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吃麻辣鍋前喝牛奶墊底 真的不傷胃?

吃麻辣鍋前喝牛奶墊底 真的不傷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啖麻辣鍋對許多饕客可說是一大享受,坊間盛傳,吃麻辣鍋前先喝牛奶有助降低辣對口腔與腸胃的刺激,看在醫師眼中,這個方式不但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加重麻辣鍋對身體組織的刺激。 乳糖不耐症患者 喝下會腹瀉雙和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陳明堯表示,牛奶中含有蛋白質及脂肪,的確具有保護胃黏膜的效果,可中和刺激性食物,但如果刺激性的食物太強,不論牛奶或胃乳都無法達到完全保護的效果,還可能因為自以為做好保護措施,未節制的進食,反增加胃部的傷害;有些乳糖不耐症患者,喝下過多的牛奶還會造成腹瀉。 食用刺激性食物,胃黏膜會遭到破壞,甚至直接傷及胃壁組織,造成胃發炎、胃潰瘍、甚至胃出血或胃穿孔。陳明堯醫師指出,胃有很多神經,所感受到的反應,端視其接收到的刺激而定,像是吃進麻辣鍋後會感到胃部有麻熱感,這種感受通常不會持續太久,若隔日仍有麻熱感,很可能是胃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使得黏膜保護力變差,讓胃酸直接刺激神經所致。 吃麻辣鍋時,不但食物本身就具刺激性,且吃的量多、油膩,再加上一些湯湯水水,若本身腸胃功能不好,例如腸燥症或胃食道逆流患者,受到的刺激就更大;此外,胃食道逆流時,甚至會在胃酸的加乘作用後,更加重食道灼燒的情形。先吃不具刺激性的青菜打底而與喝牛奶相比,以食物墊底應該是更實際的方法。陳明堯提醒,嗜吃麻辣鍋者,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食,先以不具刺激性的食物墊底,例如白飯、白鍋中的青菜或肉類等,之後再慢慢加點辣,讓之前的食物與辣食產生中和作用;最忌諱在完全沒有食物墊底的前提下,直接讓辣食下肚,對胃的刺激可是既直接又強烈的。 不過,辣對胃並非完全屬負面因子,一點點辣可以刺激胃部血液循環,強化黏液分泌的功能,有助保護胃部,但如同天平一般,小辣有助胃部功能,太辣對胃部的直接傷害可就遠超過促進血液循環的優點了;因此,吃麻辣鍋的頻率不要太高,黏膜組織的修復約需48~72小時,修復後即無大礙,但若反覆刺激,也會增加病變的機會。

鏡頭總是霧霧的?黃斑部水腫惹的禍

鏡頭總是霧霧的?黃斑部水腫惹的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0歲陳女士熱愛攝影,假日經常與友人爬山拍攝風景,但最近總發現「鏡頭霧霧的」,一度以為相機故障,經檢查確診為黃斑部水腫,醫師起初注射抗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但效果不佳,改用第二代藥物的長效型類固醇治療後,陳女士視力大幅改善,重拾攝影樂趣。 長效型類固醇治療 藥效可維持半年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醫學中心副主任林純如表示,許多如陳女士的患者,多因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控制不佳,導致視網膜血管滲漏,造成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或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經由醫師申請且健保審查通過後,會接受抗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治療,每月注射一次,共打三至五次,阻止新生血管增生,以改善或穩定視力。 林純如副主任指出,部分患者因體質特殊,治療效果不佳,過去依健保規定,若第一次抑制劑治療不見效,則無法繼續申請第二次抑制劑,患者必須自費改用其他藥物,增加經濟負擔。 即便第二次申請抑制劑順利通過,由於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僅能抑制不正常新生血管生成,但黃斑部水腫也會同時有局部視網膜發炎情形,對於體質特殊的民眾,因體內發炎因子比重較高,故除了抑制不正常血管生成,更需要抗發炎藥物治療,否則症狀無法緩解。故許多患者在治療未見成效之下,便不再追蹤病情,使得症狀更加惡化。 林純如副主任表示,所幸自今年3月起,若患者對於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持續療效不佳,醫師可根據病情,於健保審查第二階段可改申請長效型類固醇藥物,對於視力有更大的進步空間。此外,長效型類固醇不僅兼具上述兩項療效,且能維持四至六個月藥效,不用經常面對眼內打針的風險,對於如陳女士的患者來說,更能有效改善視力。視力異常速就醫 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林純如副主任提醒,一旦發現視力異常,務必馬上就醫,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造成視力不可逆的傷害,若患有三高的民眾,平時更應良好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針對根本疾病治療,才能避免黃斑部水腫。

