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牙周病不治療 恐患慢性疾病

牙周病不治療 恐患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小姐長期牙齦腫痛,原以為是因工作壓力造成不適,遲遲未理會;但最近疼痛感益發強烈,她隱忍不住才至牙科求診,原以為洗牙就可解決問題,殊不知嚴重牙周病已經纏身!刷牙出血、咀嚼無力 牙周病徵兆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周病科許璧娟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完全缺牙比例近2成,除了影響咀嚼功能,造成消化不良、營養攝取不足之外,也可能破壞外觀與降低語言功能,甚至造成心理壓力影響健康。國內外眾多研究也證實,牙周病與許多慢性疾病都有極大的關連性,例如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及失智症等。此外,台灣成年人罹患牙周病的比率超過半數,牙周病在初期難以自我查覺,部分人30歲左右就會逐漸出現牙周病徵兆,例如刷牙時容易出血、咀嚼無力、齒齦不時隱約腫痛等,而40、50歲通常是疾病好發或症狀外顯的高峰期。許璧娟醫師指出,臨床上,常見民眾因長期疏忽或生活忙碌,無暇就醫或定期檢查,等到忍無可忍才求診時,已有多顆預後不佳或無望的患齒,錯過黃金治療期,必須接受手術或複雜性治療來保全,甚至不得不拔除以遏制持續感染與後續口腔重建的情況發生,結果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金錢,治療過程也更加辛苦。擁有健全銀髮生活 從口腔照護開始在牙醫師全國聯合會呼籲下,政府於2011年推出牙周統合照護計畫,推廣口腔衛生教育,希望藉由牙周病基礎治療,保健國民的齒齦;幾年下來,成效逐漸顯著與普及,估計因及時診療而免除拔牙命運的患齒達數十萬顆,嘉惠上百萬人次的民眾。因此,期待擁有健全的銀髮生活,就不能忽視口腔照護,許璧娟醫師提醒,牙齒有不適要立即就醫,並定期至牙科檢查,替自己鞏固牙周健康做個樂活人。

醫師7絕招 患者停用類固醇治療

醫師7絕招 患者停用類固醇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造成人心惶惶,在公共場合不小心咳嗽,就會引來側目,不過這可能只是因為氣喘過敏所致。氣喘藥物常含有類固醇,坊間常有人以訛傳訛呼籲氣喘患者不要使用,但醫師警告,不妥善控制氣喘,時間一久可能演變成慢性肺病。氣喘是呼吸道過敏疾病,對塵蟎、灰塵、香菸、蟑螂、動植物等物質過敏,病人常常從小就發病,而氣喘的小朋友時常會合併其他過敏疾病,例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也就是俗稱的過敏兒,當合併越多過敏疾病,患者本身的氣喘會更難以控制。研究發現,氣喘患者越來越多,可能與環境污染和飲食西化有關,而台灣的空氣污染也使得氣喘更容易發作。自行停藥 造成氣喘反覆發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許多氣喘患者的表現是咳嗽,也因此造成大家不重視氣喘的控制治療,過去的亞洲研究也發現,台灣的氣喘患者是亞太各國中最不規律使用藥物。許多患者對於吸入型類固醇存偏見,很容易在症狀改善後就自行停藥,或只在不舒服或有症狀時才用藥,這樣反而會使得氣喘反覆發作,蘇一峰醫師分享七個絕招,教患者如何停止類固醇治療。 1.找對的醫師,配合治療 氣喘患者最忌諱斷斷續續的治療,而台灣許多患者常常不願意規律使用藥物,自動停用藥物,造成反覆咳嗽與呼吸道症狀的惡化,久了之後就會造成呼吸道不可逆的破壞,演變成慢性肺病。 2.使用類固醇,才能停止類固醇 「使用吸入類固醇才能減少口服類固醇」,這段話聽起來很奇妙,卻是氣喘治療的精髓所在,氣喘使用的吸入型類固醇藥物主要作用在肺部,劑量更只有口服類固醇的百分之一,因此對全身的副作用很小,而許多研究都指出,規律使用吸入類固醇能減少口服類固醇的使用機會。 3.嚴重氣喘,許多不含類固醇新藥可輔助治療 近年來因藥物研發快速,已有非類固醇的藥物可當治療的輔助,其中包含有許多長效的支氣管擴張劑,另外還有氣喘的標靶治療藥「生物製劑」可供使用。 4.了解誘發氣喘原因 氣喘患者必須從每次的急性發作中,注意自己對那些物質過敏,一般來說常見的過敏原有:塵螨、花粉、黴菌、蟑螂、寵物毛髮與灰塵;室內的二手菸與三手菸,以及蚊香、燒香、油漆、香水、殺蟲劑等化學物的吸入;而室外的空氣污染也常是促使氣喘發作的原因。 5.治療引發氣喘發作的共病症 許多共病症已經被發現會增加氣喘發作,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心臟病、胃食道逆流和肥胖等,這些共病症常會加重且誘發氣喘的發作,如果只治療氣喘不處理共病症,只會讓氣喘藥物越用越重,反而加重類固醇的劑量。 6.確認吸入藥物使用是否正確 臨床上發現許多氣喘患者,雖然有使用吸入藥物來控制氣喘,但使用方式的不正確,使得大部分吸入的藥物都留在口腔,無法達到藥物治療的目標肺部。 7.氣喘診斷的正確性 臨床上曾有好幾個氣喘案例,被當做氣喘治療半年,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氣管裡長了肺癌,也常遇到氣喘的患者對藥物使用無效,後來經過詳細檢查發現,原來是心臟衰竭而不是氣喘。蘇一峰醫師建議,氣喘患者平時應聽從醫師指示規律用藥,氣喘穩定時也必須經醫師許可才能停藥,切勿自行停藥。家中準備緊急藥物,如有不舒服症狀,請馬上使用氣喘救急藥物並就醫,才能避免氣喘發作造成生命危險。

