟由於幾乎沒有神經,因此早期病變警訊往往只有倦怠感類似感冒的症狀,如果沒有進一步檢查很容易被忽略而持續惡化;當已經有上腹部疼痛、腹脹、體重減輕、下肢水腫、腹水等,多是嚴重中晚期的肝癌。肝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會從肝炎、肝硬化演變到肝癌,因此慢性B肝、C肝、酒癮、肝癌家族史等族群一定要特別留意。 傳統肝動脈血管栓塞副作用明顯、效果有限 臺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醫師柳建安表示,目前肝癌臨床多以「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 BCLC stage」來作為選擇治療方式的依據。此分期將肝癌依照患者體能、肝功能、腫瘤大小與數目,以及是否有血管侵犯與轉移等分為0、A、B、C、D期;如果是0、A早期腫瘤較小且沒有轉移現象,就會是以「根除性」療法來處理。如果已經是B期(中期)以上,也就是單一腫瘤且大於5公分或多顆腫瘤且任一顆大於3公分甚至已經有血管侵犯或轉移,就會施以「緩和性(非根除性)療法」。 以腫瘤處於早期來說,可進行根除性療法如手術切除、肝臟移植、酒精注射法、射頻和微波消融術(RFA、MWA);而緩和性療法則像是肝動脈血管栓塞、標靶、免疫、放療、化療。 由於肝癌被發現時通常較晚,不少都已經是無法手術或者局部根除,因此經肝動脈血管栓塞術是一種常見作法。柳建安醫師說明,在傳統肝動脈血管栓塞治療是透過鼠蹊部放入導管,注入以油性物質與化療藥物混合而成的栓塞物質來阻斷癌細胞生長。傳統栓塞的化療藥物會在注射後數小時內進入全身血液循環,因此患者易產生副作用與不適感,同時因藥物較無法集中腫瘤處,有時會降低治療效果。 微球精準鎖定癌細胞,釋放化療藥物可長達1個月 因此,近年來發展出「載藥微球栓塞」治療,其概念就是將化療藥物與精細微球體結合,相較於傳統化學栓塞,常使用的載藥微球直徑約100微米,形狀小且規則,可攜帶高於傳統栓塞兩倍以上的化療藥物,並深入供應腫瘤養分的微小血管分枝,緩慢地釋放化療藥物長達14天~1個月,因高濃度藥物停留在腫瘤內的時間較長,讓化療藥物能較為精準、穩定長時間釋放來抑制癌細胞,不僅能夠達到使腫瘤縮小的作用,也能大幅減低患者術後副作用。 柳建安表示,載藥微球栓塞治療主要適用B期(中期)肝癌的治療方式,但對於無法進行根除性治療的早期肝癌、或中期肝癌但伴有肝功能不佳、腫瘤較大以及之前做過傳統化學栓塞有副作用或是效果不佳的患者,都可採用載藥微球栓塞治療方法。 進行載藥微球栓塞治療要注意先考量患者本身的肝功能以及腫瘤大小、血管性,儘管傷口恢復期短,但也建議術後不要劇烈活動,盡量多休息。另外也要注意術後可能會有約1~2週肝指數不穩定的狀況,之後就會慢慢回到術前基礎值。 對於肝癌患者來說,能夠有效治療腫瘤,減少治療副作用並保留正常肝臟功能是最大的期盼,柳建安強調,中期肝癌目前可以合併治療法來規劃最佳療程,透過載藥微球栓塞治療有機會先以縮小腫瘤方式來「降階治療」,從緩和治療進步到根除,讓肝癌病患能夠重新找回健康。 (圖說/ 臺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_柳建安醫師)

優活影音》 花光退休金快扛不住……多發性骨髓瘤病友苦等新藥給付

優活影音》 花光退休金快扛不住……多發性骨髓瘤病友苦等新藥給付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是血癌的一種,好發於50~70歲男性族群,目前多以化療、合併標靶新藥治療以及幹細胞移植等方式來治療,但會歷經多次復發,需要靠多重藥物組合治療延緩復發並提高存活率,唯健保用藥選擇有限,第二線治療選擇少,病友只能自費使用標靶新藥或忍受健保藥物副作用,承受相當大的痛苦,盼健保盡速通過新藥給付嘉惠病友。

