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老花眼看近物突變清楚 恐白內障惡化

老花眼看近物突變清楚 恐白內障惡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白內障主要以中老年的患者居多,有些患者本身就有老花問題,卻發現看近閱報讀字竟然變清楚,以為找回視力「第二春」?亞洲附醫眼科主治醫師黃毓璇解釋,其實並不是因為老花減輕,而是因為白內障越來越厲害,造成近視加深,但隨著白內障情況變嚴重,視力還是會繼續下降。引起白內障原因有老化、外傷及併發症黃毓璇醫師指出,白內障是眼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眼球中的水晶體變混濁,光線無法完全透過造成視覺模糊所致。至於引起白內障的原因很多,根據不同的病因可分成不同類型。1.老年性白內障:晶狀體會隨著年齡老化,這就是白內障形成的主因。由於長期紫外線的傷害及組織的老化,導致水晶體變硬而混濁所致。2.外傷性白內障:眼睛受傷也可造成白內障,舉凡撞擊、穿刺傷等,皆可能傷及水晶體。3.併發性白內障:因眼病或疾病引起的水晶體混濁稱為併發性白內障,如青光眼、糖尿病等都可併發白內障。老花眼度數減低 可能是老年核性白內障到底白內障會有甚麼徵狀呢?黃毓璇醫師說明,初期白內障沒有什麼徵兆,必須透過眼科儀器裂隙燈檢查才能確診。但當情況變嚴重,可能會產生視力減退、看東西變霧,好像隔著一層紗在眼前。其他症狀包括,畏光、色彩失去鮮明度,和經常需要更換眼鏡等症狀。有時候由於水晶體的屈光度增加,反而使老花眼度數減低,有些人還以為得到視力的「第二春」,但接著而來就是視力降低。事實上,這只是老年核性白內障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暫時現象;隨著水晶體的混濁增加,視力還是會繼續下降。當視力再也無法以更換眼鏡度數改善時,就到了必須積極治療的時候。術後照護不可輕忽 避免潑水、揉眼受感染治療白內障可以兩眼一起開嗎?很多病人都會這樣問。黃毓璇醫師強調,其實手術都會有風險,最怕受到感染問題,除非像是失智症必須全身麻醉的狀況,為了減少麻醉次數,才可能跟患者討論,是否需要同時進行雙眼手術,目前一般門診手術都是局部麻醉,因此,會建議先開視力較差的眼睛,間隔二到三星期後,再手術另一隻眼。白內障術後的照護也不可輕忽,留意2至3周內減少揉眼睛,患者睡覺時最好戴眼罩,且要避免碰撞,以防傷口破裂。一旦傷口裂開,可能造成細菌感染,讓視力嚴重受損,此外,在術後兩周內,也要避免潑水洗臉,以防止水進入眼睛,增加感染風險,同時也要按照醫囑點藥水以及定期回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茭白筍上黑點是啥?網傳有特殊療效?

茭白筍上黑點是啥?網傳有特殊療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茭白筍切開時,裡面會有些小黑點。這些黑點其實是「菰黑穗菌」。茭白筍受到菰黑穗菌的寄生與刺激,莖部才會肥大,形成幼嫰的筍莖,即是可食用的茭白筍。有關「茭白筍上的黑點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科學論述依據,對於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茭白筍本身不具有醫療效能。食藥署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並維持理想體重,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

1分鐘檢測 你的腸道是否健康?

1分鐘檢測 你的腸道是否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提到身體最繁忙的器官,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大腦,還有一個器官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腦,那就是腸道。腸道掌管全身的營養吸收,因表面積最大,接觸最多外來細菌,使得淋巴組織也最為發達,有著人體70%至80%的免疫細胞,是人體免疫的最強關卡。腸癌、高血壓與腸道健康相關腸道雖在身體內部,對外在環境卻處於開放的狀況,任何好的、壞的都隨食物由口腔進入。腸道內部可說是身體最多細菌的地方,這些細菌訓練腸道免疫系統,當身體免疫有活力,所有病痛也會跟著遠離。現代人飲食不正常、生活步調匆忙,在這樣的狀況下,導致進食、排便時間不正常,攝取膳食纖維又不足,種種原因讓腸道越來越不健康,醫師提醒,許多疾病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如腸癌、高血壓、糖尿病等,因此有慢性便祕、腸道環境惡劣的族群,應盡早保養腸道,來做個1分鐘檢測,了解自己的腸道健不健康吧!符合0項腸道很健康,你的腸道環境佳、腸蠕動也十分理想,請維持現在的生活型態,繼續保持下去。符合1~4項腸道狀況普通,勉強算健康,但建議稍微改變飲食或生活型態,才能讓腸道更健康。符合5項以上腸道不健康,腸道環境很差,壞菌數很多,腸蠕動狀況非常不好,需要馬上改善生活型態。

