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肩頸頂扣扣?8個動作幫你舒展肌肉

肩頸頂扣扣?8個動作幫你舒展肌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市面上有不少針對肩頸僵硬、全身「頂扣扣」的民眾推出的磁力貼、含天然礦石成分的高科技頸帶等,標榜用了不再腰痠背痛,然這些產品真的有效嗎?醫師表示,復健科本來就會使用遠紅外線、低周波等儀器,因此無論是磁力貼或遠紅外線頸帶,民眾只要覺得痠痛有改善,持續使用無妨。每天運動可提高免疫力醫師表示,很多人剛開始使用這些產品時會覺得有效,但慢慢變無感,這是因為導致痠痛的原因沒有去除,必須運動復健、改善生活習慣,才能擺脫痠痛。為此有氧老師要傳授大家八個伸展動作,讓全身肌肉都能獲得舒展,透過每天拉筋、運動,也能提升免疫力。1.大腿前側伸展(1) 雙腳膝蓋跪地,腳掌踩地、雙手叉腰。(2) 一隻腳往前踩出大步,再將你的臀部往前、往下放。(3) 如果想要加深拉筋,可以讓雙手撐大腿挺起胸口。注意事項:膝蓋與腳踝盡量對齊呈一條線,膝蓋腳趾頭朝前,髖部與肩膀,保持朝向前方。如果覺得膝蓋有不舒服,可以把腳背放下。 2.腿後側伸展(1) 採站姿,雙腳與髖部同寬,雙手貼在大腿前側。(2) 吐一口氣、膝蓋微彎,臀部後推,身體直背往前傾。(3) 如果腿部後側有感覺,可以維持停留;若覺得還可以試著加深拉筋,肚子慢慢往前、往下貼到大腿,雙手輕輕地點地板。注意事項:拉筋時盡量不要抬頭,肩膀很容易鎖死,放鬆肩膀及頸椎後側。 3.小腿後側伸展(1) 採站姿,雙腳與髖部同寬,雙手插腰。(2)一隻腳膝蓋微彎,另一隻腳往前勾放在地上,臀部往後推、身體前傾,同時背要打直,感受小腿後側有一點緊即可。(3) 若覺得還可以試著加深拉筋,將同一邊的手抓到勾腳的腳指尖,記得保持背部脊椎延伸。 4.骨盆放鬆(1) 採坐姿,雙腳往前伸直勾腳,一隻腳踩在另外一隻腳的外側。(2) 接下來保持膝蓋交疊,雙手放在臀部兩側,背部脊椎伸直,試著吐氣、將身體往前傾斜,放鬆下背與髖部。 5.背部放鬆(1) 採四足跪姿,雙手在肩膀正下方,膝蓋在髖關節正下方,背部打直、脊椎延伸,不仰頭、不低頭。(2) 接著雙手推地板,臀部夾緊,背部往上拱起、肚子往內收,呈貓式拱背。(3) 試著吐氣或吸氣,胸口下沉,抬起頭、翹臀部,做連續動作,保持呼吸節奏。注意事項:若四足跪姿使膝蓋不舒服,可以把瑜珈墊捲起來一些,增加厚度。 6.手臂放鬆(1) 一手伸直舉到斜對角的位置,另一手往前、往上扣住伸直的手臂,保持脊柱延伸。(2) 被扣住、伸直的手臂不彎曲,盡量保持延伸拉長;肩膀不往上提、不聳肩,動作時可以將肩膀往後繞半圈,保持放鬆。 7.手部伸展(1) 採坐姿,一手往上、往後摸到後背,另一手扣住彎曲手的手肘,同時保持背部胸口朝前。(2) 若覺得還可以再加深拉筋,試著將身體倒向另一側,眼睛視線朝向上方看,或看向前方。注意事項:屁股坐穩,胸口不內縮,保持胸口往上。 8.肩頸放鬆(1) 將雙手中指點再肩膀前方,往上、往下、往外畫圈。(2) 若想要加深拉筋,可以將雙手手肘夾緊,再往上、往外打開。注意事項:雙手畫圈時,避免脖子過度前後移動,要保持上半身的穩定性。

