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怕染疫竟不敢換衛生棉!陰道炎先上身

怕染疫竟不敢換衛生棉!陰道炎先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女性朋友因為擔心感染武漢肺炎,不敢去上公共廁所,生理期間也都隱忍到回家才更換衛生棉,婦產科醫師提醒,衛生棉應1至3小時就更換,長時間不更換恐增感染風險。當心「上面」呼吸道還沒被感染,反倒「下面」陰道先感染了。衛生棉或護墊 應每1至3小時更換南投醫院婦產科許文瑋醫師表示,不管使用衛生棉或是衛生棉條,都要注意勤更換,一般而言,衛生棉約1至3小時應更換,而衛生棉條則約4至6小時應更換,若經血量多時,則更要頻繁替換。衛生棉條不換 嚴重恐釀中毒性休克許文瑋醫師提醒,衛生棉或衛生棉條的使用時間愈長,細菌滋長便容易導致陰道、泌尿道感染,若嚴重可能引起敗血症,而棉條則有中毒性休克綜合症(toxic shock syndrome)的風險,「中毒性休克」主要是因細菌入侵血液裡並釋放出毒素,導致血壓下降使病患休克、昏迷。更換衛生棉或綿條時應注意手部清潔,使用前先洗手,置放時要小心,減少陰道受傷的機會,也降低感染風險。出門在外 有尿意也別憋尿之前傳聞有患者的糞便檢驗出新型冠狀病毒,許文瑋醫師表示,是否具有傳染力還不得而知,且民眾停留在廁所的時間不會太久,落實洗手可以降低感染的風險,且公共廁所會有清潔人員定期打掃,希望民眾別因噎廢食,尤其在外有尿意別憋尿,女性朋友在生理期也建議應定期更換衛生棉(條)。

新冠病毒好狡猾?專家揭假陰性原因

新冠病毒好狡猾?專家揭假陰性原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鑽石公主號一名武漢肺炎康復患者,二採陰性出院,返台後三採竟轉為陽性,引起再度傳染擔憂。針對病毒偽陰性問題,台灣醫學實驗室管理學會理事長、醫檢師蔡宗仁表示,採檢病毒量越多,越容易檢測出來,而病毒量又受患者病程、採檢部位等因素影響,後續核酸萃取也會影響結果判讀,提醒檢驗陰性的民眾別輕忽,短期仍要做好保護措施,以免感染他人。病毒核酸如何檢測?蔡宗仁醫檢師受訪時說明,目前主要以咽喉拭子,採集上呼吸道檢體,拿出棉棒後,其上有病毒,必須先去活化,避免感染風險,再萃取病毒RNA核酸後,最後用自動分析儀─病毒即時定量系統(real-time RT-PCR)分析,把RNA核酸反轉錄成DNA,再放大分析訊號,判斷是陰性還是陽性。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為何假陰性?有以下原因蔡宗仁醫檢師表示,採檢病毒量越多,越容易檢測出來,受以下因素影響:(1)病毒自身特性和病人病程武漢肺炎的病程仍不清楚,人體受到感染後,免疫系統會與病毒「輸贏」拉鋸,病毒數量會高高低低,若採檢時病人病毒量低,可能會偽陰性,因此不能馬上排除,必須多次採檢。(2)採檢位置實際上,下呼吸道檢體是較好的檢體,但目前以上呼吸道的咽喉拭子為主,採檢較方便。若感染者的咽喉處病毒量太少,採檢時可能沒採到病毒,會出現假陰性,因此必須多檢驗幾次。(3)檢體保存和運送新冠病毒是RNA病毒,離開人體後容易死亡和降解。運輸過程中要保持低溫,不過台灣採檢到實驗室距離短、時間快,難超過72小時,影響應不大。(4)試劑偵測極限一個病毒可能檢測不到,但當有一千個病毒時,那就檢測得到,這就是試劑的偵測極限。偵測極限取決於檢驗的方法原理,若新冠病毒核酸試劑的偵測極限越低,偵測敏感度越高,假陰性會越少。(5)病毒核酸抽取抽取病毒核酸過程,會受操作人員或者使用的試劑及設備不同而影響,若抽取核酸量太少,加上去病毒活化過程,機器也可能測不到,但可以透過品管措施來克服。檢驗並非0就是100 陰性仍要做好保護蔡宗仁醫檢師提醒,檢測結果不是0(陰性)就是100(陽性),也有可能各種因素而呈現偽陰性,只要是疑似接觸者,檢測後雖是陰性,短時內不要掉以輕心,仍要做好保護措施,以免感染他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童反覆腹瀉發燒 竟因罹自體免疫疾病