產後漏尿好崩潰!3招教妳這樣改善

產後漏尿好崩潰!3招教妳這樣改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漏尿,顧名思義就是指尿會不由自主地流出,光是想像這樣的畫面,就知道這是個多讓人困擾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有些運動可以改善尿失禁,一起來了解吧!   尿失禁、漏尿是個令人尷尬的事情,尤其媽咪們在生產前後,更容易發生,藝人Ella就曾因產後膀胱脫垂尿失禁問題進行手術治療。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導致漏尿?來看看醫生怎麼說~ 尿失禁的定義? 茂盛醫院婦科主任林于翔醫師表示,尿失禁是指尿不由自主地流出,如果會影響日常生活,再來考慮後續的處理。 尿失禁的種類? *應力性尿失禁:這是孕婦與產後最常見的尿失禁類型。當咳嗽、跑步、大笑時,就容易尿出。 *急迫性尿失禁:與頻尿相關。膀胱會不由自主過度收縮,導致來不及去廁所解尿就尿出來。 *滿溢性尿失禁:尿道狹窄阻塞,當膀胱過脹,就會容易尿出。 *功能性尿失禁:神經受損或老年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因膀胱功能異常而不慎尿出。 如何改善尿失禁? 減少負重以減少腹壓,盡量不要穿過緊的衣褲。 生產完建議等產後3個月再做重量訓練;核心肌肉訓練如果強度不會過強,產後1個月即可做,若過強的核心肌肉訓練,也建議等產後3個月再開始做。凱格爾運動有助於改善輕微尿失禁,如果產後做凱格爾提肛運動不會痛,剖腹產後可立刻開始做(但不能用到腹部的力量)、自然產後大約2週可開始。 少數長期尿失禁者須就醫,但並不是所有尿失禁患者都要動手術,磁波椅或陰道雷射也有助於改善。 產後尿失禁,多久會改善? 生產完1週內容易尿不出來,只要分段慢慢解尿即可,嚴重者則會用導尿管;生產完1週後會出現應力性尿失禁,大多在產後3~6個月可自行改善,如果沒改善,就要就醫。此外,有些人會因為尿失禁而不敢喝水,但喝水與尿失禁並無直接關係,而且如果因為尿失禁而不敢喝水,容易有感染或結石,所以仍要正常飲水。 尿失禁手術會有後遺症嗎? 如果已嘗試上述各種方式仍未改善,且尿失禁影響生活,才會動手術。有些人擔心婦科手術會導致脫垂或尿失禁,其實癌症手術才較易有這種問題,其他手術則通常不會有不良後遺症。   (文章授權提供/嬰兒與母親)

