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經顱磁刺激 為精神醫學治療新領域

經顱磁刺激 為精神醫學治療新領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精神醫學在近年來有了長足的進展。隨著我們對大腦的理解日益精進,非侵入性腦刺激術逐漸受到重視,與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合為精神醫學在治療上的三大支柱。而目前在非侵入性腦刺激術中,「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的相關研究最多、應用也最為廣泛,目前已被衛生福利部核可作為難治型憂鬱症的第一線治療。什麼是經顱磁刺激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鄭勝允解釋,可以把經顱磁刺激想像成是無針的針灸,運用磁波來刺激特定大腦皮質穴位,進而傳遞能量以達到活化腦細胞的功效。從憂鬱症患者的腦部正子攝影中可以發現,左邊的背外側前額葉(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細胞活性不佳,與記性變差、無法專心、反應遲鈍、心情低落、負面思考等認知與情緒症狀有關。此時精神科醫師可針對該區域施以經顱磁刺激治療,每天約40分鐘,一週進行五天,兩到四週之後約有七成的患者可以改善上述的這些症狀。鄭勝允提到,目前比較會建議對藥物治療反應不理想或是不希望服藥的個案接受經顱磁刺激治療。曾有位接近70歲的女性因重度憂鬱症前來求診,卻因副作用而不願服用藥物,後來在醫師的建議之下,接受了20次經顱磁刺激治療,憂鬱症狀也逐漸獲得改善。經顱磁刺激安全嗎?鄭勝允指出,經顱磁刺激的一大特點就是副作用極少,絕大多數接受治療的患者僅會有輕微頭皮發麻的感覺,而且隨著治療的進展,這種感覺會越來越不明顯。過程中也不需麻醉,每次治療結束後也不會有等待恢復期,可立即恢復原本的日常生活。但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磁場會與金屬製品產生交互作用,所以不建議有腦內金屬植入物、電子耳、心臟節律器等金屬產品的患者接受經顱磁刺激治療。經顱磁刺激還可以應用在哪些精神醫學領域?舉凡像是失智症、強迫症、恐慌症、飲食疾患或是成癮疾患,目前都已進入到研究階段,且初步的研究結果都以正向居多。鄭勝允表示,期待未來可以透過經顱磁刺激這類新的技術,造福許多傳統治療效果不甚理想的患者,還給患者一個清晰明亮的大腦。

開學在即 您的孩子準備好上學了嗎?