童反覆腹瀉發燒 竟因罹自體免疫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童反覆出現腹瀉、腹痛,問題可能不小。一名小四男童連續多日出現腹瀉、腹痛及發燒症狀,起初診斷為腸胃炎,但抗生素治療無效,住院治療一周仍不見好轉,進一步經大腸鏡檢查,才確診為罕病克隆氏症,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治療後,病情才穩定。克隆氏症為自體免疫疾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克隆氏症相當罕見,在台灣發生比例約10萬分之0.2,一般好發於20至40歲的青壯年,少部分會發生在兒童。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腸胃道慢性及反覆性發炎,兒童在成長發育期間,若長期腸道發炎會造成營養吸收不良,容易影響生長發育。該病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腸內共生菌種改變,飲食西化或環境壓力等因素有關。 發病位置口腔到肛門 患者多恐需終身服藥陳德慶醫師指出,克隆氏症侵犯位置從口腔到肛門,但較常發生在小腸或大腸,會以跳躍式的方式引起腸道潰瘍,反覆地潰瘍後會引起腸道狹窄、黏膜層如鵝卵石般突出、腸壁變厚、膿瘍等併發症。且全身上下都可能出現發炎,常見症狀包括腹瀉、腹痛、肛裂、血便、營養不良、貧血等,若未及早控制,恐出現腸道外症狀,如肝炎、關節炎、虹膜炎、葡萄炎等,因為是不易治癒的疾病,多數患者甚至需終身服藥。 克隆氏症急性期通常會使用類固醇治療,症狀較輕微的患者,可服用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但若症狀較嚴重,則需使用生物製劑並搭配傳統口服藥物;患者若經藥物保守治療無效,則會進一步轉診至外科透過手術治療。 應以低渣飲食為主 避免刺激腸胃道陳德慶醫師提醒,若發炎情形較嚴重,應以低渣飲食為主,並避免容易刺激腸胃道的食物。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患者規律服藥一段時間後,因自覺症狀好轉會自行停藥,忽略定期服藥並回診追蹤,反而讓疾病惡化。

高齡開心手術風險高 此術助提存活率

高齡開心手術風險高 此術助提存活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主動脈瓣膜狹窄可能發生心絞痛、昏厥及心衰竭症狀,且可能在短期內死亡。過去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直接打開心臟置換主瓣膜,但對於年紀大的病患,因為體力不佳、手術風險高,因此往往被放棄治療。但是五年前102歲的陳爺爺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置換手術(TAVI)」,如今已是高齡107歲人瑞,打破最高齡世界紀錄。傳統開心手術 年長者風險大隨著老化所引起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常發生在65歲以上,根據統計超過65歲者2%有主動脈瓣膜狹窄,超過85歲發生率更高達4%。振興醫院魏崢院長表示,大部分主動脈狹窄的患者一旦因瓣膜嚴重狹窄,發生心絞痛、昏厥及心臟衰竭的症狀,病情便急轉直下,短期內就會死亡,從有症狀到死亡平均時間為兩年。而過去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開心手術」,置換主動脈瓣膜。傳統的開心手術是直接打開心臟將主動脈瓣膜置換,這是一項很大的手術,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狀,更可以改善長期的存活率,平均成功率約97%。然而對於年長或合併多重器官系統疾病的患者,手術風險大幅升高,甚至完全沒有成功的機會。TAVI手術 存活率從6成提升至9成魏崢院長指出,TAVI手術主要以導管穿刺股動脈,先將組織瓣膜捲成長條狀,經由導管送入主動脈瓣的位置後打開,彷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苞進入溫室後瞬間綻放,取代原先病變的瓣膜,恢復正常的開闔功能。手術時間約30到40分鐘,手術風險可控制在2%以下,對年紀大的患者來說,體力負擔和風險較小。魏崢院長表示,過去85歲以上的患者若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約1/3會放棄手術,但經過TAVI手術後,存活率從六成提升至八、九成;65歲以上患者追蹤兩年,則發現TAVI手術效果和外科開心手術差不多。