鈉含量破表 這幾種國民美食都上榜

鈉含量破表 這幾種國民美食都上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餐老是在外?但國民美食卻暗藏驚人的鹽分,三軍總醫院營養團隊檢驗外食族常吃的15種餐點,發現牛肉麵、麻油雞麵線鹽分都超過每日建議量九成,建議民眾少喝湯、醬料減半,可減少近三成鹽分攝取。三總營養部主任戰臨茜表示,鈉是人體中必需的礦物質,可調節體液平衡、神經傳導、肌肉收縮與放鬆等,而鹽巴是飲食中最常見的含鈉調味品,醬油、番茄醬、豆瓣醬、味噌等都含有大量鹽分,吃太多當心鹽分破表。攝取過多 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根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應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公克的食鹽,但衛福部相關調查卻發現,7歲以上族群、不分男女,每日鈉攝取就高達2400毫克。成人方面,19至30歲女性每日平均攝取3360毫克,31至44歲男性攝取量更高達4480毫克,高居成人族群之冠。許多研究顯示,攝取過多的鈉可能增加罹患高血壓、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但現代人外食頻率高,對血壓認知也不足,恐將自己暴露在風險中。為了解外食鹽分究竟有多高,三總營養師實地訪查店家,利用鹽度計估算15種常見餐點的含鹽量,並將鹽量分成四級,分別是「鹽質爆表」,即含鹽量超過每日建議量九成以上,「高鹽質」的含鹽量約每日建議量的六至九成,「中鹽質」約三至六成,「低鹽質」則低於三成。牛肉麵一碗等於一日攝取量調查結果發現,民眾愛吃的牛肉麵、麻油雞麵線、咖哩烏龍麵、酸菜鴨肉麵都是「鹽質爆表」等級,一份下肚恐吞下超過5.4克食鹽。大腸麵線、甜不辣及西式的茄汁義大利麵則屬於「高鹽質」等級,一份約吃下3.6至5.4克食鹽。「中鹽質」包括黑胡椒鐵板麵、鮮肉蒸餃、鹹豆漿、炸醬麵,每份約含1.8至3.6克食鹽;而菜包、玉米濃湯、原味蛋餅、蔥花麵包等則屬於「低鹽質」食物,每份鹽量不到1.8克。營養師分享減鹽4招想享受美食又不想吃下過多鹽分,戰臨茜主任分享四大妙招:1.醬料減半、少喝湯,平均可減少28%鹽分攝取。2.使用天然香料如蔥、薑、蒜、九層塔,少用番茄醬、豆瓣醬等醬料。3.少吃加工及醃漬食品,尤其火鍋料含鹽量比天然食材高出四至六倍。4.注意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尤其是鈉含量的部分。

手肩疼痛如觸電 頸椎間盤突出惹禍

手肩疼痛如觸電 頸椎間盤突出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4歲男性上班族,工作需長期坐在電腦桌前,下班後的消遣就是滑手機上網,是個標準的低頭族。最近因為武漢肺炎疫情更少外出,低頭滑手機的時間倍增,兩周前隱約覺得上背痛,後來連手臂、手指都疼痛發麻,尤其是頭往後仰時,好像一股電流從手臂傳下,經檢查發現為第4-5、第5-6、第6-7節頸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壓迫神經 會痠麻痛及上肢無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醫師厲家珍指出,頸椎間盤突出通常發生在30至50多歲族群,成因為不正確的姿勢導致頸部椎間盤持續受到壓力,或外傷也會造成外傷性椎間盤突出。厲家珍醫師表示,病人通常會抱怨頸部疼痛,當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神經根後,就會引起上肢的神經學症狀,包括痠、麻、痛以及有時會有電擊一般的疼痛感,若壓迫影響到運動神經根,則會出現上肢無力症狀。在X光上有時可見到較狹窄的椎間盤空間,但主要診斷還是依靠核磁共振掃描,才能看到神經受到壓迫情形。熱敷等保守型治療 6周多能獲改善治療方式分為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治療。若是椎間盤輕微突出且神經學症狀較不嚴重時,可以考慮先採取保守治療,包括休息、口服藥物、熱敷、電療、頸部牽引、頸部肌肉運動訓練、改變姿勢習慣及脊椎藥物注射等方式,大部分患者的症狀能在六周內獲得改善,回復正常的活動;若是椎間盤有破裂、保守治療無效時,則須考慮手術將椎間盤移除,達到神經減壓的效果。