3種防疫消毒液 怎麼用不傷身?

3種防疫消毒液 怎麼用不傷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因資訊傳播快速透明,民眾大都能在短時間內建立防疫觀念,但網路也充斥許多似是而非觀念,比如為避免接觸傳染,消毒液的使用就很重要,以下就以最常見的酒精、漂白水及次氯酸水,從消毒能力、適用時機及人體影響三方面分析如何正確使用。 酒精適合消毒手部 沾到血液效果打折安南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泓毓指出,酒精可以溶解酯類,而新型冠狀病毒的外套膜含有酯類,因此75%酒精效果最好,可以使病毒失去活性,而漂白水及次氯酸水都有次氯酸的成分,次氯酸的氧化能力可以破壞蛋白質結構,所以也可抑制病毒活性。 至於消毒液適用時機,陳泓毓醫師說,酒精方便分裝攜帶且揮發快速,可做為無法濕洗手時的替代方式,然而在明顯有髒污或沾到血液、體液時,酒精消毒功能會減弱,因此仍需在酒精乾洗手後儘速使用濕洗手執行手部衛生為宜。 漂白水只能用於環境消毒漂白水可用於環境消毒,一般而言,使用500ppm(稀釋100倍)的漂白水就有消毒作用,但若環境表面大於10ml以上之血液或有機物質時,則需以5000ppm高濃度(稀釋10倍)漂白水消毒,再以清潔劑和清水移除髒污。 次氯酸水可用在環境、食物消毒,用於環境消毒建議使用100~300ppm濃度,食物消毒需要在消毒後洗淨(食材殘留不得超過 1ppm)。漂白水跟次氯酸水皆有保存問題,漂白水建議泡製後24小時內用完;次氯酸水不耐日光、高溫及空氣接觸,要保存在不透光陰涼環境。 次氯酸水避免使用在人體有關消毒液對人體影響,陳泓毓醫師表示,酒精可以接觸皮膚又揮發快速,但會使皮膚乾燥,所以皮膚較敏感的人應酌量使用。漂白水會刺激皮膚、眼睛和口鼻,甚至接觸太久還會灼傷,因此使用時要戴塑膠手套並採擦拭的方式,不要用噴霧以免刺激呼吸道。次氯酸水刺激性較漂白水低,但對皮膚及黏膜仍有刺激性,所以針對近來部分業者宣稱次氯酸水可用於皮膚,食藥署已公告市面上的次氯酸水主要是用在環境清潔,應該避免使用在人體。