卵巢癌末期8成會復發 標靶藥助延緩

卵巢癌末期8成會復發 標靶藥助延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卵巢癌多處轉移的患者,經過台中榮總婦科主任呂建興醫師10幾個小時手術清除乾淨,並接續完成化療,後來卻不幸復發,因無法手術,醫師先局部放療並施以化療。所幸評估患者後,接著選擇標靶藥物維持性治療,病情獲得控制,沒有再惡化。沉默殺手卵巢癌 好發50-70歲婦女同時為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監事、台灣婦癌醫學會副秘書長的呂醫師表示,卵巢癌又名「婦女沉默殺手」,因其腹脹、腫塊、噁心、嘔吐等症狀不明顯,在台灣約半數患者發現時已經為晚期。卵巢癌中,90%屬於上皮性卵巢癌,好發於50-70歲婦女;但他也治療過僅16歲就診斷為第4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另外,曾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者,終生也有3%機率罹卵巢癌。 部分卵巢癌與家族遺傳有關。呂建興醫師舉例,漿液性和高度子宮內膜樣的卵巢腫瘤最常帶有BRCA 1/2基因突變,估計台灣10-12%卵巢癌患者有此突變。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治療指引,所有卵巢癌患者皆應接受遺傳諮詢,來決定是否要進行基因檢測。「諮詢可以發現是否有家族病史,釐清這次罹癌是否和遺傳有關;而基因檢測可評估患者及家人的癌症風險,並尋找適當藥物。」卵巢癌需開刀加化療 但治療後易復發卵巢癌如何治療?呂建興醫師說明,大多患者為直接開刀,且手術切除得越乾淨,預後越佳,之後還要進行化療;若轉移嚴重,可考慮先行化療後再開刀,但是一樣要盡可能將腫瘤清除乾淨。即使如此,在美國的統計,第三、四期的患者5年存活率仍然只有39%及17%,屬於婦科腫瘤中最惡性的癌症。且晚期的患者約有80%會復發,平均在約在術後一年至一年半之間。復發患者療程辛苦 標靶藥物助延緩惡化復發的治療,還是有再次開刀加化療,或直接化療。但之後復發的間隔會越來越短,因此又會需要更後線的化學治療,醫師坦言患者治療過程「真的非常辛苦」。所幸,在標靶藥物進步下,可有助延緩復發。卵巢癌比較有效的標靶治療,第一個是抗血管增生的單株抗體,2005年已在台上市。在初次或復發患者皆可合併化療做使用,可以增加反應率及延緩復發時間;對於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延長存活時間。第二種有效的標靶藥,用在有BRCA 1/2基因突變的卵巢癌患者,屬於PARP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抑制劑。PARP抑制劑是阻斷單股基因突變修補的標靶藥物,DNA由兩股交織而成,當單股DNA產生突變無法修補,容易進一步演變為DNA雙股斷裂;若癌細胞原本就有BRCA 1/2基因突變,會因為雙股DNA斷裂無法修補,而導致癌細胞死亡。呂建興醫師補充,晚期卵巢癌患者帶有BRCA1/2基因突變,且經過手術及化療後,達到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的患者,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有助於降低復發機會,延緩復發時間,減低復發患者反覆化療的辛苦,維持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 找對藥物維持生活品質「病人有知的權利,醫師會儘可能提供治療資訊。」呂建興醫師指出,卵巢癌患者應尋求婦癌專科醫師協助,才能在手術時將腫瘤盡可能清除乾淨;而後續除了化療外,還有其他藥物,可以延長復發時間、甚至改善存活率。這些都可以藉由與醫師進行醫病共享決策,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病情的藥物治療。提醒民眾若腹部不適,看過腸胃科沒有改善時,應轉而尋求婦科釐清癌症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失智症年輕化 有這些症狀速就醫