7歲童打鼾夜尿 睡眠呼吸中止症作祟

7歲童打鼾夜尿 睡眠呼吸中止症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歲的小明即將升小一,但他身高比同儕矮了一點,晚上睡覺也常發出劇烈打鼾聲,早上起床都抱怨睡不飽,甚至為尿床發脾氣,加上學習表現比同齡孩子差,讓家人十分擔憂,赴醫檢查後確診為「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經手術切除雙側扁桃腺及腺樣體後,小明症狀才大幅改善,也對上學恢復信心。 身材較同齡瘦小 白天學習力不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醫師許哲綸表示,小明身材較同齡略顯瘦小,始終張口呼吸,齒列咬合不正,睡覺時除了打鼾聲外,常常翻來覆去、睡不安穩,導致白天在校學習狀況不佳,如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過動現象。 經檢查發現,小明的顎扁桃體肥大貼近中線,顱顏側面X光及鼻咽內視鏡顯示,鼻孔最後面的鼻咽部幾乎被腺樣體佔據;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方面,證實小明有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依據美國耳鼻喉頭頸醫學會指引,第一線的治療方式為雙側扁桃腺及腺樣體切除手術,治療後,小明狀況顯著改善,不再擔心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 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好發於4至9歲孩童,常見症狀包括打鼾、鼻塞、張口呼吸、夜尿、生長遲緩等,因肥大的顎扁桃體及腺樣體,大幅佔據正常的呼吸通道,導致睡眠過程中出現停止呼吸,或呼吸低下等狀況,近年研究發現此症更與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症有關。 許哲綸醫師指出,耳鼻喉科或小兒科醫師會先透過理學檢查,並安排顱顏側面X光或鼻咽內視鏡檢查,如有必要,會再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如每小時有大於等於一次以上的睡眠中止或睡眠低下情形,即可確診為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7歲前未治療 恐損聽力智力許多家長聽到要手術治療不免擔心,許哲綸醫師強調,目前經美國耳鼻喉頭頸醫學會建議,治療首選為扁桃腺及腺樣體切除手術,如合併過敏可同時治療,如不考慮開刀,除了接受抗組織胺及短期使用類固醇鼻噴劑外,亦可於睡覺時配戴陽壓呼吸器,但因孩童的順應性不佳,故效果有限,且長期使用可能造成孩子顱顏骨頭發育異常。 許哲綸提醒,對於3歲以上孩童,切除扁桃腺及腺樣體並不會造成抵抗力低下,罹患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若錯過7歲前的手術黃金時間,未來可能影響聽力、長相、智力發育等不可逆的情況,不可不慎。

為何有科學家相信意識創造宇宙論?