保健食品當藥吃?選購前應停看聽

保健食品當藥吃?選購前應停看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市售的保健食品琳瑯滿目,民眾到底該如何選擇?不良用藥習性,使台灣洗腎率成為世界第一,主要原因可能是食安問題及藥物、保健品服用不當及保健食品氾濫所引起,更有不肖廠商生產品質堪憂的商品,民眾的健康深受威脅。國人養生保健風氣日盛,各類標榜調節生理機能、補充營養等產品因應而生,為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與消費權益,我國從88年開始,施行「健康食品管理法」,以規範標榜特定保健功效的食品。「健康食品」是經由實質的科學證據證實有「保健功效」,並標示或可廣告具有該功效。衛生福利部已建立健康食品的審查制度,食品經過科學佐證產品的安全性、保健功效及安定性,才能申請認可為「健康食品」。以下13項健康食品可宣稱功效目前健康食品可以宣稱的保健功效項目共有13項,包括調節血脂、胃腸功能改善、護肝、免疫調節、骨質保健、不易形成體脂肪、抗疲勞、輔助調整過敏體質、調節血糖、延緩衰老、牙齒保健、促進鐵吸收、輔助調節血壓。調節血脂、胃腸、護肝、免疫 為4大主要健康食品截至109年2月10日已核發健康食品許可證457張(個案審查387張,規格標準70張)。經個案審查通過之產品以功效項數統計,依序以具調節血脂者104件、胃腸功能改善者83件、護肝者54件、調節免疫者52件,為前4大主要產品,佔所核准功效項數6成以上。一天不要吃超過4種趙順榮藥師建議,保健產品一天切勿超過4種,應分開使用,可以「早上2種,中午2種」的方式食用,並可於飯後食用較不容易忘記。此外,幾乎所有保健產品都是抗氧化劑,具提神效果,可能會影響睡眠,盡量避免夜間食用。長期使用者,建議應週休一日,讓腎臟及肝臟休息。衛生福利部訂有完整的健康食品管理制度,產品在上市前,須先經過安全性、功效性、安定性、衛生品質等試驗,製造工廠須符合GMP、必須依法標示等,上市後,還有工廠查核及後市場抽驗等管制措施,確保健康食品之安全衛生與品質,保障消費大眾的權益。保健食品選購之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進一步提醒消費大眾,對於健康食品保健功效的正確認知,健康食品是可以宣稱保健功效的食品,本質仍為食品,非藥品,保健功效並不等同醫療效能,並應依建議攝取量食用,以保障民眾身體健康及食用安全。購買前更要瞭解自身需要、看清產品標示,並請教醫師、藥師或營養師。