家有噴火龍寶寶?孩子愛生氣10好處

家有噴火龍寶寶?孩子愛生氣10好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家裡有噴火龍寶寶嗎?遇到不順心的事就發脾氣?不少父母總為孩子愛生氣而頭痛,但其實生氣的背後卻有10個優點,一起來看看。 幼兒發脾氣可以說是育兒過程中最具有挑戰性的事,當寶寶開心的微笑,我們會覺得自己像個好父母;但當孩子在地上翻滾尖叫,我們則會感到無助和不知所措。然而,發脾氣卻是建立孩子情感和幸福的重要成分,生氣時可以學習面對問題並保持鎮定,以下就來看看有哪10個好處。 1.學習控制情緒 寶寶一遇到不開心的事,通常會透過哭鬧來宣洩情緒。 或許在大人眼裡實在棘手,然而爸媽不知道的是,眼淚中含有皮質醇,它是一種壓力荷爾蒙,當人類承受壓力時,會透過情緒性的哭泣來釋放壓力,所以下一次寶寶哭鬧時,爸媽先不要中斷,讓寶寶學習緩解心情並控制壓力。 2. 促進學習 爸媽或許有發現,當孩子玩積木玩一陣子後,可能會因為卡關而發脾氣,但當發完脾氣後,不僅可以繼續組完積木,甚至組裝的比想像得更好、更完整。   這是因為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擁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尤其對6歲以前的嬰幼兒來說,學習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然而就算要利用挫折學習也有但書,就是孩子必須在快樂、放鬆的環境中成長,反之學習效果將有限。 3.睡得更好 當孩子經過一陣大吵大鬧後,通常會因為精疲力盡而很快睡去,這是因為他們在承受某種壓力或是試圖處理生活中發生的事,耗費了較多精神,因此可以比平常更快入睡。 4.讓孩子知道界限 有時候孩子生氣是因為你說「不」,這通常發生在爸媽要堅守教養原則,而孩子一直想越過那條線的時候。 若爸媽能堅定拒絕,即使孩子當下哭鬧不開心,卻也能認知父母的底線,對於教養有幫助。 5.孩子信任你 發脾氣其實是一種信任的表現,不少父母總是不喜歡孩子愛哭鬧,然而孩子哭鬧也會挑對象,當他信任你才會在你面前釋放各種情緒,反之,若是在不熟識的面前則會較壓抑或不安。 6.增進親子關係 雖然孩子在生氣時可能看起來一點都不可愛,但若是在寶寶生氣的當下給一些溫暖的話並擁抱他,孩子通常會無條件接受,並更加親近父母。 7.培養自我意識 有時候孩子的怒氣會用其他方式表現出來,例如:攻擊性。像是當要求他穿衣服、分享等,孩子會因為某些原因或情緒而掙扎、不想配合、甚至丟東西。情緒的表達代表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萌芽,有助於訓練思考與認識自己。 8.如果在家中較常發脾氣,則在公共場合發生的可能性就較小 家通常是最具有安全感的地方,當孩子可以在家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時,父母也有更多機會可以一起協助孩子控制情緒,反之,若孩子在家時常屬於壓抑狀態,則在公共場合發脾氣的機率也會增加。 9.孩子正在做大多數人都忘記怎麼做的事 隨著年齡成長,孩子的哭聲也會減少,某種程度來說,這表示孩子學會調節情緒,然而其實大人也需要釋放情緒,尤其對於男人來說,更難找到安全感與真正釋放情感的樞紐帶,下一次當心情接近崩潰時,別太壓抑自己,找個地方抒發情緒吧! 10. 彌補成長中的遺憾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可能會回想到小時候自己因為生氣而被父母責罵,覺得父母沒有同理自己,因此當孩子生氣時,我們或許可以更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並進一步傾聽孩子的聲音,彌補成長中遇到的遺憾。   下一次當孩子又哭鬧時,不妨先將「不准哭!不可以生氣!」的台詞放一旁,讓孩子好好釋放情緒,並觀察他的進步,必要時也可以擁抱他,給他一些溫暖,將有助於情緒的正向發展喔! (文章授權提供/嬰兒與母親)