開學在即 您的孩子準備好上學了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最近幼兒園抽籤結果的公布,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場面每天都在上映,但您家的孩子是否已做好上學的準備了呢?今天陳俊宇職能治療師和大家分享,準備上幼稚園或是國小的孩子家長或是老師應該怎麼協助孩子順利的進入學校學習吧~幼稚園組1. 分離焦慮進入幼兒園,對於爸媽或是老師們最大的頭號公敵就是『十八相送』的分離焦慮,每天爸媽與孩子的『生離死別』場面,我相信是粉絲團的每個老師們都經歷過的,那針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我們要怎麼做呢?建立孩子與爸媽的『分離儀式』發展一套固定的「分離」儀式,讓孩子習慣。大陳老師說的分離儀式可以是一個簡單的kiss goodbye。因為這儀式是可以轉移孩子注意力的,且因為每次分離的儀式相同,會讓孩子感到安心。爸媽千萬不要不告而別,這樣孩子反而會加深孩子的分離焦慮。2. 提早適應環境讓孩子提早適應幼兒園環境,可以減少孩子對於新環境的不適應感。爸媽不仿趁假日可以先提早帶孩子到幼兒園適應環境(先去幼兒園玩溜滑梯或是設備),讓孩子對幼兒園先產生好的連結。3. 檢視孩子能力上幼兒園前,爸媽可以檢視孩子是否都有具備以下的能力,才可以讓孩子快樂上學唷!A.建立與他人關係的人際互動B.擁有延遲滿足的能力C.具有與他人合作及輪流等待的能力D.遵守規則E.生活自理4. 與孩子採買上學用品以前大陳老師很期待上學是因為能買很多的東西,所以爸媽可以利用開學前,與孩子一起準備上幼稚園會需要的用品,這邊大陳老師就提供上幼稚園會需要的東西給家長們參考。幼稚園孩子需要的用品為(有些學校會幫孩子準備,建議可以先問學校老師):書包、換洗衣服(1-2套)、薄外套、防滑拖鞋或室內鞋、睡袋、棉被、枕頭、餐具組、水壺、手帕、衛生紙、名牌。國小組1. 打敗起床氣針對小一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起床氣。因為上小學,孩子開始必須準時到學校進行學習,很多的孩子因為之前在幼兒園或是在家自學時,起床時間較晚或是沒有規律,造成上小學時會有不適應的狀況。建議家長可以在孩子開學前,父母可陪著孩子思考:上小學後每天晚上有多少事情必須完成?讓孩子開始制定時間表,並透過貫徹獎懲規則,達到早睡早起目的。2. 培養生活自理能力上小一了,爸媽其實要開始讓孩子學習自己獨立學習。因此大陳老師要提醒爸媽不要再幫孩子安排好一切,甚至幫孩子背書包。大陳老師演講時常說:『台灣家長都太重視課業學習,忽略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小一的孩子應該從書包、書桌整理到衣著整齊清潔,都是他們必須面對的「生活功課」,所以請爸媽在家就應該把這些練習機會給孩子。3. 可以先練習注音符號請爸媽不要再像大陳老師以前學注音符號一樣,從ㄅ ㄆ ㄇ開始一直唸下去,然後再隨便指一個注音符號問孩子這要怎麼念,這樣真的很無聊又無法增進孩子學習動機與效率。爸媽應該翻開有注音的童書,問問孩子這頁ㄅ有幾個,這樣我想孩子會更有動機學習注音符號唷!4. 適應校園,減少焦慮增添期望請爸媽可以用『正向』的話語,來增進這些小一的『小鮮肉』們更期待國小的生活。爸媽可以用:『哇,國小的操場更大了』、『國小能教到更多的朋友』來形容小學的生活。這些話語可以讓孩子更期待小學的生活,減少害怕、焦慮等情緒。並利用假日帶孩子熟悉校園環境,例如因為國小較多蹲式馬桶,可以先讓孩子了解原來國小的廁所與幼稚園的不一樣,必須要抓好『角度』與『方向』才不會把自己的褲子與地板弄髒。以上是陳俊宇職能治療師給『吾家有女(男)初長成』辛苦爸媽及老師們的小建議,希望我們能一起幫助這些校園『小鮮肉們』快樂學習適應校園生活吧!(文章授權提供/陳俊宇職能治療師)

長期睡不飽 當心肺炎流感找上你

長期睡不飽 當心肺炎流感找上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由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引起的肺炎來勢洶洶,想避免病毒侵襲,就得「提升免疫力」!而維持免疫系統健全運作的重要關鍵,就是充足且良好的睡眠。那麼到底該如何擁有一個兼具質與量的睡眠?該怎麼做才能越睡越健康? 睡眠影響免疫系統 近20年來多數研究證實睡眠與免疫力的關係密不可分。北醫附醫睡眠中心檢查室主任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上富指出,許多實驗發現,睡眠會影響身體免疫系統的運作。2002年曾有研究顯示,一群長期睡不飽與一群睡眠充足的人,分別施打流感疫苗後,發現長期睡不飽的這群人,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較差。也有動物實驗發現,剝奪一群老鼠的睡眠時間,最後老鼠都會因免疫力下降而得到各式各樣的感染,在短時間內死亡。說明了睡眠的重要性,會大大地影響免疫力。兼具質與量才算睡得好 深眠的比例相當重要徐上富醫師說明,睡眠分為淺眠、深眠與快速動眼期。想擁有良好的睡眠,除了要有一定的睡眠時間外,也需要良好的品質,也就是深眠期的時間,深眠對解除疲勞才有較大的作用,正常成年人一晚深眠時間通常是占20%到25%。例如: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就算能夠睡到7小時,但往往深眠期的比例卻很低,甚至有少數根本沒有深眠期。若整晚都處在「淺眠」期,即使睡了8、9小時也徒勞無功,第二天起床後還是昏昏沉沉,睡眠品質不佳,就無法有效地提高身體免疫力。型冠狀病毒疫情延燒 居家睡眠檢測儀器成首選徐上富醫師說明,若是睡滿7、8小時,白天還是常感到疲倦、晚上有明顯打鼾現象,甚至被觀察到有時呼聲還會中斷,起床時口乾舌燥,都強烈暗示可能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若出現疑似症狀,建議進行篩檢,一種方式是前往醫院睡眠中心的檢查室過夜檢查,或選擇較方便的居家睡眠檢測儀器,能夠紀錄五大重要訊息,包括呼吸偵側、脈博、血氧濃度、鼻腔氣流及打鼾情形,也可以得到良好且準確的監測。睡眠障礙好困擾 醫:治療因人而異需對症下藥長期睡不好就需對症下藥。徐上富醫師強調,病因若是焦慮、憂鬱相關,睡前使用抗焦慮/抗憂鬱藥物或是安眠藥會對失眠有所助益;但若是因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而淺眠睡不好,甚至失眠的患者,最常見的輕症原因就是慢性鼻炎,導致夜間鼻塞,這類病患通常口服鼻塞藥或使用鼻噴劑即可改善;有人是舌頭後倒的問題,透過側睡、枕頭高度的調整都有助緩解。但較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往往是多因性的,要考量睡覺時使用「正壓呼吸器」,大幅降低夜間呼吸中止的情形發生,可以獲得良好的改善。徐上富醫師提醒,近期進出人多且封閉的公共場所,一定要配戴口罩,勤洗手,睡飽睡好,讓免疫力維持在良好狀態,就不用擔心病毒的威脅!(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糖尿病患者 冬季足部護理4個叮嚀