乾癬關節炎不求醫 當心關節攣縮

乾癬關節炎不求醫 當心關節攣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聽到乾癬,直覺聯想到皮膚疾病,事實上,乾癬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病徵除了皮膚外,隨著體內持續發炎,其他器官也可能受影響。馬偕醫院皮膚科醫師林揚志指出,乾癬常見的共病除了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外,還包括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等病症。研究發現,約三成乾癬患者可能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另有少數會誘發虹彩炎症狀,甚至導致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一般判斷是否有乾癬性關節炎的徵兆可從指甲上來評估,若乾癬患者指甲出現一些小坑洞的點狀凹陷,即有高風險合併乾癬性關節炎。指甲變化是徵兆林揚志醫師表示,乾癬是因體內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皮膚,導致皮膚出現紅色斑塊、脫屑,這些免疫細胞也可能攻擊關節、眼睛、腸道等器官,因而出現各種共病。乾癬性關節炎早期症狀如指甲凹陷、早上起床時下背痛、下床或走路腳跟有壓痛感、手指關節僵硬等,甚至指尖與指節的關節會腫痛,部分患者手指看起來像香腸一樣腫腫的;部分患者肌腱附著骨頭的地方也會開始疼痛。有些患者是皮膚乾癬一段時間後才出現關節炎症狀;也有些人是先有關節炎才出現皮膚乾癬,兩者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若先出現皮膚乾癬才有關節炎,診斷上會較容易,因醫師可聯想到乾癬性關節炎。反之,若一開始先出現關節炎,皮膚尚無乾癬表現,醫師就需考慮各種關節炎的可能性,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且因乾癬性關節炎屬自體免疫疾病,無法根治,需長期控制才能讓病情穩定,避免關節變形。及早治療 避免關節破壞變形林揚志醫師解釋,目前皮膚乾癬的治療方式多元,包括照光治療、外用藥,或口服藥、注射針劑等。乾癬性關節炎的第一線藥物為鎮痛消炎藥;第二線則是免疫調節劑,若皆無明顯成效,會建議患者選擇生物製劑。生物製劑除可改善皮膚乾癬症狀,避免關節變形,亦可同步預防關節、腸道相關共病。免疫調節劑與生物製劑最大的差別,在於免疫調節劑可控制疼痛,但無法完全控制關節破壞,患者會感到症狀逐漸緩和,但其實關節的破壞仍在持續;生物製劑則是施打後可有效能阻止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機會,治療乾癬同時保護關節。罹患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若未及早治療,恐造成關節不可逆的永久性破壞,手指甚至連握東西都沒有辦法。林揚志醫師回憶,曾有位職業駕駛的患者,因罹患乾癬性關節炎未積極治療,最終手部關節變形,連握住方向盤都很困難。建議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輕忽症狀,應及早治療,降低日後失能的機會。屆時關節出現不可逆傷害,即使選用生物製劑,也無法讓受破壞的關節回復成原來的模樣。生物製劑因費用昂貴,健保採有條件給付,乾癬性關節炎須經醫師評估病況後申請使用,若患者使用後症狀有改善百分之五十以上,仍可以繼續使用,不會因症狀改善就被停止使用。若僅皮膚乾癬,使用兩年後改善狀況良好,則無法繼續使用健保給付。 冬季任意進補 當心愈補愈糟糕林揚志醫師提醒,國人愛進補,每每時序入冬,麻油雞及薑母鴨各類補品皆上桌,但上述補品皆含酒類,恐刺激免疫力,使病徵加劇,其他包含人蔘、靈芝、冬蟲夏草等藥膳,皆不適合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食用,不過偶爾補充綜合維他命及雞湯則不在此限。最後,林揚志醫師鼓勵乾癬病友,乾癬雖無法治癒,但是透過遵循醫囑用藥、定期回診追蹤,搭配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並避免菸酒,仍可將病症控制得宜,維持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人生課題:其實我們每天都正在死亡