為何有科學家相信意識創造宇宙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以佛學中的第八識,而不是以一般由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意識(第六識)來詮釋,必定令人茅塞頓開。由於現代人對於第六識、第七識以及第八識的混淆,而導致難以理解「意識創造宇宙」的真諦,如果更改成「第八識創造宇宙」必然更為貼切,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質疑,消弭對意識的迷失。我非常佩服愛因斯坦能夠提出「四維時空」的概念、霍金的「多重宇宙理論」與「霍金輻射」,以及麗莎的「五維世界」,但是以四維時空的人類思維,要來探討多維時空的大宇宙,猶如井底之蛙漏洞百出。至於進化論的質疑也不少,比方說,甲蟲天生的防衛能力,與蜜蜂的築巢本能,又如何進化的呢?埃及的金字塔、聖經的神造世人、老子道德經(道)、易經、黃帝內經、中醫的經絡、氣,裡頭的特異功能與靈異現象,至今人類能夠解釋嗎?只從科學或某個領域的角度,去探討真理是有局限的,既然進化論與造物論,都得到前有未有的挑戰,為何不遵循大自然的定律,重視人類意識與宇宙意識,結合心理學、超心理學、宗教學、物理學、宇宙學等領域,綜合研究探討人類內在的意識能量,和大自然的宇宙能量之共振頻率。同時深入瞭解佛學中第八識的真諦,探討大宇宙與小宇宙的物質和能量有何相關,也許就能順利解開大宇宙(自然)與小宇宙(人體)之謎。由於物質與空間是互相作用的,空間是物質的容器,物質產生空間彎曲,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產生作用,而呈現精神現象與物理現象,虛無與原子的能量都是無形的,宇宙中的時間、空間、意識、能量等,均與大自然產生頻率共振。打開人腦看不到思想,解剖神經見不到意識,就好比打開電腦硬體,看不到軟件一樣。機器需要程式,電腦需要軟件,人腦需要程式與軟件。再說從高維時空,看四維時空的人類是虛擬的,人的世界彷彿電腦中的遊戲,創造之後再演化,猶如三維空間(立體)的人類玩電腦遊戲一樣,電腦螢幕畫面是二維空間(平面),遊戲演進中,只要積分增加就升級。我們的人生宛如遊戲虛擬世界,遊戲地圖是宇宙,遊戲地圖外面是宇宙形成之前,無邊無際。一九九七年,阿根廷物理學家胡安.馬爾達西那提出了「全像宇宙原理」的模型,說明我們的意識,其實是在遙遠的另一個天空,我們所處的三維空間物質世界,實際上只是另一空間的「二維信息碼」世界所投影出來的一幅「三維全像圖」而已,這個理論最接近萬有理論。因此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相信,量子力學的意識模式,提出「意識創造宇宙論」,也就是說你的宇宙是你的意識所創造。如同佛學中的第八識,是無始無終的,人生是如夢如幻的,包含人類肉身與宇宙萬物,均是不生不滅的第八識所生成。悟透人生的使命,藉由肉身之五感六覺所產生的第六識(覺知心),不斷地修行,以無限的愛,放下執著的第七識(思量心),在永不變異的第八識(真心)潛移默化之下,跳脫因果輪迴。根據電子雙縫實驗說明:電子在你不觀察它時,它是無形的能量,只有當你觀察它時,才會變成你能看到有形物質。也就是說宇宙原本是不存在的,只有當觀察者在觀察的那一瞬間,宇宙(物質世界)才會一躍而出。具體地說,沒有意識就沒有物質;沒有意識,宇宙就只是一團無形的能量。宇宙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會依據你的瞬間念頭,生成當時的物質世界,先以二維信息碼的能量形式,儲存在另一空間的「雲端意識數據庫」,然後再投影成三維空間的物質世界,所以說是你的意識創造宇宙。(本文摘自/生命之謎VS.量子糾纏/博思智庫)