糖尿病患者 冬季足部護理4個叮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相信大家對一個廣告都不陌生:小女孩騎腳踏車不小心壓到阿嬤的腳,小女孩嚇哭了,但阿嬤卻沒反應。大家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此情況卻常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據統計,國內截肢者有三分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因此,一旦發現罹病就應注意血糖控制,而冬季溫差大,末梢神經循環不良的糖尿病患者,皮膚更容易變得脆弱,需要對皮膚多點關心與照護,才可避免產生併發症,對此醫師提供四個保健叮嚀。1.避免產生傷口冬天手腳容易冰冷、僵硬,要小心周邊血管受傷與神經病變,避免不慎造成的傷口感染及惡化,建議不要穿拖鞋,應著布鞋等舒適包腳的鞋子,避免踢到東西造成傷口,並穿棉襪保護。2.腳趾甲照護糖尿病長者每天要自我檢查雙腳有無傷口、紅腫、水泡、擦傷等;洗腳時注意趾甲清潔與修剪,趾甲應修剪成直型,避免修剪成弧形。3.洗澡水溫度洗澡水溫不要過熱,因多數患者伴有周邊神經病變,像是手掌、腳掌感覺異常、麻木,對於溫度的敏感度較差,常已燙傷還不自覺,建議用手臂或請家人幫助測試水溫,宜使用中性肥皂且勿浸泡過久,沐浴後擦拭中性乳液或凡士林滋潤足部肌膚,但不要塗抹在趾縫,避免因潮溼而造成細菌感染。4.勿用熱水袋不要用熱水袋或電暖器直接取暖,因為這些取暖方式對於感覺不靈敏的糖尿病患者,容易造成燙傷。皮膚是人體保護外界的第一道屏障,而糖尿病患的傷口照顧,又比一般人更為不易,故能做好事先的預防相當重要。