中藥粉VS水煎藥 治療效果優劣大公開

中藥粉VS水煎藥 治療效果優劣大公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濃縮中藥的緣由是來自現代人的忙碌,因此發明出服用與攜帶方便的濃縮中藥,也就是俗稱的科學中藥。它的本質是利用傳統水煎藥水,在低溫低壓的環境中將水分蒸乾,然後再製成粉末狀而成,而服用時再配白開水還原,照理來說應該與水煎藥效果相同,那為什麼有些人會說水煎藥效果比濃縮中藥好?水煎藥效果通常會比濃縮中藥好翰鳴堂中醫診所賴睿昕中醫師表示,其實原因在於有效成分「抽出率」的高低。科學中藥濃縮後再以一定比例的處方藥材、加入生藥粉末、乳糖、結晶性纖維、纖維素及澱粉等賦形劑,中藥濃縮後添加程度不一的賦形劑稀釋至 5~10 倍,而中藥水煎煮出來就是藥材原有的濃度,沒有稀釋,所以水煎藥是科學中藥的5~10 倍的濃度。許多中醫師為了使療效顯著、避免病情惡化、及患者要求病程能迅速恢復所以才開立水藥煎劑給予民眾,同樣是7天份的醫藥費,要價高達2~3千元,容易讓一般民眾吃不消。中藥的使用與對症用藥、中藥劑量的高低、和療效之間、與患者的本身恢復能力,都有絕對的關係。水藥含多種藥方 費用偏高中醫師因為辯證的觀點不同,即使同樣是開水藥湯劑,處方大小與劑量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有人一張處方僅有3~7味藥,總重1~2兩;相反地,一張處方用了20-30味藥,總重8~10兩的也所在多有,但是科學中藥因為健保以及包裝的關係,藥量不見得可以太多,但是20-30味的中藥卻可以濃縮在一小碗湯劑裡,這也是水煎藥效果好但是需要的費用高的原因,應該先看看疾病的類型與病患的需求,再決定最適合使用哪種劑型。煮好的即飲包 可讓患者更方便服用賴睿昕中醫師說明,水煎藥的成分可以「客製化」依照個人體質與症狀增減,因此可以達到比較好的療效;不過現代人生活型態已經改變,如果真的不方便自行熬煮,有些診所也會提供已經煮好的即飲包,和科學中藥互相搭配服用,而日常中的感冒,腸胃炎等症狀單純的疾病用科學中藥綽綽有餘,但是一旦遇到證型較為複雜的患者,常感覺科學中藥使用起來,療效緩慢、症狀沒動靜、或病情一直在惡化,就是適合開水煎劑的時候。而長期使用西藥導致體質不易根動的皮膚病、免疫系統疾病、婦科疾病,水煎藥更是有其使用的必要,如果僅服科學中藥粉,容易有病重藥輕的情形,僅能緩解部份症狀,卻不能修復體質,才會造成症狀反復發作的情形。水煎藥是提供患者較快恢復正常體質的方法,但是因為沒有健保給付,還是必須由患者自行決定,一旦體質恢復正常之後,服用健保中藥粉也可以鞏固其療效。衛生署為民眾把關中藥材安全針對消費者擔心的中國大陸中藥材安全性問題,其實行政院衛生署自2004年即提出「建構中藥用藥安全環境」第一期計畫,以建立中藥品質科學化之評估標準,實施中藥材包裝標示、中藥材重金屬、農藥殘留、微生物等檢測規範,執行以來已大大降低中藥材誤用混用之情形;而目前「第二期(2010~2014)建構中藥用藥安全環境計畫」也持續為中藥用藥安全把關。此計畫朝中藥材管理三階段之時程加緊實施管控:第一階段為推動中藥材之包裝標示,以確認產品責任歸屬;第二階段為針對重金屬、異常物質及黃麴毒素等,陸續訂定公告各項限量標準,以確保中藥材之使用安全衛生;第三階段則致力完備中藥材之源頭管理機制,對進口產品文書認證及落地追蹤等工作加以落實持續推進。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推動「中藥材包裝標示」,規定 324 種常見中藥材的包裝必須標示品名、重量、製造日期、保存期限,還有製造商、進口商、販賣商的名稱及地址,以確認產品責任歸屬,一旦消費者發現問題,就可立即追溯源頭;此外國內的濃縮中藥也都通過 GMP(藥品優良製造規範)認證的藥商所生產,所有製造流程都有控管,對於重金屬、生菌素等微生物都有安全規範,民眾可不必過於擔心。(文章授權提供/翰鳴堂中醫診所)