人生課題:其實我們每天都正在死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其實每天好好面對生活,就是為「善終」做準備。不滿意自己目前生活的人,更不願意面對未來的死亡,在心裡迴盪著許多不甘與懊悔。所以我們才說:死亡能逼出生命的光彩,因為歲月有時盡!死亡是一種連結的斷裂,而我們透過連結尋找愛的存在。作者把討論帶到想念,也就自然而然。想念很美,情緒到最濃的時候,也會不知不覺就流了淚。這淚水裡面,有傷悲、有依戀,有過去燦亮的微笑。那微笑很甜,但現在失落了,所以夾帶著苦味。於是我們哀悼。哀悼是不同情緒的組合,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有時候,哀悼可以延續好多年。不用強求一次跟孩子討論死亡,就能如同哲學家媽媽這般理情兼具。基本上,只要回應孩子目前想知道的,他現在能懂的程度即可。其實在跟孩子討論死亡之前,反而大人自己要先經過一定程度的內在整理。急切地要安撫孩子的情緒,恐怕是正在忽視自己那不知如何開口的傷心。把自己整理到一定程度,能初步坦然面對自己的傷悲,並且允許自己軟弱,開始看到這裡面的愛與價值,便能跟孩子展開對話。大人以何種情緒面對,能不能連結到內在深刻的力量,常常是孩子應對死亡的重要參考。前面提過,一旦死亡成為關係中的關注焦點,與負面情緒共處就難以避免。我們可以自我提醒,也可以提醒孩子:即便我們會因此難過,或者有罪惡感,但並不代表就是我們的錯!很多非理性的情緒與想法,像是有倖存者的罪惡感,或者被逝者拋棄、背叛,那都是常見的自然反應。嚴重一點的,有厭世感、空虛感,因此愈來愈不容易維持生活功能,甚至逐漸衍生為身心疾病,這也都有可能性。當至親好友過世所引發的連鎖效應,讓我們難以招架,記得向專業人員求助。如果是在安寧病房,通常可以跟工作同仁討論是否有「悲傷輔導」的必要,大人、小孩都可以一起考慮。或者到身心科、兒心科就診,以及至坊間機構,只要打上關鍵字,便有相關資訊在網路上可以蒐集。有時候孩子小,不知道怎麼表達情緒,透過繪本、簡單的藝術勞作,讓孩子心理的茫然能被梳理。這些出版品不難找到,我個人推薦過好幾本。有些兒童劇,或者優質影片,也都牽涉到失落經驗。不只是孩子,連大人都可以感覺被同理。請千萬給自己與孩子時間,這是一個反反覆覆的歷程,像海浪來來回回地拍打著岸邊。我們可能暫時以為已經走出來了,卻在多年後,想到這些傷慟,還可能會不自覺地流淚。在特殊的日子,像是忌日、周年,或者父親節、母親節,容易觸景生情。透過儀式,讓孩子跟亡者說說話,或者畫出祝福的卡片,寫下隻字片語,可以幫助孩子跟逝者連結。請尊重孩子表達悲傷的方式,像是悲傷不一定要在公眾流淚。曾經有一位媽媽,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沒有因為感情親密的外婆過世而有任何表示,就對孩子發脾氣,說孩子這樣不正常。即便對媽媽來說,外婆把孩子帶大,媽媽在認知上「設定」孩子「應該」要難過,但孩子有他理解死亡的方式,在表現情緒的步調上也不一定要跟媽媽相同。就這個例子來說,我們也能體會,有些大人真的沒有能力跟孩子好好討論死亡這個議題,勉強討論只會造成孩子的壓力。那就主動找其他人幫忙,或者藉助宗教信仰的力量,畢竟很多生死議題的論述,在宗教裡會比較完整。有些孩子難以對大人表達,但可以跟自己的布偶,或者家裡的寵物談心。請允許人類能有哀傷,特別是孩子。強要一個人「振作起來」,其實只是壓抑,甚至是打壓。我們可以有哀傷,但我們也可以跟哀傷保持距離,像是遠遠地看著它。我們不等於情緒,情緒會來也會走,我們不迎不拒,它便能流動。在最痛苦的時候,記得深呼吸,放鬆肌肉,可以伸展身體,並且觀照自己內在的變化。我們衷心感恩逝者曾經帶給我們的美好,我們延續著這段美好,跟孩子一起攜手走下去。痛苦裡面有愛,請別忘了在痛苦時,珍愛自己! (本文摘自/讓孩子學會道別:「哀悼」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接受死亡」?一起思考生而為人的必修課題/麥田出版)