乾洗手過度釀富貴手 內治外敷助齊改善

乾洗手過度釀富貴手 內治外敷助齊改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蔓延,除了戴口罩外,適當的洗手更是預防接觸傳染的重要措施,但許多過敏性肌膚或頻繁使用酒精洗手的民眾,容易引發俗稱「富貴手」的手部濕疹或接觸性皮膚炎,導致皮膚紅腫、脫皮、搔癢、粗糙等。奇美醫院皮膚科醫師鄭百珊表示,乾洗手成分多含有酒精,使用後因酒精揮發,會一併帶走肌膚上的水分,會使肌膚變得乾燥,太頻繁使用則可能會傷害肌膚。建議民眾盡量採取濕洗手,皮膚敏感及容易有手部濕疹者,洗手後要勤擦乳液做好保濕,增加皮膚保護力。易造成皮脂缺失與破壞角質層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曉逵說明,長期接觸清潔劑、過度使用酒精、乾洗手,容易造成皮膚表面皮脂的缺失與角質層的破壞,進而形成缺脂性溼疹或是進行性指掌角皮症,這些手部濕疹在中醫均稱為「富貴手」。富貴手的治療注重標本兼顧、內外併治、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原則,根據病因病機、臨床表現、病程長短等進行辨證治療。一般急性期:常見皮膚潮紅灼熱,丘疱疹密集,抓破脂水淋漓,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多辨證為濕熱浸淫證,治宜清熱利濕。亞急性期:常見皮膚損傷為淡紅色斑片,丘疱疹、水腫、結痂、鱗屑,搔抓後糜爛滲出,舌淡胖苔白或膩,脈濡緩,多辨證為脾虛濕蘊證,治宜健脾利濕。慢性期:常見皮膚粗糙肥厚、脫屑、黯紅、色素沉澱,舌淡苔白,脈細,多辨證為血虛風燥證,治宜養血潤燥、祛風止癢。少碰刺激性物質急性期: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配合外治法,選用黃芩、黃連、黃柏、苦參、地膚子、荊芥等煎湯待涼後外敷或外擦,水泡糜爛或滲出物明顯時用黃柏、地榆、馬齒莧、苦參等煎湯冷濕敷。亞急性:可用除濕胃苓湯加減配合清熱、止癢、乾燥、收斂外治法,選用黃芩、黃連、黃柏洗劑或黃連膏、青黛散塗擦。慢性期:可用四物消風散加減配合祛風止癢、促進恢復外治法,選用青黛膏、紫雲膏、潤肌膏等潤澤肌膚。陳曉逵醫師表示,富貴手的平時保養除了中藥調理治療,要少碰刺激性物質。為了預防感染,適當的洗手是有必要的,可用成分單純並加入消炎止癢及抗敏舒緩中藥製成的手工皂來洗手,如黃芩、黃柏、地膚子、蒲公英、紫草、苦參、百部等。洗完手擦乾後,可塗抹無添加的乳液,或配合辨證使用中藥青黛膏或黃連膏等膏劑鎖住水分,避免皮膚乾燥龜裂。

男大生頸腫如葡萄串 惡性淋巴瘤入侵

男大生頸腫如葡萄串 惡性淋巴瘤入侵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1歲陳姓男大生一年多前頸部出現腫塊,因無疼痛感不以為意,直到腫塊變大且數量如葡萄串,就醫後才發現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瘤」,為此陳同學休學專心抗癌,病症終於緩解。當他以為已痊癒,正規劃赴日留學時,癌症竟又復發,在家人及醫師勸說下,接受治療高劑量化療合併自體幹細胞移植後,病情再次緩解。何杰金氏淋巴瘤 症狀多為不明原因反覆發燒咳嗽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醫師表示,根據衛福部癌登報告顯示,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多為「年輕族群」,逾4成患者年齡介於15歲至34歲,且症狀多為不明原因反覆發燒、咳嗽,其發病症狀類似目前令人憂心的武漢肺炎與A型流感,若是上述症狀合併頸部出現腫塊、莫名變瘦、夜間盜汗及皮膚癢,應儘速找血液腫瘤科醫師求診。陳同學說,第一次化療期間口腔黏膜到胃腸道嚴重潰瘍,常常全身痛到無法入睡,即便想吃東西也食不下嚥,就連喝個水這種再簡單不過的小事,也如同十幾把刀片在割喉嚨。想不到因為復發導致要再一次感受化療的痛苦,不禁全身發抖。在家人及醫師苦心勸說下,陳同學使用「CD30標靶治療」做爲鞏固治療,降低再次復發風險,該治療今年2月也通過健保給付,幫助患者安心治療,減輕經濟壓力。復發風險高 移植後鞏固治療提升治癒率和信醫院血液腫瘤科譚傳德醫師表示,多數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可在第一線高劑量化療及自體幹細胞移植後痊癒,然而即使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仍有5成的患者無法完全達到緩解,在這群復發的患者之中超過9成,在移植後兩年內,何杰金氏淋巴瘤會再度來犯。因此,臨床上建議高復發風險頑固型或復發型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應在自體幹細胞移植後接受「CD30標靶治療」做為鞏固治療,降低再次復發的可能。根據跨國臨床試驗顯示,高復發風險患者接受「CD30標靶治療」做為鞏固治療,有近6成患者「五年無復發存活率」大幅增加,提升治癒的機會。

用氣炸鍋炸物 真的會比較健康嗎?