預防耳背視茫茫 保養這樣做

預防耳背視茫茫 保養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經常發現自己常說「啥?」或者視力不像以前那樣好,看遠看近都模糊不清,甚至走路都開始不穩,本體感覺隨著年齡而變得矛盾。老年醫學專家Ronan Factora表示,人變老後,視力、聽力和本體感覺自然會下降,他提供以下建議來確保長輩正常生活。聽力衰退怎麼辦?戒酒、防噪音Ronan Factora指出,某些生活習慣可能會導致聽力下降,例如酗酒、暴露於嘈雜噪音的環境和吸菸都是危險因子。他建議,男性每天喝酒不超過兩杯,女性每天喝酒不超過一杯。並盡可能避免噪音,如果難以避免,可以使用耳塞等保護器具;吸菸者可尋求醫生幫助來戒菸。另外,某些藥物會導致聽力下降,例如過量使用阿斯匹靈、布洛芬止痛藥以及一些抗生素,醫師指出,「確實告知醫師您正在服用的任何藥物,無論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以利後續處置。」視力退化難防止 正確診斷預防潛在疾病隨著年齡增長,很難減緩視力退化。但最好由眼科醫生進行定期檢查,確保視力退化與年齡有關,並非其他潛在疾病。Ronan Factora提醒,40歲以後每一到兩年應檢查一次眼睛,排除是否是青光眼、白內障、糖尿病眼睛併發症或黃斑部病變等眼疾。他強調,突然的視力改變不是衰老的正常現象,需要立即處置。本體感受衰退 可以延緩如果你發現自己平衡困難或腳步不穩,請就醫檢查。Ronan Factora指出,「不要誤以為這只是正常老化,有一些疾病也會影響本體感覺,例如維生素B12缺乏或周圍神經病變,這些疾病都可以治療而改善。」衰老退化時 仍要享受生活當許多人開始退化,因為看不清楚、聽不見別人說話,他們習慣與外界隔絕。但別讓這種情況發生,Ronan Factora說,正常的感官退化下降不應影響生活功能,透過醫生協助,應可以幫助患者找到調整的方法,仍然過著充實的生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憂染新冠病毒 OL集體歇斯底里

憂染新冠病毒 OL集體歇斯底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自從辦公桌對面的同事從大陸出差回來,28歲陳小姐擔心感染武漢肺炎,開始覺得呼吸不順、胸悶甚至出現緊張、失眠等症狀,就醫檢查排除感染,被轉至身心科門診,經會談與自律神經檢查後,醫師認為陳小姐身體不適是因焦慮症引起。陳小姐表示,周圍同事也陸續出現和她相似症狀,紛紛擔心受感染而就醫,經過適當的心理支持與抗焦慮藥物後,陳小姐的焦慮症狀已獲改善。防疫人員精神緊繃 患者擔心被歧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表示,陳小姐與同事產生的身心症狀是心理學上的「集體歇斯底里」,是形容群體內部一部分或全部人爆發相同的身心失調狀態。導致集體歇斯底里主因是一群人聚集在一個充滿焦慮與高壓的環境裡,如同現在全國民眾都處在武漢肺炎感染的不安恐懼氛圍中。除了一般民眾,防疫人員、醫護人員、甚至患者本身也會承受重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在防疫作戰中,心理健康常常被忽略,如為了日產一千萬片口罩,不眠不休連續加班過勞的工作人員;為了隨時掌握處理疫情,隨時處在緊繃待命狀態的防疫與醫護人員;患者也必須承擔被歧視、排擠甚至指責的壓力,導致全體社會因這波疫情產生很高的情緒張力。心理健康未適當處裡 恐產生創傷壓力新冠病毒在創傷心理醫學上算是「生物災難(biological disaster)」,未來即使疫情得到控制,造成的心理陰影,若沒有後續適當介入處理,日後可能會產生創傷壓力(PTSD)。這次疫情為何會發生「口罩事件」,很可能就是因為2003年SARS疫情導致群眾PTSD,而新冠病毒讓社會大眾會回想起當時的恐怖情景,因而誘發的排隊搶口罩的群眾焦慮。降低壓力的5個建議周伯翰醫師指出,這次疫情衝擊可能是會持續2至3個月或更長的長期抗戰,如何適當排解壓力,避免相關人員過勞甚至之後產生PTSD,有幾項建議:1.防疫人員應適時輪班及規律休息,定期監測人員的身心狀況。2.受疫情衝擊的患者,患者家屬與社區進行給予適當心理支持,減少孤獨感。3.確切查證,減少假新聞的報導與傳播造成無謂恐慌,定期追蹤官方發布的訊息即可。4.適當肯定防疫災人員的努力,要認知防疫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才不會導致防疫人員壓力過高產生自責或罪惡感。5.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如隔離、自主管理、帶口罩與勤洗手。