失智症年輕化 有這些症狀速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4歲的張先生常弄丟手機、錢包,幾度懷疑是被人偷竊,後來發現自己很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變得不會算數,煮開水時到客廳拿東西,到了客廳忘記要拿什麼,也忘記還在煮開水,經檢查發現是罹患阿茲海默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推估2018年全球新增1千萬名失智症患者,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台灣65歲以上人口有27萬人罹患失智症,其中65歲以上每12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則是每5人有1人失智,而失智症患者人數還在不斷上升。花蓮慈濟醫院高齡精神科主任蔡欣記表示,除了失智症人口上升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失智症年輕化!失智症不只有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其中最常見的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蔡欣記醫師表示,阿茲海默症是一種腦神經退化疾病,因為注意力不容易維持,導致短期記憶不佳,新的記不住、舊的一直講,常見的症狀包含有重複性的問話、忘東忘西、情緒易怒暴躁、規劃能力下降、記憶力不好、迷路,上個廁所就回不來。年輕患者不自覺亂跑 對家庭影響大現行治療方式以藥物合併職能治療為主,來減緩退化速度,但是藥物吃二、三年效益就會降低,蔡欣記醫師表示,醫療團隊研究利用「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進行治療阿茲海默失智症,目前研究已經進入第二期的臨床試驗。蔡欣記醫師表示,像張先生這樣65歲前就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年輕型患者,全台約有15000人,有時因為忽略症狀,導致退化速度加快,對家庭影響很大,而且因為身體狀況好,沒有自覺性的亂跑,往往也造成更大的問題,他呼籲,不要輕忽生活中突然改變的生活習慣,尤其是不明原因的改變,有可能是身體出了問題,找醫師尋求協助,了解狀況才能解決問題。

春天養肝 這5類食物最護肝

春天養肝 這5類食物最護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老一輩的人常說,「春天要養肝,才能保障一整年的辛勤,有所後盾。」就中醫觀點來說,春天萬物生氣盎然,重在養陽,而養陽又重在養肝,因此,雙雙呼應春天養肝的說法。營養師也提醒,肝臟保健需要長期的生活型態及飲食調整,保肝要有規律的生活、避免熬夜,充分休息、適度運動,勿酗酒及抽菸。當肝臟健康亮紅燈時,輕者會出現異常疲累、食欲不振,嚴重恐出現腹部腫脹、黃疸等症狀,一旦罹患肝癌將後悔莫及,因此,護肝要從減輕肝臟解毒負擔做起,吃對食物是護肝最有效的方式,營養師推薦以下五類護肝食物。1.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能幫助肝臟解毒及代謝,如柑橘類水果,番茄及鮮棗等具有滋陰的功效,不僅保護肝臟,同時也夠促進肝細胞修復及再生,但是也不能吃太多,不然會傷害到胃部。2.青色或者綠色食物綠色的蔬菜水果具有舒緩肝鬱的功效,促進肝氣正常運轉。此外,菌菇類也是好食物,如香菇、黑木耳或金針菇裡面含有豐富的多糖類物質,能夠增強免疫系統,防止肝細胞受傷害。3.雞蛋和乳製品雞蛋裡含有大量的卵磷脂及優質蛋白質,能夠幫助肝細胞修復及再生。乳製品也是不錯的選擇,尤其優酪乳能補充蛋白質及鈣元素,穩定腸道中的菌群,幫助毒素排出體外,有效的保護肝臟。4.草莓和葡萄草莓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進入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具有養肝明目的功效,此外還有膳食纖維及果膠能幫助消化,強固肝臟清潔腸胃。葡萄含有豐富的葡萄糖及維生素,能保護肝臟,減輕下半身的浮腫,所含有的氨基酸、葡萄糖,對於大腦帶來良好的興奮作用,改善肝炎、緩解疲勞及神經衰弱。5.綠豆和大豆綠豆含有賴氨酸,和冰糖結合在一起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緩解因為肝火旺盛所引起的上火。大豆中含有的鈣、鐵及雌性激素,能讓受損害的肝細胞獲得修復。