妊娠紋消除靠這3招 還妳美麗肌膚

妊娠紋消除靠這3招 還妳美麗肌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妊娠紋消除」可說是每個懷孕媽媽的夢想,看著這些因為孕育小寶貝而產生的印記,真是讓人又愛又恨。到底妊娠紋為什麼會出現?有辦法預防或消除嗎?且聽婦產科醫師仔細說分明。 懷孕中後期肚皮開始出現一條條深深淺淺的紋路,看了就「切心」。孕婦都會有妊娠紋嗎?為何肚子越大越明顯?怎麼做才能讓妊娠紋消除呢? 妊娠紋只在肚子出現?這兩個部位也很常見!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毛士鵬表示,妊娠紋形成的原理與生長紋、肥胖紋類似,都是皮膚快速膨脹導致表皮彈力及膠原纖維受損或斷裂,從而產生密密麻麻、長短不一的波浪狀花紋。只是孕婦身體膨脹的速度較快,因此妊娠紋會比生長紋、肥胖紋更加明顯。每個孕婦多多少少都會產生妊娠紋,只是程度上的區別,有的人還會合併出現發癢的症狀。 由於脂肪多的皮下組織較容易在膨脹時受損,妊娠紋通常會出現在肚子、大腿及屁股3個部位;肚皮的妊娠紋通常是粉紅色、紅色或紫紅色,大腿及屁股的妊娠紋多半是白色、淡粉紅色。   偏瘦偏白孕婦 較容易產生明顯妊娠紋 正因為皮膚膨脹的速度越快越容易產生妊娠紋,多胞胎及體重快速增加的孕婦妊娠紋通常會比較明顯。此外,偏瘦偏白的孕婦在肚子變大以後也有很高的機率會出現明顯的妊娠紋(身體膨脹後會出現明顯反差)。   擦乳液保養 早上起床、洗澡後最有效 對女人來說,妊娠紋就像皺紋一樣,讓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既然孕期無法完全杜絕妊娠紋,怎麼做才能讓它變得比較不明顯呢?毛士鵬表示,妊娠紋的預防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談;一是「減緩皮膚膨脹的速度」,一是「增加皮膚的彈性及柔軟度」。前者可以從節制飲食、追蹤體重著手。只要將孕期增加的體重控制在表定的8~12公斤,即可有效減少妊娠紋的產生。強化皮膚彈性可以靠運動及保養,例如健走、瑜珈、游泳;定期塗抹乳液、妊娠霜或妊娠油。 毛士鵬提醒,大部分女性都習慣在睡前保養,但睡前保養對預防妊娠紋的效果並不好。預防妊娠紋最好的保養時間點是「早上起床後」和「晚上洗澡後」;這兩個時段身體最容易腫脹,保養才能達到效果。   產後消除妊娠紋 鍛鍊核心肌群吧! 如果已經產生不少妊娠紋,該怎麼辦呢?毛士鵬表示,倘若妊娠紋不明顯,只要讓皮膚恢復彈性,就可以有效淡化消除。讓皮膚恢復彈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運動。自然產媽咪坐完月子就可以開始做肌力運動;剖腹產產後兩個月可以先推揉肚皮、做瑜珈,等身體完全恢復再開始做肌力運動。此外,餵母乳有助消耗熱量、減輕體重,對消除妊娠紋也有不錯的幫助。 紋路定型就回不去了?試試雷射治療 如果妊娠紋比較嚴重,產後3、4個月仍無法消除,代表紋路已經定型,必須用雷射治療。雷射治療的原理是透過破壞皮下組織,讓細胞自動修復達到緊縮的效果。治療白紋的雷射包含飛梭雷射、中胚層療法,治療紅紋的雷射包含CO2雷射、染料雷射。雷射療法對皮膚破壞的程度十分輕微,不用擔心會造成長久影響。 (文章授權提供/嬰兒與母親)