癌友術後打葡萄糖恐不足,醫:OOO降發炎,透過靜脈營養補充是關鍵

癌友術後打葡萄糖恐不足,醫:OOO降發炎,透過靜脈營養補充是關鍵

(圖一/林怡成主任提醒癌症病患,若手術後如果營養不夠、恢復力也差,在抵抗力不足的情況下,擔心有併發症風險。) 研究調查,40~80%癌症病友有體重減輕危機。嘉義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林怡成表示,臨床常常看到不少大腸直腸癌的病患都已骨瘦如柴講話有氣無力,但卻不得不面對術前的清腸作業,不僅拉肚子、飲食也必須有限制;加上開了一個大刀,如果營養不夠、恢復力也差,在抵抗力不足的情況下,也比較擔心有併發症風險。 特別是70、80歲長者如果罹患腸癌,本身就已經虛弱,而術後由於會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沒有食慾、長期不想吃東西的狀況下,更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這些都影響到治療與康復狀態。 搭配化療患者更需特殊營養補充 以往術後恢復上多以注射葡萄糖來補充體力,但所需時間較長,現在有一種「靜脈營養」補充能以更有效益的方式讓病患獲得營養。林怡成醫師說明,通常重症者是必須透過「全靜脈營養」,經由中央靜脈注射的方式讓營養傳輸到身體各部分;但目前有「複合周邊靜脈營養」透過從手臂或腕部等周邊靜脈方式注射,不僅能夠做到短期營養快速補充,也能減少中央靜脈營養產生的併發症。 與以往補充葡萄糖方式比較,複合周邊靜脈營養的成分來自於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特別的是搭配橄欖油成分,橄欖油有較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因此除了補充營養,也讓身體減少發炎機會。 林主任解釋,特別是大腸直腸手術的患者,因為手術會影響消化道營養吸收,加上術後食慾也較差,透過周邊靜脈營養可維持患者的營養狀態,不僅能加速傷口癒合,體力、精神也都會比較好。另外,如果是化療患者更會有缺乏食慾的問題,也可考慮靜脈營養來支持體力。以腸癌術後病患來說,以往補充葡萄糖的方式術後恢復期較長,而以複合周邊靜脈營養補充的案例則發現,病患大概1周內就可以恢復,年長者的復原期也可縮短。 術前介入提高病患體力、術後恢復較佳 林主任也建議,若病患在術前評估就已經營養不足,建議先介入周邊靜脈營養補充,除了能提高病患體力與營養狀況,也能降低手術風險,讓術後恢復較佳。不過也需要注意的是,在給予周邊靜脈營養時,由於配方中的氨基酸、葡萄糖等成分關係會產生滲透壓差,如果滲透壓過高便可能產生靜脈炎,因此有關靜脈營養的補充,要與主治醫師做完詳細討論後再來評估使用。林怡成主任提醒癌症病患,若手術後如果營養不夠、恢復力也差,在抵抗力不足的情況下,擔心有併發症風險。 (圖二/嘉義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 林怡成醫師)

每天11點前熟睡、營養充足……為何孩子越長越小隻?醫:這因素是關鍵

每天11點前熟睡、營養充足……為何孩子越長越小隻?醫:這因素是關鍵

大林慈濟醫院小兒部遺傳暨新陳代謝科歐宗穎醫師表示, 一般出生時孩童的生理條件都差不多,也看不出來有身高問題,如果有發現內分泌異常導致的發育遲緩問題,第一個就是表現在成長曲線上。如何觀察成長是否有異樣?家長除了可透過國小健檢、打預防針時來做日常檢視,最重要的也要觀察成長曲線是否有退步。如果發現孩子一直在3的百分位以下,或者本來是在正常值,但後來卻漸漸落後,就要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生長激素治療要把握黃金期 通常青春期之前孩童一年長4~6cm為均值,青春期之後快速飆高,一年甚至還可以長到10~12cm,但這些前提都是在生活作息正常的狀態,如11點之前就已熟睡保持分泌生長激素的正常,以及營養也都充足,才能達到所謂的預估身高。 先前這個案例爸媽就是發現孩子都有早睡、營養也有顧,但是怎麼越長越小,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孩子是生長激素分泌不足,也造成骨齡成長的落後。幸好提早發現進行治療,經過3年療程,孩子10歲時已經從110cm長到140cm,漸漸補回落後的成長進度。 除了生長激素缺乏,肥胖、性早熟、飲食錯誤都可能是孩子長不高的原因,「小時候胖真的是胖」,而且肥胖不見得會「抽高」還可能更矮。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遺傳及新陳代謝科陳冠容醫師表示,遺傳佔身高7成因素,有的孩子可能是天生比較晚熟,如果各方面條件如營養、生活作息都正常,前面長得慢、後來有追上成長曲線,原則上是沒問題的。 值得注意的是,身高問題不少是合併性早熟的狀況,有小學三年級的女生來門診發現有性早熟、第二性徵出現的情形,經過檢查發現骨齡已超前2年,預估成人身高不到150cm;後來以荷爾蒙抑制藥物搭配生長激素治療,經2年治療後,預估成人身高已進步至157cm,日後也仍有長高空間。 (圖一/大林慈濟醫院小兒部遺傳暨新陳代謝科 歐宗穎醫師) 歐宗穎醫師說明,生長激素的治療也必須經過完整評估,不是打越多越好。如果長太快,孩子也可能會有大腿股骨及髖關節發育甚至脊椎側彎等問題,因此療程期間每3個月~半年都要追蹤生理狀態,另外也建議要提早治療,若等到青春期骨齡男生超過15歲、女生超過13歲生長板都快閉合,治療效果就有限,如果家長對身高有疑慮,最好在女生在8歲前、男生在9歲前進行生長及青春期評估,避免錯過黃金成長期。 生活作息仍舊是長高的基本根基,只要超過11點睡覺就錯過一次生長激素分泌的機會,飲食上除了均衡外,更要注意避免過多甜食。另外運動也是分泌生長激素的關鍵,要多做垂直型的跳躍運動如打籃球、跳繩,每天若能有半小時的執行達到中強度會喘、流汗才會有效。 陳冠容醫師也強調,以孩童來說特別是蛋白質一定要攝取充足,如果早餐都常吃麵包、晚餐吃炒飯,幾乎是營養不足的狀態,也會影響發展。另外也特別要提醒青春期的男生,如果長期睡眠不足加上運動量不夠,也會抑制日後的身高發展,甚至可能達不到最終預估身高,想要長高,少熬夜絕對是關鍵。 (圖二/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遺傳及新陳代謝科 陳冠容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