產後憂鬱症 6周內篩檢最佳

產後憂鬱症 6周內篩檢最佳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3歲的小美生產後6周,向醫師坦承有傷害自己或小孩的念頭,她表示產後在家坐月子,丈夫及長輩雖有幫忙,但自己心情還是很低落,且過去有憂鬱症病史。醫師得知後,鼓勵小美的丈夫多帶妻子外出走動,並立即通報自殺防治中心持續電話關心追蹤。親情加藥物治療 可快速走出陰霾奇美醫院婦產部產科醫師郭恬妮指出,產後出院前及產後4到周是產後憂鬱症篩檢的最佳時機,建議產婦要面對,家人也要給予更多關懷照顧,配合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快速走出產後憂鬱陰霾。產後憂鬱症可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產後情緒低落、產後沮喪及產後精神病。受身體荷爾蒙變化影響,婦女產後情緒低落人數比例最高,約有五成到八成都會有;產後沮喪發生率約一成到二成,大多在生產完三天後表現出來,發作時間平均六至九個月,有近半數甚至超過一年。產後精神病發生率最低,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患者有5%的自殺率及4%的殺嬰率,因此積極治療絕對有其必要。郭恬妮醫師表示,產後出院前及產後4到6周是產後憂鬱症篩檢建議最佳時機,目前最常使用的篩檢工具為「愛丁堡產後憂鬱症量表」,內容包括十個問題,每個問題0至3分,若總分在12分以上,產後憂鬱症的敏感度就達到86%,個案就需要進一步接受心理諮商或轉介精神科。有產婦想傷害自己或小孩以奇美醫院婦產部去年7月至12月針對近600名產後婦女住院評量統計,10至12分有24人、13分以上有7人,2人存有「我會有傷害自己或小孩的想法」。針對產後憂鬱患者,院方整合婦產科、小兒科、精神科醫護人員和社工單位,給予適當治療和協助。產婦出院後亦會進行電話訪視,了解並關懷產後婦女返家後所面臨的困難,給予支持鼓勵。郭恬妮醫師強調,治療產後憂鬱症除了尋求精神科的諮商外,家人的照護十分重要,藉由親情關懷,配合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病藥物,可以使患者較能迅速恢復正常人際關係。