用氣炸鍋炸物 真的會比較健康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民眾愈來愈注重健康養生,但也依然喜愛酥脆食物,標榜只要一茶匙油就能將食物炸成金黃酥脆的氣炸鍋,成為不少人家中的熱門神器。但氣炸鍋做出的食物真的比較健康嗎?營養師提醒,如果沒有正確使用,營養素在高溫製作過程,吃下肚恐潛藏健康危機。雖然相較於傳統的油炸,氣炸鍋使用的油量確實少很多,也會讓人失去戒心,原本一星期只吃一次炸物,可能因此提高到二、三次。如此下來,吃進去的油脂、熱量或有害物質反而更多。而且任何食物經過高溫烹煮,除了營養素流失外,也會產生有毒物質,尤其是「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雜環胺」、「丙烯醯胺」等致癌物質。如何健康使用氣炸鍋,營養師提供兩個建議:1.加工食品和青菜不要用氣炸鍋高溫下蔬菜裡的葉酸、維生素B、C都會被破壞,降低營養價值。蔬果仍以低溫炒或汆燙為佳,因為高溫可能會使蔬果中的維生素C及水溶性維生素流失,而影響吃下肚的營養成分。加工食品本身就有很多添加物,經過高溫會產生致癌物質,例如冷凍薯條、雞塊,這些加工食品都已經炸過,用氣炸鍋等於是二度高溫烹調,建議選擇原型、新鮮的食材為主,且儘量利用肉類本身的油脂,例如帶皮雞腿、雞胸肉、鮭魚等,這些食物就不需額外加油。2.一個月不要使用超過兩次使用氣炸鍋時建議溫度控制不超過攝氏180度,以免食物焦化致癌。高溫烹調的食物不是不能吃,但建議一個月不要超過兩次。多使用水煮、燉煮、清炒等料理方式,增加新鮮蔬果的攝取,才能讓健康無煩惱。

你家有家庭醫藥箱嗎?該備哪些藥?

你家有家庭醫藥箱嗎?該備哪些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我國的健康保險制度完整,就醫可近性高,但也衍生出「逛醫師」(doctor shopping)、醫療資源浪費等現象。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張仁銘藥師建議,民眾可準備家庭醫藥箱,平時有小外傷時可自行處理,省時又方便。家庭醫藥箱裡的藥品一定不能是處方藥!我國的藥品分為3類:分別是處方藥(含管制藥)、醫師藥師指示藥品以及成藥。常見的處方藥如: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等藥品、抗生素、抗病毒、同成份但劑量較高藥品等。處方藥物的適應症較專一、劑量較高、副作用相對較大,不適合自行判斷症狀決定是否使用,並應遵循醫囑服藥,萬一有剩藥,應判斷是否要分類回收。張仁銘藥師說明,家庭醫藥箱主要可分為內服藥及外用藥品,應分開存放以免誤用;接著是檢查醫藥箱內是否有過期藥品,如果還沒到期,就出現變色、變黃、污損的藥品或衛材,如:變色藥水、紗布污損、鑷子生鏽,就要重新審視是否繼續使用。藥品應含藥袋或外包裝共同存放,以便識別其有效期限,另外,一般藥物存放於陰涼乾燥處即可,不用放進冰箱。在內服藥方面,以安全性高、副作用較低且短時間可見效的藥品為主,備藥量約3~5天即可。家庭常備藥包含4大類家庭醫藥箱的常備藥,僅供治療急性且輕症,若發現使用藥物後症狀仍未改善,一定要立刻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喔!第一類:感冒藥市售感冒藥通常標榜「一錠搞定」,成分通常是複方,可同時治療多種症狀。若非複方藥品,可按照症狀細分,如:頭痛、流鼻水、咳嗽、發燒來準備藥品。此外,藥品上的刻痕有其意義,如:一字表示可以半顆服用,十字刻痕表示最低只要1/4就有藥效,按照大人與小孩或者症狀輕重使用的劑量不同。第二類:消炎止痛退燒藥常見的成分如:阿斯匹靈(Aspiri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布洛芬(Ibuprofen)、酮洛芬(Ketoprofen)。有嚴重肝臟疾病者,應避免使用乙醯胺酚,若是有長期飲酒,或是將乙醯胺酚與酒精併服,容易對肝臟造成損害,如:加重消化道潰瘍、腎毒性、肝毒性、出血及過敏等藥品副作用。第三類:腸胃藥消化道疾病常見症狀,包括:消化不良胃脹氣、胃酸分泌過多及腹瀉。平時可準備制酸劑(胃藥)、消脹劑以及止瀉藥,若症狀不嚴重,即使不吃藥也可慢慢變好,適度排泄也有助於排除體內的毒性刺激物質。家用常備的止瀉藥,只適用於治療輕、中度的急性腹瀉,如果是慢性或持續性,且伴隨發燒、感染等症狀的腹瀉,應立即就醫。第四類:外用藥以往常見的紅藥水、黃藥水,因含有金屬成分,目前已被優碘取代,雖然碘酒和雙氧水可能傷害皮膚細胞,但優碘的殺菌效果很好,有一瓶備用即可,另外,也可準備抗組織胺和類固醇藥膏,可舒緩蚊蟲咬傷或過敏發癢。正確清除家中廢棄藥物的6步驟:1.將剩餘的藥水倒入夾鏈袋中。2.將藥水罐用水沖一下,沖過藥水罐的水也要倒入夾鏈袋中。3.將剩餘的藥丸從包裝(如鋁箔包裝、藥袋等)中取出,全部藥丸集中在夾鏈袋裡。4.把泡過的茶葉、咖啡渣或用過的擦手紙,把他們和藥水藥丸混在一起。5.把夾鏈袋密封起來,就可以隨一般垃圾清除。6.將藥袋和藥水罐,依垃圾分類回收。