當繼母 妳必須弄懂妳的丈夫在想什麼

當繼母 妳必須弄懂妳的丈夫在想什麼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有繼子女,不管他們幾歲,你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就是你丈夫。簡單來說,在繼親情境中,你會不會幸福(或你是否將活在悲慘世界),主要得看這個隊友夠不夠力。為人繼母這條路,一路上不免遭遇困難,顛顛簸簸。丈夫怎麼做、丈夫的態度,將決定你的生活品質會是壓力破表,或者基本上可以忍受,甚至還挺不錯的。此外,繼子女與繼母之間的關係,不論是好是壞,其實是由你先生定調,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你怎麼做。男人如果能清楚告訴你、告訴他的孩子(不論四歲或四十歲),他把你們的婚姻擺在第一順位,就算你和他意見不合,他也在孩子面前支持你(即便事後私底下不認同),並且讓孩子看到他愛你、珍惜你,你將一直留在這個家,你的丈夫是在向孩子示範,讓孩子知道該如何對你,要有禮貌、要尊重。碰上常見的繼親障礙時,像是繼子女不曉得該站在誰那邊、他們討厭你、他們憤怒父親的人生已經向前走,此時問題能否解決,你的先生百分百是關鍵。他如果堅定地站在你這邊,就連碰上不合作的生母挑撥離間,帶來免不了的影響,你們兩個人也能減輕傷害。事實上,離婚後再婚的父親,太常做不到站在新妻子的陣營,內心糾結,一下子站在A那邊,一下子站在B那邊;一下子支持對妻子發脾氣的孩子,一下子又替自己辯護,堅持自己選對了結婚對象。這一類的衝突,大多在男人的腦海中上演,很少真的說出口,但幾乎所有原配過世或離婚的父親,無不感到在新妻子和孩子之間左右為難。事實上,這種原始的內在衝突,正好能讓你趁機檢視與了解你的丈夫。除非他解決了自己內心的混亂,要不然他扮演的雙重角色(既是你丈夫、又是孩子的父親)將決定了他會怎麼做,耗光他的精力,讓他自己和你的幸福蒙上陰影。此外,我訪談的男性還談到另一種左右為難,他們覺得對兩邊的孩子都有責任──來自前後兩段婚姻的親生子女,或是親生子女與繼子女。男人在離婚後,特別容易沉溺於罪惡感之中,甚至刻意不讓自己忘掉。如果他們當上繼父,他們會和繼母一樣碰上角色矛盾。繼母通常感到被誤解、被折磨、被批評、被塞進刻板印象,而娶了她們的男人則通常感到無力與恐懼,不管怎麼做都不對。消極以對,只會愈來愈糟關於再娶的父親,有一種老掉牙的講法:男人被愚弄了,他原本是很好的人,只是被新妻子「挾持洗腦」。父親是完完全全的老實人,被蒙蔽、被脅迫,和邪惡的繼母形成對比。每一個刻板印象的象徵性力量,都源自另一個刻板印象,每當有人和安妮一樣,談起身為繼女的經驗,刻板印象之間更加糾纏不清。許多我訪談的繼子女都會說,他們的父親很慈愛,很好相處,新妻子利用他們這樣的人格特質操控他們,故意在男人和子女之間從中作梗,「分開他們」,「好獨占男人」。這些男人的妻子同樣也講著可預期的話,自己是好人,繼子女是壞人,老公「很容易受騙」,受不懂分寸的成年子女操控。男人不但「沒注意到問題」,還不願意起衝突,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男人被動,與穿著閃亮盔甲的騎士相反。有繼子女的女性,通常感到先生全然缺乏紳士作為,發生和繼子女有關的衝突時,先生留她們一個人「在風中孤立無援」。其實離婚後再找伴侶的有子男性典型回應:只要他們覺得左右為難,一邊是孩子,一邊是老婆,他們就會突然間什麼都聽不見。雖然不管事和逃避是很常見的情形,卻對繼親關係有著很大的殺傷力。許多時候,情緒來得又快又猛,但父親/丈夫沉默以對,彷彿身處無風無雨的風暴中心,他是被所有人圍攻的好人。然而,到底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男人會「沒能力要孩子聽話」?為什麼男人「在蠻橫的妻子不讓他見孩子時」,不願意「勇敢對抗」?男人的懦弱無能,男人的不肯有所作為,這些指控到底來自何方?此外,這個男人除了是你能不能幸福、能否成功與他的孩子相處的關鍵,他究竟是誰?(本文摘自/變身後媽:打破壞皇后詛咒,改寫伴侶關係與母親形象的新劇本/時報出版)