繼母努力想修補關係 卻覺得難如登天

繼母努力想修補關係 卻覺得難如登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從某方面來講,所有不快樂的繼母都是一樣的。我們的性別似乎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女性想與人連結,想當「工匠」,修補好功能失調的繼親家庭荒廢的房子,我們想「修補關係」,把「前孩子」帶回家照顧。我們想當好人,感化不聽話的叛逆繼子女,讓他們浪子回頭,雙方成為一輩子最要好的朋友。對女性來說,我們不只很想這麼做,這種要對抗現實的事,甚至令我們感到不做不行。到底為什麼要接下這種難如登天、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即使理智勸我們不要?因為我們就是一定得做。專家告訴我們,女性的自我價值,以及她最根本的身分認同,與她的人際關係成不成功密切相關,甚至分割不了。社會學家與家庭專家維吉尼亞.施瓦茲博士(Virginia Rutter)的結論是,「大量的研究顯示,女性的自尊與人際關係是否融洽息息相關,繼親家庭也是一樣的情況。」簡單來說,我們女性需要喜歡別人,也需要被別人喜歡,缺一不可,否則我們會感到自己沒做好,是一個失敗者。女性被教養成認為必須替每一個人負責我們認為需要解決繼親家庭碰上的問題,把問題當成自己的責任。這種看法根深蒂固(數十年來,父母與社會都是那樣告訴我們),幾乎不可能抗拒。伊麗莎白.卡特(Elizabeth Carter)是美國威徹斯特郡家庭治療學會(Family Institute of Westchester)的創辦人與榮譽主任,以及《無形的網:家庭關係中的性別模式》(The Invisible Web: Gender Patterns in Family Relationships)的共同作者。她指出,「女性被教養成認為必須替每一個人負責。繼母要是看見孩子不開心,或是丈夫無能……她就會過去幫忙。女性會想辦法解決問題──不論那究竟該不該由她們想辦法。」我們知道繼親家庭有大量問題,有著人際關係的障礙與煩心事;我們有大量的理由懷疑自己、責怪自己,覺得自己沒做好。事實上,貝勒大學的貝雷博士發現,在再婚家庭裡,繼母是所有家庭成員中最會批評與責怪自己的人。在這一點上,我們和男性有著天壤之別。研究顯示,繼父參與繼子女事務的程度低非常多──內心也沒那麼多的衝突、壓力、罪惡感。此外,我們的先生不論本身是不是繼父,對我們認為必須把每個人團結在一起的想法,以及我們心底深處深深的挫敗感,皆感到相當困惑不解。女性與男性看待繼親家庭問題的性別差異,有可能讓夫妻之間無法同心,增加妻子的疏離感與挫敗感。我們全都能明白繼母布蘭達的感受。布蘭達有兩個小小孩,還有一個青春期繼子,她告訴我,「有時我會恨自己不能做得更好,無法讓我們成為一個家,永遠在和先生吵他兒子的事。」女性有時會對無法建立連結、無法解決問題,感到耿耿於懷或許那解釋了為什麼在我的訪談過程中,好幾位有繼子女的女性,告訴我相同的故事,或是某種版本類似的故事,以相似到出奇的方式,談彼此共同的憂慮。我們努力溝通,但無法溝通,誤會與誤解產生,我們一再感受到挫敗與怨念──必須面對男方的孩子時,他們有時會引發我們心中醜陋的情緒,那些我們覺得自己不該有的禁忌情緒。那種感覺就像某位繼母告訴我的話,「救命啊!我困在電影裡!」首先,接受現實,承認不管我們的繼子女幾歲,試圖排擠繼母是繼子女的慣例。他們會在有意無意間做出一些事,讓我們感到被無視、孤立、沒人感激。繼子女會在暗地裡發送訊號,或是有時一點都不偷偷摸摸,明擺著就是希望我們消失,把我們從照片裡修掉,或是在電話答錄機上留言時當我們不存在。我聽過一則故事,有一位女性的繼女結婚時,沒邀繼母參加婚禮,即便她已經和這名年輕女性的父親結婚近二十年了。繼女的理由是「媽媽會心情不好」。她先生很有擔當,出面告訴女兒,他們兩個人會一起出席,要不然他也不去了。然而,這位繼母一直沒能真正釋懷,情有可原地好長一陣子不再努力和繼女來往。發生那件事之後,我明白不論我多努力,不管我對繼子多好,他仍不會敞開雙手擁抱我,不會把我當家人。我不怪他。真的,我跟他確實沒有血緣關係。反正不管怎麼樣,在那之後我想明白了,我應該把心力用在婚姻和自己的身上。他的事,我不想管了。(本文摘自/變身後媽:打破壞皇后詛咒,改寫伴侶關係與母親形象的新劇本/時報出版)