吾家有女初長成 小孩幾歲屬性早熟?

吾家有女初長成 小孩幾歲屬性早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今年剛上小一的6歲王小妹,從小身高都落於正常體位的90到97個百分比,本應該不會有矮小的困擾。但最近卻注意到胸部有硬塊及疼痛感而來就診,經醫師檢查發現6歲的王小妹骨齡已達11歲,如沒處理恐怕將因生長板提早閉合,而使最終身高連150公分都不到,經抽血確認是「中樞性性早熟」且無其他腫瘤等問題後,予以「柳菩林治療」5年的時間,最終身高達至156公分且之後女性性徵也都發育良好。近年來,兒童性發育提早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常見家長們疑慮與不安。在小兒內分泌門診中常有父母焦慮擔心自己的寶貝兒女是否太早發育、會不會影響日後身高、以及詢問後續該如何治療等問題。性早熟的孩子初期比別人高 生長板恐提早癒合郭綜合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陳首硯醫師表示,性早熟的孩童,剛開始身高或許會領先同年齡兒童,但因其骨骼年齡超前,生長板將提早癒合而縮短了成長的黃金時間,如沒妥善介入很容易較一般成人身高來的矮小。此外,第二性徵的過早出現會造成外觀上的改變,這也常會引起同年齡孩子的嘲笑,對孩童心理發展的影響也是令家長憂心的一個原因。女生8歲前、男生9歲前出現第二性徵 屬性早熟現今兒童第二性徵出現的時間,男生約為9歲至14歲、女生則為8歲至13歲之間。若女生在8歲前出現胸部發育甚至初經來潮等性特徵;或男生在9歲前有睪丸變大、陰莖變長、變聲等第二性徵發育者,都稱為性早熟。通常一個孩童因性早熟的問題來到小兒內分泌門診會依發育程度安排以下評估:一、完整的家族史、個人病史、藥物史及飲食習慣。二、身體檢查包含身高、體重、生長速率及第二性徵發育的評估。三、X光放射線檢查,判斷患童的骨骼年齡(性早熟患童一般會超齡2歲以上)。四、抽血檢LH黃體激素、FSH濾泡激素、性腺荷爾蒙、甲狀腺荷爾蒙等;另可利用促性腺激素刺激測驗LHRH試驗判定是否為合乎健保治療標準之中樞型性早熟個案。五、影像學檢查,如骨盆腔超音波或腦部電腦斷層等。性早熟區分二種類型之後依其原因,再將性早熟區分為:1.中樞型性早熟:因為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軸提早被活化,促使性腺激素亢進。2.週邊型性早熟:週邊荷爾蒙腺體分泌出現問題,常見於腎上腺增生症、腎上腺腫瘤、卵巢腫瘤、睪丸腫瘤等疾病,臨床上通常較少見。預防性早熟方法1.避免攝取炸物與零食:雖然大多數的中樞性性早熟其致病原因不明,但除了體質因素外,現今環境賀爾蒙的影響也不可輕忽,由於環境賀爾蒙大部分以脂溶性居多,炸物或零食等的攝取還是應該盡量避免。2.控制體重:另外也有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者,有較高的比例導致骨齡超前及性早熟的情況。建議父母應讓子女維持適度飲食、規律運動並控制體重,以降低提早性發育的可能性。萬一孩童太早出現第二性徵,家長也應盡早帶至小兒內分泌科門診接受詳細的評估及治療。性早熟的治療必需針對個別的情況來處理。中樞型性早熟的孩童若未合併骨齡明顯超前,在對未來成人身高影響不大的情形下,一般只需飲食運動控制,於門診定期追蹤即可,不須藥物治療;但是若在追蹤期間,骨齡出現比實際年紀進展還快的情況,可在醫師建議下考慮以每月皮下注射促性腺激素釋放素作用劑進行治療,不過嚴格來說,此藥物的功效只在於延緩骨齡的進展以爭取成長的時間,想要有更高的成人身高,飲食運動的控制還是不可少。