手機比馬桶髒3.5倍!它不可擦手機

手機比馬桶髒3.5倍!它不可擦手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根據一項研究顯示,人一天摸手機的次數竟高達2617次,無論通勤、開會、吃飯、睡前等日常活動,甚至連上廁所時也會帶著手機消磨時間。英國研究更指出,手機螢幕充滿細菌,而且含菌量比馬桶座高出3.5倍!近來武漢肺炎肆虐,民眾會消毒門把、電話筒等常接觸的物品,但是不是從沒想過要幫手機消毒? 新冠病毒在物體至少可存活2小時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主任芮斐德表示,新冠病毒至少可以在物體上存活2小時,材質不同也會有差異,像是鋼、銅大約2個小時,紙類或塑膠恐怕更久。對此毒物專家、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明威表示,手機螢幕是容易附病毒的地方,因此,必須養成清潔手機的習慣。小兒科醫師也提醒,洗手的同時也該消毒手機,沒替手機消毒,手等於白洗。75%酒精不能直接擦拭手機但3C達人提醒,75%的酒精不能直接拿來擦拭手機,因為大部分的手機螢幕表面都塗上了保護膜,讓螢幕具有良好透光性及疏水疏油性,若以酒精擦拭,塗層恐被破壞,讓螢幕容易沾上油及指紋,會加速螢幕老化,也可能出現斑塊、及變色等嚴重後果,以下提供三個清潔手機的注意事項:1.建議購買電子產品專用的螢幕清潔液來清潔。2.選擇細纖維布,或用眼鏡布搭配清潔液擦拭手機螢幕。3.清潔液勿直接倒在螢幕上,這樣做難以控制倒出的量,萬一液體流入手機機體中,易造成零件損壞。

運動減重防大腸癌 免費篩檢莫錯過

運動減重防大腸癌 免費篩檢莫錯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癌蟬聯我國罹癌人數之冠逾10年,但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約有25%的大腸癌可藉由運動和體重控制來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8成5,是最能預防的癌症之一。目前政府提供50歲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篩檢,別忽略了保護自身權益。飲食、運動遵照兩多一少 防癌又防疫國健署長王英偉提醒,大腸癌有許多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其中飲食及運動的「兩多一少」多運動、多蔬果、少紅肉是預防大腸癌的健康秘訣。多運動:肥胖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約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應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鼓勵民眾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達到運動防癌又防疫。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各色蔬菜帶有維生素A、維生素C、鐵、鈣、植化素等多種營養素;其中的膳食纖維可維持腸道健康,增強對伺機入侵的病菌的抵抗力。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國健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僅需在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檢驗單位,,便可等待篩檢結果。根據國健署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而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23%大腸癌死亡率。根據2018年台大醫院李宜家醫師等研究團隊分析資料顯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在篩檢陽性後超過三個月以上做大腸鏡,得到進行性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倍,而若超過一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風險更達到2.8倍。大部分的息肉都能在做大腸鏡的同時進行切除,要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糞便檢查潛血陽性後「三個月內及時做大腸鏡確診」是不二法門,並遵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