慢性骨髓炎反覆流膿 終尋中醫診治

慢性骨髓炎反覆流膿 終尋中醫診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某男患者3年前車禍,開刀之後將近一年傷口爆開,醫院說是罹患「骨髓炎」,拉起褲管、掀開紗布後,傳來一陣惡臭,乳白色的液體緩緩的從傷口流出來,這是慢性骨髓炎常見的傷口症狀。患者告訴中醫師,傷口時好時壞,做過好幾次的清瘡手術與檢查,也一直服用抗生素,還做過高壓氧治療,但傷口就是沒辦法復原。「慢性骨髓炎」就是曾經有過骨髓炎,復發之後就稱為慢性骨髓炎,外傷性骨髓炎是目前台灣慢性骨髓炎的主要原因。通常僅是一個未癒合的傷口或瘻管,持續地有膿性分泌物或流膿,有時傷口或瘻管會自動封閉,但是不久又開始流膿,如此反覆發作,在不發作時並無任何症狀,只是局部皮膚較暗,附近的組織因瘢痕造成鄰近關節攣縮,有時在身體抵抗力低時,會突然復發急性骨髓炎的症狀,如:發高燒、畏寒、局部紅、腫、熱、痛,形成膿腫等。為何慢性骨髓炎會這麼難治療?最主要的因素是,慢性骨髓炎局部的環境已經和剛感染時的急性期完全不一樣了。經過急性感染而沒有在第一次完全處理好的情形,細菌會進入更深處,之後的病程會演變成漸進式的,膿液可能積聚在骨髓腔,造成骨頭缺血並迫使細菌進入血管及骨頭腔隙中。當慢性感染繼續進行時,有豐富血管供應的肉芽組織會轉變為緻密的疤痕,而這種血管稀少的疤痕,在感染部位的周圍形成一層無法穿透的障礙,所以慢性骨髓炎不只是一種感染疾病,也是一種缺血性疾病。骨髓內感染發炎後增生的滲出液會增加骨髓內的壓力,滲出液就有可能會將致病菌帶到骨皮質以及骨膜,進而造成骨膜上的血液循環遭受阻斷,而使得骨頭壞死。因此,傳統上對細菌有效的治療,對慢性骨髓炎的效果都是不好的!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慢性骨髓炎在古代中醫多歸類於『骨癰』、『附骨疽』、『朽骨疽』的範疇,在《備急千金要方•附骨疽》中這樣記載:『以其無破,附骨成膿,故名附骨疽。』凡毒氣深沉,結聚於骨而發生的深部膿瘍,因潰後常脫出敗骨,故又有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之稱。中醫治療方式 是讓細菌難以存活下去!中醫治療,並不是只針對細菌來治療,而是將患處的封閉式循環打開,提昇局部缺氧組織的氧濃度,讓局部組織可以得到營養,提升白血球、噬菌體的殺菌能力,促進血管新生、及骨頭新生,促進破骨細胞吞噬壞死骨頭的能力。原本躲藏在暗處的細菌,不斷被縮小舒適的生存空間,局部的環境變成細菌不適合生長的環境,自然而然細菌就沒地方可以躲藏了;另一方面,中醫調理也會使細菌原本的外表偽裝被去除,提高我們的免疫細胞的辨識力,加上益氣藥材可以提高免疫細胞的活動力,活血藥材可以增加穿透力,讓他們可以更容易找到細菌而吃掉,細菌就越來越少!這就是最高境界,不著眼於用藥物毒殺細菌,卻反而可以使細菌難以存活下去!(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攜手花慈攻血液腫瘤商機 尖端醫走俏

攜手花慈攻血液腫瘤商機 尖端醫走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國內細胞治療發展熱,政府力推的生技產業,將可望再度成為市場焦點,依據日本經濟產業省預估,全球再生醫學市值至2050年將達到3,800億美元,2020年的「細胞療法」概念股,應不會太寂寞! 特管辦法開放屆滿一年以來,尖端醫積極與醫療院所合作,共同向衛福部提出細胞治療計畫申請,是第三家通過衛福部GTP查核的細胞製備場所,並與花蓮慈濟醫院進行全台第一例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治療癌症的案例。 近期雙方再添新合作案,宣布合攻骨髓瘤與淋巴瘤,以「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經標準治療無效之血液惡性腫瘤計劃,目前與花慈申請的總件數計7件,其中實體癌第四期在去年8月底衛福部核定通過,這呼應了總統蔡英文推展生技產業政策目標。 花蓮慈院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指出,骨髓瘤是人體免疫系統中負責產生抗體的漿細胞,癌化後,在骨髓中不斷複製增生,是國內發生率第三高的血液惡性腫瘤,好發於65至70歲的老年族群,每年新增病患人數約500人;另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約有3,500人罹患淋巴癌,為國人癌症10大死因第9名,又稱「沉默的癌症」。 特管辦法開放後,細胞療法是癌症治療的新選擇,就是病患抽血後,在核准的細胞製備場所進行培養,擴增數量及活性,再回輸到病患體內攻擊癌細胞。醫學文獻指出,使用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治療癌症安全性高且副作用低,可以增加本身的免疫能力,減少腫瘤大小及癌症指標,同時對生活品質的提升亦有很大幫助。 尖端醫董事長蘇文龍表示,由神經外科專家林欣榮院長領軍的細胞治療團隊,在臨床治療上已取得豐厚的成果,再搭配尖端醫多年的細胞培養經驗及GTP的品管,將好的細胞產品投入醫療院所,才能真正造福病患與推動醫療產業的進步。 積極布局細胞治療產業的尖端醫,目前與花蓮慈濟醫院、新光醫院與北醫附醫三家醫院合作,共提出9件申請案,更投入其他適應症的開發;尖端醫去年12月營收較前年同期成長86.32%,年營業收入也較2018年成長22.25%,營收動能來自細胞相關服務,未來將投入基因檢測、和拓展海外細胞市場等。