僵直性脊椎炎 從發病到確診恐需8年

僵直性脊椎炎 從發病到確診恐需8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0歲的羅先生從30多歲時開始有下背痛症狀,早上起床時感覺特別僵硬,拖了近30年,不但駝背嚴重,雙側肩關節也疼痛不已,影響生活品質。經檢查後發現雙側薦腸骨關節完全黏合,而且頸椎、胸椎及腰椎也出現黏合,甚至符合中度殘障鑑定標準,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後,醫師使用藥物治療,患者症狀明顯改善,生活品質也獲得提升。收治羅先生的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陳昭宇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自體發炎性疾病,好發在20到40歲族群,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0.1至0.4%,大約四萬人有這個疾病。但發病到確診可能會長達6至8年,主因是症狀可能不是很嚴重,或誤以為是其他原因導致下背疼痛。與遺傳的關聯性高90%以上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帶有B27型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HLA-B27,雖然帶有此基因者只有不到10%會有僵直性脊椎炎),與遺傳的關聯性高。最主要的症狀為發炎性下背痛,佔所有下背痛原因的約4至5%,特徵包含初次發生年齡小於40歲,緩慢地發生,常常發生在清晨快起床時,會有雙側臀部交互疼痛,醒來活動後症狀會緩解但期間會長達半小時以上,但休息並不會緩解疼痛,而且症狀發生時間持續超過三個月。僵直性脊椎炎主要侵犯薦椎與腸骨間的薦腸骨關節,診斷以影像學檢查最重要,包X光或核磁共振發現薦腸骨關節發炎。除了下背痛,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可能出現「著骨點炎」,導致腳後跟痛、胸痛、膝蓋附近疼痛、大腿外側疼痛等,並可能出現肩關節和髖關節等大關節發炎。有「虹彩炎」「著骨點炎」等症狀 應至風濕免疫科就診除了關節跟「著骨點」發炎以外,亦可能發生急性單側「虹彩炎」(症狀包含眼睛紅腫、疼痛、視力模糊、畏光等)、A型免疫球蛋白腎炎(大都為無症狀的輕微血尿或泡沫尿)、無症狀且輕微的主動脈瓣閉鎖不全或傳導阻滯、罕見的上肺部纖維化等。部分患者在疾病進展數年後,會開始產生脊椎的黏合,導致「竹節狀脊椎」的形成,造成駝背及背部活動不能,而且容易因為較大幅度的運動導致受傷。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絕大多數對於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的效果非常好。部分患者依狀況需要使用免疫調節劑藥物幫助治療,而對治療反應不好的情況,很可能需要進一步使用生物製劑藥物來治療。大部分的患者預後良好,但仍需要定期會到門診檢驗追蹤與治療。年輕力壯強忍 損害中老年生活品質陳昭宇醫師提醒,有下背痛症狀的民眾,尤其是症狀符合發炎性下背痛,或者曾經被診斷有「虹彩炎」、「著骨點炎」等疾病的民眾,應儘早至風濕免疫科門診就醫,以達到早期診斷,並跟醫師討論後續的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治療、運動姿勢與生活習慣衛教等,並可能配合復健科、眼科醫師等共同照護。千萬不要認為年輕力壯,忍一下就過去了,結果造成中老年後因疾病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Menu