保護寶寶 孕婦防疫3大Q&A

保護寶寶 孕婦防疫3大Q&A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延燒,在這一波疫情流行期間,孕婦對於要如何到醫院進行產檢,以及照護新生兒的注意事項充滿疑問及擔心,婦產科醫師以3個QA,提供深入淺出的專業解答。配戴外科口罩、勤洗手 做好個人衛生習慣恩主公醫院婦產科主任王鐸聲表示,孕婦是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的族群,疫情流行期間更應定期產前檢查,並密切注意胎動變化,有妊娠期合併症或併發症者要適當增加產檢次數,醫院皆有完善的防疫措施,進出醫院應配戴外科口罩、勤洗手,回家後立即更換衣物並沖澡,做好個人衛生保護自己。Q1:武漢肺炎會透過胎盤,造成母子垂直感染嗎?A:根據2020年2月發表於醫學期刊《The Lancet》報告,記錄9名懷孕晚期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入院症狀和新生兒狀態,研究團隊在分娩時抽取羊水、臍帶血、新生兒口咽表皮細胞及母乳,都沒有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存在。但在武漢兒童醫院2月5日確診的兩例新生兒新型冠狀病毒,母親為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患者,因此,專家推測可能存在母嬰垂直感染傳播途徑。Q2:若有疑似及未痊癒確診病例,可以餵母乳嗎?A: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新生兒哺乳感染病例,但新型冠狀病毒是否通過胎盤垂直傳播,或出生後通過母乳傳播仍不清楚,所以對確診新型冠狀病毒的媽媽,新生兒立即按病毒感染留院隔離觀察兩周,不要進行哺乳。Q3:新生兒符合哪一個條件,需要進行檢查?A:新生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途徑,可能有母嬰垂直傳播、密切接觸傳播及飛沫傳播(家庭成員間、家庭來訪者)、醫院內感染,所以符合以下任一條件的寶寶需進行檢查:1. 孕產婦確診或高度疑似感染者2. 孕產婦密切接觸的家人確診或高度疑似感染者3.  新生兒出生後家庭照護人員有確診和高度疑似感染者新生兒用品勤消毒 房間定時開窗保持通風雖然台灣目前未出現孕婦確診案例,但仍須做好防疫工作。王鐸聲醫師指出,照顧新生兒應盡量減少照護者、房間定時開窗通風、照護者勤洗手、對新生兒的用物做好消毒(高溫或75%酒精)等,密切觀察新生兒體溫、吃奶、呼吸、黃疸等變化,若有不適隨時就醫。若媽媽確診或疑似感染,建議新生兒至少隔離14天,新生兒如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精神反應差、吃奶差、反覆嘔吐等症狀應及時就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8歲童天天尿床 無痛雷射針灸可緩解

8歲童天天尿床 無痛雷射針灸可緩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歲的劉小妹自從戒尿布後幾乎天天尿床,爸媽累到被單來不及洗,求助西醫找不出病因,改尋求中醫協助,經診斷發現是過度沉睡造成的「夜間遺尿」,所幸透過雷射針灸與中藥治療,終於解劉小妹長期以來的困擾。原發性遺尿 控制排尿功能未成熟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兒科主任楊成湛醫師表示,遺尿症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類,原發性遺尿是因控制膀胱排尿的功能未成熟,8成的尿床屬於原發性尿床;續發性則多因膀胱病變、泌尿道感染、腎臟或輸尿管病變等。嬰幼兒的神經與泌尿系統處於發育階段,對小便的控制能力差,偶爾會有尿床狀況,但如果超過5歲仍有尿床,就需要醫師評估治療,否則不只會造成兒童心理上的壓力,產生自卑感,也造成父母很大的挫折感。遺尿分3類型 熱性體質不能補人參楊成湛主任表示,中醫認為尿液的生成排泄與肺、脾、腎、膀胱等臟腑有關,過去常遇到長輩以人參、黃耆等補性的中藥給幫孩童治尿床,但孩童若為熱性體質,反而會適得其反。臨床上中醫治遺尿通常分為「腎氣虛寒」、「脾肺氣虛」與「心經濕熱」型,需經中醫師診斷後對症下藥。楊成湛主任解釋,腎氣虛寒型是先天不足,故發育較為遲緩,體力差,臉色蒼白,手腳冰冷,小便量多而清澈,夜晚尿床的次數多量也多;中醫治療以溫腎固澀,用八味地黃丸加減治療。脾肺氣虛型是後天失調,體力欠佳,臉色蒼白、因脾氣虛故胃口不好而大便拉稀,說話有氣無力,稍一活動即汗流浹背,夜間尿床的次數亦多,中醫治療以健脾益氣,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心經濕熱型則是個性急躁而容易生氣,晚上常磨牙,易受驚嚇,唇色偏紅,尿床的次數及尿量都較少且顏色較黃;中醫治療以宜瀉心火清熱,用導赤散加減來治療。針灸氣海、關元穴 可改善尿床除了中藥治療外,針灸氣海、關元等穴位也可改善小兒尿床,怕痛的孩子還可選擇雷射針灸,雷射針灸是將低能量的雷射刺激穴道,無痛、安全,同樣也可達治療效果,國外已有使用雷射針灸治療小兒尿床相關研究,可有效減少尿床的次數。