智齒該不該拔?牙醫籲兩關鍵是重點

智齒該不該拔?牙醫籲兩關鍵是重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智齒也就是所謂的第三大臼齒,隨著人類演化過程,第三大臼齒可磨碎食物的功能,幾乎可以被第二大臼齒取代。至於為什麼會被稱為智齒呢?由於大部分發智齒的年齡大約是在16歲以後,這個時候我們的身心靈已達到一定的成熟階段,因此被也認為是智慧來了的象徵!不過沒長出來也不代表智慧未開,也有很多人是到了40-50歲才長智齒,甚至有些人是一輩子都沒有長智齒,這些都是屬於正常的現象!長智齒一定要拔嗎?艾康牙醫診所陳昭明醫師表示,基本上,牙醫師會先透過X光確認智齒的生長情況並評估需不需要拔除,通常有兩種情況需要拔除智齒:(1)阻生智齒智齒受其他牙齒或空間影響而未能正常萌發,而阻生智齒又有不同的生長方式,常見的包含垂直、水平、傾斜等,阻生智齒除了容易造成發炎、影響原有的齒列排序,也容易產生間隙使食物殘渣不易清除,不僅是智齒本身容易蛀牙,連帶鄰近牙齒也會有蛀牙的風險!(2)清潔受阻長正的牙齒,也有可能因為過於擁擠而不易清潔,導致周圍的牙齒容易蛀牙而有牙齦腫痛、口臭的問題發生。陳昭明醫師建議,應和醫師評估並充分討論後,若決定要拔除智齒,也別忘了特別注意手術後的清潔與傷口照護!(文章授權提供/艾康牙醫診所) 

長期便秘 禍首竟是腫瘤阻塞腸道

長期便秘 禍首竟是腫瘤阻塞腸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90歲高齡老翁長期便秘,家人以為是上年紀腸道退化,多年來依賴軟便劑幫老翁「打通關」,檢查發現,禍首是4公分腫瘤阻塞腸道!醫師為老翁切除病灶後,老翁再也不必每天為「解放」所苦。長期依賴軟便劑 身體會累積毒素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方佳偉表示,網路流傳「便秘十年必得腸癌」雖不是百分百準確,但不可諱言,腸癌病患者的確有極高比例曾飽受便秘之苦。考量老翁年邁,採機器手臂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大腸癌病灶,僅在腹部打3個各約1公分的小傷口,術後恢復良好。方佳偉醫師提醒,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機器手臂手術,必須由醫師評估。「正常人體,有進就一定要有出。」方佳偉醫師指出,便秘問題如果是短期使用軟便藥解決還好,若是長期便秘卻只依賴藥物,結果就是不斷累積身體內的毒素,經年累月刺激,久而久之惡性循環,腸道就容易病變。建立健康生活飲食 養成運動習慣方佳偉醫師表示,老翁因腫瘤塞住腸道造成便秘,反過來講,也可能是因長期便秘未改善,引發腸道發生腫瘤,國內長期依賴軟便藥的族群比例不低,建議最好就醫檢查,排除腫瘤造成腸道的阻塞,並建立健康生活飲食與運動等方式找回規律的排便習慣。

誤喝75%酒精 喝大量開水速送醫

誤喝75%酒精 喝大量開水速送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防疫期間清潔專用75%酒精今開賣,醫師提醒,對酒精敏感人建議戴手套、如果不慎誤觸眼睛,一定要用水大量沖洗、如果小孩不慎誤食,吐掉酒精外還要喝大量開水,立即就醫,避免酒精中毒。 誤觸眼睛 以生理食鹽水沖洗豐原醫院皮膚科主任吳育欣表示,酒精本身就有刺激性,對於酒精比較敏感的民眾,建議戴手套使用酒精清潔物品,減少皮膚紅腫、脫皮等刺激,如果是手部清潔,仍以肥皂洗手為最佳。 豐原醫院眼科主任呂姿瑢表示,酒精屬化學用品,眼睛一旦誤觸一定要以大量的清水沖水,如果手邊有隱形眼鏡使用的生理食鹽水最好,如果沒有生理食鹽水則用家中煮開過的冷水大量沖洗,立即移除在眼睛內的化學異物,沖洗過程中,千萬不要去揉眼睛,揉了恐造成眼睛其他傷害。 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育佐表示,75%的清潔用酒精屬超高濃度酒精,比一般可食用的38%高粱酒、58%酒精濃度高出很多,如果小朋友不慎誤食,將酒精吐掉後,一定要喝大量的開水稀釋,立即送醫,因喝過量酒精恐造成酒精中毒。酒精、清潔劑放孩童拿不到之處防疫期間,做好個人衛生及居家清潔外,清潔用的酒精、清潔劑等用品都要擺放適當位置,使用前先看清楚使用方式及警語,避免大人、小孩誤食、誤觸,才能減少不必要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