吃對低蛋白飲食 降低洗腎風險

吃對低蛋白飲食 降低洗腎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維持免疫力是防疫重點,尤其慢性腎臟病患者需要定期回診,平日飲食也要特別注意,不過就有研究證實,選擇低蛋白飲食,能夠延緩腎功能惡化。台大醫院腎臟科醫師姜至剛教授表示,飲食產生的代謝廢物,都要靠腎臟排除,一般飲食中蛋白質含量較高,當腎臟已經不好,腎絲球過濾率已經變差了,難以排除過多的毒素,所以低蛋白飲食能延緩腎功能惡化的速度。低蛋白飲食,是指每天每公斤體重只攝取0.8公克以下的蛋白質,因為攝取越少蛋白質,越能降低含氮廢物的產生,而含氮廢物需要經腎臟代謝,越少含氮廢物表示腎臟負擔越小。換算50公斤成人,一天只攝取少於40公克的蛋白質。酮酸胺基酸 助低蛋白飲食者補充人體必須營養慢性腎臟病按腎絲球過濾率分為5期,多數病患在第5期時,才開始使用低蛋白飲食,並搭配補充有健保給付的酮酸胺基酸營養素,能把部分含氮廢物及尿毒素,透過轉胺作用「回收再利用」,轉化為人體必須胺基酸。姜至剛醫師指出,低蛋白飲食過程中,因為蛋白質攝取量低,因此體內必須胺基酸整體含量也較不足,補充酮酸胺基酸、合成胺基酸的同時,又不會產生含氮廢物,所以對於腎臟負擔自然而然有所降低。青壯年憂心未來洗腎 醫:提早低蛋白飲食有幫助台灣慢性腎臟病患超過150萬人,其中不乏許多30至55歲青壯年族群,憂心未來洗腎影響生活品質,姜至剛醫師說,在末期腎病變的前期,也就是慢性腎臟病第3B期、第4期、第5期,腎絲球過濾率小於45的患者,可以提早考慮低蛋白飲食。低蛋白飲食也能很美味 醫提醒勿忽略總熱量三色意大利麵、鬆餅、蘑菇燉飯、酪梨鮭魚烤蛋,這是低蛋白飲食一天的菜單,醫師與台灣食品安全促進會及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共同出版《毒道之處:低蛋白飲食攻略》,教患者每餐怎麼吃,也提醒別忽略每日熱量攝取,才不會顧到腎臟卻忽略了均衡營養。(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長用類固醇藥水 慎防眼壓高釀白內障

長用類固醇藥水 慎防眼壓高釀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空氣污染日益嚴重,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陳瑩山醫師指出,當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2.5濃度過高時,有些人就會出現眼睛不適等症狀,舉凡眼睛結膜炎、過敏,或是PM2.5造成的眼睛發炎,都需要使用類固醇眼藥水,但使用此類藥水時要特別小心,因為有可能會造成眼壓升高的風險,若是長期性點用,也有形成白內障的疑慮,請務必遵照醫生的指示使用。在眼科門診的療程中,類固醇眼藥水是目前消炎的第一利器,但對一些患者會造成眼壓高的後遺症,因此醫界不斷積極研究,如何在藥性、濃度、點用法方面改進,以避免產生高眼壓後遺症。只要有病人因需要長期使用類固醇眼藥水治療,最好定期測量眼壓,萬一發生眼壓升高的情形,醫師都會做緊急處理,只要儘快發現並立刻暫停用藥,大多可恢復正常,只要在門診由醫師繼續追蹤,就安全無虞。陳瑩山提醒,如果點用類固醇眼藥水眼壓會升高,病人可能本身就有青光眼體質,也可說是點了類固醇眼藥水,才提早發現了青光眼的症狀。對於已確診有隅角開放型青光眼的患者,約有五分之四點用類固醇眼藥水,眼壓會升高,其中約有一半會高於30mmHg。另外,具有青光眼病史者的子女,往往也會對類固醇眼藥水產生眼壓升高的反應。要注意的是,除了青光眼患者之外,如果本身是高度近視或糖尿病患者,在點用類固醇眼藥水時,都容易有眼壓升高的反應,需要遵循醫師指示用藥。由於此類病患本身也有早發性白內障,點用類固醇藥水更要留意。另外,類固醇眼藥水若被細菌感染,反而會造成眼睛細菌感染更加嚴重,當病人點用類固醇眼藥水時,應遵從醫師指示,依約定時間回門診複診。由於類固醇眼藥水是臨床上經常會用到的治療藥品,雖然可能有一些副作用,但是只要小心使用,即可避免發生合併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