熟男眼球轉不動 禍首竟是甲狀腺眼病

熟男眼球轉不動 禍首竟是甲狀腺眼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6歲王先生有抽菸習慣,最近覺得老花眼變嚴重,決定配戴多焦點鏡片矯正,但他發現看東西會斜斜的,且有兩個影子,到眼科檢查視力均正常,但右眼無法向上轉動,進一步檢查發現竟是甲狀腺眼病變所致,經戒菸、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及改戴單焦點鏡片、稜鏡矯正複視後,視力已恢復正常。 甲狀腺亢進患者 抽菸眼凸會惡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部醫師顧蔚寧表示,該名患者以為自己上了年紀有老花眼,日前配了一副近萬元的多焦點近視老花眼鏡,沒想到戴了更不舒服,至眼科檢查發現雙眼矯正視力均1.0,角膜、視神經與視網膜也正常,但右眼有大約六個稜鏡角度的下斜視,使右眼無法向上轉動。 因患者右眼無病史,醫師懷疑可能是甲狀腺功能異常或眼窩腫瘤問題,於是安排接受甲狀腺功能抽血檢查與眼窩電腦斷層,檢驗結果顯示,患者有甲狀腺功能亢進與甲狀腺特殊抗體異常,且有眼外肌肥厚的情況,才使得患者右眼無法向上轉動,故確診為甲狀腺眼病變。 顧蔚寧醫師指出,典型的甲狀腺眼病變會造成大眼、凸眼、眼瞼攣縮,部分患者會有角膜病變、斜視與複視眼、外肌肥厚造成眼球轉動困難等,嚴重者甚至會壓迫視神經,有失明的可能。除了將患者轉介新陳代謝科進行甲狀腺功能亢進治療外,也建議患者不要配戴多焦點眼鏡,改用單焦點鏡片加上稜鏡矯正複視的症狀,同時要求患者戒菸,因抽菸會使甲狀腺眼病變更嚴重。 眼窩減壓及眼皮調整手術 可改善外觀嚴重甲狀腺眼病變的患者,可經由眼外肌調整手術矯正,若眼睛變大、變凸,可做導航內視鏡眼窩減壓手術及眼皮調整手術改善外觀,而最嚴重的甲狀腺眼病變造成的視神經壓迫,需緊急做內視鏡眼窩減壓手術治療,以搶救視力。 顧蔚寧醫師提醒,大多數甲狀腺眼病變的患者,只要定期至眼科門診追蹤,並配合新陳代謝科醫師服藥,不抽菸、使用人工淚液保養,就能大幅降低失明風險。