肝癌不想開刀 電燒療法燙死癌細胞

肝癌不想開刀 電燒療法燙死癌細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8歲的黃女士是洗腎患者,早年曾是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近日做超音波追蹤時,發現有一顆貼近肺部的肝腫瘤,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確定為肝癌。因她害怕接受手術,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接受血管栓塞合併電燒療法,術後恢復良好,且追蹤三個月都未再復發。逾3公分搭配血管栓塞術 預防復發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林裕鈞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肝癌患者接受手術切除的復發率最低,是治療的第一選擇,但對於害怕手術、年紀大、疾病多或不適合手術的患者,只要肝癌單顆小於3公分(2公分以下最好),且在3顆以內,電燒療法是一個風險較低的選擇。電燒療法是經局部麻醉後,插入能產生高溫的特殊細針,將肝癌細胞「燙熟燒死」。黃女士的腫瘤大小有3.7公分大,超過適合治療的3公分,若只使用電燒療法,消融範圍恐不足,將增加復發的機會。因此,先進行血管栓塞術,休息幾天再接受電燒療法,將局部復發的機會降到最低。肝癌像釘子戶 會竊取周邊血管養分林裕鈞醫師表示,肝癌像是「釘子戶」,會分泌血管生長因子,接上周邊的血管竊取養分,因此對於3-5公分的中期肝癌,先使用血管栓塞方式塞住供氧的小血管,讓腫瘤「斷水斷電」,可以減少電燒的熱能流失而燒不乾淨的狀況發生,對於主腫塊周邊零星的病灶,因對血管栓塞反應不佳,就可以用電燒來補強,徹底消除腫瘤問題。肝癌的危險因子包括B、C型肝炎病毒帶原及肝硬化,林裕鈞醫師提醒,有這些危險因子的民眾,記得每三至六個月定期至肝膽腸胃科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睡前滑手機 失眠纏著你!

睡前滑手機 失眠纏著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全台失眠人口超過400萬人。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2018年全台處方超過9億顆安眠藥,不禁讓人想問,睡個好覺真的那麼難嗎?身心科醫師指出,其實失眠背後很多原因,其中一項主因和使用3C產品有很大的關係。3月13日世界睡眠日(World Sleep Day)是由世界睡眠醫學學會(World Association of Sleep Medicine)於2008年發起的一項年度活動,目的是喚起大眾重視睡眠、關心睡眠,了解睡眠與身心健康的關係。螢幕藍光讓大腦誤判「天還亮著」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表示,夜晚光線減弱後,大腦中的松果體就會分泌褪黑激素,促進人體的睡眠。現代人使用的3C產品螢幕都富含藍光,這些藍光在進入視網膜後,會被轉換成神經訊號傳至大腦的視交叉上核,經交感神經傳導至松果體,松果體被錯誤通知「天還亮著」的訊息後,抑制並延後褪黑激素分泌,睡意下降。再加上若在床上滑手機或平板,常常越看越起勁,讓腦袋運轉不停、難以放鬆,會讓我們與床產生錯誤的制約,從「放鬆、睡覺」逐漸轉變為「清醒的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更睡不著,失眠的狀況形成惡性循環。2015年台灣睡眠醫學會曾對「睡前3C用品使用狀況」展開調查,發現20∼49歲的族群中,失眠者睡前使用3C產品的比例略高於非失眠者,而且47.3%主觀認為使用3C產品會影響睡眠品質。非用3C產品不可 就別待在床上王明鈺主任建議,如果真的要在睡前使用3C,第一步請離開床上,在其他地方使用,讓床回復為「放鬆、睡覺的地方」;第二步調整3C產品的螢幕背光,降低藍光強度,讓松果體發現「天黑了」,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增加睡意。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周伯翰醫師也表示,失眠跟焦慮、憂鬱、壓力或身體疼痛有關,如果沒有仔細評估找出背後原因對症下藥,只開安眠藥給患者,可能會導致患者安眠藥越吃越重。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這部位痛也是警訊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這部位痛也是警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臟病的症狀可能不僅是胸痛,一名70多歲的阿公因為牙槽疼痛去看牙醫,檢查出有牙周病,但牙齒拔光後,還是持續疼痛。輾轉到心臟內科就醫,才被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經心導管治療終於解除牙痛的警報,但也賠上牙齒被拔光的代價。心臟問題引發輻射狀牙痛一般人多認為心臟病的症狀只有胸悶、心痛,事實上並非如此。國泰健康檢查心臟專科院長葉勳龍表示,醫學上的心絞痛範圍是從上腹部到下巴,如果疼痛部位在下巴或左肩膀,有可能是心臟問題引起輻射狀的疼痛,不可不慎。胸痛仍是較典型的心臟病徵兆,常有患者因胸口疼痛的現象持續時間不久,就掉以輕心。葉勳龍院長提醒,如果胸痛來自心臟問題,代表是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雖然心絞痛未必會心肌梗塞,但心肌梗塞的必要條件是心絞痛,有些人因心肌梗塞來不及搶救而致命。主動脈剝離會有撕裂痛的感覺,範圍是前胸與後背同時疼痛,而且痛感是由「點」到「面」,愈來愈大,一旦有這樣的徵兆就很容易判斷是主動脈剝離,同樣有致命危險。實際上,若有胸悶痛的感覺,除了心臟本身的疾病外,還有包括胸腔疾病、消化系統問題。胸口刺痛多為拉傷、肺炎引起葉勳龍院長指出,來自於胸腔疼痛有八成是因為胸腔肌肉神經與肋膜引起,胸口如有刺痛感,因為肌肉神經拉傷,大部分跟姿勢有關。例如一個轉身或躺臥的動作,突然有刺痛感,或是感冒、肺炎引起肋膜疼痛等症狀,便可排除心臟本身的問題。現代人壓力大,會有胸悶不適等症狀,經檢查若無器官實質病變問題,研判可能情緒問題、壓力過大或緊張,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的不適感。葉勳龍院長呼籲,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病史的民眾,出現胸痛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查,及早預防、治療,才能安心。

生不如死?8症狀檢測你是否有恐慌症

生不如死?8症狀檢測你是否有恐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恐慌發作可能起因於特定疾病或物質的使用,常見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異常、內耳功能異常及心臟疾病等,物質方面包含咖啡因、安非他命、古柯鹼等中樞神經刺激劑的中毒,惟有先排除這些狀況,才可判斷患者是否罹患恐慌症。30歲的A先生晚上看電視時,突然覺得胸悶吸不到氣、心跳很快、手部發麻、頭暈、覺得快暈倒甚至快死掉了。跑了數次急診,每次檢查都沒有特別問題,但醫師開了一顆粉紅色橢圓形的藥丸給他,請他三餐使用,之後長期使用並增加劑量。後來朋友建議他去看身心科,醫師告訴他這是「恐慌症」,經過抗憂鬱藥物治療後,他的恐慌發作次數越來越少,一天只須吃一次藥物,即使發作也只是輕微症狀。恐慌症可能有的症狀恐慌症發作通常為數分鐘到數小時,有強烈害怕或不適感受,合併下列症狀中四項以上:患者接下來會不斷擔憂下次何時再發作,產生「預期性的焦慮」,並且為了避免再次發作,開始畏懼任何可能造成恐慌症發作的情境。例如:之前曾經在開車時發作,患者因此害怕開車、逃避開車,這樣的想法和行為會產生惡性循環。臨床上患者初次就醫,時常已經看過很多科別,或是常跑急診,而各項檢查數據顯示沒有異常,這時有經驗的醫師就會建議患者轉至身心科。好發於青壯輩 有強烈死亡威脅感林新醫院身心科主任蕭宇廷醫師表示,恐慌症好發於年輕人及中年人,100個人中就有1~4人罹患,女性罹患的機率則比男性高2~3倍。恐慌症患者平常好好的,但在某個時刻,猛然感到一陣焦慮、恐慌、有強烈的死亡威脅感、覺得自己快死了,病人常誤以為是心臟病發作。發生的原因包含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異常、遺傳基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飲食等。患者通常有以下特質:神經敏感、凡事要求完美、好勝心強,生活上長期有壓力,且容易有預期性焦慮。恐慌症可治癒 鎮定劑治標不治本蕭宇廷主任説,恐慌症本身並不會造成身體實質上傷害或生命威脅,但會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臨床上要注意是不是有合併憂鬱症、物質濫用或自殺的風險。有些患者長期靠鎮定劑緩解症狀,殊不知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會讓情況更惡化。恐慌症是可以治療的疾病,主要治療方式包含藥物與認知行為治療。蕭宇廷主任建議,當有上述的症狀時,應儘速至身心科就診,讓專科醫師診斷,由醫師安排最適切的治療方式,不要延誤而錯失治療先機。並在症狀穩定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即可減少再次復發的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