防疫需求爆量 醫師線上諮詢成主流

防疫需求爆量 醫師線上諮詢成主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至今已三個月,儘管台灣的防疫工作相較於其他國家已提前部署,但2月底仍發生第一例院內感染,這也表示到醫院就診,已面臨可能感染的風險。面對疫情並無趨緩跡象,以國際病友及台商為主的高醫附醫-高杏門診,2月推出視訊問診,讓居家檢疫的慢性患者能透過家人到院領藥,另外像是花蓮慈濟醫院也提供居家檢疫或隔離民眾視訊看診等服務。從歐美日看醫療發展趨勢事實上,遠距醫療離我們並不遠,根據經濟部社會創新平台資料指出,以歐美來說,除了視訊看診外,已能整合健康管理硬體設施與服務,即時回傳患者生理數據,讓醫師精準診斷。美國一位急診醫師透過遠距設備,更能同時照護125位住院病患,遠距醫療糾紛發生率更低於實際看診。再看日本,每五位就有一人是高齡者,居家醫療已是照護趨勢,靜岡縣運用科技整合醫療與長照,讓醫院、照護機構、藥局等單位共同掌握患者的生理數據資料與服務,成功讓患者在宅照護。醫療與網路的整合運用已是大勢所趨,通訊大廠LINE去年也與日本M3公司合作,成立「LINE醫療保健股份公司」,期望在醫療與網路的運用上達到加乘效益。醫療+網路運用 大勢所趨反觀台灣,為了照顧偏鄉居家照護及旅外國人的緊急處置,也已部分落實遠距醫療的運用。台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慢性病人口多,大醫院常人滿為患,若能透過遠距醫療,不但能免去舟車勞頓,也讓醫療資源更有效分配與運用。因應此需求,國內許多資通訊大廠紛紛投入醫療+網路的整合運用,國內第一家健康醫療資源共享平台-眾匯智能健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醫聯網」,因應這樣的需求而生。線上醫師諮詢需求迫切這個線上有一千位專科醫師的諮詢平台,24小時提供各科Q&A,可說是全台最有溫度的線上醫師諮詢管道。原意是想要讓健檢後的民眾在線上詢問報告異常問題,讓醫師提供衛教與指導,武漢肺炎爆發之後,正好成為防疫問題的最佳諮詢管道。「從症狀上如何判斷是流感、感冒還是武漢肺炎?」「早上起床咳嗽有痰狀況明顯是否要就醫檢查?」「哪類消毒產品能預防病毒?」各種對於疫情的疑問,以及自我健康管理的建議,都能夠透過平台由專科醫師一對一線上親自解答問題,除了減少疾病感染風險,更不浪費醫療資源,真有疾病疑慮,也能有第二專業意見的介入。了解更多線上醫師諮詢請搜尋:醫聯網-醫師諮詢平台https://medi.pse.is/Q3SMG

海洋性貧血不敢吃肉補血 免疫亮紅燈

海洋性貧血不敢吃肉補血 免疫亮紅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血紅素一路狂掉,小心拉低免疫力!一名曾被診斷為輕度海洋性貧血的36歲女性,最近幾個月來,不但常感到頭暈虛弱,連感冒的頻率也有增加,外人看來皮膚、手指、眼結膜都有蒼白的現象,幾次檢查血紅素濃度持續在下降,她卻自認為是海洋性貧血所造成不以為意,最後才發現其實還合併有缺鐵性貧血。合併缺鐵性貧血 血紅素狂掉女子之前血液檢查血紅素濃度在11.8至12.5 g/dl之間(正常值為12至16 g/dl),5個月前健檢發現血紅素濃度降至11.3 g/dl,自認為是海洋性貧血所造成而不以為意,近期追蹤時又降至9.8 g/dl,這才覺得不太對勁。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這名女子聽說海洋性貧血患者體內鐵質易聚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想到有人說肉類補鐵,因此很少吃肉類,想減少鐵的攝取,沒想到卻忽略輕度海洋性貧血可能合併缺鐵性貧血的可能性。檢驗發現,女子身體鐵質指標鐵蛋白(ferritin)只有3.6 ng/ml(正常值10至200ng/ml),有缺鐵性貧血,糞便潛血檢查陰性並無腸胃道或其他器官慢性出血的問題。經給予鐵劑服用,血紅素濃度與身體症狀逐漸改善。長期貧血 也會影響學習能力何一成醫師指出,貧血會引起頭昏、虛弱、皮膚蒼白等症狀,長期可能對心臟功能、免疫力、學習能力等造成影響;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增加各種病毒侵襲的機會。貧血形態多樣,其中缺鐵性貧血是因缺鐵所引起,海洋性貧血以前稱為地中海貧血,台灣帶因者約佔人口5到6%。醫學研究指出,海洋性貧血為遺傳性貧血,重症者需接受定期輸血等治療;輕度者血紅素正常或輕微下降不需特殊治療,要均衡飲食勿攝取過多鐵質,並注意優生保健。鐵攝取過多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何一成醫師提醒,輕度海洋性貧血患者可能合併缺鐵性貧血,近年門診看到許多同時合併有兩種貧血者,缺鐵性貧血未及早治療,血紅素會持續下降。他提醒,貧血種類很多,治療方式不同,海洋性貧血的血紅素偏低是持續維持偏低的數值,不會一直往下降,如果出現持續下降時,應留意可能合併其他類別貧血,應就醫治療,不可隨意自行服用鐵劑,體內鐵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對肝臟、心臟、胰臟等造成傷害,不可不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